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經典系列-《緣起讚》略釋 《緣起讚》略釋(三)

《緣起讚》略釋(三)

分享

恆作饒益者,

為益眾生故,說教藏空性,

無比決定因,謂緣起道理。

「恆作饒益者」,就是指導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永遠都是利益眾生的人。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佛菩薩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眾生、度化眾生。

「為益眾生故,說教藏空性」,為了利益所有的眾生,而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就是緣起。緣起與空性實際上是一個意思。

「無比決定因,謂緣起道理」。「決定」,也就是抉擇。「因」,也就是推理方式。如何決定空性?怎麼樣抉擇一切都是空性呢?緣起的道理,就是無與倫比的決定之因。

在我們的感官世界中,一切物質都非常真實,沒有一個東西是虛假的。我們認為,眼睛看到的是真實的,耳朵聽到的也是真實的。無論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所有物質世界,都是非常真實的。但佛卻告訴我們,這一切不是真實的,而是虛假的。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是虛假的空性。

佛教的核心理論,已經和我們的感官結論有了非常嚴重的衝突。那我們到底是跟著感官走,還是跟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走呢?二者只能擇其一。

要得出正確的答案,就需要聞思。雖然有些人反對聞思,認為只要實修就可以了,但這都是片面的做法。對大多數根機的眾生來說,沒有聽聞、思考,而想直接證悟空性,是比登天還難的。

當然,有極個別因緣非常成熟的人,像六祖慧能大師,以及佛教歷史上出現過的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們的確是不經聞思而成就的。但像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地聞思修。

通過聞思,就能否定我們自己原有的錯誤觀念。無論是實有的觀念,世界常住不滅的觀念,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是清淨的觀念,輪迴是幸福快樂的觀念等等都要否定。當所有錯誤的觀念都否定了以後,最終的答案,就會在我們內心當中顯現。推翻一個錯誤觀念,就離終極答案推近一步。這樣一步一步地往終極答案靠攏,最後就可以證悟、成佛。雖然在聞思當中,找不到最終答案,但聞思可以讓我們接近這個答案,當我們與答案距離很近的時候,就再不需要聞思。通過修行,就可以證悟。

普通人若不經歷這些過程,不聞思,不修出離心,不修菩提心,也不修金剛薩埵修法等等,直接去灌大圓滿的頂,聽大圓滿的法,然後去修大圓滿,看看能不能證悟空性。或許這樣耽誤一兩年以後,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了。不但沒有證悟,所有的貪、嗔、癡煩惱都依然如故,只落得無比的空虛與失落。這個時候想補救,就只能重新從聞思開始,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等。所以,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需要依照次第聞思修行。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們的感官所感知的東西不存在,那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就叫做緣起。舉一個例子:除了色盲以外,我們正常人看到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但科學家卻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沒有顏色的,只是因為光的波段長短,而讓我們感知到了五顏六色。但光波只是一種波而已,它本身是沒有顏色的。不但光波本身沒有顏色,眼睛結構當中的視網膜、視神經、晶狀體等等當中,也不存在顏色。如果在眼球當中,本來就有顏色,那就會在沒有世界、沒有物質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也能看到繽紛的色彩,但這顯然是不對的。那顏色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當我們的眼睛與外面的光波等因緣聚合的時候,就產生了紅、黃、綠等等顏色。這,也是緣起。

雖然從視覺的角度來講,顏色是非常真實的東西。但如果進一步去觀察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沒有顏色的。

我們的第六意識十分愚蠢,不僅愚蠢而且非常固執,即使有人說:這個世界是沒有顏色的。它也立即會反駁:不可能!我的視覺明明告訴我,世界是有顏色的,不可能沒有顏色!這都是意識缺乏思考、盲目相信的結果。

同樣,當我們的觸覺感知到一張堅硬的桌子後,意識根本不會去思考,就將其認定為準確的真理。如果五種感官真的值得信賴,那也沒問題。但科學可以證明,成就者們也可以示現出一個結論:桌子實際上不是堅硬的!

為什麼證悟空性的成就者可以穿越牆壁、岩石等堅硬的東西,或在石頭上留下手印、腳印,這都是因為,世上本沒有堅硬和非堅硬的概念和物質。夢境中的現象已經與現實生活當中的現象完全平等;堅硬和非堅硬,也是平等的。

在證悟而且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修行人眼裡,夢境與現實,堅硬和非堅硬,都已經平等。這種人的內心,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自由,所以這些物質根本無法阻礙他的活動。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悟、還沒有修行。

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共用的五種因,也就是五種邏輯推理方式之一,就叫做緣起因。在所有中觀因當中,緣起因是最殊勝的。無論是離一異因,還是金剛屑因,最終都要歸結為緣起因。為什麼離一異,既不是一又不是異呢?就是因為緣起。因為萬法本身就是從緣起產生的一種幻覺,所以不成立。為什麼不自生、不他生呢?因為是緣起,所以不會自生,也不會他生。  

譬如,用人類的正常視覺去看一個鵝卵石或一張桌子,只會看到一個靜止的、完全沒有任何間隙的東西,但不需要佛的智慧或其他高級的儀器,僅僅用顯微鏡去看,也根本不存在什麼靜止的鵝卵石或桌子,都是無數個高速運動的粒子。在顯微鏡下,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只因為我們的視覺靈敏度不高,所以看不到運動的真相,而只能看到靜止的幻覺。

 

佛教經常用「旋火輪」來比喻人類視覺的遲鈍,如果點上一根香,然後在沒有光線的地方高速轉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光圈。但誰都知道,實際上根本沒有光圈,只不過是點著的一根香而已,這就是視覺不一定正確的最佳明證。

當然,我們一般人不會重視這些,我們通常重視的,是車子、房子、名牌包、名牌錶、名牌衣等等,從來不願花時間去考慮世界的本質是什麼。雖然我們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物質的本質。但因為花花世界的絢爛表相,已經把我們迷惑得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任由著生命匆匆流逝,拱手丟失證悟物質本性的大好機會。遺憾的是,當我們用盡一輩子的時間拼命去賺錢,最後這些錢實際上誰去享用,那就不好說了。這就是我們最愚蠢的地方。

佛陀告訴我們,在沒有徹底明白世界真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追求外在的物質,但同時一定要勻出一定的時間去瞭解世界的本質。這不但關係著解脫,而且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幸福感、安全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當我們徹底明白緣起道理的時候,就可以遠離生老病死,就可以與佛陀的距離拉得更近。那個時候即使表面上還會去追求名牌,但肯定只是示現而已,是為了度化追求時髦的年輕人等某種根機的有緣眾生的方便,而不是出於自己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佛也會示現生病,也會像我們一樣吃喝拉撒睡等等,這就是在用身體力行告訴世人:我們都是與佛陀同類的人,如果能夠用功,完全可以達到佛陀的境界。

在緣起當中,包含了兩種意思:

第一可以斷除斷見。雖然物質不存在、不真實,是虛幻的,但在我們的感官層面,它卻可以很真實,二者並不矛盾。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的左眼,是用顯微鏡看鵝卵石;而右眼,卻僅僅是用肉眼在看同一塊鵝卵石,左眼右眼得到的結論,肯定是不一樣的。雖然實際上並不是兩個鵝卵石,但卻會有兩種嚴重衝突的結論。我們能強行否定顯微鏡的結論嗎?不能,即使不接受,也無法否定,因為那是比肉眼更精確的儀器——顯微鏡的結論。

同樣,在學佛之前和學佛之後,我們的觀點也會截然不同。究竟是接受現實生活的一切,繼續把它們當成真實的,還是推翻原有的世界觀,接受空性的事實呢?

讓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只要稍加分析就可得知,我們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世界的存在,因為我們的感官是遲鈍的。我們只能感知世俗諦的緣起,卻無從了知勝義諦的緣起。    

緣起的第二層意思就是:勝義諦的緣起,又可以斷除常見。常、斷二見都斷除以後,就可以走上中間的道路。在佛教裡面,這叫做中觀。中觀最有說服力的邏輯之王、因中之王,就是緣起因或緣起道理。

譬如,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靜止的鵝卵石就是緣起。它的因,是原子核和電子,其中主要是電子;它的緣,就是高速運動。如果電子沒有高速運動,我們就根本看不見鵝卵石;如果沒有電子,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運動,我們的視覺當中,也不會產生鵝卵石這個東西。在因和緣都成立的情況下,我們的視覺當中,就可以產生鵝卵石,乃至整個世界。

實際上,我們一直都生活在這樣一個龐大的虛幻世界當中,這個世界並不是任何鬼神製造的,而是我們自己的幻覺。只要能夠解決幻覺的問題,虛幻的世界一定會土崩瓦解。瓦解的那一天,也就是我們成佛的那一天。

見相違不成,此於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雖然佛陀講的緣起,是真實存在的,但在除了我們看得見的因緣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因緣,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前世善惡業力的作用。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其中沒有任何信仰的成分,是誰也無法否定的事實。但那些認為緣起自相矛盾與不成立的人,又怎麼能夠瞭解釋迦牟尼佛的深奧教法呢?根本不可能!

一般來說,有兩種人會反駁緣起性空的說法,其中一種人會說不可能,另外一種人會說這種觀點自相矛盾。這兩種不同的聲音一個來自於教內,一個來自於教外。

「相違」,是來自於教內的聲音。也就是小乘佛教一切有部和經部,再加上一部分唯識宗行人的觀點。他們認為,這種說法是自相矛盾的。雖然他們也承認緣起,但他們對緣起這兩個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

舉一個例子,前面講《稻稈經》當中的「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這句話,從小乘一切有部到大圓滿,各個宗派解釋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教派對佛陀教法的理解程度有著高低之分。

大多數一切有部行者的理解是: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好,自然規律是恆常存在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因果始終常住。

唯識宗認為:法性,即佛性。但他們所謂的佛性,是指阿賴耶識中的一種能量。他們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好,阿賴耶識是恆常存在的。

自空中觀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世界恆常是空性的。

他空中觀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如來藏永遠都是存在的。

密法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世界的本質永遠都是清淨的佛的壇城。

所有的結論,都不能說誰錯誰對,因為除了佛的境界以外,沒有一個絕對的錯誤和絕對的真實。但相對而言,卻是後後的結論勝於前前。與後面的解釋相比,前前的解釋就顯得較為膚淺。所以,聽經聞法,必須要找到一個具德的善知識,僅靠自己理解,根本無法領會佛的真正密意。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傳承的原因,也在於此。一旦傳承斷層,佛陀的密意就無法完全通達。所以,藏傳佛教規定,如果沒有傳承,我們就只能念和看,而不允許講解。

同樣,唯識宗以下的宗派雖然承認緣起,但他們對緣起的認識是有所保留的。唯識宗認為:物質世界是虛幻的、不存在的,可以說既是緣起,也是幻覺;精神層面的貪、嗔、癡等情緒,也可以說是既是虛幻,也是緣起,但阿賴耶識卻不是虛幻的。如果用緣起這兩個字來判斷一切事物是虛幻的,就有自相矛盾的問題存在。阿賴耶識就不可能既是緣起又是實有,所以不能說所有的緣起都是虛幻,否則就自相矛盾了。

「不成」,是來自教外的聲音。除了佛教以外的外道徒,以及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在沒有弄懂緣起理論的時候,也會不承認緣起性空。

我們以前都認為:稻種會產生稻芽,稻種產生稻芽不可能是虛幻的。稻種和稻芽是實在、實有、真實的東西。從稻種當中產生稻芽,也是真實的。

只有中觀以上的教派,才能真正理解佛的緣起道理,所以我們要學中觀。如果不瞭解緣起性空,就無法推翻我們的無明,也就無法斷除輪迴。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來講,阿羅漢還沒有完全脫離輪迴,因為十二緣起的完全停止,是在成佛的時候。雖然阿羅漢不會像我們普通人一樣造業,不會身不由己地流轉輪迴、受盡磨難,但仍然沒有完全超越輪迴,因為他們還沒有徹底證悟緣起性空。

 

尊許若時見,空即緣起義,

性空與成立,作所作無違。

釋迦牟尼佛承許:什麼時候能夠證悟空即是緣起,除了空以外,沒有緣起;除了緣起以外,沒有空。性空與成立,性空與所作都圓融一味、毫不相違,那我們就證悟了。

「作所作」是指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寫字的時候,字就是所作,寫就是作;畫圖的時候,繪畫就是作,畫出來的圖像就是所作。

平時在我們的概念當中,如果有作與所作,就絕對不是空性。因為字是真實的,所以我可以寫;因為寫字的動作,是我手和筆的運動,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才能在白紙上寫出東西。空性和作所作,絕對是矛盾的。凡是有作和所作,就不是空性;凡是空性的,就不可能有作和所作。

在證悟空性之後,就能理解空性與成立,性空與作所作是不矛盾的。雖然是空性,但也可以有作和所作;在有作和所作的情況下,同時也是空性。就像在電子顯微鏡下看不到磚頭,而只能看到一個個亮點狀的原子,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可以用磚頭去砌牆,用泥巴去做磚。顯微鏡下的不存在磚頭,與現實生活中存在磚頭之間並不矛盾一樣。

我個人認為,現代物理的產生,給我們帶來一種非常好的解讀佛經的管道。我們今天用現代物理學的結論來給大家講佛經,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因為正確的科學成果誰也不敢否定,沒有任何辯論的餘地,誰都不敢冒犯科學。

但對追求金錢、名利的人來說,這些道理不但沒有用,而且是很令人掃興的。中觀理論一旦參與我們的生活當中,就會給我們帶來不安的因素。因為我們還是希望金錢、名利都存在,不想一切都化為泡沫,如此一來會令我們很失望的。

當年阿底峽尊者給兩個戒律各方面非常不錯的小乘修行人講人無我的時候,他們都非常高興,希望阿底峽尊者進一步講解。沒想到當阿底峽尊者講到一切都是空性的時候,兩個人連忙用手捂住耳朵,請求阿底峽尊者不要再講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些理念會帶給他們不安全因素。

同樣,希望有今生來世,生生世世都能擁有更多財富與享受的人,也許不願意聽空性,因為這是非常大的威脅。

針對這種根機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就分開講了人天乘。根本不說什麼人無我、法無我。只是講斷惡行善,不能殺、盜、淫、妄,如果殺、盜、淫、妄,一定會墮地獄、會痛苦等等。

為什麼密宗分九乘次第呢?就是因為有不同根機的眾生。雖然眾生的根機成千上萬,但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九種。

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理解並接受空性,是越早越好。

若見反彼者,空則用不成,

有用則無空,墮苦惱險處。

如果見解與前者相反:認為空性和作所作,是相違而不能圓融的。凡是空性的東西,都沒有「用」,也就是沒有作和所作;凡是有用,也就是有作與所作的東西都不空,都是真實的,就會墮入極端的邊——斷邊和常邊。

認為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不滅的、不空的,這就是常見;凡是沒有、空性的東西,永遠都不可能有作和所作,這叫做斷見。一旦墮入常見和斷見的兩邊,就無法證悟緣起。如果不能證悟緣起,就會在輪迴中經歷無數的痛苦和煩惱。

 

是故於尊教,極讚見緣起。

所以,世尊釋迦牟尼佛在教法中,一再極力地稱讚證悟緣起。

《稻稈經》當中曾講過一個公案: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農田裡看見一根稻稈,然後就對眷屬們說,「眾比丘,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諸位比丘啊!如果見到了因緣,那就是見到了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如果見到了法,那就是見到了佛。此處的「佛」,不是肉眼所見的釋迦牟尼佛,而是指心的本性空性法身佛,這也是真正的佛。

《金剛經》當中講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認為釋迦牟尼佛是有色、有形、有相、有聲的佛,就已經墮入了邪道,永遠都不能看見真正的如來。因為真正的佛,就是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

前面已經介紹了緣起的本質,那麼,釋迦牟尼佛是怎樣證悟緣起與宣講緣起的呢?佛陀所宣講的緣起本身是怎樣的?緣起的標準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叫做證悟緣起呢?

彼亦非皆無,及以自性有。

「彼」,是指緣起。什麼樣的東西叫做緣起呢?緣起的空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呢?

第一,「非皆無」。不是一無所有的空,不是沒有現象的單空,不是諸如虛空、太空之類的,遠離現象的那些凡夫認為是空性的空性。第二,「以自性有」。也不是有自性的。

平時我們會認為,空就是一無所有,沒有任何東西。譬如,一個容器裡面沒有任何東西,我們會說這個容器是空的。一張桌子上面沒有看到任何東西,我們會認為桌子上面是空的。其實,這都不是我們的視覺看到了空,而是我們的視覺沒有看到別的東西,所以會認為自己看到了空。沒有任何現象,就是我們所認為的空。

但這不是標準的緣起的空。緣起的空,是離不開現象的。因為現象的本質是空,所以叫做空,它已經超越了普通人所理解的空的層面。

普通人會認為,桌子、樓房、磚頭、石頭,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會認為它們是空的。意識不會確定它們是空的,我們的感官更無法斷定它們的空,所以我們認為,它們都是不空的,是存在的東西。但從緣起的理論來講,我們所謂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空的。

中觀告訴我們,空性的空,不是我們的感官能夠接觸到的空,因為這種空本身就不是物質,也不是光。

「以自性有」,所謂「自性」,就是不空,真實、實有。雖然在任何時間與空間當中,都沒有這樣的東西。但因為我們的無明,卻會讓我們認為,桌子、磚頭等等是實有的。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宏觀世界的最表面,無法識別最細微的層面,看不到它們的運動,更看不到它們的空性。

因明認為,我們的視覺、聽覺等五官覺受,以及我們內在的第六意識,實際上是一體的,叫做精神。精神借助不同感官的力量,從而感知世界。耳朵,可以聽到聲音;眼睛,可以看到物體的顏色、形狀;鼻子,可以聞到氣味等等。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等等的時候,意識同時也感知到了,因為它們是一體的,只是不同的感官,可以分別感受到世界的不同側面而已。眼識只能感受到物體的光,而無法感受到聲音。聽覺也只能感受到聲音,而無法看到物體。但不管怎樣,意識對這一切都知道,因為意識是眼耳鼻舌身的總體。

我們的世界觀非常簡單,從來沒有進行過任何思維,想當然地就接受了五官給我們的資訊。但佛經裡早就講過,現代科學也證實——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都是幻覺!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張長方形的桌子是真實的物體,它就應該在任何情況、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存在,但桌子的存在卻是有條件的,它必須存在於我們人類的普通感官之中。如果沒有人類感官的感知,它就不存在。用顯微鏡看它,是不存在的;以佛的智慧來看它,是不存在的;以天人、餓鬼、地獄道眾生的感覺器官來看它,也是不存在的;以八地菩薩的境界來看它,還是不存在。這就是有條件的存在。用佛教的語言來講,這叫做觀待而存在。

緣起性空的存在,不可能有真實的東西。緣起的標準是:首先,它不是單空;其次,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因為各種因緣的結合而產生的。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質結構,與我們的眼識二者結合的產物。這種存在,叫做緣起的存在。

我們一直都認為,萬事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就產生了唯物的觀點;又有些人認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產生了唯心的觀點。

唯物的觀點從何而來呢?是依靠感官而產生的,視覺只告訴我們這就是物質,不會告訴我們這是你的意識,所以就產生了唯物的觀點。

唯心的觀點又從何而來呢?就是由一個比較簡單的邏輯而產生的。在感官的基礎上,稍微進行一點點思維,就誕生了唯心的觀點。

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兩個都是不對的。無論精神也好,物質也好,都是錯覺。

無待如空花,故無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待因緣相違。

所有物質、精神的存在,都是觀待的、有條件的。不觀待、不需要任何條件而存在的東西,就如同虛空中的鮮花一樣永遠不會產生。世上沒有任何不依賴其他東西而存在的東西,萬事萬物都依靠因緣而存在。如果物質的本質存在、實有,那它的產生就不需要依賴因緣。如果某個實有事物的產生需要因緣,那實有與觀待因緣二者就是相違的。凡是依賴因緣而產生的東西,都不是實有的;凡是實有的東西,都不能依賴任何因緣而存在。

佛教中觀的內容,也可以用形式邏輯的方式來推理。譬如說,凡是有因有緣而產生的東西都是假的,這是大前提。它是一個抽象的、整體的大範圍結論,所以叫做大前提。這張桌子是因為因緣而產生的,這個範圍就比較小。小前提是落到一個具體的東西上,所以這叫做小前提。通過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最後的結果就是:既然所有以因緣而產生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桌子也是因緣當中產生的,所以桌子也應該不存在。

但形式邏輯是不會這樣推的,因為它還沒有涉及到空性的層面。佛教因明當中講的邏輯,比形式邏輯更加深入、周密。所以,我們必須學習中觀與相關的一些因明理論。

佛教的緣起學說,不僅非常符合自然科學的結論,同時也沒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它的整個邏輯體系講得非常清楚到位。雖然西方哲學也在探討世界的本質,但與佛教的目的完全不一樣。西方哲學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支撐,來證實感知的真實性;佛教探討這一切,是為了證明我們的感知是本質上的錯誤。不但要推翻感知和理智,所有的一切都要推翻。

為什麼要推翻呢?因為輪迴當中所有貪嗔癡的根源,就是來自於感知和理智。只要推翻了感知和理智,生老病死等所有的問題都一併解決。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思維的方式來打擊我們自己。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與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或外道辯論,而是要跟自己辯論。試想,即使我們把世界上所有的外道都制伏了,會有用嗎?沒有用,因為我們自己的煩惱不能解決,反而有可能增長我們的傲慢心:「我多麼厲害啊!所有的外道都辯不過我」等等。我們就是要與自己辯論,與自己原來的常識辯論,推翻自己原來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與以往任何時代的人都不一樣。我們的自私與欲望,已經超過了人類歷史上所有時代的人。各種亂七八糟的垃圾見解與觀點,也超過了過去的所有人。雖說過去的人也有貪嗔癡、俱生無明,但相對來說還比較單純,沒有這麼多的邪見與欲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加需要修出離心與菩提心,這樣才能逐漸地靠近大圓滿的境界,逐漸接近於真理。在灌頂之後,才能依靠大圓滿的訣竅來直指人心。

也許有人會想,既然人生這麼無常、這麼短暫,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這麼多的加行,是不是應該直接修大圓滿呢?

話雖如此,但無論如何中間的修法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就根本不會有任何結果,再急也沒有用。就像在寒冷凍結的土壤中,即使撒上種子,也不能發芽結果一樣。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緣起讚》略釋(四)

是故離緣起,更無有少法, 故說離性空,亦無有少法。 離開了緣起,沒有任何事物;離開了空性,也沒有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緣起與空性。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都是既有產生,也有毀滅。 除了少部分學佛 ...

《緣起讚》略釋(五)

今有何方便,導彼眾生趣, 勝聖善行階,無比尊喜道? 有什麼辦法,能引導這些人進入無上空性之門呢?答案是沒有!本來緣起法門是引導眾生進入空性最殊勝、最善巧的解脫宮殿階梯,也是佛陀極力讚歎、歡喜的勝妙 ...

《緣起讚》略釋(六)

(二)由此可推知,佛陀就是正確無誤的引導者 見如義善說,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滅眾過根故。 佛陀證悟了緣起的意義,並在證悟的七七四十九天後,開始廣轉法輪。因為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經內容正確無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