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經典系列-《緣起讚》略釋 《緣起讚》略釋(七)

《緣起讚》略釋(七)

分享

三、佛法才是欲解脫者的唯一途徑

盡尊所垂教,依緣起性轉,

彼為涅槃故,尊無不趣寂。

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 ,佛陀的緣起道路是唯一的選擇。

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一切,包括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還有密法等所有教法的基礎,就是緣起道。佛陀的教法,就是以緣起道作為出發點的。佛陀宣講緣起的目的,就是為了涅槃,而不是為了到天堂或人間去享受世間果報的。所有佛經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眾生一步步地走向寂靜,走向涅槃。寂靜,也就是涅槃、光明、空性。

比如,四聖諦裡面,包含了所有大乘與小乘的修法。而四聖諦,也是以緣起道作為基礎。因為有了集諦——業力與煩惱,然後就產生了生老病死等苦諦,這也是緣起。

證悟人無我之後,就可以推翻、斷除所有的煩惱和業,因為痛苦的因緣被破壞,所以集諦的果——輪迴也就停止了。所以,無論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法還是密宗,其修道原理都是緣起。

再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外在世界,包括眾生的身體,以及我們內心的狀態,都是不清淨的現象。這些不清淨的現象,來自於內在氣脈明點的運轉,這也是緣起。

在修持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後,所有的現象,都會變成佛的壇城。因為外在的世界和我們內在的世界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內在的無明煩惱有了不同程度的減少,氣脈明點上的各種障礙得以去除和淨化以後,外面的世界就開始慢慢地轉化為清淨。最後成佛或證悟的時候,所有不清淨的現象都將消失無蹤。這與其他東西沒有關係,唯一跟自己的修行有關。內在的因緣停止以後,外在的果法就會停止,這也是一種緣起和緣滅。

佛陀傳講的修行之道沒有什麼神秘的,其中根本沒有什麼借助鬼神的力量,就能達到什麼境界的說法。所有的修行原理,就是內在的因緣和外在的因緣。佛陀修法的一部分,非常接近於心理學;而另一部分,又非常接近於自然科學。但佛經裡面的一些非常高的境界,則既不像心理學又不像科學或哲學,那就是佛教獨一無二的觀點、修法與境界。

涅槃有兩種,一種是小乘佛教的涅槃,另一種是大乘佛教的涅槃。

從大乘的角度來講,小乘佛教的涅槃雖然是涅槃,但已經走到涅槃的極端——解脫以後不去度眾生,在相當長的時間當中停留在沒有思維、沒有煩惱,所有時空都停止的境界中。小乘佛教的涅槃,只是解決了自己的生老病死,解決了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卻對其他眾生沒有什麼影響。這種涅槃,不是最圓滿的涅槃。

小乘佛教走到了涅槃的極端,而普通凡夫又走到了輪迴的極端,這都是兩個不同的邊。

大乘佛教的涅槃,不會走上這兩個極端。大乘佛教既不走輪迴這條路,又不走涅槃這條路;既要超越輪迴,又不脫離輪迴。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就是大乘佛教的涅槃。雖然已經超越了輪迴的生老病死、貪嗔癡,但最終證悟的結果,卻是要度化眾生,所以也不會離開輪迴。

佛教裡面也有一種法門,叫人天乘。有些眾生的根機不成熟,不可能放下世間的一切,去尋求小乘或大乘的解脫。因為對輪迴的眷戀,對物質生活享受的貪著,所以放不下。佛陀就給這種人設計了一個暫時的方案,叫做人天乘。讓他們暫時斷除殺盜淫妄等惡業,儘量去行善,相信因果,相信輪迴,這樣暫時可以不墮地獄。在此基礎上,再慢慢進入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但最終的目的,還是讓眾生走向終極的寂靜涅槃。

 

學佛的核心,就是要走向最終極的寂靜、光明、涅槃。暫時的目標,是貪嗔癡的明顯減少,這也是走向寂靜的一部分。當煩惱、痛苦消失以後,就是寂靜。就像天空中所有的烏雲都消失以後,留下的藍天就是寂靜一樣。心的本性沒有貪嗔癡煩惱,通過修行的訓練,把表面上的煩惱全部斷除以後,最後的境界,就是最終極的寂靜。但最終極的寂靜,不可能一瞬間就達到,只能一步一步地靠攏。

如果我們學佛之前和之後沒有斷除煩惱方面的進步,只是懂得很多道理,那就只是聞思上的進步。如果連聞思都沒有,只是燒香拜佛,求佛祖保佑自己健康、長壽、發財,就根本沒有往寂靜的方向走,這樣學佛沒有太大的意義。

衡量學佛有沒有進步的標準,就是看貪嗔癡有沒有減少,而不是看誰有沒有神通、有沒有勢力、有沒有錢財等等。釋迦牟尼佛雖然有神通,但釋迦牟尼佛卻沒有追求神通。佛陀讓我們追求的,就是慈悲與智慧。

現在很多佛教徒都找不到方向,雖然知道學佛好,所謂的「善知識」、「導師」、「佛」、「菩薩」也隨處可見,但真正能告訴我們佛教的核心、修行的方法和見解的人卻非常少。很多人把魔術說成是神通,讓所有人都去羨慕、追求,但這些所謂的神通都是假的。即使真的有神通,那也跟寂靜沒有關係。

大家都知道提婆達多,正是因為他有神通,才利用神通說服了當時印度的一個國王,然後借助國王的勢力造了兩個五無間罪。如果提婆達多沒有神通,就說服不了這個國王,也不可能造兩個五無間罪。所以神通不但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還可能成為解脫的阻礙。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可能不懂這個道理,有些人雖然懂道理,但他們以為神通對他的事業、工作、升官、發財等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選擇與眷屬,所以他們也不願放棄神通。但作為一個尋求解脫的人,我們千萬不要去追求、羨慕神通,外道也有神通,餓鬼道眾生也有,我們死了以後,在中陰身的時候也會有。但我們解脫了嗎?沒有!所以,趣入寂靜,才是我們的目標。

佛陀告訴我們,所有不幸、痛苦的原因,不在於外界,而在於自心。如果內心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則無論身處何地,都能自在安樂。哪怕是地獄,也能看成佛的剎土。對於內心問題沒有解決——三毒煩惱熾盛的一般人,即使身在佛的壇城,也能感受到地獄、餓鬼與人間的痛苦。所以,釋迦牟尼佛讓我們不要向外鬥爭,而是要跟自己的煩惱鬥爭。能在與煩惱的較量中獲勝,那才是真正的勝利。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成千上萬次的戰爭,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勝利者,最後都是失敗者;即使在這一生中獲勝,最後的結果也是墮地獄。

在依止上師之前,首先應該知道自己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上師。就像想學數學,就必須找到一個能教數學的老師,只要能教數學,其他的不會也無所謂。但如果數學老師不能教數學,則即使其他方面再能幹也沒有用。同樣,佛教就是讓眾生走向寂靜的橋樑,我們需要的導師,必須達到以下標準:首先,必須要有菩提心、慈悲心;其次,最好能有自己的證悟;第三,能如實表達證悟的境界。本來,證悟的境界,很難用語言如實表達,但真正的上師卻能給我們指認出這種境界。追求解脫的人不需要去追求神通,也不需要去追求自稱神通廣大的人,我們不但不需要神通,而且不能執著於已有的神通。佛陀戰勝六道輪迴,戰勝三千大千世界的武器,不是世間的金錢、勢力與神通,而是智慧和慈悲。

佛法對現代人是非常適合的,但因為我們闡述佛法的方式有一些問題,有些人太過傳統,一本正經;又有些人根本不講佛法,只講一些如何用神通來升官發財等等,所以就讓很多人不理解佛法,更不接受佛法。本來佛法就是非常客觀且符合邏輯的真理,經過世世代代修行人的觀察檢驗,都沒有找到任何錯謬,否則也不可能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早就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不可能歷經兩千多年,仍然如此充滿生機、鮮活無比。我們一定要分清真正的佛教是什麼,迷信又是什麼。

 

美哉尊聖教,隨至誰耳道,

彼皆趣寂故,尊教誰不持?

釋迦牟尼佛創立的佛教完美絕妙,無論進入任何眾生的耳朵裡,都能令這些眾生逐漸走向寂靜。如此美妙絕倫的教法誰不願意受持呢?想必所有智者,都一定會恭敬護持、積極受持釋迦牟尼佛的妙法。

很多佛的聖號、心咒,都有著極大的加持力。只要眾生聽到,即使沒有證悟,也沒有修行,都能在心田中播下解脫的種子。哪怕這顆種子不一定當下就發揮作用,但很快就會成熟,並引領眾生走向解脫。既然連佛的聖號、咒語都有如此的效果,聽聞佛法,尤其是聽聞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門,並如理修行,其結果就更不用說了。

下面四句講佛經的特點:

能降諸怨敵,離前後相違,

與眾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第一、「能降諸怨敵」,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或文殊菩薩等八大菩薩有什麼怨敵要去降伏。這裡所講的「怨敵」,是指駁斥、批評佛經的人,或者不喜歡佛教與佛陀的人。「降」,也不是利用什麼勢力、神通去降伏,而是用理論、智慧去戰勝。比如,如果有人說緣起論不正確,不符合事實,並引用很多證據來駁斥、批評的時候,佛陀的智慧完全可以反駁、說服對方,這就是此處的「降伏」。

我們不要認為,對佛教持懷疑態度或持不同觀點的人,都叫怨敵。只是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很多神通等各方面都非常厲害,卻沒有調伏煩惱的諸多外道非常嫉妒佛陀,所以會故意挑釁、製造爭端,與佛法辯論或無理取鬧。此處的「怨敵」,特指這群人。

其實,在佛菩薩的境界當中,根本沒有什麼怨敵,雖然有些宗教會把異教徒當成敵對的群體,但佛法自來認為,異教徒也是眾生,只是跟我們信仰不一樣而已,對所有眾生,都要發菩提心。

第二、「離前後相違」,佛法遠離了自相矛盾、前後相違的過失。

一般世間的智者寫書,很少出現直接的自相矛盾,但間接的自相矛盾往往還是有的。比如,首先認為貪嗔癡或罪業是心造的,其屬性是精神領域,然後又承認罪業可以用水清洗,這種理論表面上看似合理,卻有著間接的自相矛盾,只是不太容易被發現而已。

無論用哲學、科學,或任何正確的邏輯來觀察佛經,都不會發現這樣的矛盾。雖然佛經有些時候在描述宏觀世界的宇宙天體時,與天文學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在同樣由佛陀宣說的《時輪金剛》裡面,佛陀卻給我們描述了一個與現代科學新發現幾乎完全一致的世界。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卻在描述世界形狀的時候,有這麼大的出入呢?

《慧燈之光》裡面已經介紹過,原因有三:其一,這是因為佛陀時代的人們只接受那樣的世界觀,如果用另外一種世界觀來描述世界,就不會有人相信,這樣佛法也沒有辦法弘揚了。佛陀認為,世界什麼樣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尋求解脫,斷除煩惱,所以才隨順世人,描述了一個暫時的世界觀。其二,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世上既沒有一個平面的宇宙,也沒有一個球形的宇宙,因為宇宙沒有形狀,沒有顏色,它是空性的。其三,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講,宇宙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眾生業力的變化,宇宙也會有所變化。它不可能永遠都是球形、方形或平面的。佛陀為了打破眾生對宇宙形態的固有執著,才宣說了不同的宇宙觀。

除了這些不了義經典以外,真正了義的佛教教義上面,絕不會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佛教學者一貫的做法,是實事求是,絕不會頑固執守、抵死狡辯。

第三、「與眾生二利」。能夠給眾生帶來自他二利。如果佛法不能給我們帶來自利利他,那不管它的理論體系再完美、再完整,也是沒有用的。自利利他,非常重要。

「此教我生喜」,因為佛經有了上述三個特點,能有幸值遇這樣的教育,我的心裡感到無比歡喜。

 

四、隨念佛陀的教言


以下是講隨念佛陀教言和說法的情景。這與《隨念三寶經》裡面講的隨念佛和法是一個意思。

尊為求此故,經於無量劫,

數捨諸身命,親愛受用等。

世尊為了尋求這樣的佛法,在無數大劫當中,一再捨去自己的身體、性命、親朋好友、資財受用等世人愛戀的一切。

在《賢愚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方面的故事,有興趣者,可以看看《賢愚經》。

由見何法德,如鉤釣諸魚,

能引尊意法,未親從尊聞。

佛陀為什麼要放棄一切去尋求佛法呢?因為佛陀在尚未成佛之前,就發現了緣起的功德——如果能證悟緣起,就能斷除生、 老、病、死等痛苦,獲得無上的解脫。緣起法就像釣魚的鉤,當年求法時佛陀的心,就像是魚。能夠像魚鉤釣魚一樣吸引佛陀心意的東西,必定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法,否則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宗喀巴大師接著說:當年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很多小乘比丘、大乘菩薩與成千上萬的人與非人,都有福報從佛陀那裡親自聆聽如此殊勝難遇的緣起法,而我卻沒有這樣的福分。

自恨善根劣,由彼憂惱力,

我意終不捨,如母意隨子。

我只恨自己善根低劣,福報淺薄,才會有如此遺憾。這樣的煩惱、悲傷,在我心裡一直不能化解,越想心裡越難過,就像失去兒子的母親一樣難解內心的憂傷。

於此思尊說,相好勝晃耀,

光網遍圍繞,大師妙梵音。

雖然沒有機會從佛陀那裡親自聽法,但一想到《心經》、《般若攝頌》以及其他般若經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當年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內心立即會浮現出世尊當年說法時金光燦燦、光芒照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浮現出佛陀周圍氤氳環繞的自然光網,耳邊頓時迴響起世尊說法時發出的具備六十四種功德的美妙梵音。

 

此作如是說,能仁妙影像,

顯現於意中,如月治熱惱。

雖然不能當面恭聆佛陀的教誨,但仍然有機會閱覽凝聚著智慧結晶的佛教經典,這也是當年佛陀在靈鷲山上一字一句親口說出來的。一想到這裡,心裡就顯現出佛陀當年講法的美妙身影,頓時像酷熱夏季的清爽月光,將熾熱煩惱趕得無影無蹤。

《般若攝頌》等般若波羅蜜多的所有經典,都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坐在靈鷲山的法座上傳講的。當年傳法的時候,都是佛陀自己把自己的衣服折疊好放在法座上,然後坐在上面傳法,沒有人給佛陀佈置法座,也沒有人充當侍者。

佛陀為什麼如此示現呢?佛陀對此解釋道:未來我的弟子當中,會有一些人在傳法的時候,沒有人給他們佈置法座,也沒有人尊敬他們,那時他們或許會想到——連佛陀傳這麼殊勝的法的時候,都沒有人給他敷設法座,那沒有人給我佈置法座、沒有人恭敬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無論怎樣都無所謂,我還是要把般若波羅蜜多傳下去。這個時候,佛陀的行為就成了追隨者堅持下去的一種勇氣。

佛陀為後人鼓起勇氣的事例還有很多。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女把一個器皿扣在肚子上冒充懷孕,並誣賴是釋迦牟尼佛讓她懷孕的。這也是為了安慰後學者的一種示現,因為在未來的出家人或佛弟子中,會有很多人受到類似的冤枉,這些人一想起當年連佛陀都受過這種冤枉,就不會因此退失信心。

表面上看來,佛陀經常會顯得像不知道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一樣。有一次,一些外道殺死一個妓女後,把槍、刀、屍體什麼的都扔在佛陀寺院的牆外。雖然佛陀知道外面發生的一切,但他卻假裝不知道。

有一年印度鬧饑荒,大家都沒有吃的。佛陀卻帶著一大隊比丘,去托缽化緣。村長見此情形,拿著刀出來對釋迦牟尼佛說 :「你是不是想讓我們全村的人餓死呀?」佛陀沒有化到緣,空缽而歸,當天什麼都沒有吃到。

又有一次,佛陀結夏安居的時候,竟然與目犍連、舍利子等所有僧眾一起吃了三個月的馬飼料——已經發黴變質的糧食。剛一開始,一個國王熱情地邀請佛陀到一個地方結夏安居,並提供所有的生活資具。但因為提婆達多的挑撥,國王中途變卦,停止了供養。安居的地方十分偏僻,沒有其他人知道。佛陀與弟子們也不可能中途結束安居,這是戒律中不允許的,所以只能堅持三個月。阿難看到佛陀的缽裡都是發黴腐爛的糧食,悲傷至極。佛陀知道後,從嘴裡拿出一粒米,遞給阿難說:你嘗一嘗。阿難吃下去後,發現竟然是甘露的味道。他這才明白:我根本不瞭解佛的境界,佛陀的所有磨難,都只是種顯現而已。

這都是佛陀為了某種必要而權巧方便的示現,有一部佛經專門對佛陀一生中發生的這些事情做了詳盡的解釋。

現在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些人一開始以為自己的上師是很好的上師,後來無意中發現了一些上師的所謂「缺點」,就不想學佛了。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這件事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如果他的上師真有問題,那也是他自己沒有好好觀察的結果。如果當時如理如法地冷靜觀察,今天會有這種結果嗎?不會有。再者,即使上師真有問題,那也是上師自己的問題。他不能代表釋迦牟尼佛和佛法。他的問題,也不是佛菩薩和佛法的問題。即使上師有問題,也應該去找一個更好的上師,為什麼因此而不學佛呢?這完全是因噎廢食的愚蠢之舉。暫時有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但如果真的退失,就實在太可惜了。

佛陀為了鼓勵末法時代的佛教徒,為了激勵因失望即將半途而廢的後學者,為了避免諸如此類的悲劇發生,才示現了很多看似不太適合佛陀身份的行為。大家可以到大藏經裡面去看看,佛陀為什麼背痛,為什麼沒有人供養,裡面都講得一清二楚。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某位上師的錯誤,而從學佛的行列中退卻。這就像治病的時候遇到一個庸醫,也不能從此就不治病了一樣,儘管遇到庸醫,但病還是要治,最多重新換家醫院、換個醫生就行了。治病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

 

以下講宗喀巴大師如何尋求佛陀密意的過程。

於此奇勝教,諸不智眾生,

周遍起糾諍,如跋縛羅草。

雖然佛陀的妙法無比奇妙、殊勝,但很多沒有智慧的眾生,卻會故意挑起各種紛爭,像跋縛羅草一樣亂七八糟、糾纏不清,剪不斷、理還亂。

跋縛羅草,是印度的一種草。這種草非常厲害,如果長得太多,連大象都可以被束縛。過去有些比丘在山上托缽乞食的時候,就被這種草纏住。因為戒律中要求比丘不能砍伐樹木、刈割青草,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戒律,但當時佛陀身邊的出家人卻非常嚴於律己,他們寧可捨棄生命,也不願違背佛陀的一個小小教言。因為不願破戒去動一根草,最後只有纏繞致死。

我們要知道,過去真正的成就者,譬如那爛陀寺的學者班智達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佛經,但他們的最終密意完全是一樣的。後來的有些人,卻曲解他們的意思,所以才有了各種見解上的爭端。

由見如是相,故我多勵力,

隨順智者行,數求尊密意。

看到各個宗派觀點不一致的情景,我更應該隨學諸如龍樹菩薩、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等真正的成就者、大智者們的觀點,努力探索、研究佛經,反反覆覆地尋求佛陀最究竟、最終極的真正密意。

次於自他宗,修學眾教時,

後反以疑網,遍燒惱我意。

「自他宗」,即自宗和他宗。對此有幾種說法:一,自宗,指佛教各宗派;他宗,是指外道。二,自宗是大乘,他宗是小乘。

宗喀巴大師說,在學習研究各種佛教和外道宗派之後,反而越學疑問越多。各種疑問像一張無形的網罟,讓宗喀巴大師忐忑不安、迷茫無措,變得更加不開心,找不到方向。

 

那麼,該如何去尋找佛陀的真正密意呢?

尊授記龍猛,釋無上乘法,

遠離有無邊,教軌夜開園。

世尊在很多佛經裡面都有授記,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佛經,是《大乘入楞伽經》。在這部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授記了很多人。其中最主要的有兩位: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

世尊授記,將來闡釋遠離有無之邊的無上中觀空性見解時,應該由龍樹菩薩來開演佛陀密意,這才是可信的。另外,佛陀又很清楚地授記,在佛陀圓寂四百多年以後,會出現無著菩薩,他會解釋佛陀的思想,區分大乘佛教的了義和不了義的差別。

佛陀的授記,是正確無誤的。我們就應該跟隨佛陀授權的龍樹菩薩去解釋中觀、空性,因為龍樹菩薩才是空性方面可信度很高的權威。

詮釋龍樹菩薩密意的權威人士,是月稱菩薩。此處把月稱菩薩稱為月亮,不是比喻的修飾方法,而是藏文詩歌的一種修飾方式。不說某人像天上的月亮或者鮮花,而是說這個人就是月亮,這個人的思想就是月亮,或者某個人就是花。「夜開」是一種蓮花。這種蓮花只有在晚上有月光的時候才會盛開,有陽光的時候就會閉合,所以稱為「夜開」。龍樹菩薩的論點、教軌,就是這種在月光下才可以盛開的蓮花園,也就是說只有月稱菩薩才能領會龍樹菩薩的所有密意。

無垢智輪滿,無礙遊虛空,

除邊執心暗,映邪說星宿。

十五的月亮是圓滿、無垢、沒有黑暗的。龍樹菩薩的教軌已經把佛陀的思想解釋得非常圓滿,沒有任何漏洞、錯誤、垢染,所以是無垢智慧月輪。清淨、無垢、圓滿的月亮,可以在太空不受任何阻礙地任意遨遊。此處形容龍樹菩薩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宣講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任何唯識宗與小乘宗派都無法阻擋。就像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可以消除所有的黑暗一樣,龍樹菩薩的光明論點,也可以剷除內心的黑暗邊際執著。

「映邪說星宿」,在沒有月光的時候,星星本來也會發光。但月光一出來,星星的光就被湮沒了。同樣,常見和斷見等邪說,就像普通的星星。雖然在龍樹菩薩的空性理論沒有出場的時候,都顯得熠熠生光,每個教派,都以為自己的見解準確無比。但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的空性理論一出世,這些邪說星宿的暗淡光芒便剎那間黯然無色。

吉祥月善說,白光鬘照顯,

由師恩見時,我意獲安息。

「吉祥月」,也就是月稱菩薩的別稱。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是透徹、清楚地闡釋龍樹思想的絕佳善說。當《入中論》的皎潔白光珠串普照大地的時候,眾生立即就能領悟佛陀的真正密意或終極思想。

正當我被各種教派的觀點紛爭攪得一塌糊塗,內心煩亂不堪的時候,依靠上師的恩德,讓我清楚透徹地明白了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的思想。瞬間,我所有的疑問都煙消雲散,所有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我的心裡是多麼的清涼安逸啊!

無論如何,月稱菩薩的《入中論》,還是需要上師的講解。如果上師不講解,誰也無法徹底通達,所以上師的恩德顯而易見。

 

宗喀巴大師有很多上師,其中有以人的形象出現的,也有很多不是以人的形象出現的,如文殊菩薩等等。

隨念佛陀的功德有兩個部分:第一是宗喀巴大師自己如何隨念佛陀;第二就是教誡後人如何隨念佛陀的功德。現在介紹第二個內容:

一切佛事中,語事為第一,

彼復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在佛陀所有的度化眾生方法當中,語事業是最殊勝的。而在佛陀的語事業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緣起空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會依靠佛陀的語言去隨念佛陀。此處的「此」,是指語事業。

「佛事」,即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現觀莊嚴論》的最後,就講了佛陀度化眾生的二十七種事業。但實際上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是各式各樣、不可思議的,並不只是限於二十七種。除了顯宗所講的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以外,密宗示現忿怒金剛等特殊方法,也是比較快速的度化眾生的方式。

普通人能夠看得見的,包括以人的形象出現的佛陀化身,以及佛陀為了利益眾生,而幻化出的橋樑、清泉、食物、飲料、衣服、住宅等等,這些都是佛陀以身體度化眾生的方法。

另外,佛陀還有以智慧度化眾生的方法,以及用語言度化眾生的方法等等。其中最主要、最殊勝的,就是以語言度化眾生的方法。雖然佛陀以身體示現出各種幻化,也可以度化眾生。佛陀在世的時候,為了度化一些特殊眾生,有些時候會示現神通,但這也不能普遍適合於絕大多數人的根機。最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方式,就是佛陀的語言,佛陀的教育。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他度化眾生,也不是依靠神通和其他方式,而是講經說法轉法輪。雖然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圓寂了,至少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說是圓寂了。但因為有了佛經,也就是佛陀的語事業,通過文字這種載體,就可以把佛的思想、智慧,一代代地傳下來,直到如今傳到我們這裡。由此可見,佛陀最殊勝的度化眾生的方法,就是語事業。

在佛的二十七種事業當中,包括了令沒有進入佛門的人進入佛門,令沒有修道的人修道,令沒有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令沒有進入加行道的人從資糧道進入加行道,令沒有證悟的人從加行道轉入一地,然後從第一地到第二地、第三地,乃至最後成佛。整個過程,包括了二十七個階段,故稱為二十七種事業。所有這些事業,都是佛陀用語言來完成的。所以,佛的語事業名列第一。

佛陀轉了三次法輪。從第一轉法輪開始,佛陀就在講緣起,雖然沒有講得那麼透徹,但也講了緣起;第二轉法輪所講的整個般若空性的內容,都是緣起;第三轉法輪雖然強調的是光明、如來藏,但光明、如來藏也不離開空性。包括密宗,都沒有超越緣起性空。換言之,從顯宗到密宗的所有見解,都離不開緣起。所以,緣起性空,是佛陀語言的精華,是整個佛經的核心。

佛陀的偉大,是用佛經來衡量的,而不是因為佛陀相貌莊嚴、神通廣大。轉輪王不是佛,也不一定是菩薩,但也有接近於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外道、阿羅漢、菩薩雖然沒有佛陀的神通那麼廣大,但他們也有神通。所以,唯一的隨念佛陀,就是佛陀的語言,尤其是語言當中的緣起法門。

以上所述內容,為宗喀巴大師通過緣起來稱讚佛陀的功德,這也是整個論典的主要內容。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緣起讚》略釋(一)

緣起讚 宗喀巴大師 造/法尊法師 譯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由見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 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 爾時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聖教心 ...

《緣起讚》略釋(二)

下面《緣起讚》有幾種不同的版本,這次用的是法尊法師翻譯的版本。  二、頂禮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在《緣起讚》正文之前,宗喀巴大師首先向他的上師和妙音菩薩頂禮。妙音菩薩,也就是文殊菩薩。 ...

《緣起讚》略釋(八)

五、結尾 下面四句是結尾: 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比丘,於彼大師如是敬。 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在修學佛陀的殊勝教法方面,也不敢懈怠、懶惰,一直都勤奮黽勉、孜孜不倦。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