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經典系列-《緣起讚》略釋 《緣起讚》略釋(六)

《緣起讚》略釋(六)

分享

(二)由此可推知,佛陀就是正確無誤的引導者

見如義善說,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滅眾過根故。

佛陀證悟了緣起的意義,並在證悟的七七四十九天後,開始廣轉法輪。因為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經內容正確無誤,所以對跟隨佛陀的後學者來講,佛陀是一位正確無誤的導師。跟著佛陀修學的人,一定會遠離所有衰損,不會有任何的損害,其原因,就是因為斷除了所有過患的根源。

釋迦牟尼佛宣講的所有法門,都不是跟其他人學的,都是他自己證悟並宣說的。在他此生成佛之前,很長時間都沒有出現過一尊佛。雖然佛的化身會以不同形式、不同身份而存在並利益幫助眾生,但在佛陀示現成佛之前,並沒有像佛陀一樣成佛後廣轉法輪、廣度眾生的佛教教主的出現。

「見」與「說」,是非常重要的兩點。如果沒有見到,沒有證悟,就無法宣講。就像大學教授首先自己要瞭解所講課程的內容,之後才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課一樣;佛也必須自己先悟道,之後才能講給眾生聽。

這裡的「學者」,是指跟隨釋迦牟尼佛學習修行的人。追隨釋迦牟尼佛修學,就可以斷除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遠離殺盜淫妄、爭權奪利、發動戰爭等災禍。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所謂的敵人,並不在外面,而是我們內在的嗔恨心、貪欲心等等,所有煩惱的根源,就是愚癡、愚昧。當我們從根本上把愚昧斬斷之後,所有的生老病死等不如意現象,都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如果內在的問題沒有解決,無論如何發動戰爭、擴張勢力,都只有百害而無一利,更不能戰勝煩惱這個敵人。

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國家的君主為了對抗所謂的敵人,發動無數的戰爭,同時也奪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最終卻一無所獲;有些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後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有些人為了一己私利,而貪贓枉法、為非作歹,最後卻落得一場空。所以佛陀認為,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條。只有真正解決內心的問題,才能滅除各種過患的根源,遠離一切的增益與衰損。無明的問題解決了,所有的煩惱都會迎刃而解。

釋迦牟尼佛歷來主張平等、尊重真理。其中的平等,是指慈悲心與智慧。而整個宇宙中最透徹的真理,就是因果輪迴,這是世間最公正的法律,永遠都不會有錯。

 

由背尊聖教,雖久依疲苦,

後後過如呼,我見堅固故。

違背佛法的尊聖教,不追求證悟的智慧,哪怕一輩子不穿衣服、長時間不吃飯等等,歷經各種殘酷苦行,也如同呼喚一個人來到自己面前一樣,只能喚醒各種過患。因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非常堅固的我執猶在。只要沒有證悟緣起的智慧,就不能解決內在的貪嗔癡問題。因為所有的煩惱不是源自於肉體,而源自於精神。無論我們做好事或是做壞事,都來自於精神。我們的身體,只是意識的奴隸,它沒有自己的主張,意識命令它去做什麼,它就會去做什麼。

而很多外道則認為,輪迴是由肉體和精神組成的,只要破壞了其中之一,輪迴就會終止,這樣才能得到解脫。所以他們會以苦行的方式來尋求解脫,但這卻是一條錯誤的路。

這裡要表明的,並不是說外道或外道的導師有問題,只是強調:哪怕修行人在長達幾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時間中做苦行僧,用各種殘酷的方法來折騰自己的身體,假如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也不會擁有證悟的智慧。因為我見或者我執始終都存在,沒有斷除。這種情況下的苦行,也成了一種執著。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走錯路——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就妄說一切平等、不要執著,否則一定會走火入魔。釋迦牟尼佛在證悟後,都會以一位普通比丘的形象,正常地托缽乞食、生活、修行,天天都在禪修和講法,有時還要去問候生病的比丘,還時不時地照顧沒人照顧的比丘,親自為生病的比丘洗衣服,並示現生老病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個過程。佛陀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沒有說不執著,不需要遵守戒律;雖然對於佛陀來講,這一切都是不需要的。釋迦佛的言傳身教,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不要一開始就不執著。

小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的圓寂,才是達到了最高的修行境界。在很多小乘佛教的寺廟中,經常能看到釋迦牟尼佛圓寂的佛像。而大乘佛教則認為,佛陀不需要在圓寂時才達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佛陀在世時,就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佛陀的住世、圓寂或苦行,都是一種示現。

對於修行者的生活,佛陀既不主張過於奢侈,也不主張太過苦行。最關鍵的,是要打破我執、證悟空性。如果證悟了空性、斷除了我執,根本不需要苦行,也不需要刻意去過奢侈的生活。

雖然佛教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過程都非常艱苦,譬如密勒日巴,但他們都不是為了追求艱苦而艱苦,只是因為當時的物質條件所限而致的。如果想把自己的生活條件提高一些,就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他們認為,把修行的時間浪費在物質生活上非常不划算,為了今生就能得到幸福、解脫和智慧,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物質享受做代價,所以犧牲了物質享受,選擇了苦行。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奢侈的生活,就說明還有強烈的貪欲心。如果有人說自己證悟了,卻非常執著外在的物質,對高檔汽車、房子、金錢極為看重;或者口裡說自己已經證悟了,可以喝酒吃肉,什麼事都可以做,不需要執著等等。這只能說明,他只是嘴巴證悟,心並沒有證悟。真正證悟的人,不會公開說自己證悟了,也不會不顧忌因果。雖然有些證悟者的行為非比尋常,不會受物質生活的影響,但公開說自己是證悟者,卻非常在乎物質生活的人,是萬萬不能相信的。

在所有的宗教裡,佛教是最反對迷信的。追隨佛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世上無人能超越釋迦牟尼佛的境界,但佛陀在菩提迦耶成佛後,仍然以一位比丘的身份托缽乞食,嚴守比丘戒,我們又怎能肆意妄為呢?

佛教的「四依、四不依」原則,其中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可以「依人不依法」,也不需要上師與弟子相互觀察十二年,只需按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依止什麼樣的上師就可以了。這充分說明,佛教不提倡個人崇拜,依止上師,也只是依止上師的智慧與慈悲。

 

稀有諸智者,善達此二別,

爾時於聖尊,豈不從髓敬?

稀有難得的諸位智者在通達上述二者的區別後,怎能不發自內心地恭敬佛呢?這種恭敬,不是因為佛陀外相上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等莊嚴,而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指出了解脫的路。這種從骨子裡產生的恭敬,叫做智信。

雖然剛開始學佛的佛教徒,因為不明白佛教的道理,可以允許有暫時的迷信,但通過學習,就可以把迷信轉換為智信。如果一開始沒有這種信心,對佛教不感興趣,就不會進一步學習,更不會有進步,最終的智信也得不到,所以有時迷信還是有些作用的。但最終一定要超越、突破迷信,由迷信轉為智信。

縱於一分義,得少許決定,

尚與彼勝樂,況尊眾多說?

即使對佛經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得到了定解乃至證悟,也能給我們最殊勝的幸福快樂,更何況是理解、通達了世尊所說的眾多佛教理論呢?

下面宗喀巴大師用非常謙虛的語氣說:

噫愚壞我慧,於如此德聚,

雖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悲痛的是,因為我自己的愚昧毀壞了我的智慧,所以雖然皈依了具有圓滿功德的釋迦牟尼佛很長時間,卻到現在為止,仍然無法圓滿了知佛陀功德的一小部分。「噫」,就是悲傷、悲痛的意思。

當然,要想全部講出釋迦牟尼佛的所有功德,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就連佛陀自己也做不到。因為宗喀巴大師了知佛陀的功德,所以用這種方式來稱揚讚歎佛陀的功德。偉大的成就者們都是很謙虛的,佛陀有些時候也會示現謙虛。這一切,都是度化各種根機眾生的方法。

 

下面,宗喀巴大師又用安慰自己的語氣講到:

然幸將近終,命相續未沒,

於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幸虧在我接近臨終,壽命尚未結束之前,能對佛陀生起特殊的信心。僅僅想到這一點,也是我最大的福分。

「想此亦善根」這句的原文意思是說:哪怕對佛陀生起一點點信心,都是我最大的福分。

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在以飛快的速度逐日向死亡靠近。生命非常短暫,獲得生命也很不容易。在這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短暫過程中,若能在生命還沒有走到盡頭時,對釋迦牟尼佛生起稍許的信心,的確是極大的福報。

我們要知道,真正的福分,不是擁有豪華的別墅、寬敞的汽車、昂貴的衣服、大量的存款,而是有機會遇到佛法,並對佛法有所瞭解,且隨之而產生信心。事業上的成就,談不上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對佛產生了哪怕極少的信心,這才是人生旅途中最大的收穫。當這次人生旅途結束時,房子、車子、票子以及所有的保險,都無法保護我們,都全部要放棄。唯一能帶走的,就是對佛的信心,以及聞思修的種種功德。當我們走到生命盡頭時,總結自己的一生,最有意義的,不是擁有房子、車子,不是開公司、成為百萬富翁,而是在對佛生起信心的基礎上,通過聞思修所做的功德。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把佛法融入內心,才真正是屬於我們的。反之,如果佛法沒有融入內心,那佛法只屬於佛陀,而不屬於我們。

就像宗喀巴大師一樣,真正的修行人、成就者,都非常謙虛。除非有把真實情況講給大家,讓聽眾增長信心的必要,才會偶爾說出一點自己的功德。在沒有必要時,都是儘量宣說別人的功德,掩飾別人的過失;隱藏自己的功德,並在大家面前發露懺悔自己的過失。

不過,有些時候,釋迦牟尼佛為了說服一些只相信神通的人,或是為了調服一些特殊根機的人,也會適當地示現神通,但這都是在有必要的情況下的特殊示現。

而當今時代,只要在網頁上搜索,就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大成就者傳記」。會寫的就自己寫,不會寫的就口述讓別人代筆,或者花錢找人為自己寫傳記。過去是活佛,慢慢變成法王,現在已經開始有佛了。這些作法,已經完全背離佛教的原則。我們不能評價誰對誰錯,這也是菩薩戒裡的一條戒律。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頭腦清醒,不要相信公開宣講自己功德的人。既不否認誰的功德,更不輕易肯定誰的功德。

無論如何,我個人從不相信這些。我終身唯一相信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宣講的真理——慈悲、智慧以及四聖諦等教法。

修學的路上不能大意,也開不得玩笑。如果在修學的路上走錯了,後果不堪設想。修行道路的錯誤,與世間工作上的失誤不同。工作上的失誤,頂多少賺一點錢;但如果修行上出問題,走入歧途,就會坐失解脫的大好機會。這樣的損失就太大了!

由此,我們更應該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相信佛陀教給我們的解脫之路。其他各種不靠譜的說法,一定要謹慎取捨。

 

說中緣起說,慧中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尊善知非餘。

所有的學說當中,最殊勝的就是緣起學說;在所有的智慧當中,通達緣起的智慧就是至高無上的智慧。緣起的學說和緣起的智慧,如同如意寶一樣有求必應。而這樣的學說和智慧,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精通、證悟並宣講;除佛之外,所有其他人都無法完全領悟並宣說緣起。

我們可以看看世間的所有書籍,有沒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宣講緣起性空的。如果有,而且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就由他們自己的導師說出來的,那我們可以承認,此文所講的內容都是錯誤的。但事實可以證明,其他科學、哲學以及宗教都沒有宣講過完整的緣起學說。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獨一無二的覺悟者,只有他,才有能力宣說緣起。

「世勝王」有兩種解釋: 一、世勝王就是佛陀。如果證悟了緣起,有能力宣講緣起,就是佛陀。二、世勝王就是佛經中常講的如意寶。在佛不出世的時代,眾生的所有福報集中也不足以產生一位佛陀,他們的福報只能創造如意寶。如意寶是一種寶石,供奉這個寶石,向這個寶石祈禱,就可以心想事成。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緣起讚》略釋(一)

緣起讚 宗喀巴大師 造/法尊法師 譯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由見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 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 爾時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聖教心 ...

《緣起讚》略釋(七)

三、佛法才是欲解脫者的唯一途徑 盡尊所垂教,依緣起性轉, 彼為涅槃故,尊無不趣寂。 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 ,佛陀的緣起道路是唯一的選擇。 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一切,包括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第三 ...

《緣起讚》略釋(八)

五、結尾 下面四句是結尾: 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比丘,於彼大師如是敬。 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在修學佛陀的殊勝教法方面,也不敢懈怠、懶惰,一直都勤奮黽勉、孜孜不倦。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