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修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加行的重要性;加行的作用;加行的具體修法。
一、加行的重要性
我們為什麼要修加行?不修加行可不可以?修好加行,會有什麼樣的收穫?以下內容,將為我們澄清以上疑問,使我們明白修加行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都是凡夫。什麼是凡夫呢?所謂凡夫,就是從無始以來,一直都流轉於輪迴,沒有什麼成就的眾生。作為凡夫,從無始以來一直在輪迴,現在如果不修行,以後還會是這樣,絕不可能在無因無緣的情況下,中止輪迴或者從輪迴中得到解脫。如果需要解脫,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沒有方法,就無法解脫。
由於眾生前世的因緣和現在的環境等各種因素大相徑庭,所以每個眾生的根機都不一樣,他們的想法、嚮往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有些眾生嚮往解脫,有些眾生卻沒有這樣的概念。但是,所有生命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不願意感受痛苦,都希望得到快樂。
想要得到快樂、遠離痛苦,是需要方法的。僅有希望而沒有方法,不但不可能得到快樂或解脫,也不可能遠離痛苦。所以,方法極其重要。
(一)人類獨有的特點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和六道輪迴的其他生命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人會選擇自己的未來前途;也就是說,人類有能力去尋找解脫的方法。其他的生命,包括天人和非天在內,都沒有能力去選擇解脫道,而獨獨人才有這個思維能力,這就是人和其他生命最主要的一個區別。
有些人認為,人超越於其他生命之處,在於人類的聰明才智——可以創造許多物質生活條件,然後在這個環境中生存。
但是,有的動物也能在人類無法存活的地方,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條件啊!所以說,這不是人類獨有的特點。
現在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人和其他生命(如畜生)到底有何不同。如上所講,認為人可以創造許多物質生活條件是對的,但其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能夠滿足我們五根的需求,僅此而已。比如,人們工作,是為了發財、享受,但到底什麼叫做享受呢?就是滿足自己眼耳鼻舌等感官的一些要求而已;但是,這一點畜生也能夠做到,所以,這也不是人的特點。
那麼,人類的特點是什麼呢?人的特點,應該是能夠思考過去和未來,然後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在茫茫無際的輪迴曠野中,找到一條解脫的出路。
蓮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和宗喀巴大師等高僧大德和成就者們,都異口同聲地要求修行人,首先要區分人和畜生最主要的差別是什麼。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緊接著要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能力去選擇正確的道路,也就是尋求解脫。
(二)發揮優勢,找尋解脫輪迴之路
既然人有這樣一種與眾不同的特長,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如果不利用,就會像一般人那樣,在一生中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有過所謂的發財和享受,可最終所有的人都是要走的,而最後能帶走的又是什麼呢?是一生當中所造的業,只有這些業如影隨形,其他諸如子孫、錢財等都是不可能帶走的。所以,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從這個輪迴中找到一條比較安全的出路。怎麼去找呢?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自己去修行。
(三)認識輪迴的根源——我執
我們流轉於輪迴中並不是無因無緣的,也不是某個造物主或萬能神的安排,那是什麼呢?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所謂因緣,又分為內在因緣和外在因緣。
內在因緣是什麼呢?以花為例,雖然土地、濕度和溫度都是開花的助緣,但最主要的還是花的種子,種子就是花的內因。什麼是外在的因緣呢?種花所需要的土地、濕度、溫度等等,就是外在的因緣。一旦內外的條件都具備了,則無論希望與否,花都會長出來,這就是內外因緣和合的結果。
人為什麼要到輪迴裡來?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自願的,還是造物主的安排?我們可以做人,其他生命為什麼不能做人?牠們做畜生,我們為什麼不做畜生?我們享有生命,有痛苦和快樂的感覺,還有輪迴,而花瓶、桌子等無生物為什麼沒有這些感覺?它們為什麼不輪迴?其中的因緣又是什麼呢?
這就來自於內在的因緣。無論是人或其他生命,所有六道眾生的輪迴都有其種種內在因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無明。
無明又是什麼呢?無明就是我執。
一個眾生剛剛生下來,就會有我執,這既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先天就有的。嬰兒生下來就會哭,是因為生下來就有痛苦的感覺,雖然他沒有能力用語言來表達,但是他心裡不願意接受這個痛苦,所以只有哭。實際上,這不是能否用語言表達的問題,而是不願意接受痛苦、願意接受快樂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有我執,才會希望得到快樂、離開痛苦。所以,我執就像花的種子一樣,是輪迴的種子、輪迴的根本。
恰如一位醫生治病,就首先要知道病人為什麼會生病,病因在哪裡一樣。掌握了病因以後,他才能對症下藥,治好疾患。同樣的,若想在輪迴中找到出路,首先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輪迴,輪迴的根源在哪裡。
雖然佛教也有向外觀察整個宇宙世界的時候,但更多的時候,是要向裡認識自己,思考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要輪迴。現在我們已經輪迴到這樣的程度,若想往回走,該怎麼走呢?有沒有方法呢?所有這些問題,只有在佛教當中才有真正的答案。
(四)推翻我執、斬斷輪迴的方法
如上所講,六道輪迴不是無因無緣,不是偶然的現象,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而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我執。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輪迴的根本,那麼,有沒有辦法推翻我執,斷除我執呢?如果有辦法,就有希望在輪迴裡找到一條出路;如果沒有辦法,就無法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要想推翻輪迴的根源——我執,是有辦法的。什麼樣的辦法呢?通過外在的事物,是無法推翻它、改變它的——外在的物質生活越好,貪欲心就越增長,這不但無法推翻我執,反而會使我執越發深重。我執是內在的一種概念,想推翻它絕不能向外馳求,只有另外尋找一種新的理性的概念,才能推翻這種舊有的非理性概念。
那麼,僅用一個教條能不能推翻我執呢?不能。推翻我執所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強有力的、理性的智慧。
就像破壞了花的種子,它就永遠無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樣,推翻我執以後,輪迴的種子、輪迴的根源就遭到了毀壞,輪迴也就無從安立了。所以,如果不願意輪迴,就一定要破壞我執,否則就沒有辦法解脫。
(五)修習加行之重要性
我們應該想一想,什麼是與輪迴的內在因緣相違的,什麼是不相違的。平時我們念念佛、燒燒香、磕磕頭,這些與它矛盾嗎?它們是不矛盾的,即便在不破壞我執的基礎上,依然可以燒香、拜佛、念佛。所以,僅用這些方法是無法推翻我執的。
那麼,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與我執完全相反,而且比它更有能力的智慧,只有這種智慧才能推翻它。
很多舊觀念的消亡也是這樣——首先建立一種新的不同觀念,這些觀念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經過老師的教育或家庭的薰陶而產生的。這些新的概念、觀點如果擁有真實有力的證據,就可以推翻舊有觀念;反之,舊觀念也可以推翻新觀念。誰推翻誰,要看哪一個有理有據,哪一個符合事實。所有不符合事實的觀念,最終都將被推翻。
現在很多居士雖然也信仰三寶,相信因果,但他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解脫,而是在不破壞我執、不破壞輪迴種子的基礎上,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兒。儘管他能夠達到這個要求,但又怎樣呢?最後還是在輪迴中流蕩。
雖然在輪迴裡面,他會過得比不信佛以前好得多,因為如果不信佛、不信因果,就會去造業,造業就一定會墮落,就無法享受輪迴裡面所謂的幸福。然而,雖然他因相信因果、如法地取捨因果,可以在輪迴中相對地享受一些快樂,少受一些痛苦,但是,這終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比方說,假設為下一世得到人天果報而佈施、供齋等等,下一世也如願以償了,可是再下一世呢?能否依靠這點兒功德生生世世享受快樂,生生世世遠離痛苦呢?不可能!這畢竟是有漏的善根,有漏善根的果報是有限的,而不是無窮的。即使有可能很長時間不墮落,而在天界或人間逃避一些痛苦,但這畢竟也只是一個逃避的辦法而已。因為不敢面對無我,就只有這樣做。很多居士的學佛方法就是這樣。如果僅僅滿足於這點兒蠅頭微利,倒也無須深謀遠慮,但是,這樣做只能解決一些臨時性的問題,而不能解決關鍵性的問題。
要徹底地解決輪迴,就需要用一種理性的、邏輯性的觀點,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我觀點來推翻我執。就像火車沒有頭,就不會往前走一樣,拔除無明之根後,隨之而來的其他輪迴因緣就不可能產生——沒有我執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這樣就能將輪迴的因緣連根拔起,輪迴就不會繼續下去了。因此,根除我執之後,才能真正無私地利益眾生,這就是我們修加行的最終目的。
那第一步是不是要學無我呢?也不是。修學無我需要一個過程,其必經之路,就是先修五加行。加行修好後,再修其他的無我修法,這樣才能從輪迴裡安全地出去,出去之後再回來度眾生,這是凡夫尋找出路的完整方法。
因為佛陀已經清清楚楚地瞭解到輪迴的根源,而且也已經找到了推翻輪迴的方法,所以,若要走向解脫,就要按佛陀的指示,按部就班,不躐序而行。雖然最終的目的,是精通無我,得到無我的智慧;但精通無我,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一步一步地穩步前行。所以,修五加行是很重要的。
上述過程也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首先,要放下貪戀輪迴之心;其次,要放下自私之心;第三,要放下我執。
總之,學佛就是要斷除貪心、自私和我執。
(1)斷除貪心。避免輪迴痛苦,是我們斷除貪心的原因。世人遭遇痛苦的時候,會覺得苦惱不堪,但仍然放不下輪迴。覺得輪迴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世間的圓滿(健康、長壽等)是如此美妙,所以才會愛不釋手。世人雖然不願意墮地獄、旁生和餓鬼道,而希望做人、做天人,但如果讓他放下這些世間的圓滿,他又不願意——這就跟出離心背道而馳了。所以說,我們第一步要建立出離心,把出離心培養好以後,就可以依靠出離心斷除貪戀世間的貪欲心。
為什麼要有出離心呢?沒有出離心,我們就永遠不能從輪迴中跳出去。在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上所做的一切,不論修行、念佛也好,做其他的功德也罷,都變成了世間法。由於我們的動機不是為了解脫,而是為了得到一些世間的圓滿,在此基礎上,無論做什麼都不可能得到解脫。所以,首先我們要建立出離心。
出離心也是我們修法的動機之一,是修行的動力。沒有出離心就沒有動力,就不是為解脫而修行,那樣的修行也就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被動的修行是不可能得到解脫的。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再說明一下。如果一個人覺得此地很好,不願離開,就會想方設法留在這兒;另外一人卻覺得無法適應這裡的環境,厭離此地,就會千方百計離開這兒。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覺得輪迴當中雖然有痛苦,但是也有快樂,希望生生世世不遇到這些痛苦,生生世世享受到那些快樂,他就不願意從輪迴中解脫,也就不會有出離心。這種人無論是修行或做任何善事,其動機都不是從輪迴中得解脫,而是在輪迴中享受。因為有這樣的動機,結果當然是不可能脫離輪迴,而是永遠在輪迴裡徘徊。
所以,我們第一步就要培養出離心。培養出離心的同時,就可以放下貪戀世間的貪欲心。出離心與貪欲心是矛盾的體性,如果不放下貪欲心,就無法建立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就無法獲得解脫。所以一定要放下貪欲心。
該如何建立作為內在概念的出離心呢?用理性的、富邏輯性的思維去觀察整個輪迴的過程,才能建立出離心。
比如,一個人想知道某地是好是壞,就要親自考察,在瞭解清楚後才能確定。同樣的,我們也要用佛陀所賜的慧眼觀察六道輪迴,亦即通過外加行的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輪迴痛苦、因果不虛這四個修法,來觀察整個輪迴的過程,從天界到地獄,從過去——輪迴的源頭到未來,由此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輪迴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狹窄的範圍,稍遠一些就看不見了,但通過佛法的慧眼去看,就可以很清楚地認識輪迴——我們從無始以來在輪迴中走過來,而且還可能繼續往前走,前面的景象究竟怎麼樣,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通過這些修法可以了知,輪迴中沒有永恆不變的快樂:這一世好,下一世不一定好;上半輩子好,下半輩子不一定好;今年好,明年不一定好……如此觀察之後就可以確定——在輪迴中找不到一個究竟的好地方。這時,如果有一個能從輪迴中得到解脫的方法,我們肯定願意接受,這樣就有了出離心。所以,要建立這樣的出離心,就必須修四個外加行。如果四個外加行真正修得比較好,出離心一定會生起。有了出離心,就有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
生起出離心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要知道輪迴中——從天界到地獄都是充滿痛苦的,從而對此產生強烈的厭煩心;二是要有從輪迴中跳出去的念頭和決心。具足這兩個條件就叫做出離心。
(2)有了出離心之後,就要有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一切的修行都成了小乘的法。小乘的聲聞、獨覺、阿羅漢知道輪迴充滿了痛苦,所以不願意在輪迴中流轉,只想自己一個人解脫,而不考慮其他眾生的解脫。
大乘佛法不是這樣。大乘佛法告訴我們:你不願意接受痛苦,其他的生命也是不願意的;你願意接受快樂,其他的眾生也是同樣的。你不應該只為你一人著想,不應該只為自己的解脫而修行,應該為一切眾生著想,為一切眾生的解脫而修行。這就是菩提心。
建立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加行裡的菩提心修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第二個目標。
(3)就是要證悟空性,證悟人無我。為什麼需要證悟人無我?因為,如果沒有無我的智慧,則即使有了從輪迴中解脫的想法,也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而是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但卻缺乏了具體的方法。如果沒有具體方法,所謂的解脫就只是一個夢想而已,沒有辦法實現,所以要修無我。
二、加行的作用
修加行對證悟空性有什麼作用呢?皈依使我們進入佛門,發心使我們踏入大乘菩提道。然後,在皈依和發心的基礎上,再修金剛薩埵——我們在無始以來流轉輪迴的過程中,造作了很多殺生、偷盜等等的惡業,如果不清淨這些罪業,就沒有辦法證悟無我,所以要修金剛薩埵的修法。修好了金剛薩埵的修法,方可清淨這些罪業。僅僅如此還不夠,還要圓滿資糧,因為沒有資糧仍不能解脫。譬如,一個人要乘飛機,就要買機票,買機票也要有錢。同樣的,要得到解脫,就需要圓滿資糧,因此要修曼荼羅。在這些條件圓滿具足以後,若要依密法證悟空性,則金剛上師的加持也很重要,所以要修上師瑜伽的修法。這樣不多不少,正好是五個加行。
三、加行的具體修法
五加行的具體修法中,首先是入座和出座。
因為我們在修加行的整個過程當中,都需要用入定的方法來修,所以,如何入座和出座也是很重要的。
五加行不適合在坐車、走路、上班時修,最好是在靜坐時修,坐下來修五加行叫做入座。我們修五加行一定要用正規的修法,若能這樣,收穫和成就都會快一些,所以要懂得入座、出座的方法。修加行時,打坐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前一階段又分為二:預備的工作;三個要點。
(一)預備的工作
1、時間安排
一般情況下,專門修行的人一天可分四座來修。如果白天要上班,沒有那麼多時間,也可以一天只修兩座,即早晨一座、晚上一座,像早晚課一樣。如果一天修四座,一般是一座兩個小時。早晨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這樣一共是四座。
早晨一座是什麼時候開始呢?應在天剛剛亮時開始。因為冬夏季天明時間是不同的,所以第一座也沒有一個固定的開始時刻。無論夏天或冬天,天剛亮時就開始入座。
一般是坐兩個小時左右,但這個要求不是很嚴格,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多小時都沒有問題。修完以後就可以起座,起座也叫出定。出定後既可以做五加行之外的其他善事,也可以做一些家務事或依自己的情況而定,但是出座後也要思維入座時所修的法。
之後是上午的一座,上午十點鐘左右(離中午兩個小時)入座,入座時間大約兩小時,出定的時候正好是中午。
下午是在三四點鐘左右,如果是三點入座,就五點左右出座,這就是下午的一座。
吃了晚飯以後,天剛剛黑——即使從近處看見一人,也無法辨清其面孔時,就開始入座;大約是從七點半左右到九點半左右,也是兩個小時,這是一天中的最後一座。這就是一天的四座。
如果沒有這麼多時間修行,就取消上午和下午兩座,只修早晨和晚上兩座也可以。
在剛才講的時間內修行,心比較容易安靜下來;如果選擇其餘的時間觀修,則思維比較亂,雜念比較多,此時更適合做其他的事,比如看書、念經等等。雖然看書、念經也最好不要有其他的雜念,但是和修行相比,稍稍有一些雜念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在剛才講的四個時間裡,最好能專修。
2、處理雜事
打坐前,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比如關門、上廁所、吐痰、關電話等等。總而言之,要先做好這些雜事,以免中斷打坐。做完以後,若有佛堂就到佛堂裡去,準備一個墊子。這個墊子叫做禪墊,是坐禪時用的,墊子後面要高一點兒,前面要矮一點兒,這樣打坐的時候身體會舒服一些。然後,就在禪墊上坐下來,並發誓:「在這一座當中,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我都不中斷打坐。」
(二)三個要點
在四座裡面,無論哪一座,都是有要求的,而且此要求比較嚴格。其中有三個要點:第一是身;第二是口;第三是意。也即身、口、意三方面的要點。
1、身的要點
身體要怎麼做呢?打坐時不可能躺在床上,或者是以別的姿勢修行,而應以毗盧七法修行。毗盧七法是:
第一法:兩腿做金剛跏趺坐,俗稱盤腿,全盤或半盤都可以。金剛跏趺坐就是很多唐卡中佛菩薩的坐姿,我們平時做的盤腿叫做半盤。如果初期這樣盤腿感覺比較疼,受不了,就怎麼方便都可以。但按照嚴格的要求,就是要盤腿,這是毗盧七法的第一法。
第二法:身體正直。
第三法:手結定印,即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左右兩個拇指相對,這叫做禪定的手印。定印要放在肚臍處。
第四法:兩臂展開,不是內收。
第五法:頭部稍微前傾。
第六法:除了特殊情況,眼睛一般要往下垂視鼻尖。
第七法:舌抵上顎。
這叫做毗盧七法。總之,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要放鬆,不能緊張。因為一緊張,心就不能靜下來。無論是修加行的時候也好,修正行的時候也好,一般情況下,都要做這個姿勢。若是躺在床上或坐在沙發上不盤腿而修行,則心不太容易靜下來。為什麼呢?因為,心的清淨跟時間有關,也跟身體的姿態有關。密宗裡講:身正直,則脈正直;脈正直,則心正直。心正直就是指心裡沒有太多雜念。這是身體上的要求。
2、語的要點
平時從口中說出的話叫做語,但在這裡不是指要說什麼話,而是要排濁氣。因為打坐的時候心要靜下來,而心靜跟呼吸也有關係,所以,呼吸的調整也屬於語的要點。
怎麼調整呢?調整的時候,要觀想身體中的那些不乾淨的污濁之氣被排出去,這樣之後,身心就比較清淨,心就能靜下來。
怎麼排濁氣呢?要通過鼻孔將濁氣排出去。首先從左鼻孔排氣,其次從右鼻孔排氣,再次從兩個鼻孔同時排氣。排濁氣的次數是:左邊三次,右邊三次,左右同時排三次,一共是九次;或者左一次,右一次,左右共同排一次。
鼻孔怎麼能排出濁氣呢?修加行的時候,只要求排濁氣,加行修完以後,當能夠修正行的時候,就有具體的氣脈明點的修法,那時你們就會懂得排濁氣的原理了。
排濁氣的具體方法:首先從左鼻孔排濁氣。左手握金剛拳——拇指尖壓住無名指指根,然後將其他四根手指放在拇指之上,握成拳頭,這叫做金剛拳。金剛拳握好後,壓在左大腿根部的動脈之上。右手也同樣用拇指尖壓住無名指指根,其他四個手指先握成拳頭,再將食指或中指伸出來,壓住右邊的鼻孔,然後從左邊鼻孔排氣。排氣的時候要觀想,從無始以來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我與一切眾生所造的罪業都變成黑色氣體,通過左鼻孔排了出去。然後交換左右手的握法,右手做金剛拳放在右腿的腿根壓住動脈,而左手也跟前面的右手一樣,用食指或中指壓住左邊鼻孔,從右邊鼻孔長長地排一次氣,儘量把氣呼出去,並和前面一樣,觀想自己與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都變成黑色氣體從右鼻孔排了出去,三次或一次都可以。做完後,再左右手同時以金剛拳分別按住左右大腿的腿根,然後左右兩個鼻孔同時排氣,排三次或者一次都可以,前面是三次,後面也是三次,前面是一次,後面也是一次,觀想也像前面一樣。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就是清洗法器的方法。就像裝食品前需要洗碗一樣,這樣做就可以讓心平靜下來。靜心需要很多竅訣和技巧,通過這些竅訣,才能夠征服狂亂的心,使它安靜下來。如果沒有這些竅訣,是無法征服它的——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越不讓它想的事,它卻越要想。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沒有竅訣的緣故。凡事都是這樣,即使處理一般的事情,若有竅訣,則會一帆風順;若沒有,則任你如何努力,也很難成功。修行也是一樣的。
這些修行竅訣是從哪裡得到的呢?就是從那些過來人——經由這條菩提道達到最頂峰的諸佛菩薩以及前輩高僧大德那裡得到的。他們通過這些方法調伏了自心,獲得了自由自在。為了引導我們,他們就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是沒有錯的,你若這樣走,一定可以成功,因為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你也可以這樣走出來!他們這樣告訴我們,若依照他們的話去做,就不會出問題。雖然我們看不見這些動作跟心有什麼樣的關係,但是做了以後是會有幫助的。語的要點就是這樣。
3、心的要點
(1) 發心:首先要觀察自己修行的目的而發菩提心。(2) 祈禱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方一肘處的虛空中,觀想一朵白色蓮花,其花瓣都是白色的,花心是藏紅色的,在其之上的獅座蓮花墊上,觀想根本上師面朝自己。
修此加行的人在觀想的時候,上師不用觀想為蓮花生大士、文殊菩薩等形象,而可以觀想法王如意寶,也即按照法王如意寶的樣子觀想。觀想好以後,就要在上師座前祈禱上師加持自己能夠修成五加行,或者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就祈禱上師加持自己能順順利利地修出菩提心。這是心或意的要點。
之後是修正行,也就是打坐的中期,該部分內容將有專文講述,接下來是打坐的後期。
一座結束後,就是出定,也可以叫起座。在一座的全部修法修完之後,不要馬上起來,而要回頭檢查一下在這一座的整個過程中,自己修得怎麼樣。
這時就會發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修得比較好,沒有太多雜念,此時就容易生起傲慢心——覺得自己修得很不錯,很了不起,現在就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地步,這樣修下去,很快就可以成就等等。這時,就要調伏傲慢的心理,其方法,就是告訴自己:「這一座修得比較好,並不意味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還要看下一座究竟如何。」這樣就可以調伏傲慢之心。另一種情況是回頭看時,會發現這一座自己不但沒有收穫,反而產生了很多不該有的煩惱——貪、嗔、癡……比不打坐的時候還厲害,這時候會很失望——唉!我打坐的時候都這樣,解脫肯定沒有什麼希望了。此時就要鼓勵自己:「沒有問題的!就算這一座我沒有修好,但還有下一座。一座當中有很多雜念,甚至還有很多煩惱,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我是剛剛開始修行的人,怎麼可能沒有煩惱雜念呢?我可以一步一步地來,只要繼續努力,一定會成功的,所以我不用失望。」並發誓一定修好下一座。
簡言之,修行時,要防止兩個極端——過早地傲慢和過早地失望。此後,再檢查有沒有做到剛才入定前的誓言。起座之前往回看並調整心態是很重要的。
最後可以出定,每一座的出定和入定都是這樣的。
這種出定和入定的方法,不單是修加行的前期和結行的步驟,而且也是所有修法的基本步驟。
把五個加行的修法夾在入定和出定的方法中間,就能順利到達目的地。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建立一種非常圓滿的慈悲心和智慧,永久地利益眾生。
有人會提出疑問:這種目的通過學習不是也可以達到嗎?為什麼要修行呢?雖然通過學習,比如看書、聽法,也可以得到一些智慧,但是這不叫修證,僅僅是書面上的瞭解,沒有感受,沒有體會,所以它的能力就很微弱。而我執是從無始以來一直發展下來的,它的根源是很紮實的,僅用書面的瞭解來推翻它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有感受,這個感受叫做開悟。
對於開悟,中國禪宗也有這樣一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要知道水的冷暖,就要自己去喝才行。我們也需要學習一些經論,學習一些中觀、唯識的內容,可是這些跟修行是不一樣的,這是書面上的智慧。書面上的智慧也有一些幫助,但是只靠它來拔除輪迴之根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實修,而且要依次第修行,這樣才能夠修成,沒有這樣的次第就不行。要從這樣的輪迴當中跳出去,要在輪迴中找到出路,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修行要有先後的程序,要有系統的修法,一系列的修法都要去修,這樣才能夠解脫。除非是不想解脫,否則就是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就得不到解脫。
佛陀在四轉法輪以後,殷重地告訴我們,反正我已經給你們指好了路,下一步就是你們自己的事情,走不走由你們自己決定,走也可,不走也可。
因為眾生的根機都不一樣,有些人願意走,有些人不願意走。不願意走的後果是什麼呢?就是生生世世輪迴。願意走,就可以走出去。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地掌握了方法,但如果不照著去做,就不可能成就。成就不成就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佛不會勉強任何一個人。
如果想照此修習,我們也有很多的榜樣、模範。很多人看過密勒日巴的傳記,如果要求我們都像他那樣苦行,那是做不到的,但可以選擇一種比較適合我們的修行方法,這樣也可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