人類的痛苦,來自於各方面。解決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包括物質的方法,修煉的方法等等。
佛教有一些特殊的解決痛苦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去修煉、淨化自己的靈魂,就可以達到比較高的境界:暫時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究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生老病死的痛苦。
過去很多人認為:佛教很悲觀、很消極、主張逃避現實。其實不然,佛教對人生痛苦的認識,遠遠不只這些。佛教並非消極遁世;相反的,佛教對人生的定義,對痛苦和幸福的態度,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能夠多瞭解這些內容,相信一定受益匪淺。
❖ 痛苦的來源
人的痛苦究竟是怎麼來的?
若沒有深入研究,很多人僅從表面上去看問題,認為痛苦是因為自己沒有錢、吃不飽、穿不暖,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條件不具備而造成的。其實,這些都只是導致痛苦的部分因素,最主要的因素並不是這些,而是另有其因。
• 痛苦的初始源頭——光明,靜靜的海面
佛經裡,有時會用大海來表示人的心理狀態;有時會用藍天、烏雲等等來描述人的心理本質或心理活動。這裡,我們就以海洋的活動,來描述和比喻人的內心本質與活動。
光明就像是靜靜的海面,沒有聲音、海浪、波紋,平靜安詳、海天一色,看上去就像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感覺。
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從來沒有體悟過內心的本質光明,雖然我們的痛苦、幸福以及各種心靈活動,都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最深處。而內心最深處的基本層面,佛教經常會用「光明」這兩個字來形容。然而,這種「光明」既不是可見光,也不是不可見光,在物理的任何光譜上都找不到。它代表的是,沒有任何垢染的純淨無瑕的狀態。在光明當中,沒有幸福與歡樂,也沒有痛苦與煩惱,是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
釋迦牟尼佛最終證悟的,就是這個光明。所有佛教徒追求的,也是這個光明。在佛經裡面,這也叫做佛性。佛性或內心的光明,是可以自己去證悟、自己去體驗的。禪宗有一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宗強調的明心見性或者證悟、頓悟,指的就是要證悟自己內心的本質光明佛性。
• 無明——波紋
所謂「無明」,也就是愚癡、愚蠢的意思。「明」,代表證悟的智慧;「無」,就是否定。無明,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證悟。雖然心的本性光明永遠存在於我們的內心當中,但因為我們沒有證悟,從來未曾感知到這一切,所以叫無明。
當最原始的無明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已經離開了光明,來到了心的第二個層面。最原始的無明是什麼呢?就是當內心很平靜、很放鬆,卻還沒有進入光明的時候,內心當中沒有任何念頭,肯定的、否定的、好的、不好的、痛苦的、幸福的……,所有的念頭都消失無蹤的狀態。
詳細而言,心的初始起源是光明;之後,在光明當中稍稍產生了一些波動;當波動發生以後,就產生了我們的第一個最原始的無明意識。此時,雖然光明依然存在,但最初產生的原始無明意識便已經和光明分離,形成了我們的意識。此處的原始無明,就像大海中的波紋。雖然波紋還沒有形成波浪,但與靜靜的海面還是有點不一樣,開始有了些微的波動。
在佛教裡面,從光明當中產生無明的概念本身,也是一個難題。光明當中怎麼會產生無明?其實,輪迴的源頭,既可以說遠在天邊,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在輪迴;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可以說近在眼前,因為當下的光明就是輪迴的源頭。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去瞭解、研究密宗的相關論著。
宇宙當中的所有天體,包括銀河系、太陽系,都有它的軌道和週期。人的生命也有這樣的週期,直到成佛之間,永遠都不會自己停下來,因為它的動力、生命力始終存在。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它的週期從起點到終點一直循環不止。
起點是什麼?就是光明;終點是什麼?還是光明。光明既是輪迴的起點,也是輪迴的終點。這些道理當中,沒有任何信仰的成分。無論誰去研究、去體會,都可以感知到。因為我們的心靈結構,是沒有區別的。
幸福、不幸福,唯物、唯心,有神、無神等等,都是最表面的現象,根本沒有涉及到光明與無明的層面。意識的源頭,就是光明。在光明當中,沒有時間、空間;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是從無明當中分出來的。從光明當中產生無明的初期,在短短的時間當中,也沒有時空概念。就像大爆炸的瞬間,沒有任何物質,之後才從真空當中,產生了一種能量;當能量的密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從能量當中,便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粒子。之後,又從基本的粒子,變成我們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物質。同樣,從光明當中產生原始無明,也就是產生有波動的,可以思維、判斷的意識之後,立即形成基本的粒子,形成各種各樣的物質,此後又形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無明就像能量一樣,從沒有質礙的能量聚集成物質的過程,與無明產生世界的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藏傳佛教的《時輪金剛》裡面,描述了外在的宇宙世界,內在的人體結構,以及更深層的意識結構,並闡明了外內密三層宇宙之間的關係。外,就是外在宇宙,包括太陽系、銀河系等等;內,就是人體結構;密,就是意識。其中講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宇宙;人體同樣也是一個宇宙;外面的宇宙,也是一個宇宙,這三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會相互影響。
現代文明往往比較忽略意識方面的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和探求,也都是比較表層的。但人類的很多問題,卻是從意識當中產生的。很多內心的感受,和外在的客觀因素完全沒有關係。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相對而言,不同的觀點,有可能在某種層次上是對的;但最究竟的真理,卻只有一個。所以,我們應該去探知更深層次的人生觀。
要知道,我們內在的世界,真的是非常的神奇。探索這個世界的方法,既不是通過數據測量,也不是依靠儀器檢測,而是通過佛教獨有的訓練方式。這絕非迷信,就像吃飯能夠填飽肚子,透明、液態的水可以在零度以下變成不透明、固態的冰一樣真實。
原始無明意識的振動,與物理學最新發現的弦理論非常相似。過去大家都認為,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都是一個個點狀的物質。弦理論告訴我們,物質的基本結構,是一維弦的振動,不同的振動模式,顯現出一個點狀的粒子,其實它不是點狀的,而是一種振動,但視覺的偏差卻讓我們產生了這樣的幻覺。
當無明沒有振動的時候,就像靜靜的海面,永遠都是平靜的狀態,這就是佛的境界。當意識開始振動以後,即使它再回頭,也無法感知自己的本性是什麼了,所以叫作無明。
內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它的誕生、毀滅、本質以及發展過程,都有一個特定的規律。除了佛以外,誰也沒有掌握這種規律。很多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我的本體是什麼?我從何而來?或許,當現代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能夠證明這些規律的存在,但目前的科學技術還無法證明。唯有佛教的方法,可以證明這一切。通過修行,就可以了知這一切,因為我們的心是自知自明的。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換個說法,就叫做自知自明,自己明白自己的本性。
• 我執——波浪
我執也就是執著。每個眾生都有一個先天性的執著,那就是對自己的執著。無論文化水準、社會地位的高低,每個人都認為我是存在的;卻從來未曾思考過我是怎麼樣存在的,更沒有用科學數據去測量、證明我的存在,也沒有用其他的方法、邏輯去證明過我的存在。
真正的迷信,就是這種先天性的執著。實際上,自我並不存在。從個人最表相的層面來講,我是存在的,誰都不會去否定某個人的存在;但如果進一步去思考,到底什麼是人?我們就不知其所以然了。
同樣,大家也順理成章地接受——物質世界是存在的、世界就是物質世界的觀念,沒有人想過要去推翻這一點,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進一步去思考就會發現,所謂的物質、原子、分子等等,完全只是一個幻覺。實際上,我們的眼睛從來沒有看到過真實的東西。
雖然科學可以解釋人類的歷史;也可以預測,未來幾百年以後地球上發生的很多事情;包括人體的構造,細菌、細胞等微觀世界,現代科學都可以一一為我們揭示,讓我們學到豐富的知識。但最遺憾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佛教從兩個層次來談:一個是世俗諦;一個是勝義諦。五種感官的結論,叫世俗諦。世俗諦是沒有經過深度思考,只是相信自己的感官所得出的簡單判斷——眼睛看到的是紅色,就認為是紅色;眼睛看到的是白色,就確定是白色。建立於此基礎上的價值觀、世界觀,都是非常表面化的東西。
超越五種感官的結論,則叫勝義諦。勝義諦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自我。
世界的真相,真的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樣子嗎?
除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到的東西以外,不再有更深層的東西嗎?
當然不是。我們可以不相信萬能神、造物主的存在,但我們必須相信——甚深、神秘的東西是存在的。世界並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思維所想像的那個樣子。因為,我們的五種感官傳遞給我們的資訊並不是準確的,僅僅只是一系列的幻覺而已。雖然如此,但我們依然去執著、相信它的存在。對此,佛教稱之為執著。
從光明當中產生了原始無明,無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它自己就開始有主見了。所謂的主見,就是我執。無明產生我執的過程,就像波紋變成波浪。佛教認為,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這個執著。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沒有辦法逃避。在面臨這些痛苦的時候,執著是最大的問題。如果有了執著,一定會有痛苦。如何去面對它,就成為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佛教告訴我們,想要更妥善地去面對生老病死這些痛苦,就必須學會放下。
禪宗主張放下。有些人認為:放下就是消極、悲觀、逃避。自己在社會上實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以就選擇出家的路。這不叫放下而叫放棄。
真正的放下,是既能在世間非常成功,甚至躋身世界五百大企業的總裁,同時又可以放下。我們可以為了幾百、幾千個,甚至是上萬個員工的生存,擔負起經營、開發的責任;同時,為了解脫,又能夠放下——放下內心的嗔恨、抱怨、過多的欲望等等。如此一來,就能更圓滿地處理工作——因為擔當責任與放下執著,兩者是不矛盾、不衝突的。
佛教主張順其自然,活在當下;也就是不要過度執著於過去與未來,要完美地活在當下。要知道,我們的痛苦和鬼神、造物主都無關,只與自己的執著有關。如果放下執著,立即就能感到如釋重負、輕鬆自在,痛苦當下就消失了。
佛經當中也講過:過去很多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也會示現國王的身分,但同時又是一個不執著、能放下的人,兩者都能圓滿兼顧。最主要是,因為放下,所以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利濟一切眾生。
那一般人也能做到不執著嗎?
通過一種特殊訓練,想突破執著的層面,是絕對可以辦到的。
• 煩惱——巨浪
我們往往認為:一切痛苦,都來自於物質的匱乏。當然,在我們貧窮的時候,絕大多數的痛苦的確來自於物質的匱乏;但更多的痛苦,卻是來自於精神的空虛、不滿足與欲望的無限擴展。
因為有了一個「我」的存在,就有了你、我、他的分別,於是形成一個個生命個體。隨之而來的,就是生命個體之間的親怨、爭鬥。在貪戀、爭鬥的過程當中,貪欲心、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樣席捲著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感到不知所措。
過度的欲望,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哪怕平時人品非常好,道德水準很高的人,在某種特定環境下,也會被欲望毀滅。從無明的波紋,變成執著的波浪,再變成煩惱的巨浪。過度的憤怒、欲望,迫使我們遠離人性,完全忘掉我是誰,該做的是什麼,就這樣一步步走向崩潰的邊緣。
我們有各種煩惱,佛教把它歸納為三種:
第一種,貪,就是貪欲心。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要求,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就要放棄所有的貪欲或欲望,實際上這也是不可能的。同時,有些欲望對我們的發展還是有所助益的,佛經對這個部分闡述得非常清楚。比如,想讓自己的生命得到昇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欲望;想有更多的錢去幫助其他人,所以要去賺錢,這也是一種欲望。佛告訴我們,這一類的欲望暫時不需要斷除,但自私自利的過度欲望,卻應該先放下。
第二種,嗔,就是嗔恨心。在佛經裡面,嗔恨心分了很多層次。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到了不願放棄的時候,就是仇恨。
第三種,癡,就是愚癡心。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就是癡、無明、不明白真相。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可以告訴你成佛的方法,但僅此而已,最後的成佛,還是要靠自己解決。釋迦牟尼佛不是萬能的。釋迦牟尼佛在發現這個自然規律之後,只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做,如果自己不去做,一樣不能解脫。
• 業力——海嘯
緊隨著煩惱接踵而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善惡。善惡就像是,煩惱巨浪最後演變成的海嘯。因為有了嗔恨心,所以忿忿難平,最後罵人、打人,甚至殺人,這就是惡。或者,因為帶著實有的執著去行善,從而積聚了一些有漏的善業。雖然行善本身很好,善和惡肯定是一好一壞、迥然不同,但從光明的角度來講,善惡都已經離光明很遠了。無論善惡,與本性之間的距離都是一樣的,所以在這裡我們把善惡擺在一起,佛經中統稱為「業」。
我們現在的好與不好,幸福與痛苦,都取決於過去的善業和惡業。就像海嘯帶給人類的是災難一樣;善惡業帶給我們的,就是茫茫輪迴的無盡痛苦。
❖ 消滅痛苦的途徑
• 回歸光明
首先,釋迦牟尼佛也不否認,物質可以解決很多的痛苦。當我們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物質。但物質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人,想必大家已經越來越感覺到這一點。所以,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靜靜的海面,要覺悟。覺悟以後,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煙消雲散。
覺悟是什麼?就是回歸光明。我們從光明當中出來,經歷了無明、執著、煩惱、造業、痛苦,走了一圈,最後證悟的時候,還是要回到原來的光明當中。
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為什麼叫本來面目呢?因為我們的內心本來如此,無論我們生氣、貪婪、開心還是焦慮,它的本性永遠都是這樣,從來未曾改變。
如何才能證悟自己內心的本性光明呢?
通過禪修的方法去證悟。證悟以後,就能恍然大悟——原來在光明當中,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幸福、嗔恨心、欲望等各種各樣的雜念,都是不存在的。這叫光明、佛性,也叫如來藏。
在光明當中,包含了慈悲和智慧。一個學佛的人真正應該追求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造物主、萬能神的果位,而是證悟內心的本質。在內心的本質當中,就包括無限的慈悲和智慧。
什麼時候才能進入這種光明的狀態當中呢?
有三個時間點可以進入這種光明的狀態:
第一、當我們證悟、明心見性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這個光明。
第二、當我們死亡的時候,也可以進入這樣的境界。所有的人都不瞭解死亡。死亡這兩個字,很多人都不願意講,不願意聽,更不願意面對。其實死亡根本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週期性的生命過程之一。這個週期的出發點,就是光明。從光明當中,產生了我們各種各樣的念頭;最後我們死亡的時候,又會進入到這個光明當中。在這個光明當中,又將產生下一世。所以,我們所有意識的出發點,都是光明。
第三、在每天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又有機會進入到光明當中。但沒有經過訓練的人,根本不會知道深度睡眠、作夢與醒覺之後回到現實的種種切換點。只有在藏傳佛教的密法裡面,才有一種特殊的訓練方法。
在《西藏度亡經》這本書中,就介紹過在深度睡眠、死亡與證悟這三個時候,如何接觸光明的方法。
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夢的修法,通過這種修法,可以把作夢轉化為心靈訓練的方法。其原理,就是因為在作夢和進入深度睡眠之間,有進入光明與證悟的機會。
同時,藏傳佛教也非常重視死亡之後的修行。對普通人來說,人都已經死了,就談不上修行了,很多人甚至非常恐懼、反感死亡。實際上,死亡並不可怕,也不神秘。人的死亡,只是肉體的去世,是表面上的結束,實際上心靈並沒有結束。人死了以後,心靈又可以進入光明當中。就像現在流行的催眠術,心裡有恐懼的人通過催眠,就能追查到恐懼的根源,並可以在根本的地方解決恐慌。同理,通過佛教的方法,就可以訓練出一種能力——可以在死後進入光明的當下,徹底剷除所有的生老病死問題,以及貪欲心、嗔恨心、傲慢、嫉妒等等煩惱。
佛教追求的,就是進入光明當中。在光明當中停留的時間越長,現實生活中的慈悲心、愛心、信心等就可以增長得越快,貪嗔癡等煩惱也可以逐步減少,直到最後成佛。
平時在生活中,當我們心裡非常煩躁、焦慮的時候,立即停下來,看看到底什麼在不開心?肉體本身沒有思維,不可能會有開心、不開心的概念。生起煩惱的,唯有意識。那到底什麼是意識呢?這樣回頭一看,就有可能進入到覺悟的境界當中。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之前還需要很多的前提條件。若只是想進入到原始無明的狀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對我們目前得狀況而言,這是解決焦慮等問題,最簡便、最容易也最有效的的方法。
有些人覺得,雖然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暫時解決心靈上的問題。但出定以後,還是要去面對現實,問題仍然擺在面前,所以打坐是沒有用的。
不錯,現實確實是存在的,但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它,卻取決於自己。痛苦與否的臨界點,就是在這個地方區分的。不一樣的心態所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大相徑庭的。若能以平靜、輕鬆、開闊的心態去面對現實,自己永遠都不會受到傷害。雖然問題還是要去處理,但只要自己盡力了,結果就只能順其自然。如果因為自己能力有限,暫時無法解決問題,心態正面的人也會隨緣自在,而不會讓硬鑽進死胡同裡。
我們從沒有空間、時間的光明當中走出,形成了意識與生命個體,從父母的精卵結合體變異成肉體,最後又回歸塵土,這是一個生命的週期。當最後證悟以後,我們會發現,人生就像一場夢——所有的無明、煩惱、痛苦,都根本沒有發生,永遠都是光明。這其中,有著非常深奧的意義。
覺悟以後,就不會再有自私、痛苦、煩惱,但卻可以有愛心、慈悲心與智慧。依靠慈悲和智慧,就可以利益、度化更多在世界上生存著的生命,可以把自己覺悟到的東西傳播給其他人,讓大家都能輕鬆、自由、幸福地生活,這就是佛度化眾生的方法。
• 禪定的訓練
我們的意識,是可以修煉的。即使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靜坐一會兒。不思憶過去,不迎接未來,把當下的所有雜念都放下來以後,人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這種狀態和光明很相似,但實際上卻不是光明。在這個狀態當中停留下來,叫靜坐、禪坐或禪修。禪修一方面可以減輕壓力,同時也可以提高智商、消除疲勞、控制嗔恨心等等。雖然這種禪修進入的狀態還不是光明,還沒有突破無明的障礙,但也是很不錯的。除了佛教以外,印度很多古老的宗教,包括心理學中所講的靜坐,都是指這種內心進入原始無明狀態的層面。當然,這只是普通的禪定。
禪修的時候,雖然我們的意識就像波紋一樣,會有一點點運動,但無明自己卻感覺不到。當一個人忙了一天,突然間靜下來以後,會感覺非常輕鬆,沒有煩惱。內心越是煩躁,人越痛苦、越不開心,靜下來以後,自然而然會出現一種快樂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叫做禪悅。很多人會對禪悅上癮,體驗過禪悅的人,隨時都想打坐。
佛教的打坐,必須突破禪悅,突破無明的層面,要設法進入光明的層面,但不學佛的人就不需要這些,只需心靜下來以後進入原始無明的狀態即可。在佛教當中,這種狀態也叫藏識。印度梵文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
為什麼叫「藏」呢?比如,我們過去做過殺生、偷盜等惡行,從表面上看來,這些事情都已經結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但實際上不是這樣。雖然事情結束了,卻有一個能量儲存在最基礎的意識當中。在這個最基礎的意識當中,有著好事、壞事、好的念頭、壞的念頭等各種各樣的能量,就像一個倉庫,所以叫做「藏」。
佛教承認輪迴,認為人死了以後,雖然肉體消失了,但意識最基礎的層面卻永遠不會間斷,而會遷移到另外一個身體當中,就像電腦軟體從一個硬體移到另外一個硬體設備當中一樣。所以,很多人的脾氣、性格,都與藏識帶來的上一世的資訊有關。
這種原始無明,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一種修行狀態。若能保持這種狀態,而且比較投入,就能開發出一些內在的功能。要知道,在我們的內心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現在連這些能量的百分之五都沒有開發出來。即使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比如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也只不過開發了一點點而已,內心深處的潛能根本還沒有挖掘到。
如何開發呢?通過打坐。開發什麼呢?首先,可以開發神通,也就是所謂的特異功能。譬如說,天眼,就是通過禪定改變了我們的眼部結構,雖然這種改變,並不是能看得到的物質結構的改變,而是在物質結構之外附加的一種眼部結構。有了這個結構以後,就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力量,能看到普通人看不見的東西,比有了顯微鏡、望遠鏡等等還厲害,不但可以看到遠處的東西,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細微物質,甚至可以看到過去與未來。
另外,打坐也可以改變不良的脾氣,解決生理上的一些問題。譬如,八成的憂鬱症患者,會有自殺傾向。絕大多數的憂鬱症,並不是吃不飽、穿不暖造成的,而是心理問題造成的。我們都知道,身體有自癒的能力,通過藥物,就可以讓傷口癒合。如果身體沒有癒合的功能,則再多的藥物,都無法癒合創傷。同樣,心靈的問題,也要通過心靈去解決。有些很躁動、很空虛、很悲傷的人,在修禪以後,可以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越開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同時,打坐還可以適當地減少煩惱,但我們要知道,通過這種方法,只能控制煩惱,而不能從根本上斷除煩惱。因為這種打坐裡面沒有智慧,只是內心很平靜而已。
禪定的具體訓練方式:
1、坐姿
打坐的時候,身體的姿勢很重要。佛經裡面,講了身姿的七個要領。對剛剛開始修行的人來說,內心與呼吸和身體的姿勢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姿勢還是很重要的。
2、數息法
當我們坐好靜下來以後,就全神貫注地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呼吸不能刻意加快,也不能刻意調慢,保持正常、健康人的呼吸速度即可。然後去數呼吸。詳見《慧燈之光》。
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以後,就不要再去想家庭、工作、生活等問題。不追究過去,不迎接未來,一切雜念都放下,最好能達到前面講的像是平靜海面的狀態。如果實在不行,也必須要達到還沒有產生海浪的比較平靜的狀態。
現在西方的很多心理學家與冥想者,都喜歡用佛教的數呼吸法。雖然這也是一種思維,但用這種以毒攻毒的方法,卻可以達到禪定的目標——通過思維去減少思維。
3、一緣專注法
在自己的前面放一個物體,一支筆、一個礦泉水瓶子、一粒米或任何一個東西都可以。兩隻眼睛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鎖定在眼前的物體上,內心不起任何念頭,讓心靜下來,這樣保持幾分鐘。
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我們只能保持五分鐘,慢慢適應以後,就可以延長到十分鐘、二十分鐘等等。
4、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的是,平時我們這樣靜下來以後,雖然一開始心很平靜,但過了幾秒鐘以後,內心當中會產生一種細微的念頭,一個波紋般的小幅度運動。我們要儘量發現它,並立即控制它,要把波動的幅度減到最低。當然,要想降到完全沒有波動的光明狀態,我們可能暫時還做不到,但至少應該讓波動的幅度變得非常小。
靜下來以後,會感到頭腦非常清醒,思考任何事情,靈敏度都非常高。用腦太多或壓力很大的人,若能每天晚上保持幾十分鐘的靜坐,完全可以過濾一天的疲勞,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好多企業界的人在打坐的狀態當中,就發現了一些久而未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
如果一靜下來以後,仿佛整個世界都消失了,包括自己在內,都根本不存在,沒有任何東西,這是一個非常輕鬆愉快的感覺。當體驗到這種非常好的狀態的時候,立即要停下來,不要再繼續。為什麼不能繼續?因為如果再繼續,過了兩三秒以後,一定會產生雜念來擾亂這個狀態。所以要在雜念還沒有來得及擾亂的時候,自己主動停下來,然後再繼續打坐。
在這個基礎上,修持佛教的一些修法,以及其他的禪定修法,就會容易得多。
回歸光明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要證悟,就必須投入。除了佛菩薩的化身以外,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沒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因緣成熟的時候,不想來也要來,不想去的地方也要去。但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學到了回歸的辦法,以後的人生方向該如何掌控,自己要怎麼樣去活,卻把握在自己手裡。我們千萬要珍惜,不要錯過這千劫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