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基礎知識 淺談如來藏

淺談如來藏

分享

『如來藏』的見解很重要。因為它是顯宗最巔峰的見解,即顯宗沒有比它更高的見解了。米滂仁波切等高僧大德認為闡釋『如來藏』的《寶性論》是顯密結合的一種經典,也就是說,『如來藏』既可以歸納於密宗的範疇,也可以歸納於顯宗的範疇。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公開地轉了三次法輪。第一次轉法輪時,佛宣講了『人無我』,以及『因果』的存在,為我們闡述了雖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續的循環卻無欺存在的理論等等內容。第二次轉法輪時,佛宣講了空性的見解,即不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滅的空性。第三次轉法輪時,佛宣講了『如來藏』的內容,即一切法雖然不生不滅,但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這就是『如來藏』。

一、推翻六識的見解

建立『如來藏』見解,首先要推翻六識的見解,我們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這些功能局限於某種範圍,一旦超出這個範圍,這些器官就無能為力了。而我們的第六意識,雖然有觀察的功能,但觀察的依據也來自於眼、耳、鼻、舌。譬如,當人在回憶往事的時候,他對往事的記憶仍源自眼、耳、鼻、舌。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思維的依據來自於眼、耳、鼻、舌;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不但不能看見或了知『大光明』、『如來藏』、『空性』等,而且,就連我們平時自認為看得一清二楚的東西,其實都沒有真正分辨清楚,看個究竟。

比如,我們以肉眼觀察某個事物,認為它處於靜止狀態。但佛告訴我們,它們不是靜止的,是一剎那一剎那運動變化的事物。從科學的角度也證明了這一點。另外,我們以肉眼看桌子,就會認為它是完整的木板,看不出它中間有縫有孔。但《俱舍論》中卻認為:一切物質由微塵構成,微塵之間是有間隙的。眾所周知的科學理論也告訴我們,桌子是由無數微塵組成,微塵之間並非相互連接,而是存在間隙的。這就像我們遠看銀河,認為是一片光明,但如果借助於天文望遠鏡,或者從近距離觀察,就會發現銀河並非一片光明,而是由很多星星構成的。

同理,平時我們看到的極其堅固的金剛石,也不是沒有縫隙的,是由很多微塵組成的。實際情況就是如此。而且,對於眼睛而言,事物若太遠、太近、太大、太小,眼睛都看不見,所以眼睛的能力是很微弱的,必須與所觀察的事物配合好後,才能看得見。所以說,眼睛所見非常有限。我們的肉眼連這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清『空性』呢?所以,相信眼、耳、鼻、舌,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

佛經中曾講過:一名具有有漏神通的外道修行人,在一個車輪般大的圓圈中,所能看到的眾生數量,可以和我們普通人在三千大千世界裡所能看到的眾生數量相比。阿羅漢或初地以上菩薩在一個車輪般大的圓圈中,也能夠看到外道修行人在三千大千世界裡所能看到的所有東西。然後隨著修道層次,依次往上類推,修行層次越高,所能觀察的程度也越深。可是,我們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見那麼多的眾生。

可以舉顯微鏡的例子來稍稍說明一下。若以肉眼看手掌,看不到其中的生命,而顯微鏡卻可以,這個情況你們比我還清楚。但是,顯微鏡也只能暫時並且有限地彌補一些眼睛的能力,從根本上講卻於事無補。與有些修行人的眼睛相比,顯微鏡也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東西。修行人所見的境界,可以遠遠超越顯微鏡為人類所提供的視覺範圍。而且,這些所見的境界並非幻覺,而是確鑿不移、顛撲不破的事實,但我們凡夫卻看不出來。

所以,企圖用我們的肉眼去觀察宇宙、人生、真理等等的真相,簡直是癡人說夢,即使加上顯微鏡鏡片的幫助,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平時我們眼、耳、鼻、舌之所見、所聞、所感都是幻覺,這些器官看不到什麼東西。

二、證悟如來藏的方法

『如來藏』是存在的,但我們卻沒有辦法如實地講出來。我們的語言僅能傳達眼、耳、鼻、舌所感受的東西,我們的概念也僅能表達這些東西,而對於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領略到的東西,心裡就沒有概念,所以就無法言表。

比如,我們看到經中描繪『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由琉璃珠寶所組成,但什麼是琉璃珠寶呢?我們就沒有概念,只好心想:可能和商店裡的差不多吧。又比如我們提到甘露,也只能說是比礦泉水還好喝的東西,用其他語言和概念再也無法描述了。這都是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其作用範圍的有限性所致。

『如來藏』不屬於眼、耳、鼻、舌的範圍,我們沒有見過,沒有聽過,連它的概念都無從產生,想如實地表達更是無可奈何。

那麼『如來藏』的論點又是如何傳下來的呢?為解決這個疑問,佛經裡有這麼一個很好的比喻。有人問什麼是月亮?回答時,即可用手指指著天空中的月亮回答他說:這就是月亮。那人若順著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即可看見月亮。實際上手指有沒有具體指著月亮呢?月亮與手指距離相當遠,又沒有辦法指點月亮清清楚楚地給人看。『指月』僅僅是一種方法而已。只要通過這個方法,使人能看見月亮就可以了。

同樣的,我們通過語言的指引,逐步去證悟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這是佛的唯一方法,佛最偉大之處即在於此。因為,平常讓我們去了解、感受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這並不難。世間的學科皆是如此。而要讓薄地凡夫去了解並證悟從未見過、難以言傳的境界,這就很難。但是佛有辦法,辦法就是首先把我們原有的觀點推翻掉。很多人認為非常了不起的所謂『文明』、『正確的觀點』等等都要全部推翻,推翻以後,就沒有觀點、沒有概念了。這個『沒有觀點』就是『觀點』。

 

三、證悟如來藏的本體大空性的真偽

我們的思維其實是很簡單的,『有』、『無』、『非有』、『非無』這四點,可以涵蓋所有的思維。將這四點完全打破以後,我們還能說出什麼呢?再沒有別的觀點了,這就叫『證悟空性』。

對此也曾有過理解出錯的公案:以前禪宗的摩訶衍法師來西藏弘揚禪宗,曾在西藏引起極大的爭論。並不是藏地不接受禪宗的法,禪宗的法其實是非常好的法,但依照西藏歷史的記載,摩訶衍講禪宗的法時出了一些問題。當然,這僅僅是西藏和印度人的觀點,當時漢傳佛教的描述與此大相徑庭,我們暫時不去論述誰是誰非,只根據西藏歷史的記錄描繪他所提出的觀點。

他說無論『有』、『無』、『善』、『惡』都不要想,『非善』、『非惡』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後就解脫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業,就會在輪迴中流轉。因為取捨善惡是下等根基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則應全部放下,什麼都不想。這種道理從表面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要求暫時放不下的也非得要放下,這是不對的。說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沒有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放下需要某種有力的方法才能實現,沒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說只講放下不講究方法是不對的。

摩訶衍所說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僅僅不思而沒有悟性的話,那其實還是在想,想的什麼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裡想著『不能思維』,其實內心還是在思維。這樣做只不過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這種觀點不對。漢地寺廟現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禪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是『不思』的觀點,那就十分危險。

前面所講的打破、推翻原有觀點從而證悟空性是《中觀》的見解,而僅僅不思的觀點不是《中觀》的見解。這二者從詞語語氣上不易鑒別。《中觀》的觀點,是觀察『有』、『無』、『生』、『住』、『滅』等等,當觀察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深深體會到原來『有』、『無』等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佛經上稱之為『增上安立』的東西。

『增上安立』,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當作『有』而不當作『無』等等。然而事實卻根本不是我們以前所想像的那樣,我們原來所想是一回事,但是現在證悟之所見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間有天差地別!概念都不一樣。這種『深深的體會』叫『初前期證悟』,可以稱之為『證悟了』、『開悟了』。但開悟是分層次的,並非指成佛。證悟就是開悟,但開悟不一定指成佛。

大小乘的四禪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沒有呼吸,還可以修到很長時間心裡都沒有念頭,坐著非常舒服,但是,這樣的修行也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解脫是指用智慧去拔除輪迴的根,這才叫解脫。當所有的『有』、『無』念頭都真正地消失後,剩下的就是『如來藏』。禪宗裡這叫『本來面目』,也可以稱之為『大光明』、『大平等』、『大圓滿』、『自然智慧』等等。這才是真實的『不思』和『不想』,辨別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極為重要。

四、進入如來藏的幾種方法之區別

『光明』就是無垢、純淨的意思。污垢即指我們的執著。修行時,『惡』、『善』的念頭都要斷掉。要進入這種狀態,需要一定的方法。

(1)首先有推理的方法,這個方法常常易於理解;

(2)在密宗中有修氣脈明點的方法,也能進入這種狀態,而且還比較快;

(3)還有大圓滿、大手印的修法,特別是大圓滿所講的上師的加持和訣竅,也能同樣進入這種狀態,而且可以飛速進入,這是最快的速度。

這三種進入方法,第一種是《中觀》的思維方法,這是最慢的,但比較踏實;修『氣脈明點』速度中等,但有些危險性,因為氣、脈輪和人的思維有密切關係,若修不好則精神都會不正常,會遺患無窮,如果有正確的引導就可放心大膽地修習;第三是上師的訣竅,出錯少,危險小,沒有彎路,並且收穫大,見效快,但是需要無偽的信心,沒有信心是不行的。以上三種方法都可進入這種『不可言不可說』的狀態。

五、萬法不離如來藏

當我們生而為人,有了軀體和心相續以後,就會建立很多諸如『上』、『下』等概念,而『如來藏』的狀態就像當我們進入太空後,大腦裡原有的、在地球上建立的『上』、『下』概念就消失了一樣,進入這種狀態,就進入了『如來藏』、『大光明』。它們並不是在身體內存在的一個東西,並不像電腦裡面有軟體一樣。密宗裡講的『自然的智慧』也是如此,心的本性也就是它。從無始以來,它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而且距我們非常非常近,只不過是我們沒有發現,如果我們發現了,就是『初步證悟』。

除了不作夢的深度睡眠以外,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中,在我們的頭腦裡不停地產生著『善』、『惡』等念頭。其實,每一個念頭都是從『如來藏』中出來的,它現在住在『如來藏』中,以後毀滅時也消失在『如來藏』中。

《寶性論》中有一個比喻,就是以世界來比喻心。世界最初不存在,雖然世界產生的原因有種種說法,但都只是推測而尚未加以證實。世界從太空中產生,至今在太空中存在,最後也必將毀滅於太空之中,並沒有到其他地方去。這就說明世界來自於虛空,安住於虛空,毀滅於虛空。

同樣,我們的每個念頭也是來自於法界,安住於法界,消失於法界。這是根據佛的引導了解來的,也是無以數計的成就者所證實了的,並非如外道所說是上帝創造的,因為這些觀點無法證實。

雖然凡夫對此難以理解,但成就者是親自體會過的,修行人是通過慧眼而非肉眼來體會的。所有的成就者都走過這條路,有過這種體驗。比如從未品嘗過糖的人無法知道糖的味道,就只好通過比喻,告之甜味類似於牛奶,但這並不能準確表達甜味。最好的辦法是讓他親自品嘗糖的味道,正如禪宗所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每一個念頭,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是有差別的。但從修行人,特別是從大圓滿修行人的角度來看,都是『如來藏』。從實質上講,這一切並無差別。所謂差別,只是由我們的執著而產生的。因為心的能力比物質的能力要大得多,心可以控制物質;反之,物質卻很難完全駕馭心。比如:以前有位印度婆羅門認為,火是很可怕的,但當他看見火中生存的火老鼠後,從此改變了看法,並由此得出如下結論:一切都是不一定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都是相互觀待而存在的。

同樣的,所有的物質都是因緣產生的,所以物質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而『如來藏』則永遠不變,這是我們的本性。只要我們進入那種狀態,就能解脫,就能『當下成佛』。如果不能進入,則永陷輪迴。

但所謂『當下成佛』,也並非一剎那間成佛。在密宗以及顯宗較深入的部分中,宣講『心的本性是佛,除佛以外別無他物。』很多居士也常說『佛祖在心上』,意即心的本性是佛。

但是,心除了本性之外,還有其他不利的東西。正如大海除了浩淼寧靜的海水之外,還有勢不可擋的驚濤駭浪一樣。雖然心的本性是佛,但針對未證悟者而言,心的現象卻層出不窮。如果已經證悟,則無本性和現象之分。所謂『勝義』、『世俗』、『地道』等概念,也是針對未證悟者之分別念而言的。

心的本來光明為『基』,因為一切法皆源自於它,所以稱之為『基』。進入這個狀態叫『趨進』,進入狀態且不離開叫『修法』,『修法』也可稱之為『道』。徹底進入不再返回叫『果』,『果』也就是證悟。『如來藏』包含了『基』、『道』、『果』,『基』、『道』、『果』亦即心的本性。

在達摩祖師的悟性論中說:「眾生與菩提,亦如冰與水。」水凍結為冰,冰融化為水。它們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H2O。如果溫度高於00C,則只有水而沒有冰的存在;如果溫度低於00C,則除了冰以外沒有水的存在。因為溫度不同,就有水與冰的不同顯現。同理,眾生與佛的本心同為如來藏,因為無明遮障,就顯現為有煩惱的眾生;因為遠離了無明的垢染,就稱其為佛。在佛的境界中,沒有無明煩惱的糾纏;而飽受煩惱折磨之苦的眾生,也無法理解自心即佛的道理。然而,從本質上講,二者的確不分軒輊,皆為佛。

在顯宗的經典中,認為成佛的道路極其遙遠,要經過三個阿僧祗劫,也就是三個無數大劫,那是超越常人的思維、極為漫長的時間。但密宗卻認為,心的本性就是佛,我們與佛並沒有距離。只要進入那種狀態,佛與眾生當下融為一體。達摩祖師的血脈論中也提到此理論,他說:「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當然,如果因為修行程度不夠,沒有足夠的定力,這種境界還會失去。但通過修行,必將達到佛與眾生無二無別,永不分離的境界,這就叫成佛。

所以,從密宗的角度而言,佛與眾生僅隔著一道幕簾,修習的方法也極為方便迅捷,拉開幕簾,即可成佛。所以,成佛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的。這就是密宗,特別是大圓滿的殊勝之處。

六、眾生平等

雖然這種境界只有修行人才能體會,但我們不能因為沒有體會過,就不予承認。佛經中宣講,每個生命都具有『如來藏』,哪怕蚯蚓、蟑螂這樣微小的生物也具有『如來藏』。佛經中不認為人性本惡,可以說是『善』。但這種『善』不是我們現在概念中的『善』,它是非常清淨,沒有任何煩惱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可稱之為『善』。如果蚯蚓、蟑螂可以觀察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自己也是『善』的。雖然其內心的顯現比人簡單,但也有『我執』,如果它們能放下執著,其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也是無有垢染的。沒有任何執著就可稱之為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所有眾生的心都是一體的。

如同一兩黃金,可以作成戒指、耳環等等各種各樣的首飾,雖然外表形狀千奇百怪,但其本質——黃金都是相同的。同樣的,從表面看,六道輪迴形形色色,但從本質來講,眾生心的本性是別無二致的。即使是無神論者,他們心的本性也是如此,沒有絲毫差別。所顯現的差別取決於證悟與否,佛與眾生的差別也就是證悟與無明的差別。

 

七、修如來藏的法器

但修學密宗,也需要很多不可或缺的條件。而且作為凡夫,即使條件具備,也要循序漸進,一步步來,而不能揠苗助長,妄想瞬間成佛。

《寶性論》是半密宗半顯宗的法,它告訴我們佛與眾生僅有『執著』的距離,一經打破,眾生即可成佛。為破除執著,密宗就會採用種種方便法門。因此,修行密宗需要具備一定的承受能力,若沒有這些承受能力,則會更麻煩。比如『誓言甘露』1,雖然常人無法接受,但它就是為了打破乾淨不乾淨的執著。與之相比,顯宗因為沒有這些方便,所以成佛的速度很慢。

正如生病時,以動手術的方式治療則通常較快,而吃藥打針等保守治療的方法則較慢。我們知道,動手術治病雖然快,但如果身體基礎不好則會死掉。若身體條件不具足,則須慢慢吃藥解決病痛。

顯宗修持常人能夠接受的觀點,而密宗卻推翻了我們原來的一切觀點,大多觀點行為都與常人背道而馳。雖然從外表上看,密宗使用了一些凡夫無法理解的方便,但實際上卻很有用,它能強迫我們丟掉原有的、固定的分別念,達到迅速成佛的目的。

如果條件具足,就會很快,很方便,易如反掌地達到我們修行的目的。這並非信口雌黃、憑空杜撰,而是確鑿有據的。漢地六祖惠能證悟的方法很簡單,一些藏地高僧大德的證悟也很方便。雖然普通人從中是看不出任何因緣,但密宗的修持方法的確當下即可證悟。

證悟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具足對金剛上師和密法的信心;其次業障要清淨,至少相對要少一點,最起碼很粗大的罪業不能有;第三要具足資糧,最後要有善知識的引導。

想證悟『如來藏』,修習包括大圓滿、大手印等法門,如果有很好的根基,即使是忙碌的在家人也能證悟,甚至在乘公共汽車或上班時也可證悟。若無根基,即使皓首窮經,將全部經典背誦得一字不漏也無濟於事。如果沒有信心,一輩子也不行!

只要修五加行,則全部資糧都可具足。只要堅持不懈,就肯定能達到蓮花生大師2的成就。關鍵是我們是否肯去實踐。從佛說法到現在,有許多人都接觸過佛法,卻至今尚未證悟,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去親身操作、體會,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解脫。

總之,首先不要相信眼、耳、鼻、舌,因為他們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只在一定範圍內起作用。其次,以眼、耳、鼻、舌為根據,而產生的各種念頭都要否定,讓這些妄念的大廈徹底坍塌、崩潰。如同遮蔽天空的雲,只有被風吹散後,才能看見真正的藍天。徹底放下後,就能見到心的本性,就能成佛。

 

注釋:

1. 誓言甘露:聖物。經過誦咒加持的器物或藥物等。

2. 蓮花生大師:吐蕃王朝『師君三尊』中之軌範師。生於印度西方古國烏丈那境內,於蓮花中化生,得其國王因陀羅菩提撫養為太子,命名蓮花生或池生金剛。長赴孟加拉地方從巴爾巴哈地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從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從佛密論師受幻化講述密乘,從師利僧哈聽聞以大圓滿為主的眾多顯密經教。雲遊孟加拉及烏丈那等地,教化有緣皈依佛門,人稱蓮花王者。八世紀中,應吐蕃王赤松德贊之請入藏,倡建桑耶寺,教藏族弟子學習翻譯學。為赤松德贊王及王妃耶喜措嘉等有緣者傳授無上密乘八法、金剛橛及訣竅正見等教法;創建顯密道場,發展出家及在家兩種僧團,奠定西藏舊譯寧瑪派之基。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夢幻世界

在這裡,我準備與一些未入佛門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識,做一次輕鬆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光明,佛陀的慈悲也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幸福、開心與歡喜。 一、為何宣講佛教的世界觀 首 ...

如何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外境是心與否兩者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對於一個修心者來說,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卻是至關重要的事。 該如何來抉擇呢?可以按照以下的推導方式。 一、首先推翻原有的錯誤觀點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 ...

佛教的物種起源說

雖然佛教的物種起源說不是一個具體的修法,而只是一些理論上的知識,但這個知識卻與修行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十分重要;另外,除了少數一心念佛的老人之外,很多佛教徒也極其關注這個問題。鑒於這兩個原因,所以有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