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基礎知識 三個差別

三個差別

分享

這裡所謂的三個差別,即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這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卻並非人人都清楚了解。不過,對一個真正想要修持正法的人而言,關於這三個問題的答案,確實有了解的必要。因為,無論平時行善或打坐,由於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抉擇,就會導致懸殊的差異。所以,有必要在此分析說明。

外道和佛教的差別

若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在見解、修法和行為上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極大的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講的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並非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2等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3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實意義上的空性。

這是正規的外道(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的外道)見解。後來,伊斯蘭教入侵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札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部分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裡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所以,學佛首先就要皈依三寶。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得皈依三寶,但是如果要學佛、要修持佛法,那就一定要皈依三寶;若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現在,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許多人都自詡為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經常放生、磕頭、修五加行,也以此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天天都在修法。但若詳細地觀察為什麼而修法,則會發現其中有為數不少的人,其修法目的不過是為了自己現世的利益­­­­——如健康、長壽等等;或為了消除一些壽障等現世的災難。還有的是因懼怕三惡道(地獄、餓鬼、旁生道)的苦難,而希望自己下一世不墮惡趣,得到人天果報。

凡是具有以上這些發心的任何修法,都僅僅屬於世間法。

我們也不能認為:燒香、磕頭等是世間法,而聽聞大中觀或大圓滿等就是出世間法。因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並不是依外相而區分的。

以供燈為例,在供養的對象、供養物、供養者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不具備出離心,供燈的發心僅為了求得世間的圓滿——健康長壽、升官發財,或者來世得到人天的福報,這樣的供燈就是世間法;反之,如果具備了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解脫,而非健康長壽、升官發財,這樣的供燈就是出世間法。所以,衡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以是否具備出離心為標準的。

大圓滿本身是出世間法,可是修大圓滿或聽大圓滿的時候,由於發心的緣故,卻有可能把它變成世間法。譬如:僅僅為了得到一些現世或後世的利益而聽大圓滿或修大圓滿,當此法進入我們的心相續時,它就不是出世間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那是什麼呢?就是世間法,這叫作『世間法的大圓滿』。

放生是什麼法呢?那也要視你的發心而決定。即便不是為了現世的健康、長壽等等,而是為了獲得後世的人天果報,或是避免一些後世的災難,如不墮地獄等三惡道而放生,那放生也成了世間法;如果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從輪迴中得到解脫而放生,那放生就成了出世間的小乘法;如果是為了拔濟一切眾生而誓願成佛,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那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間法;如果在此基礎上具有一些密宗的見解,那放生就是密乘的出世間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審慎思維,並反躬自問,我放了那麼多年的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自利?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得到佛果而放生,那就可以成為大乘法;如果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長壽,或者下一世轉世為人並且健康長壽,或者自己往生淨土的話,那這個放生雖然看起來是利益眾生,實際上卻是在利益自己。其他的修法,也應該如是觀察。

比如,參加法會領受灌頂或聽聞佛法,這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呢?如同剛才所講的一般,如果只是為自己的健康、長壽,或是逃避一些現世或後世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的話,則是世間法。為什麼呢?因為你並沒有離開世間的發心,所以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一切都是世間法。

什麼叫作出世間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在哪裡?出世間法分為:大乘和小乘。小乘的修行,必須要有出離心,有了真正的出離心,並在此基礎上行善,這種修法就叫作出世間法。

『出離』這兩個字的涵義是什麼?『出』,就是放下世間的一切,也就是說對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毫不留戀,很清楚地意識到三界六道輪迴的本質都是痛苦的,這叫作『出』;『離』就是希求解脫。『出家』中的『出』也是這層含義。『家』是指世間,並不是走出家門、穿上出家衣服就表示出家,而是要對輪迴生起真正的厭離心。

在家人學佛、修出離心也是一樣的,就是要對世間的事物沒有任何貪戀之心,這叫作『出』。這個『出』外道也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願意在六道中輪迴,也希望解脫,但這不叫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還必須具備一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是什麼呢?就是首先要意識到輪迴是痛苦的,所以不再貪戀輪迴;並努力尋求解脫、走向解脫。但是,與此同時必須具備解脫的智慧,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缺乏智慧地尋求解脫,並不是完整的出離心。出離心的解脫智慧包括小乘的四諦法門,必須精通四諦之後,才算具備了完整的出離心。

具備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後,所修的一切善法都將成為出世間的法。《俱舍論》裡講,自有出離心以後,就算是小乘的入道。此處『入道』的意思,是指進入小乘次第的第一步。

出離心極為重要。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是苦、因果不虛這些外加行,對增上出離心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所謂的佛教徒,卻不願意循序漸進地從加行起修,特別是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外加行的修法,而妄圖躐等直修大圓滿、大手印等修法。這種人,在藏地的出家人裡也有,但在漢地的居士裡尤其多。大圓滿、大手印固然是極其勝妙的法,但自己是不是具格的法器?目前,自己的心相續調整好了沒有?若是尚未調整好,則大圓滿、大手印根本修不起來。

調整的方法又是什麼?就是修人身難得等等的修法。絕對不要小看這些修法,阿底峽尊者4及以前藏地很多專門修行的高僧大德當中,有些人一生只修人身難得和無常,最後同樣獲得了成就。前輩們已經為我們作出最好的表率,那些不願修加行,卻妄想一步登天的人,他們距離解脫的目的地,就如同被重重關山阻隔一般,永遠難以抵達。

過去,有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將要離開時,就到上師面前祈求傳一個更殊勝的訣竅。上師說:我並沒有什麼更殊勝的訣竅。弟子將所有的東西都供養了以後,再次苦苦地祈求,上師就握著弟子的手誠摯地說:「你也將會死的!我也將會死的!這個問題你回去好好思考。我的上師給我講的也是這個法,我修的也就是這個法;我的上師也沒有再給我講什麼,我也沒有修過其他什麼,這就是訣竅。你回去認真修持吧!」

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個不爭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平時卻似乎完全遺忘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深入細緻地思維一下這個修法,否則,什麼結果都修不出來。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肯定在修出世間法,修的是五加行,怎麼不是出世間法呢?五加行本來是出世間的法,而且是大乘的法,但是你在修持時,當下自相續中是以何等見解來修持的呢?比如說,為現世的健康、長壽等而修五加行,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但是為了後世不墮地獄而修五加行,這種可能是有的。如果沒有尋求解脫的發心,修五加行也是世間法而非出世間法,那修五加行的意義也不是很大。磕大頭、念這些咒很辛苦的,但是修出來的不是密法,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成了世間法,這就太可惜了。

我們很多人都在尊貴的上師面前接受過灌頂,聽聞過殊勝的教法,這是非常難得的。如果讓它變成世間法,與解脫就毫不相干了,以後雖然能得到一些世間的福報,滿足我們鼠目寸光的世間願望,但與解脫卻沒有緣分,這豈不是很可惜嗎?所以,一定要重視『人身難得』,不能白白地耗盡人生而不求解脫。欲求解脫,就一定要從出離心著手;如果沒有出離心,修行也好、念咒也好,都不是獲得解脫的出世間法,這個特別特別重要。在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講菩提心,沒有如理生起出離心,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具不具備菩提心。

何謂菩提心?說易行難,幾乎每個佛教徒都會說:菩提心就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誓願成佛;然而真要付諸實行卻並非易事。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並自詡為大圓滿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有些人也沒有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和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有一次,他和弟子正在用早餐的時候,尊者說:「今天,印度一個修喜金剛的行者,已墮入了聲聞的滅定(滅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維都間斷。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就是進入了一種很清淨的狀態,並在此狀態中保持很長時間)。」尊者的弟子就說:「修喜金剛的行者,有可能落入聲聞的滅定嗎?這是什麼原因呢?」尊者說:「喜金剛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如何判定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是出世間法還是世間法,完全取決於自己的發心動機,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我們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利生的事,但是很多人僅僅是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的放生能不能達到其目的呢?目的當然一定能夠達到;但是,這樣的放生並不屬於大乘法。因為,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利益眾生,只是為了利益自己而已。

又如,很多人都在精進地修五加行,若問:「你們為什麼要修五加行呢?」則答案不外乎:「若不修五加行就無法修大圓滿的正行」或是「不修五加行就不能聽大圓滿的法」。表面上看來,這樣的回答似乎很合理。但若進一步問道:「如果修不成大圓滿或聽不到大圓滿法,那會怎樣呢?」「那就不容易解脫。」「解脫了又怎麼樣呢?」「解脫以後,那我就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了。」

如果是這樣的發心,則在這種修法裡面根本找不到菩提心的成分。五加行裡所講的菩提心又在哪裡呢?所以,你所修的五加行就成了小乘法,因為這其中根本不具備菩提心。你修的所謂的菩提心,只不過是一個十萬遍的數量而已,自己心相續中的菩提心卻並未真實生起。雖然修的是發菩提心的法,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自己而修,則根本不成其為菩提心修法。

所以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必須要認真地觀察自己的相續、嚴格地要求自己。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眾生,實則都是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為了自己,其他的念咒、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簡單言之,凡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則無論所修的法本身有多麼殊勝,都只能成為小乘的修法。

如果沒有一丁點自私自利的念頭,在此基礎上去修行的話,則哪怕念一句佛號、磕一個頭,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

我們都聽了很多法,也明白很多道理。如果今天讓你們講,你們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若談到起而行,則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可說是寥若晨星。

本來出家人修行的進步、收穫都要遠遠超過在家人,因為出家人捨棄了很多容易引生煩惱的對境,不會被很多世間的瑣事纏繞與侵擾。相對來說,出家人的煩惱自然少一些,但是其中修行不盡人意的也大有人在。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是在家人,很難突破世間藩籬專心致志地修行,所以很難獲得解脫。實則不然,即使在現今這個社會裡,我們依然有辦法修行、有辦法成就、也有辦法解脫的。關鍵就在於——你的發心是否真切、正見是否具足。

雖然《普賢上師言教》裡提到,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者是相違的、矛盾的,因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間的事情去修行,這種機會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將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則修大乘的佛法與處理家務事或其他的世法也不是那麼水火不容的。若不用處理這些俗務,當然是最好的,但在家居士往往難以做到;同時,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然而,在家人裡面也同樣出現了很多成就者,以前有,現在也有。所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還是可以同時兼顧的。那該如何兼顧呢?

比如說,平時要上班工作,但在同時你可以發慈悲心、出離心,這兩者是一點都不矛盾的。生活中很多看似與利益眾生無關的事情,但只要掌握要訣,我們依然有辦法將它變為利生的事業。

比如說,吃一頓飯是善?是惡?抑或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呢?如果在不傷害眾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飯本身是無記法5。但是《俱舍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吃完這頓飯,將肚子填飽了以後是為了去殺生、去參戰、去行騙……等等,以這樣的目的而吃飯,那就是造作惡業;如果一個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吃飽以後去聽法、去放生、去行善,那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吃這頓飯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吃飯的時候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沒有去想吃完飯以後去殺生或去放生等等,那這樣的吃飯就是不善不惡,叫作無記業。

再比如說工作掙錢。為什麼要掙錢?如果掙錢是為了利用在修行上,那工作就是出世間法;如果動機是要拿這些錢去做壞事,即使現在還沒付諸行動,但這樣的工作天天都是在造惡業;如果純粹只是為了飽暖、生存,沒什麼其他的想法,這就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所以,雖然是同樣的行為,卻因為發心動機不同而有善惡業之區別。

所以,只要自己願意做,行持善法還是很容易的,怎麼做都可以。若是自己不願意做、不去實修,即使天天跟你講大圓滿等最最高深的法,也是沒有用的,講了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本來,聞法是很有意義的,通過聞法可以明白道理,從而了知該如何修持;但若僅僅停留在聽聞的階段卻不去實踐,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充其量獲得一些聞法的功德而已,其他的功德是沒有的;在法的實修上也幾乎是一無所獲,今年是這個樣子,明年還是這樣,乃至死亡的時候依然如此空手而歸。所以,只要你自己願意做、肯做,則僅僅吃一頓飯都能成為解脫之因。其他的修法可依此類推,關鍵是一定要發菩提心。

目前,首要之務是什麼呢?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首先,必須要放棄兩個東西:第一,是對世間的貪著,也就是留戀輪迴、生生世世想做人、天人的企圖。為什麼要放下呢?如果不放下,我們以後所有的修行都將變成世間法,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放下。

現在為了生存還是得做一些世間的事,儘管這些暫時沒有辦法放下,但只是權宜之計。一旦有了從現在起逐漸走向解脫的想法,那就已經有了出離心,如此一來,第一個需要放棄的,基本上已放下來了。

我們畢竟仍是凡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貪著世間圓滿的心要一下子全放下來,絕非一蹴可及。但是如同上面所講的那樣,無論是修大乘還是小乘的法,只要目的是為了解脫,則真實的出離心就可以逐漸地生起來。

第二個必須要放棄的,是只願利益自己的想法。這種念頭必須要放下來,如果放不下,則做世間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出世間法仍然是為了自己,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跨入大乘之門,永遠都只能在大乘的門外徘徊。雖然自以為是在修大乘法、修密法,但若還是抱著自利的發心,則根本沒有趣入大乘的軌道,密法就更談不上了。所以,我們要放下僅僅利益自己的心。

這樣做的難度非常大。無始以來,我們流轉輪迴直到今天,自利之心一直都與我們形影不離,現在要讓我們放下這個根深蒂固的積習,絕非一朝一夕能成辦的。但是若欲修習大乘佛法,即使再怎麼不易成辦的事情,也一定要義無反顧地去做。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做,但如此一來,你就無法修密法、修大乘法,而只能修小乘的法,這個非常重要。

這些加行的修法,本來就是所有修法的基礎。一提到基礎,很多人就會認為——這個法的層次一定不高,不是特別重要。這樣理解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萬丈高樓也得由平地起。其實,在佛法中所謂基礎的法就是一切法的根,也就是最高的法。

現在藏漢兩地很多的修法者,包括出家人在內,五加行修了一次就不再修了。五加行是永遠都不能離開的修法,絕不是修完一兩次就不用再修了。現在很多人修加行,僅僅強調數量而不強調質量,即使數量達到了也還是要修,永遠不能停歇。這些修法名義上叫前行、加行,沒有冠上正行之名,實際上卻都是正行。所以,凡是意欲解脫者,就一定要在前行方面下足功夫;不欲解脫者,那就另當別論了。

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問題,加行是用功修了,但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數量。所以,修密法也好、修五加行也好,做一般的工作也好,首先一定要仔細觀察自己的發心為何。

現在到漢地的活佛愈來愈多,今天跑這裡灌頂,明天又跑那裡灌頂,成天有跑不完的場子。很多人都認為灌了頂以後,馬上就成佛了;還有的認為,灌了頂以後肯定就很了不起,從而飄飄然起來。一方面灌頂是很殊勝,但是當灌頂流入我們心田的時候,它又變成什麼了呢?大多數都變成世間法了。這種情形在藏地有,但在漢地就更為嚴重。很多本來是非常好的出世間的法,卻被當做世間法來修,真是令人痛惜!我們每天修法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各方面的條件又不夠圓滿,如果連所修的這點法也都變成世間法,豈不讓人哀歎!

以上所講的,不能僅僅把它當做知識來看待。我不是在給你們介紹佛教裡面的文化,而是講修行的要點——什麼是修行,修行的時候該怎麼做。不是介紹出離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這個你們已經聽了很多。但是,在這些細節上的問題做到了沒有?做到的恐怕還是很少。如果對世間的貪著和自私之心放不下,即使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有活佛的名號也好、堪布的名號也好、或者自稱是居士也好,都僅僅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脖子上掛一串念珠是沒有用的;如果具有這些正知、正見,那不管你的外表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無所謂。

因為你具備非常好的發心,那就如同剛才所講的,連吃飯都可以成為大乘的修法,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觀察,現在我們是修世間法的人,還是修出世間法的人?現在我們是修大乘法的人,還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時刻提起正念、觀照內心,才談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沒有這樣做,修行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假如讓我們按照佛經的要求全部做到,那包括我在內都做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各盡所能地去做,只要肯做還是有很大利益。

我們也許常有這樣的念頭:我要發菩提心,雖然實際上不太願意發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是,我不得不發心,因為不發菩提心,所做的一切就不能成為大乘法。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

如果這一世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就可以度化南贍部洲6那麼大世界的眾生,他就可以變成這樣一位大菩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菩提心本身是非常殊勝的修法,因果從來都是不錯亂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會有這樣的果報。

怎樣區分造作與不造作呢?比如說你非常渴的時候想喝水,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時候,其他人卻勉強你喝,你雖然喝了,但不是出於發自內心的願望而喝的,這就叫作造作。

如果現在不開始做,今生就這樣荒廢,等到下一世,誰都沒有把握能再得到人身,沒有把握能再聽到大乘的佛法,沒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現在已經有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一定要去做。不能僅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更要強調實際的、內心的修法,這不論對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能這樣,即使我們沒有修大圓滿、大手印等甚深密法,但修的至少應該是出世間的法、是大乘的法,這已經很不錯了。

你們當中很多人都已經修了五加行,那剛才講的必須放棄的兩點,放下了沒有?放下也有很多層次,能多多少少放下一些還是不錯的。以前沒有修五加行的時候,總是以自利為主,自從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開始增上,那就可以說有了收穫。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後,內心還跟以前一模一樣,那修五加行的利益又體現在哪裡了呢?

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種說法,如果認真修習,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穫,一天比一天進步;中等的修行者,每個月有收穫;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穫。對照自己仔細地觀察,在家人沒有大的收穫還能夠理解,因為他們還要處理很多世間瑣事,但我們是出家人,沒有明顯的收穫就應當自慚形穢了。

如果好好修,經過長期的串習,自然而然就會生起要利益眾生的念頭。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剛才講的要放棄的兩點要逐漸地放棄,然後好好地去發菩提心。這是對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注解:

1. 外道:音譯作底體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學。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與儒家所謂「異端」一語相當。梵語之原義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初為佛教稱其他教派之語,意為正說者、苦行者;對此而自稱內道,稱佛教經典為內典,稱佛教以外之經典為外典。至後世,漸附加異見、邪說之義,外道遂成為侮蔑排斥之貶稱,意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

2. 龍樹菩薩:大乘佛教開派祖師。佛滅後四百年頃,生於南印度一婆羅門家族。幼通密宗四續、顯宗三藏等一切經典及道術之學,在那爛陀寺依喜樂和大士出家,法名具德比丘,著有《中觀理聚六論》等闡明儒來教義之書甚多;在醫學方面亦有諸多著作。及門弟子聖天等多如日塵。遍建塔寺於五印度。世稱其享壽六百歲,舊譯密乘有說其壽逾千歲者。

3. 無著菩薩:佛教廣行派開宗大師,四世紀時生於北印度一婆羅門家族。相傳其住雞足山修行,親見彌勒,向人間傳播解說大乘經中隱義現觀次第之《慈氏五論》,著有注釋其密意之《瑜伽師地論》等論著甚多。

4. 阿底峽尊者:法名吉祥燃燈智。出生於東印度薩霍爾王室,原係超岩寺上座。吐蕃王室後裔絳曲衛殷重禮聘,至西藏傳播佛教,他攝顯密兩宗關要,合為修行次第。著有《菩提道炬論》等著作二十多種,對藏傳後弘期起過重大作用,成為噶當派的祖師。享壽七十三歲。因其一生對古印度及藏傳佛教文化的交流有重大的貢獻,藏族一般尊稱為『覺沃傑』,意為尊者。

5. 無記:一切法可分為善、不善、無記等三性,無記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記為善或惡,故稱無記。

6. 南贍部洲:四大洲之一,其狀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稱南閻浮提,閻浮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三殊勝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一、基礎修法的必要性 雖然三殊勝的修法是最基礎入門的修法,但對許多人來說,卻有可能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看似容易,但真要做到卻並非易事,即使有些久學佛法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無論如何,在了解佛經的思想和 ...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一、為何要區分生存的方式和意義 今天簡單地講一下最基礎的問題——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雖然,是最簡單、最基礎的道理,但要執行起來卻不是很容易。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最需要和 ...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作為一個佛教徒,究竟該怎麼樣生活?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我們制訂了一個模式,作為佛陀的隨學者,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遵循這個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會很有意義,此生也不會很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