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禪修與現代生活

分享

隨著現代人對心靈需求的逐步重視,禪修,已經開始納入很多人的生活中。無論繁華的都市、還是偏遠的鄉城,舉凡寺院、茶館、餐廳、會所,常常能看到「禪」的蹤影。禪,似乎成為一種時尚的代名詞。禪修與現代生活,究竟有什麼關聯?

這個課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介紹:一、什麼是禪;二、為何修禪;三,如何修禪。

 

什麼是禪

從印度佛教誕生至今,禪,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漢傳佛教的禪學,也有上千年的歷史。

「禪」是外來詞,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譯,翻譯成中文,叫做禪、禪定或三摩地。亦即使人心安定、平靜下來的方法。在禪的後面加上「定」字,不但沒有失去原來的音義,並且更能讓人瞭解禪的內涵。

現代文明所衍生的浮躁與虛榮,啟動了人的物欲。快速的生活節奏,高度的工作壓力,已經把人心逼到即將崩潰的邊緣。此時此刻,禪定,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危機的最佳選擇。

禪有三種:

第一種禪,是佛教最高端的禪。在中國,這種禪的開山祖師是達摩祖師。達摩《血脈論》中說:「直見本性,名之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從古至今的禪宗,一直修的就是這種禪。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所描述的就是這種證悟、頓悟的境界,這也是所有佛教徒夢寐以求、非常高端的境界——明心見性。

第二種禪,寂止。是流傳於雲南,以及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南傳佛教內觀的一部分,漢傳佛教稱之為四禪八定。因為這種禪,可以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的四種境界,所以叫做四禪八定。藏傳佛教稱之為寂止,因為它能使人心寂靜或寧靜,停止雜念。實際上,內觀、四禪八定、寂止,都是梵文Samadhi的不同名稱而已。

第三種禪,即各種各樣的觀想、冥想和思維。這是比較基礎的禪,亦即在心靜下來以後,去觀想或思考問題。

如果證悟第一種禪,就可以應對自如地處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壓力、焦慮與抑鬱等等。不管任何問題,只要證悟這種禪,都能迎刃而解。但證悟這種禪的難度比較高,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除了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以外,其他人很難證悟。

第二種禪,則是無論什麼信仰的人都可以修。在任何宗教信仰的基礎上,都可以起修第二種禪。

第三種禪,更是人人都可以修。就像瑜伽,有信仰沒有信仰都可以修,既可以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修,也可以把信仰的部分完全拋開,只是將其作為提升、淨化、調節心靈的一種方法。

練習第三種禪,既不等於學佛,也不等於加入其他宗教,純粹只是一種養生方式。就像鍛鍊身體一樣,這是心靈的一種訓練,也是我們長期忽視的一種調節身心的重要手段。

 

為何修禪

西方心理學家認為,冥想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幫助,五分鐘的冥想等於熟睡一個小時。

如果內心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則哪怕身體處在非常自由的環境當中,內心也得不到自由。輕者覺得空虛、無聊,重者感到沮喪、焦躁,甚至動不動就產生不想活的念頭,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外界的瞬息變幻。即使表面看似非常成功,實際上卻是焦慮重重。

在物質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簡單地解決溫飽問題。但在溫飽問題不但解決,而且還擁有龐大的資產、名聲、地位的時候,這才赫然發現——其實有很多問題,是物質根本無法解決的。這時候,禪,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無數成果證明,通過禪定,可以讓心態重拾健康。對很多親身感受禪修利益的人來說,禪修已經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術語和專利,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心靈調節劑。

對很多人來說,我們內在的精神世界,還是一個未知的區域。若想細緻、深入地瞭解精神,佛經無疑是最好的教材。在通曉精神的本質以後,就知道為什麼要修禪了。

佛教認為,我們的精神,可以分為八種不同的層面。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接觸外在的光波、聲波等對境,產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五識。第六個層面,是我們平時用來思維、判斷、分析的意識,佛教稱之為第六意識。第七個層面,是我們平時不怎麼能感覺到,卻在每一個思維閃念中無所不在的概念,那就是「我」執。比如,我要上班,我要下班,我要賺錢,我要發展我的事業等等,所有的念頭中,都離不開一個特有的、無形的「我」字,佛教稱之為我執。第八個層面,是平時根本感覺不到的最基本的意識。當人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當眼耳鼻舌身的工作完全停止的時候,當一切思考判斷的力量也已經停止的時候,除了第七個層面的自我感覺一直存在以外,還有一個最基礎的潛在能量也存在著。

這種潛在能量不同於西方心理學當中的潛意識。一個人從誕生到死亡之間,它都一直存在。哪怕在人進入深度昏迷或深度睡眠,一切感官活動停止的時候,因為有呼吸、有心跳、有脈搏,更重要的是,有最基礎的意識,所以不會有人把此時的身體稱為屍體。此時此刻,第六意識全都萎縮、消失在最基礎的意識當中。之後,這個最基礎的意識可以啟動並產生我們的第六意識,然後又演化出眼耳鼻舌身識,當昏迷者或睡夢者從深度昏迷與深度睡眠當中醒來的時候,又可以看得到並感知到世界的一切。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有精神的思維活動,就有意識的波動。意識波動的幅度越大,人的脾氣就越容易暴躁。當我們生起嗔恨心,強烈地抱怨或非常不開心的時候,意識波動的頻率與幅度都相當大。這種波動,會讓當事人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語言與行為,而出現罵人、打人的舉動。

在這個時候,禪的功能就顯現出來。通過修禪,就可以控制意識的波動。這裡面沒有任何信仰與玄虛的成分,完全像吃飯可以填飽肚子一樣真實可行。只要加以訓練,人人都可以親身體驗到這種效果。哪怕最普通的禪,也完全可以把人的思維歸零。所謂歸零,亦即進入潛在的第八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梵文音譯,按照唐朝前後的習慣翻譯成漢語,就叫做藏識。

為什麼叫藏識呢?因為它像寶藏一樣,儲存著我們的各種記憶和能量。比如,即使五年前見過一個人,之後五年之間都互不聯繫,也互不想念,但在五年後再次看到這個人的時候,卻完全能認出來,這就是藏識的作用。同樣,一個人的脾氣、性格、習慣等所有的種子、資料、資訊,都儲存在藏識這個「硬碟」當中。

當人的思維波動太大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會被覆蓋。不但情緒無法穩定,智慧也會受到限制。當人的思維歸零的時候,在零的層面上,沒有好壞之分,似乎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雖然實際上並沒有超越時間和空間,但從禪修者的感覺而言,已經完全超越時空,沒有任何開心和不開心。經過長期禪修訓練的人,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安寧與智慧。

西方十分流行的催眠也是差不多的原理,讓催眠者進入到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此時精神的波動大幅降低。在這種狀態中,就可以回憶起一些平時不可能記起的,早已遺忘的久遠記憶。比如,有人天生就有懼高症,或一些莫名其妙的心靈障礙,通過催眠,就可以找到這些障礙的根源,心靈問題就可以隨之而化解。當然,催眠的準確率與治癒率只能達到百分之五十,而禪修的功效卻更為明顯。

在藏識的狀態中停留,五分鐘、十分鐘都可以,這就是修禪。剛開始的時候,哪怕能停留三十秒、一分鐘,就已經很不錯了。但若能繼續用功,就可以在這個狀態中停留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樣長期熏習,生活中的任何風浪、違緣,都可以化為雲煙,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更是能得到有效控制。

通過禪定,完全可以突破焦慮的層面,進入到意識的最深層。在最深層的狀態中,完全可以感覺到無比的自由、輕鬆、寧靜與快樂,佛教稱之為禪悅。長期修禪的人會上癮,因為修禪所帶來的快樂,已經遠遠超越外在物質刺激感官而產生的所謂快樂。

另外,當意識降到零度的時候,頭腦會變得非常靈敏。哪怕過去或當下發生的細微事物,都能清晰地覺察。過去的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的思想火花和智慧靈感,很多都來自於這種狀態。大家都知道,連賈伯斯這樣的企業家,也會安住於禪定,並將禪定的智慧應用於工作與生活。同樣,企業家在面臨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若能通過這種方式去思考,一定會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其實,佛教所講的神通,也是從這個狀態當中提取出來的。

神通有真有假。社會上有很多人會說自己有神通,但不一定都是真的。不過,神通本身卻並不神秘,它只是心靈的一種功能而已,我們不要全盤否定。當然,如果有人用所謂的神通來欺騙,那就另當別論了。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打坐,所以一直沒有開發出意識深處的很多潛能。要知道,心浮氣躁、不知安閒的心,永遠接觸不到這個層面。因為孤陋寡聞,所以很多人也不相信心靈的巨大能量。

其實,不僅僅是心靈,包括物質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在三百多年前,有人說普通人在一天之內,就可以從地球的這一邊飛到地球的那一邊,大家都會認為那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卻讓它實現了。同樣,精神的潛在能力更不可小覷,我們千萬不要一葉障目,用固有的知見,去看待超出想像的事物。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何用禪來解決生活當中的痛苦、壓力,是最現實也最迫切的問題。

真正的快樂,就在內心當中。禪悅不依靠外在的任何物質,卻可以起到養生、緩解壓力、消除失眠、治療抑鬱症等作用。

當然,如果抑鬱症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地步,病患連禪修的能力都已經喪失,也談不上用禪修來治療抑鬱症。在這個時候,可以先吃點藥來控制症狀,然後開始修禪。慢慢地,就可以放棄藥物治療。就像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可以使身體健康一樣,從禪悅當中,也可以提煉出精神必須的營養,以保持精神的強大與靈動。

人本來就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體,當物質和精神的營養缺乏或失去平衡的時候,就會產生身心的疾病。

《中觀四百論》當中講到:社會底層的人,會感受肉體的痛苦,應以解決溫飽問題為主;社會高層的人,則會感受心靈的痛苦。兩種痛苦,折磨著全人類。所以,我們需要身心兩方面的訓練。

其實,滿足肉體的需求並不是很複雜,只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但精神的需求卻是無限的,在無限膨脹的過程中,只要稍有不滿,就會煩惱叢生。

人的精神就像大海,在沒有風的時候,海面平靜安寧,沒有一絲波紋,這好比是我們的藏識,亦即禪定要達到的境界;當稍稍有一點風的時候,海面有了波紋,就好像意識開始從昏迷、深度睡眠或禪定當中蘇醒,有了夢境與細微的意識與感受;當波紋變成海浪的時候,就好像從夢中醒來,回到現實生活的平常狀態;如果風浪再大一點,而變成了滔天巨浪的時候,就像煩惱糾結、焦慮不安、心煩意亂的狀態;在此之後,就是海嘯、災難。同樣,生起煩惱以後,如果不加控制,就會演變為罵人、打人、殺人、違法亂紀等情況。情緒的負面發展規律,就是這樣不斷演化升級的。

防止情緒災難的最佳良方,就是禪定。為了過上幸福愉快的生活,為了保持健康、正面的身心,所以要修禪定。

修禪與文化水準高低沒有關係,與經濟條件好壞也沒有關係,不管你是企業家、社會精英,還是下崗工人、弱勢群體,無論是感覺壓力巨大、心情不悅,還是生病、失眠、脾氣暴躁等等,修持第二種禪與第三種禪,都能幫助你絕處逢生、柳暗花明。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同樣,若能用功修煉,一定能控制貪婪、嗔恨、傲慢、嫉妒等負面情緒與毀滅性的情緒,讓內心在某種程度上達到非常自由的境界。所謂自由的意思是,只要不想焦慮,就完全可以做到不焦慮;只要想開心,就完全可以長期保持開開心心的狀態。

 

如何修禪

修禪的具體方法包括三個方面:身體的姿勢;呼吸的調整;意識的狀態。在《你準備好了嗎——別被紙老虎嚇著了》這本書裡面,其中『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和『痛苦,其實只是紙老虎』二個篇章中,已經對這三個問題與修禪的環境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如果有興趣,不妨試著去做。

在做毗盧七法的時候,除了眼睛往下看著鼻尖以外,也可以畫一個很小的圓圈,或者寫一個漢文的「佛」字、「禪」字或任何其他符號。學佛的人,則可以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像。像與符號都不能太大,越小越好,否則無法集中注意力。最好是用藍底,因為長期看藍色對眼睛有幫助。把寫好的符號或佛像放在前面大概一米左右的牆壁上,然後雙眼看著符號。

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過去的需求,是解決溫飽;溫飽解決以後,就是吃、喝、玩、樂等享受,去餐廳喝酒,去歌舞廳唱歌跳舞,去桑拿房洗桑拿,去按摩房洗腳等等,用物質享樂來刺激感官;當感官刺激過度以後,就會變得麻木厭倦,又開始尋求安靜內斂的狀態,這是人類需求的演變規律。現在有些比較高檔的素餐廳附設禪堂,我想以後這種環境會越來越多。我們也可以選擇這樣一種方式,先到素餐廳去吃素、喝茶,之後到禪堂去打坐修禪。當然,更多的時候,還是在自己家裡禪修。

禪宗有一種打禪七的傳統,大家聚在寺院中修禪,每七天作為一期,效果也不錯。但我們必須知道,僅僅一兩天或一兩周的禪修,是很難立竿見影並保持穩定效果的,長期的堅持十分重要。

雖然大家都非常忙碌,但無論如何,都一定要給修禪留出時間,每天早起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在自己家裡打坐,是每個人都比較容易做到的。早上相對來說比較安靜,人也不是很疲憊,此時修禪的效果也會比較好。如果晚上沒有什麼應酬,就再安排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打坐,實在抽不開身,也應該在睡覺之前的二十分鐘內打一座。

如果想全天專門打坐,時間可以這樣安排:早餐之前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為一座,然後上下午各安排兩個小時禪修,晚上睡覺之前,再安排兩個小時,這樣一天可以保持七八個小時的禪修。剩下的時間,則可以休息、看書、抄佛經、喝茶、聽佛教音樂等等,但不能做劇烈運動,因為肢體上的劇烈運動會干擾禪定,也儘量不要思考太多的問題,儘量保持身心的平靜。

如果週末和節假日沒有其他安排,就可以在周邊比較安靜的民宿、茶館、寺院等人流稀少的地方,以閉關的形式去訓練兩三天。

《慧燈之光》裡有一篇《禪修要訣》,裡面介紹了九住心,也介紹了控制念頭、保持平靜的具體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以幫助自己的修行。

剛開始禪修的時候,會感到比較枯燥,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會如倒吃甘蔗般的漸入佳境。當禪悅出現以後,我們不但不會覺得枯燥,而且會不知不覺上癮。如果在禪修的上面加上佛教的信仰,那就是佛教的解脫方法。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素食的意義

我曾專門著書討論,有關吃素的功德和吃肉的過失。這裡所講的就是書中的部分內容。書中談到佛教如何看待吃肉、吃素時講到: 小乘佛教認為:三淨肉能食,非三淨肉不能食。在泰國等地,僧眾至今還是這樣行持。他們認 ...

放生的意義

作為佛教徒,我們經常放生。如果如法地放生,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夠如理如法,功德就大打折扣。所以,了知如何如法地放生,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大乘菩薩所有的行為,可以歸納為六種,就是六度,六波羅蜜多 ...

戒殺放生的功德

關於戒殺放生的功德,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在以前關於放生的開示中,也講過一些戒殺放生的功德,所以一聽到這個題目,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不值重提的話題,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此,顯得有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