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出離心 壽命無常

壽命無常

分享

一、修習無常的重要性

前面講了人身難得的修法,通過修習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可以斷除對現世的貪欲。一般凡夫對現世的名譽、財產等有著非常強烈的執著。如果對現世有強烈的貪心,就無法踏上真正的解脫道。解脫道和非解脫道的差別,不在於所修的法,關鍵在於動機。

比如說,大家都覺得,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肯定是解脫法,其實不一定。如果只為得到一些現世圓滿——這一生的健康、長壽和富有而修大圓滿,那麼大圓滿就不是解脫道,而變成了世間法。

大圓滿變成世間法有沒有可能呢?這是有可能的。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的時候,有一天吃早餐時,他對身邊的弟子說:「在印度有一個我的弟子,本來是修喜金剛的,但是今天早晨他卻墮入了小乘聲聞道的滅定。」弟子就問:「修喜金剛怎麼可能墮落小乘道呢?」「喜金剛本身是無上密法,但是如果修法動機不對,修喜金剛的人也可能墮入地獄、餓鬼和旁生道;如果如理修法,也可以成佛。因此,發心比所修的法更重要。」同樣的,無論是修大威德也好,修時輪金剛、大手印、大中觀、大圓滿也好,如果發心不正確,都有可能成為世間法或小乘法。

什麼是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不能使人脫離輪迴,只能在輪迴中得到一些快樂的法。很多人認為,修忍辱、持戒、佈施等是世間法,其實也不一定。如果是為了得到佛的果位,或者為了得到解脫而行忍辱等法,這些法就可以成為解脫之因,可以成為解脫道。

佛教裡的三士道,是指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士是指修行人,修行人有三種道路:大士道即菩薩的道路;中士道是聲聞和緣覺的道;普通人為了下一世得到人天福報而修行,叫做小士道。

大、中、小三種道,是以發心來區分的。在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動機下做出來的所有事情,都叫大乘法;以僅僅希望自己一人獲得解脫為前提而做出來的所有事情,都是聲聞和緣覺法;為得到後世的一些世間圓滿所修的一切法,都叫小士道,等於是世間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出世間法與世間法、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區分界線不在外面,而是在於發心。

如果追求現世圓滿的念頭始終存在,在此動機下修一切善法都會成為世間法。世間法的果報,就是在流轉輪迴的過程中,能夠暫時享受一些世間圓滿,比如得到人、天人之身,同時享有健康、長壽、財富等。但是這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這種法再怎麼修,僅能使人於輪迴苦海中暫享人天福報,卻不能令其跳出輪迴,無法讓人最終超越輪迴的範圍。如果我們不能斷除對現世的貪心,則無論修五加行或任何法,都會成為世間法。所以,作為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放下對現世的貪欲。

當然,這並不是說從此以後不要去上班,不要去掙錢。要在人世間存活,上班或處理家務事是在所難免的,但這只是一種臨時的生存方法,不是我們究竟要做的。我們究竟要做的,是選擇解脫之路,這也是人與其他生命最大的區別。

總之,修法動機相當重要。只有認識到這些,才會願意放下貪戀現世之心,若對它堅執不捨,是無法修解脫道的。

從目前情況看,很多居士自稱為密法行者或大乘行人,實際上其所修的,多是世間法。既然是世間法,則連聲聞、緣覺道都不及,自然也談不上大乘佛法,更談不上密法了。無論是在廟裡燒香拜佛,或在自家佛堂做功課,大多數人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夠健康、長壽、發財、謀就好的工作等等,以此發心修任何法,只能是世間法,不是解脫道。因此,我們首先要反省的,就是這種念頭,正是它,使我們從無始以來至今仍在輪迴之中流轉。

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裡,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觸、所感無不在輪迴範圍之內。明知這是輪迴,現在卻無法斷除,那該怎麼辦?簡單地講,首先要找出輪迴的根源,再設法斷除它。若能這樣,輪迴也就很難繼續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輪迴的根源是什麼呢?流轉輪迴苦海既非偶然,也非造物主安排,而是有其內在因緣的。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我執和貪欲現世之心。這該如何斷除呢?僅僅要求我們放下就能放下嗎?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首先需要理性地思維,用佛賜予的慧眼去觀察整個世界和人生,從而清楚地瞭解到人生、輪迴的真實面目,由此便會發現輪迴的許多過患,發現貪戀現世的種種弊病,這時就可以放下貪執現世、輪迴之念。比如,當一個人覺得某物十分寶貴可愛時,對它的貪欲就很難放下。比較有效的對治法,就是讓他發現這個東西也有許多缺陷,並非像他以前所想的那樣可貴,於是他的貪欲就可以逐漸淡化,最後可以很輕鬆地斷掉,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呢?

第一,要修人身難得,若不這樣做,就不會覺得暇滿人身是很難得到的。現在是人口膨脹的時代,人口數量劇增,因而大家覺得人身好像很容易得到,但實際上多數人所得到的,並不是暇滿人身。只有明白這樣的暇滿人身來之不易,我們才會珍惜機會,精進修行。

第二,要修壽命無常。現在我們雖已得到暇滿人身,但它不是長住不滅的。它沒有任何可信度,隨時可以丟失,無常隨時都可能到來。一旦無常來臨,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得人身就沒有把握了。前面也講了,只有具足三種因緣,才有可能得到人身,若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再得人身都不可能。

深深體會到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結果,是我們修行的動力,使我們再也不會懈怠、懶惰。既然知道人身這麼難得、這麼無常,就會開始思考:「對我們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活著的真正目的?」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我們肯定會精進修行。

每個人都希望快樂,每個人都不願遇到任何痛苦。若想沒有痛苦,就要去做能夠遠離痛苦的事情;希望得到快樂,也要去做能夠得到快樂的事才會達到目的。如果只在心裡期望卻毫無作為,就只是一個妄想,願望就不可能實現。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修行。

無常的修法可以賜予我們精進修持的動力,對修行是非常有幫助的。從善根的角度來講,很多人都覺得念佛、燒香、拜佛有很大功德。這些雖然是有功德,但都不如修無常殊勝。佛在經中親口宣說,哪怕是在一彈指的短短時間裡修無常,所得的善根也遠遠超出長期燒香、磕頭的善根。

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修行就不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有,修行也並非難事。所以,要想真正修持正法,首先要具備種種修行的順緣——正知正見。

 

二、壽命無常的具體修法

以前講的入座和出座之法,對修無常同樣適用。當身口意的要點做完之後,按照《普賢上師言教》的觀點,下一步的具體實修方法,共分七個階段,即七種不同的思維方法。為什麼要這樣分?因為全方位的闡述,可以讓我們從方方面面明白,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

(一)思維外在器世界而修無常

佛教講的器世界,是指外面的宇宙,除了眾生以外的一切物質,如山河大地等等。首先要觀察它是不是無常。

平時我們用肉眼看一座山,哪怕連續看很長時間,也瞧不出它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在看房子等比較堅固的物體時,同樣也感覺不到其刹那刹那的生滅。它們看上去是靜止的,而實際不是這樣,每一刹那都在發生變化,這是從細微的角度來說的。

從比較粗的角度來講,成、住、壞、空,是佛教所講的宇宙演變的四個階段。「成」是整個宇宙形成的階段;形成以後,六道中有了生命,他們最初是從其他世界遷移過來的,這些生命不斷繁衍,直至壞劫出現,這是「住」的階段;此後會有極大的災難將宇宙徹底摧毀,這就是「壞」的階段,壞劫中,一些眾生也會移至他方世界;最後,整個宇宙進入「空」的狀態,這時太空裡沒有任何一個星球,只有虛空。這一階段過去後,宇宙又會經歷成、住、壞、空,如是循環不息,周而復始。

這樣觀察後,就能感覺到,山川、房屋等堅固之物,也是活動的、有生滅的。所以,外面的器世界是無常的,其中沒有任何物體是常住不滅的。

具體觀修時,在三個要點(毗盧七法、排濁氣、祈禱)做完後,就思維外面的山河大地是如何地生滅,怎樣地無常。思維的結果,是可以深深體會到外在世界也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是無常的、不可靠的。知道這些後,就可以慢慢地控制對身外之物的貪欲心。如果只修一兩天,不可能有什麼深刻的感受,但是時間久了,體會就會越來越深,對身外美好事物的貪欲心也就越來越淡,最後基本上就能夠控制。

(二)思維有情世界而修無常

六道輪迴中的所有眾生叫做「有情」,有情世界也是無常的。以人為例,如果僅用肉眼觀察,就很難看出人瞬間的生滅。我們經常覺得「我」存在,周遭的其他人也存在。凡夫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但實際上這些是怎樣存在的呢?

通過推理可以知道,人的肉體內外,包括心識,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一刹那有多長?它不是一分鐘、一秒鐘,而是整個世界的時間概念中最小的單位。即使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人依然在生滅。從誕生到現在這一刹那之前的一系列刹那都已經過去了、不存在了。比如,五歲時、十歲時、二十歲時的「我」的身體現在何處?即使時間可以倒流,也不可能再找到那時的「我」,因為它已經徹底消失了。而現在這一刹那之後,未來的那些刹那還沒有產生。那麼,所謂的我、所謂的物質是什麼?僅僅是一刹那。當下的一刹那叫做世界、叫做我。實際上,一刹那會不會是我?會不會是一幢房子?以我們的想法,這是不可能的,但事實就是如此。在此基礎上,可以看到無常、看到空性、看到無我、看到很多很多,這些是以後的課程。現在通過這樣的觀察,我們要明白物質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其中沒有一個是不生滅的,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變化,這是從細微的角度來說。

從粗大的角度講,人出生後,從嗷嗷待哺的嬰兒長成天真可愛的小孩,又發育成朝氣蓬勃的青年,再經由中年步入老年,最後是死亡,這期間發生了極其巨大的變化。可是,通常我們只會簡單地認為從出生到死亡,「我」始終是同一個人。實際上,不要說一生當中,就是一分鐘裡第一秒鐘的「我」與第六十秒的「我」也有很多不同。我們總覺得現在的「我」就是出生時的那個人,老年時的「我」還是那個人,然而此時的你與未來年老體衰的你完全是兩回事。之所以現在我們沒有這樣的概念,正是因為有無明。而這些修法告訴我們,一切內外的人、物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都是無常,其中沒有一個靠得住,全部是靠不住的生滅之法。

現在我們投生為人,住在這樣的一幢房子裡,向外可以眺望城市的景象。請設想,如果我們即刻換一個身體,成為地獄眾生或者餓鬼眾生,會是怎樣的情景。例如:剛剛還是一個非常健康的人,遇到一些死緣便突然去世,如果生前造了很多嚴重罪業,便可能立即投生為餓鬼;幾秒鐘後再看現在的城市,已經面目全非,環境完全不是以前的環境,自身及身外的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本不是先前的模樣。

總之,無論從微觀還是從宏觀來看,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一切物質,不論身外或身內的,都不離變化。所謂的身體、生命,隨時都可能毀滅,只是我們自己不這樣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變化,人身就有可能常住不滅,但它隨時隨地都在變。當它的第一個刹那過去以後,要有許多因緣,第二刹那才能夠繼續;如果這些因緣中缺少任何一個,生命都無法延續,當下便會結束。

所以,我們要知道身體是變化的,生命也是變化的,隨時都可能停止。知道這些有何用處?這就是修行的動力。「喔!人身是這樣難得,得了以後又是那麼容易丟失,我已經有了這樣的人身,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那麼我現在一定要去做!如果不做的話,明天、後天、下個月或者明年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誰都沒有把握。趁有能力的時候,要做的事就馬上去做。」我們會有這樣的念頭。除非是對現世非常貪戀或非常愚蠢的人,才會對這些無動於衷。他只要吃得飽、穿得暖、玩得好,便別無所求,其他的他都覺得無所謂,然而事到臨頭的時候,他就不會無所謂了,到那時卻一點兒辦法都沒有。有智慧的人看到未來將要面臨的痛苦,會先做準備,否則將來怎樣去面對呢?如果沒有面對之法,就只有坐以待斃,要是有辦法,現在為什麼不做呢?

例如,有些中年人想多掙點兒錢的目的,就是因為考慮到有能力時不存錢,老了孩子們又不照顧,晚年時就會面臨很多困難,所以現在要多攢點兒錢,為未來做一些準備。既然為了今生的下半輩子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為什麼不為下一世做準備呢?這也是應該的呀!雖然晚年還未到來,可是我們知道它遲早會來,所以現在就要做準備;同理,後世、後世的後世也一定會來,既然會來,為什麼不事先為它做好準備?這是非常重要的。

 

(三)思維釋尊及高僧大德而修無常

釋尊即指釋迦牟尼佛。佛陀出世以後,三轉法輪,度化了無量有情,為所有眾生開示了一條光明之路;但是在凡夫的境界中,佛陀也與其他人一樣,最終離開人世圓寂了。我們現在無法親見佛陀,所能看到的,只有他的傳記和三藏典籍。從顯現上看,佛也是無常的。

同樣,自從佛法傳世以來,印藏漢等歷代前輩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也全都圓寂了,無一人仍在人間。到今天,我們也只知道他們的名號,僅瞭解他們對眾生、對佛法的貢獻而已。所以,高僧大德亦是無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釋尊,以及修行那麼好的高僧大德,也要顯現無常,那我們就更不用說了。

(四)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梵天、帝釋天、大自在天等世間尊主,壽命可長達數劫,但他們也無法擺脫死亡。此外,具有五種神通的天人及仙人也難免一死。人間財勢極高的諸轉輪王,印度聖地從眾敬王沿襲下來的數不清的國王,還有三巴拉王和三十七贊札王等印度東西方地位顯赫、財產豐富的許多國王,現在也都不在了。

在雪域西藏,自吐蕃涅赤贊普以來,已出世了天座七王、地賢六王、中德八王、初贊五王、幸福期十三代、極樂五代等,然而這些都已成為歷史。

在內地自夏至清出現了很多王朝,這些國王在位時也都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為眾人所仰慕。但是,現在這些也都成了歷史記載,除此之外,沒有一樣留存於世。

如果思維這些,那我們現在的住房、受用、眷屬、權勢等雖然自認為比較善妙,但與以前的各大轉輪王相比,卻如小蟲的巢穴一樣易於毀損。所以應當觀修,所有世間萬法都不是恆常穩固的。

(五)思維各種比喻而修無常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人由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這些變化在書中講了一些,但還不夠。大家經常看新聞,從中可以找到非常合適的例子。比如,某人今天還是國家總統,下個月就可能淪為階下囚……所有這些都說明,一切是無常的。普通人是出於好奇或其他目的,而去瞭解這些事;但站在修行的角度看,這些都是真人真事,特別有說服力,對修行人而言,是很好的修行教材,而且這樣修出來的結果也非常踏實可靠。在社會上,我們也可以找到許許多多類似的比喻,然後一一思維。今天他做官,明天會不會還繼續做?今天他是百萬富翁,明天或下一個月卻有可能自殺,那時他一分錢也帶不走,只能兩手空空地回到中陰。總之,最好在現實生活中找出很多類似的公案來思維,由此也可以體會到一切都是無常的。

(六)思維死因無定而修無常

任何人都知道自己肯定要死,對此沒人會有異議,但同時很多人天生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認為雖然我會死,但我還能活很長時間,再過二三十年、四五十年都死不了,雖然這個想法沒有任何理由。你有沒有把握明天還活著?有沒有把握下個月還活著?沒有。然而我們卻不願意這樣想,總希望活得久一點,便隨此欲望而產生這樣的觀點——我可能還會活很久,但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想法。

為什麼?因為死因是不一定的。死亡也要有因緣,令人死亡的因緣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比如為了健康、長壽服用一些保健藥品,若藥沒有吃對,反而會成為死亡之因。其他諸如衣服、裝飾、食物等都有可能成為死因。世界上什麼不能作為死亡的因緣呢?沒有!總之,死因很多,隨處可見,何時會遇到這樣的因緣,誰都說不清楚;而且一旦遇到,在此因緣面前,我們的身體、生命都顯得那麼無奈和脆弱。沒有一個凡夫的身心能夠抵抗死亡的召喚,死亡隨時都可能降臨,這就是死因無定的意思。這個道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認真思維。

(七)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猛厲的希求是指平時都不能離開無常的念頭。比如,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在出門時就會想「我這次出去後,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在進門時就修「我已經回來了,再也不會出門」,他們都有這種感覺。其中有一位格西名叫喀拉巴,是個修行人,他修行的山洞至今仍在。在此山洞口有一叢荊棘,每次出去時,他的衣服就會被掛在荊棘上,進山洞時也是這樣,進出都很不方便。一次,他準備把荊棘砍掉,此念一出他轉而又想:「我出去以後,到底還回不回得來?」他沒有把握,「如果再也回不來,砍掉荊棘有什麼用?我最好利用這時間好好修行才對,為什麼要去做這些無聊的事?」進山洞時他還是被荊棘掛到,又想把它砍掉,此時另外一個念頭出來了:「我進去打坐後,到底還會不會出門?如果不出門,砍它也是無聊,乾脆不管它,多修點兒法才有意義。」他就這樣在此山洞修了九年,都已經成就了,洞口的荊棘還沒有砍掉。這些高僧大德就是這樣對待世間瑣事的。

作為在家人,必須要照顧很多人,處理很多世間事務,很難完全效法前輩的行持,即使這樣,也要適當地修無常,否則就無法進入正行修法。比如,每次進出家門都要這樣思維——出門時要想「我這次出去了就不會回來」,進門時想「這次進來就不會再出去」,但實際上也許會回來,這並無大礙,僅僅這樣想對修行都很有幫助。若不這樣思維,就會覺得「這次出去了肯定會回來」,回來後又想「這次進來了肯定還會出去」,總是這樣就沒有無常的念頭,就會一直認為自己是不會死的,可以永遠在這門裡進進出出。但是總有一天,你出去後便不再回來,或者回來後就再也沒有機會出去,這是一定的。

那些已經看透無常的人,在死前就會做好準備。密勒日巴也說:「我因為怕死到山洞裡去修死亡無常,無常修了很長時間,現在終於不怕死了。」他因非常害怕死亡而提早修行,最後就能無懼死亡。而凡夫現在是一副無畏的樣子,不做任何準備,臨死時卻沒有不怕的,但到那時再怕也沒有用。

凡夫智慧鮮少,而且難以控制或根本不願控制異常強烈的貪欲之心,故對輪迴的痛苦、下一世的投生之所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實際上,大難臨頭之時,他絕不會無所謂的,但那時已是無計可施、悔之晚矣。相比之下,那些修行人,無論是高僧大德或是一般行人,都非常在乎生死大事,因而精進修持。當死亡來臨時,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無所謂、真正的自在,死也可以,不死也可以,此時生死已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就是凡夫和修行者的差別。

現在,修法已掌握在我們手裡。但有些人會說,我們是在家人,要上班工作,不可能經常修行。這話說得對,但每天有二十四小時,從中抽幾個小時來修行是應該的吧?也不必二十四小時全花在修行上。比如,每天早晨修一小時,晚上修一小時,或者早晚各兩小時。二十四小時中的四小時用在修法上,其餘的二十小時都可以用到生活上,這樣總能做到吧?如果連這一點都不做也可以,但大難肯定是要臨頭的,無一例外。

從古至今,世界上多少有錢有勢之人都一個一個地走了,無論地位再高、財富再豐,在生老病死這個生命的基本痛苦面前,沒有一個人不投降的。所以,我們應該馬上修行。但是有些人還是不做,如果這樣,臨命終時只有束手待斃。佛陀也只能告訴我們真理,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如何在輪迴裡尋找出路,然而找不找全由自己掌握,不找也行,佛也不可能勉強誰。可是如果現在不做,何時再有機會,誰都沒有把握。大家一定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現在就是關鍵時刻!有些人可以活到七八十歲,有些人只活到三四十歲;無論活多久,此生就是我們在整個輪迴過程中的一個黃金時代,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這個時刻過去以後,何時能再有這樣的機會呢?恐怕千百萬劫當中都不可能再有。明明知道這些,卻還是不想修行;道理、修法、解脫的方法全部教給你們了,卻都無所謂,那誰來強迫你?我們可以觀察那些旁生,牛、馬、鳥、魚,牠們和我們不同在哪裡?當然有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異,但這些不是關鍵問題,最關鍵的是人能思維將來,能夠在輪迴中找到一條完整的出路,這是人類的優勢,旁生卻沒有。若生而為人,又明白許多道理,卻不利用自身的特點,僅僅為了生活而活,那就與畜生沒有太大差別。

這些修法不是教條!若不給思維空間,只憑我告訴你要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這叫做教條。請認真看看這些道理是不是教條,是不是佛要求這樣想,所以才要這樣想,而不是自己去思維。如果不是,這就不是教條,而是事實。事實擺在面前,讓大家自己動腦筋分析。不論掌握的道理有多深,即使整個城市或全世界的人,都無法推翻這些理論。因為它不是教條,也不是宗教裡的某些說法,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若真相明白了,我們應不應該去修?如果覺得應該,那修法就是這樣。若覺得好是好,但可以慢慢去做,那麼請問,我們還有沒有時間?如果有,可以慢慢做,但無常告訴我們,沒有這樣的時間,要做就要馬上去做。

書裡也講了,每天起床、晚上睡覺、走路、吃飯的時候,都要觀察無常。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吃完飯後就把碗倒扣在地上,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意味著——我這頓飯吃了以後,下一頓飯就不一定還能吃到,所以這樣放碗。這說明他們時時刻刻都在修無常,把無常的修法用到日常生活裡,所以人家修得那麼好。因為動力很強,即使沒人督促,他們都會去修。若沒有這樣的動力,希望你修、求你修,你也不會修的。

 

三、一種特殊的休息法

七種思維方法都已經講了,這既是理論又是具體修法。正式的修法也沒有別的方法,首先要把修法弄清楚,之後坐下來一一思維。因為已經全方位地說明了無常,若如法思維,一定會有感受的。有些時候,由於反覆思維,覺得很疲勞,不想修了,這時可以休息。此處講一種特殊的休息方法。

休息時,身體仍要做毗盧七法,不能躺著,內心因為剛才反反覆覆思維覺得很累,於是什麼也不想——既不想無常,也不想別的修法,即不起任何念頭,心就這樣平靜下來,這時會有非常舒服的感覺,非常寧靜。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好,在修後面的加行中,也有可能在此寧靜的狀態當中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在中國禪宗裡叫本來面目;在大圓滿裡叫自然智慧,因為不造作的緣故;在《楞伽經》和《大方廣佛華嚴經》裡叫如來藏;在般若波羅蜜多裡叫大空性。不同的經典對此有不同的稱呼,用不同的術語,但它們的內涵是一樣的,都是形容心的本性。

前面講了,如果加行修得比較好,即使還未學正行修法,在這休息的片刻間,依然有可能接觸到本來面目。因為,那時所有的雜念都平息下來,心裡非常寧靜,就像水沒有波浪時可以看到水底之物一樣;心無有搖動時(心裡沒有太多雜念),很容易看清它的本來面目。要瞭解它,不能往外面看——宇宙為何、日月怎樣運轉等等,而是要回頭向裡觀察:我到底是什麼。

從出生到現在,人們總覺得我就是我,雖然心和身體持續了這麼久,卻從未認識到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的心是什麼樣的、它的本性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很簡單,心可以思維、可以理解掌握很多知識,而瓶子等物質就沒有這樣的能力,只有心才有,但這並不能回答上面的疑問。問題是,心有時會胡思亂想去造業,有時又能生起善念令人得善果。有這種能力的心,其本體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心的綜合體,好比一台攝像機,從外面看只見是個機器,只知道它可以記錄圖像和聲音,卻不知其內在的構造方法及工作原理。同樣的,凡夫只知心有思維、理解的能力,卻根本不瞭解心為什麼有這些能力,它的本性是什麼。

心的本質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無法形容的,要想徹底瞭解它,只有像中國禪宗所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像從沒有吃過糖的人,無論給他怎樣形容其味道,也無法令他如實了知甜的滋味。同樣的,我們也不可能通過語言瞭解心的本性,只有在這樣休息之時,才有可能接觸到它。如果現在看不到也不用著急,只要加行修得好,以後會接觸到的。

休息時即使不能證悟,心裡也不要起別的念頭,靜下來,這種狀態保持三五分鐘都可以,當產生下一個念頭時,說明它已經休息好了。這時不給它生起雜念的機會,再回來從頭開始思維,這叫無常的修法及無常的禪定。人身難得也有修法及禪定的分別,思維的過程叫做人身難得的修法;當覺得疲勞不想思維時,心就靜下來,安住在什麼也不想的狀態中,這一階段叫人身難得的禪定。下面的所有修法也都一樣。

無常修到最後要達到什麼標準呢?就是以那位喀拉巴格西的故事來做標準,但是我們要做到這樣的標準是不容易的。適合我們的標準是什麼?在沒有學此法前,不覺得人身是那麼無常,有那麼多的不可靠。通過修法後,就深深感覺到人生隨時隨地都可能停止,停止以後也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人身是非常容易毀壞的,所以我要珍惜它,要去修行。這樣的體會可以作為凡夫修無常的初步標準。如果你沒有達到此標準,就要繼續修。

修外加行最重要的是修出結果,即內心生起相應的感受;沒有結果哪怕修幾年也是需要的。我們現在缺少的就是這些修法。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修行好,修行才能夠解脫,不修就只有在輪迴裡受苦,但是因為對現世的貪欲心太強烈,便無法控制自己。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基礎修法沒有掌握好。大圓滿、密法、淨土、禪宗等很多正行的實修法當然殊勝,然而對於沒有任何基礎的人來說,馬上修這些還為時過早。目前對我們來講,最有用的就是加行修法。

首先要打好一個扎實的基礎,再選一個正行修法,這樣成就是很快的。所以,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從現在開始修行,若能這樣,不可能沒有結果。問題是做不做。不做就沒有辦法,願意做就有辦法。好像一個病人,如果他根本不接受藥物,即便到死,病也不會好;如果他肯服藥,病就可以治好。這些加行修法就是治癒貪戀輪迴病根的良藥,最關鍵的是肯不肯修。所以,首先不要求結果如何,只要求大家如法修持。修法時間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安排。

經書裡有一個極好的比喻。有一個非常可怕的懸崖,在懸崖壁上長著一棵樹,樹上結有果實,美味可口。一人用左手抓住崖上的一把草,然後不顧一切地將身體懸出崖外去摘食樹果。他全神貫注於果實,忽視了手裡的那把草。有兩隻老鼠,一隻白色,一隻黑色。先是白鼠出來吃掉他手裡的一根草,然後黑鼠又吃掉一根,如是輪流著,而那人一心只顧低頭取果,根本不管其他。如果他發現這些老鼠在不斷地吃手裡的草,草也越來越少,就一定不會再要美味的果子,而是回到崖上,此時他是有辦法回來不墮懸崖的;但是如果他對草之增減不理不睬,只想品嘗果的美味,當兩隻老鼠把手裡的草全部吃光後,墜崖而死便是不可避免的。

這比喻什麼呢?懸崖就是輪迴,樹上果是指五妙欲——色聲香味觸,手裡的草便是生命,白色老鼠是白天12小時,黑色老鼠是晚上12小時。這兩隻老鼠每天各吃一根草說明什麼?每天24小時過去以後,我們的生命就減少一天,隨著晝夜的交替,生命不會增長只會減少。但人們對此從不在意,不管它有多短,只是拼命地賺錢,拼命地投入到物質生活當中,其餘的全都拋在腦後。如果現在感覺到生命越來越短,而且最終要墮落,那就應該是回頭的時候了,所謂回頭是岸,回頭就有辦法。目前,「果子」不可能不吃,但可以適當地吃,現在更應該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應該是回頭挽救「生命」之時了。如果不在乎「生命」,依然拼命地投入到物質生活中,只會一步步走向死亡,最終墮入惡趣。此後何時能再回人間,誰都沒有把握。這個比喻很好,大家應該好好想想。

此喻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們對物欲的渴求永遠沒有滿足之時,有了一個就希望有兩個,有了兩個就希望有三個……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可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有限故會用完,欲望無限故永遠不可能滿足。在生命的盡頭就像手裡的草被吃光時一樣,會墮下去。那麼,現在應不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有沒有辦法脫離輪迴?如果沒有,就只有坐等大難臨頭。然而,現在有辦法,因為我們是人,此為其一;其二,諸如佛出世、轉法輪、正法住世等等條件,我們都具備了。既然有辦法就不應該不做,這是自己要去考慮的事。

按理說馬上修行是應該的。既然人們願意為年老做準備,但老苦畢竟非常短暫,何況也許你還未衰老就已去世,即使可以步入老年,且無孩子照顧,自己又沒有錢,還有很多社會福利會幫助你。總之,人世間再苦也苦不了很久,老年的光景也只有十年、二十年左右。這麼短暫的時間,這麼小小的痛苦,我們為什麼要那麼擔憂?要是現在不修,那後世、後世的後世可不是一二十年的事情,可不是一樁小事!所以,必須去修行。

另外,要想獲得世間利益,可以上班、做生意,用這些方法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但不能把修法用到世間法上。所謂的修法不能用到世間法上,意思是不能為了吃、為了穿等等而修法。修行是我們精神上的依處,不是用來解決吃和穿的問題,而是生生世世尋求解脫的大事。現在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修法機會,為什麼要用到生活上?這很不值得。譬如,有人用黃金造了一把鋤頭,扛著它去挖地,這值不值得?不值得。鋤頭為什麼要用黃金來做?用鐵或其他的金屬都行,黃金可以做更好的東西,為什麼用來挖土呢?這是很不值得的。同樣,修行可以解決生生世世的生死輪迴,我們要把它用在這上面。那生活怎麼解決呢?生活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去解決。

無常的修法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好好看書,看了以後肯定會有收穫。最重要的,是要根據書上的意思去實修。假如一個人一定要做一件事,又沒有辦法逃避的話,那越早做越好,早日完成更好。你們願意不願意從輪迴裡逃出去?不願意就另當別論。如果願意,就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現在就去做,多多少少會有收穫,這我敢保證。收穫是什麼?就是對解脫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加行的修法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要重視,不要總覺得正行才好,大圓滿才好,這些加行不值得修,這是錯誤的想法。即使要做一件世間的事情,也要講究順序,什麼先做,什麼後做,後面要做的事提前來做就不可行。修法也是一樣的,先要做什麼,後要做什麼,中間要做什麼,若能按次序認真去做,每一個人都可以解脫。所有人都是有佛性的,沒有一人是不能得解脫的,但什麼時候得解脫,卻是由自己掌握。不願意做,就很難獲得解脫;如果願意,就有辦法。

很多高僧大德是非常值得我們羨慕的。比如密勒日巴,他本來也是一個普通人,而且造了很多罪業,但他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修上去的。所以大家應該信任這些修法,對自己也應該有信心,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必定會有很好的收穫。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輪迴過患

很多人至少明白,前一世已經過去,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前世,故而對它不會有什麼貪欲。現在人們所貪執的,只有現世和後世的世間圓滿。很多人希望這輩子過得好,而眼光稍遠一點兒的人,還期望來世也能得到健康、長壽等世 ...

因果不虛

一、修習因果不虛的意義 外四加行的最後一個加行是因果不虛,其中講的是因果關係。因果關係為什麼要在外加行裡講呢? 前面講的六道輪迴的痛苦,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還是造物主之類創造的?是什麼因緣使它產生的 ...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

藏傳佛教非常注重傳承,有傳承和沒有傳承其修行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本課首先介紹了傳承的定義與重要性,其次講解了四外加行的具體內容和修行時應達到的最低標準。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是在外加行和內加行之間的兩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