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密宗在理論及具體修法方面都非常完整,針對性也特別強。但有些修習顯宗的人,由於對密宗缺乏了解,以致認為修顯宗的不能修密宗;有些修密宗的,也不能接受顯宗。有鑑於此,所以有必要就顯宗與密宗之間的關係做些討論,也就是說釐清顯密的異同處。如此將有助於大家對顯密間的矛盾與否有所了解,未來在修加行的過程中,也不致於有嚴重的疑問出現。
主要討論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顯密相的、可以圓融、不相矛盾的地方;第二、密宗一些為顯宗所沒有的特點。
一、顯密的相同處
顯密的共同基礎——出離心、菩提心
以往在講加行的時候強調過,一個凡夫從起修到最後成就之間,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放棄貪圖世間的安樂,建立出離心;第二個階段,放棄自私,建立菩提心;第三個階段,放棄我執,建立無我的智慧。在第一和第二個階段,顯宗和密宗是沒有差別的。
事實上,從外加行到內加行的系統修法,顯密都必須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離心與菩提心,無一例外。雖然修法上的名詞有些差別,內容卻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一樣的。無論是修顯宗、密宗,禪宗或凈土宗,都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連這個最基礎的修行都沒有,那還念什麼佛?修什麼禪?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念佛、打坐才是真正的淨土宗、禪宗。
然而,禪宗為什麼不講這些加行的修法呢?眾所周知,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其根機都已非常成熟,所以他們能開悟。我們在六祖惠能的傳記中可以看到,雖然他不識字,但根機卻已相當成熟。當他依止五祖時,並沒有學習很多經論,也沒有花很長的時間修行,只是在後院裡幹活兒。八個月後,機緣成熟,五祖就為他講《金剛經》。當講到經中關鍵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讓惠能大師徹底開悟。他的確沒有修加行,但並不是不需要加行,修加行的結果,就是為了能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而這兩者他都已經具備了。
譬如,金秋時節,只要輕輕的一陣風,就能將花、葉吹落;春夏時節,即使刮再大的風,花、葉也不易掉落。同樣,人的根機成熟後,單單一句話也能讓他明心見性。六祖聽的《金剛經》,和我們念的《金剛經》,完全一樣。為什麼一句話就能讓他開悟,而我們卻沒有?就是因為,他的根機已經成熟,而我們的根機尚未成熟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要修加行、正行這些系統的修法。
對修禪的人來說,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傳教派,當然是最殊勝的;但針對絕大多數的現代人來說,神秀大師的北傳教派,可能更合適些。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地修,最後才達到禪宗所講的那種境界。惠能大師則不強調前面的部分,只講最高境界。所以禪宗雖然不說,但實際上也需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
再說淨土宗,最關鍵的一部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是一部顯宗的經典,同時有漢文、藏文兩種譯本,但都是從同一部梵文版本翻譯過來的。經裡講到:如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遠離兩個違緣、具備四個條件。
必須遠離兩個違緣:一、五無間罪①;二、捨法罪。阿彌陀佛也講了,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如願,唯有造五無間罪與捨法罪的人,無法往生。其他的,如殺生、偷盜等,甚或更嚴重的罪業,經由虔誠的心,在念佛的過程中都可清淨,唯獨這兩個違緣,即使念佛都無法消除,所以必須要遠離。
必須要具備的四個條件:一、要觀想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二、要廣泛積累資糧;三、要發菩提心;四、要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在具備這些條件下,一心不亂地念佛,就可往生極樂世界。
這裡並不是不強調菩提心,而是在具備菩提心的基礎上,再一心一意地念佛。當然出離心也是不可或缺的。《佛說阿彌陀經》裡講到,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會貪圖世間的圓滿。如果不能放下這個貪欲心,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因為貪欲念頭的本身就是一種阻礙。貪欲不滅,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就不無法生起,就算生起也不是很強烈,所以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
由此可見,禪宗和淨土宗都同樣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凡是大乘佛教在這方面都沒有任何差別。這是第一個相同點。
顯密皆須證悟空性
第二個相同的是證悟空性。
往生極樂世界後,也要證悟空性;如果不證悟空性,也就無法明心見性,更不能證悟密宗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有兩種情況:一是正常往生。就是說,現在念佛時是個凡夫,一旦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當他將手放在我們頭上加持時,憑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自己的資糧相結合,就能使我們立即明心見性,立即開悟,開悟的程度就是一地菩薩的境界。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薩。所以念佛也能間接地證悟空性,不然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後還只是菩薩,並沒有成佛,必須通過修行才能成佛。二是不正常往生。漢傳佛教講九品蓮華,藏傳佛教也講。念佛的人如果對淨土法門沒有很大的信心,對能否真正往生極樂世界抱持懷疑,則他如果念佛念得好,仍然可以往生,只是他在極樂世界裡,會有相當一段時間見不到阿彌陀佛,而在那段期間他仍然有可能只是個凡夫。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強調信心,否則雖然可以往生,卻有相當長的時間無法見到阿彌陀佛。但就算暫時不能見佛,也不會再回來,仍然會待在極樂世界,終究還是會見到阿彌陀佛的。一旦見到佛立即開悟,然後繼續修行就能成佛。所以,淨土法門也需要有證悟,只是它不強調這一生的證悟,而是到極樂世界去證悟。沒有證悟空性,也不能成佛。
禪宗則是一再地強調明心見性。何謂『性』?『性』就是萬法的本性。什麼是萬法的本性?萬法唯一的本性,就是自心空性和光明。譬如,我們看著一個花瓶,這花花綠綠的瓶子是它的本性嗎?當然不是。這只是我們眼識所增上安立的一種幻覺,而它的本性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空性和光明。所謂見性就是要見到這個心的本性,可見禪宗也需要證悟空性。密宗所講的開悟與其他宗派講的並無不同,迷就是未見到空性,悟時就能很清楚地感覺、了知空性,也唯有證悟了空性才能成就。
從這個角度來講,顯宗和密宗是相同的——兩者都要求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大乘佛教不強調這三點。
以上是對顯密的共同點作了一些簡單的說明,如就細節來說,仍有多項可茲列舉。譬如:
顯密都講戒、定、慧三學
顯宗的戒就是密宗的戒,而密宗不共的三昧耶戒是在灌頂時受的。實際上,密宗的戒律就包括了大乘菩薩的二十條根本戒,及比丘、比丘尼戒。《時輪金剛》②中說最佳的學密人選就是出家人,而出家人中又以比丘最適合做金剛上師。所以不能認為,密乘戒與小乘的比丘、比丘尼戒是相違背的。《時輪金剛》在無上密宗當中,佔有相當崇高的地位,其中就曾舉例說:如在同一個地方有兩位金剛上師,一是在家人,一是出家人,則哪一位有開光、灌頂等的資格呢?答案是出家人。以《時輪金剛》的觀點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在家人是沒有資格的。同時還認為,對學密的人來講,出家是最好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家人不能學密。從這個角度,可清楚看到顯密的戒律是不相違背的,否則《時輪金剛》應該不允許比丘學密,更不會說比丘是最佳的學密人選。比丘的二百五十三條戒,密宗也同樣特別重視。以上是講戒的部分。
定就是禪定,也就是四禪八定③。修四禪八定是否為解脫道,要視其如何修持才能定奪,如果沒有開悟,而僅僅是修四禪八定,就不是解脫道。這樣修的結果,是往生到色界和無色界,還是在輪迴的範圍裡。但如果是在證悟空性的基礎上修持,那就是解脫道,而且是修解脫道上不可缺少的一環。不論是顯宗的小乘、大乘或是密乘,都一致強調要修四禪八定。所以顯密之間,有關定的部分也無稍許差別。
慧主要是指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這在三乘中都是必要的。
所以,三乘佛法沒有任何教派不講戒定慧,於此可說顯密毫無差別。
很多人卻有一種誤解,認為藏密的戒律與顯宗的不一樣——因為顯宗戒律中,不開許大乘菩薩喝酒、吃肉,而藏密戒律是開許的。
事實並非如此。藏密從來就沒有開許過,可以隨意飲酒、吃肉,從《時輪金剛》到寧瑪派的《大圓滿》,都一再強調平時不能將肉當成一般食品來享用,而且是非常反對這麼做的。不可否認,西藏的確有很多人吃肉,而藏密最發達的地方是在西藏。那為什麼不加以制止呢?我在前文(藏傳佛教簡介)中也提到,修行人吃肉並非藏密戒律中開許,而是環境使然。以前,青康藏高原不能種植蔬菜,對外交通封閉,如從外地運送蔬菜水果,需時至少兩星期,運到時早就爛了。尤其是在牧區,糧食本來就短缺。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吃肉,但也只吃三淨肉。由於大乘與密宗的戒律都反對吃肉,而小乘是臨時性地允許吃三淨肉,所以他們只好選擇遵守小乘的戒律,這並不是藏密有所開許。
即便如此,以前很多在深山中修苦行的人卻堅持吃素。白瑪登德上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約一百五、六十年前成就虹光身,死時全身虹光,空中遍佈彩雲,頭髮指甲都沒有留下。像他這樣一個成就者,當年在山上閉關時就發誓吃素,從此以後他就終身吃長素。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藏密正規的要求,與大乘《楞伽經》是一樣的,都反對吃肉。如在薈供時有肉,僅可享用如蒼蠅腿般大小的肉。從吃素的角度講,這根本不算是吃肉,同時又不違背密宗中裡的一些誓言。酒,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戒律上還有很多細微處顯密都是一致的,但礙於篇幅,此次就不多說了。
以上講的是顯密的相同點。
二、顯密的不同處
顯密主要差別——證悟空性的方法
顯密之分,主要是在證悟空性的方法上。雖然總體目標要證悟空性是沒有差別的,但證悟的方法卻有許多不同。
顯宗證悟空性的方法
首先看看,顯宗是用何種方法證悟空性的。淨土宗以念佛作為證悟空性最根本的方式;禪宗的方法則主要針對根機極好的人,所以顯得很簡單,缺乏從加行到正行的完整系統。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證悟的過程,對一般人而言,這根本不是個方法;但是,對於像他那樣根機如此成熟的人而言,這確實不失為一種證悟的方法。此外,其他顯宗的證悟方法就是因明(邏輯)的思維。
譬如,一個瓶子,我們確實看到它在那兒,但它其實是由許多的微塵組合而成,並不是一體性的東西,而這些微塵還可再分,到最後分完時,就是空性了。這並不是說,它到最後變成空性,事實上它永遠都沒有離開過空性。我們的肉眼是無法看到這個空性的,而這種方法只是教我們一種理論上的概念,並用因明去作推理。(此處作分段)
又如,一塊布,把它拆開來就是一堆毛線,那麼布到哪裡去了?消失了嗎?我穿的到底是布還是毛線?而毛線又是由一根根的羊毛搓捻成的。那我穿的到底是布、是毛線,還是羊毛?如果再將羊毛繼續分割至最細的微塵,然後放在一旁,則原來的那塊布去了哪兒?抑或我原來穿的就是微塵?顯宗就是經由此種推理方法去了解空性的。這是一種接觸空性的方法,但僅只於理論上的概念,並沒有實質的體會。
如何能將字面上的理解,轉變為證悟的智慧呢?這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修行,才有可能達到。同時,在修行期間必須要積累資糧、清淨罪業,當這些條件都圓滿具足後,則可以將理論上的了解,變成智慧的。禪宗以外的其他顯宗,就是以這種方法去證悟的。
可是,禪宗不也是顯宗嗎?以我的觀點來看,禪宗的明心見性,既是顯也是密,但也可說是非顯非密。它是將顯密結合後的一種修法,實際上是半顯半密。由於它沒有灌頂和觀想,所以被歸納為顯宗,但是它的證悟方法,又不同於一般的顯宗。
除此之外,其餘顯宗的各派別,唯有通過推理一法去證悟。龍樹菩薩的六論,就是先要推翻我們原有的執著、得到理論上的概念後再去修,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對空性有所感受。這就是顯宗證悟空性的方法。
密宗證悟空性的方法
密宗有外密、內密之分。外密暫時不談,內密就是無上密法。密宗證悟空性的修法有二:一是修氣脈明點;二是大圓滿的修法。
⑴ 修氣脈明點
外道,例如道教或氣功,也有此類修法,但與密宗的修法是名同義不同。密宗修的氣脈明,點最終可證悟空性,而這點是顯宗所不知的,但不是當初佛不了知,而是佛在轉法輪時要應機施教。
經由氣脈明點的修法證悟空性,是非常快速的。譬如,你用相當的時間觀想頭痛,頭一定會痛起來;但是,如用棍子直接打頭,則頭立刻會痛。顯密之差別亦是如此。通過理論上了解去修空性,由於見解比較模糊,需要長期修持才行。而密宗修氣脈明點,則是強制式地要你接觸空性,雖然最後的結果和顯宗一樣,但因方法不同,故而速度也迥然有別。這是一般密宗的修法。
⑵ 大圓滿修法
大圓滿不強調氣脈明點或是因明(邏輯推理),認為這些都是繞道而行。大圓滿有些部分與禪宗有點相近,但禪宗不講的修法,大圓滿全都有,所以禪宗仍有未逮之處。如只講證悟空性,二者是非常類似的,大圓滿也能不假他法,直指人心。直指人心,就是已經開悟的上師,能讓有信心的弟子直接證悟大圓滿的智慧。大圓滿的智慧,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或中觀的證悟空性,其實是一樣的。如來藏,在漢傳佛教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如來藏就是大圓滿裡講的自然智慧,明心見性的『性』字,所要形容的就是如來藏,大圓滿的境界也就是如來藏。所以,證悟後都是一樣的。但大圓滿能直指人心,不需要經過複雜的觀想過程,只是需要修加行。修密宗的其他正行時通常有許多觀想,而大圓滿完全不需要這些就能讓人開悟。這是它獨有的特點。
一般人應當如何理解密宗的『雙修』
有些人對密宗的雙修感到很好奇。顯宗裡沒有所謂的雙修,即使有,也是講福慧雙修,而非男女雙修。密宗的雙修,是一種氣脈明點的修法。但對一般人來說,它不是一種修法,而是一種象徵。譬如,雙身佛像,男身代表光明,是現象的部分;女身則代表空性;男女身雙運是顯空無二無別的意思。《心經》中講「色即是空」,這裡的色,可視為所有男性的佛或菩薩;又講「空即是色」,此處的空,可視為所有女性的佛或菩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雙修。一般人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雙修』並非密宗必修課程
修密是否一定要雙修呢?事實上,大圓滿根本不需要,也從來不強調雙修。不了解的人以為,所有藏密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修氣脈明點,在密法裡只佔有一小部分,但即便是這一小部分,也不是普通男女修的。所以,對凡夫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修法。大圓滿不強調雙修,一個大圓滿的修行者,從初修加行到最後成就之間,是不需要修氣脈明點的,並且認為這其實沒什麼必要,因為大圓滿有更好的方法可證悟空性。以後各位如果有機會正式學習密法,研讀藏密的經論,應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這樣的見解才是正確的。
密宗確實有些神奇的修法,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比較濃厚,誤解也因此而起。有些人由於自己不願或不能持守清淨戒律,卻以某些藉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致使密宗蒙羞。當然,凡夫的行為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必須釐清的是:不如法的行為是屬於個別凡夫的,而不能歸咎於密宗。對一般人而言,雙修法不僅現在不用修,也不能修;就算修到較高層次以後,也不是一定需要的,因為有更好的方法可用。
總結以上各點,結論就是:證悟空性是顯密共同的目標,但方法各異。顯宗的方法不如一般的密法,而一般的密法不如大圓滿,就是這樣一層層上去的。大圓滿,由於其本身的獨特性而成為最高法門。
密宗的獨勝處——成就金剛身
另一項密宗獨有、顯宗絕無的特點,就是密宗可成就金剛身。當金剛身修成時,其外表仍和普通人一樣,但實際上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風四大,對其已無任何影響。由於身無質礙,此時要飛簷走壁或穿牆入室,都是輕而易舉的。當然這並非修金剛身的目標,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將凡夫身修成如佛一般,有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報身相。
這對顯宗來說,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他們認為肉體屬於輪迴,是不清淨的,必須斷除、放棄。對一般人來說,顯宗的觀點沒錯,但密宗以智慧開發了諸多方法,可以將不淨身轉化成清淨的。打個比喻,就像一般人如果吃了毒藥可能會死,但懂得運用的人反倒可能以毒攻毒。在未證悟前,我們的身體確實是輪迴的一部分,要想解脫就必須捨棄它。但是具有智慧和方便時,不但不必捨棄,反而可將其轉化成佛身。能達當這種境界的,唯有密宗的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光明修法。除此之外,顯宗裡不論是淨土、禪宗、唯識宗、或中觀,都一籌莫展。如果從沒看過密宗經典的話,就連顯宗的一些法師,也無法接受肉身可如此轉化的說法。但密宗的確有方法,其方法的根源就是證悟,是一種心的功能。其實,不淨身的形成也是心的功能,由於心不清淨、造業而致。所以,當心能證悟、領悟到光明,就能轉不淨身成金剛身,當然其間還要加上別的修法。
這並非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說詞而已,西藏歷代的高僧中就有很多此類公案。為人所知的,有些大圓滿修行者死時,在眾目睽睽之下,肉體逐漸縮小直至化光消失,天上出現繽紛的彩虹。
人的屍體之所以能如此,也是心的功能。但凡夫無法了知如何去開發這種功能,修行人則已經掌握了此中訣竅,並開發出來給大家看。如同,今日的科技產物,五、六百年前的人聽來,覺得難以置信一樣。其實,那時的人如有足夠的技術,也可以開發出同樣的高科技,而無須等到幾百年後,環境成熟了才出現這些東西。換言之,現代科技文明的產物,其製造方法,從古到今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過去的人不懂得如何開發罷了。
同樣,我們現在就可以開發心的內在世界,且會發現它的許多神奇面,然而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此認為煩惱、雜念是必須要斷除的東西。起初由於沒有足夠的智慧,這樣做是沒錯的,等有了智慧即可將煩惱轉為道用,不再需要斷除。這是密宗的特點。
顯宗的修法,則是在初步證悟前,必須先經過無數大劫那樣漫長的時間;然後從證悟一地到七地,又要再經無數大劫;證悟八地時,八識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已清淨,那時觀山河大地就是佛的壇城。這是顯宗有明確記載的。
密宗則是即生就可將不淨身轉化成金剛身。這其中的訣竅,就是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修法。藏密的氣脈明點可分外、內、密、極密四種層次,而外道的氣脈明點,只是藏密中外部最簡單的一部分,根本沒有觸及其他更深一層的。所以經由這些訣竅,密宗才能開發出上述的修法。
大圓滿中有中陰身的修法,它將死亡的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楚。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甚至看過《西藏度亡經》④。其中,對死亡情境的敘述,使西方一些有瀕死經驗的人大為震驚。因為他們對死亡的初步感受,早在幾千年前,西藏經典中就記載得清清楚楚了。西方人的經驗僅只於死亡的初期,而《西藏度亡經》不僅描述了死亡的全程,更具體告知該如何掌控全程。事實上,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可藉著修習中陰身的方法,去掌控、利用死亡的過程。這是在顯宗想都不敢想的,就連普通的藏密也沒有這種修法,唯有大圓滿才有,這又是大圓滿的另一個特點。由於它的特點數不勝數,在此只能略舉一二較重要的,以闡明密宗與顯宗不盡相同的地方。
總結顯密之差異
歸納以上各點,可將顯密之異分為兩點:一、智慧不同;二、證悟空性的方法各異。
⑴ 智慧不同
從空性方面來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維(邏輯推理)的過程,現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從現象的角度看,顯宗認為:肉眼能見的所有物質都屬於輪迴,是不清淨的,必須要斷除,卻從不知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淨的。直到證悟了八地才了知真相。密宗從初入門就教導,世間所見的一切,雖都是輪迴的一部分,是不清淨的,但實際上都是佛的壇城。
如何能證明一切所見都是清淨的佛的壇城呢?密宗是有辦法證明,具體修法必須等加行修完後才可以談。到那個時候自己去修、去體會,不需旁人指點,自己就能領悟到——一切確實都是佛的清淨壇城。顯宗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密宗則是即生可成,原因就在於顯宗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訣竅,是智慧不及的緣故。
⑵ 證悟空性的方法各異
顯宗要證悟空性,只有邏輯推理一途,這是它不足的地方。密宗則途徑繁多:對根機不是極好的人,可用觀想或氣脈明點一類的修法去逐步引導,以達證悟空性;根機較利的人,不修這類法也行,用更方便、快速的大圓滿修法,就可能立即證悟。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差別,因為要想獲得解脫,就必須證悟空性,此外別無他法。所以,這個差別不可等閒視之。
顯密互融不相矛盾
密宗與顯宗並不衝突,只不過它有更多的特點。修顯宗的可同時修密,如,修淨土的也可修密法;如果修禪也同時修密,則密法對了達禪宗的明心見性,會有相當大的助益。禪宗在證悟前的方法上是有所不足,密宗恰可補其不足之處。以精通顯密的智者來看,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從小乘到密宗,沒有一句話是相矛盾的;智慧淺薄的人看來,則句句矛盾,以致於顯反對密,密排斥顯,根本無法同時修。這是智力不敷所致,否則,一座就能修八萬四千法門,一座也能修大圓滿所有九乘的修法。所以,在學習時,應從整個佛教不相矛盾的角度去思維。
反之,對理解不夠的人來說,則漢藏佛教、淨土與禪宗、大小乘、甚至藏密四大教派,都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有這樣的勝劣分別念,在佛法裡就叫謗法。有一部佛經,是專講何謂謗法及其罪過的。如果有謗法罪,不僅不能修密法和禪宗,連念佛都不能往生極樂,因為謗法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兩個違緣之一。學佛的人,專心致志地念一本書、拜一尊佛、修一種法是很好的;但是,若認為其他的都不如自己的修法,那就是謗法。如果自己沒有能力修所有的法門,只修一種也行,但不可對其他教派有任何批評。如能避免片面的看法,以平等的信心為基礎,全神貫注地修一個法,則不論是什麼法,都可快速成就。
結語
有些居士,姑且稱之為『跑跑居士』。成天忙著跑道場、求灌頂、求加持,最終什麼都沒學到,自己也從未想過要如何才能得到正知正見。要知道:如果那些灌頂都確實得到的話,那就表示同時也受了很多的密乘戒,如不能護守戒律,則犯一條算一條,最後得到的只是一堆罪業,別無其他。
當然,對於上師,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同等的恭敬。但就個人修行來說,有沒有必要每位都去崇拜?其實大可不必,心裡恭敬就夠了。那是不是每位從藏地出來的上師都要去見呢?也沒有這個必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堅定立場,這個立場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成天跑來跑去是不會有什麼好收穫的。灌頂後如果上師不講該守的戒律,居士也不在意該注意哪裡,而密乘戒是一定要守的,如此犯了戒就無關乎知不知道了。
身為居士,無論是對漢傳的法師或藏傳的上師、瑜伽士,都要培養出平等的清淨心,因為他們都是僧眾。但是要不要接受他們的傳法、灌頂,則必須觀察。觀察後如決定接受,該做的就必須做到;若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世間法是如此,佛法更該如此。
目前有些居士,不著眼於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或修法上的知識,一味追隨別人去找有名氣的上師,例如,聽說某某人能飛、會取伏藏,就一窩蜂地跟著跑。其實,能取伏藏對你有何助益?能飛又怎麼樣?難道你能跟著飛嗎?如果是替自己設想,則追隨上師,是為了能從上師那兒,得到對自己解脫有利的東西。這就不是隨隨便便從誰那兒都可得到的,在追隨之前與之後都有要求,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絕不可掉以輕心。
【注釋】
①五無間罪: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②《時輪金剛》:時輪金剛(Kalachakra)屬於西藏佛教無上瑜伽密續中的母續法門。「Kala」意指時間,但不是直線的時間,而是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事件之流動。這和我們對空間的概念很相似,它不意味著某個特定的方向或局限某處。時輪金剛本尊代表一切種智,祂與所有時間是一體的,所以知曉一切。「Chakra」意指「輪」,不僅指時間之輪,也指成佛的無上大樂經驗像太陽般從自身散發出光芒照耀一切有情的方式。「輪」無始也無終,也是普遍的佛教象徵,代表佛的教法。時輪密續包括三種獨特而同時進行的教法循環:外時輪教導宇宙論;內時輪教導人體的體性和功能;別時輪則是成佛的禪修之道。時輪金剛教法是釋迦牟尼佛應香巴拉王國的月賢王(嘉波達哇桑波)之請,出於大悲心於南印度的馱那羯磔迦大塔講授的。當佛陀化現為時輪金剛本尊時,整個時輪金剛壇城也出現了。壇城是本尊所居住的處所,由須彌山所支撐,內有宮殿、供養品及本尊。在時輪金剛壇城中有共七百二十二位本尊,全部都是無上正覺心所化現的不同面貌。
③ 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④《西藏度亡經》:蓮花生大士撰寫的「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聞解脫」它層次分明地敘述人從這一世生命的最後階段,面臨死亡以及剛死亡時候的詳細情況,以及神識(也可理解為「靈魂」)脫離肉體後,七七四十九天內漂浮、得救(解脫生死輪迴)、或再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