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藏傳佛教 再談顯密異同

再談顯密異同

分享

雖然之前也講過顯宗和密宗的異同,但這裡更進一步,根據寧瑪派的成就者——榮森班智達的觀點來說明。他講的內容不是很多,但都是很關鍵的問題。

這雖然不是一個修法,但卻是修行人必須懂得常識。我以前也講過,不一定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學五部大論、密宗續部等很多理論。因為,有些知識,對我們的修行不會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學了只是多一些知識而已。但作為一個修行人,至少要了解與自己修法相關的知識。

其實,顯宗和密宗的基、道、果,或者是見解、修法、行為三個方面都有差別,但是最後的果位——成佛,沒有什麼差別。雖然印度和藏地,有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認為:顯宗的佛還沒有到達真正佛的境界,只是十地菩薩的一部分。不過,這些說法都是方便之說,實際上,顯宗與密宗在果位上完全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只是過程有所差別而已。

相同點

一、在勝義諦或空性方面,顯宗和密宗的見解沒有太多的區別。也就是說,龍樹菩薩、月稱菩薩在《中論》、《入中論》等,顯宗中觀論著裡面所講的——諸法空性、遠離一切戲論等觀點,與密宗所講的空性,是完全一致的。

此處所謂的戲論,是指眾生的執著,也即分別念範圍中的所有概念,包括好壞、長短、高低等一切相對與不相對的東西。

二、從世俗的角度來說,顯宗與密宗所提到的諸法如幻如夢,比較簡單地說,也是沒有差別的。當然,在榮森班智達的《黑蛇總義》中可以了知,真正能非常透徹地證悟、通達如夢如幻的,只有大圓滿。

三、密宗的世俗諦觀點與唯識宗的比較接近。唯識宗認為,所有的外境都是以心造作的,除了眾生的心以外,沒有物質,密宗基本上也這樣認為。當然,這與唯心主義者所講的,沒有物質,只有心或意識的見解,是不同的。唯識宗與密宗都承認有物質,但這個物質是意識創造出來的,物質的創造者不是上帝、造物主,而是眾生的意識。在眾生的意識裡,能儲存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佛教稱之為習氣。當習氣的能量釋放出來的時候,就可以顯現外面的世界、眾生等景象,所以,外在一切事物的起源,就是我們的內心。

四、顯宗和密宗的成佛,沒有任何差別。這一點,在本文一開始就已提及。

以上講的,都是從見解的角度而言的。

五、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顯、密都強調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其他加行修法,這些沒有任何差別。

 

相異點

一、世俗諦和勝義諦的一異

一般顯宗把世俗諦和勝義諦分得涇渭分明、一清二楚,勝義諦不是世俗諦,世俗諦不是勝義諦。顯宗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如幻如夢的山河大地,叫作世俗諦;勝義諦就是這一切的本性——空性。空性是物質的本體,除了這個本體以外,山河大地等等都是虛假的幻覺。勝義諦是真的,世俗諦是假的。世俗諦與勝義諦有真假的截然差別,成佛的時候,就只有勝義諦而沒有世俗諦,勝義諦是佛的境界。

密宗則認為,世俗諦和勝義諦是無二無別的,勝義諦即是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勝義諦。密宗的世俗諦,是指我們所感知到的外在與內在的現象;而勝義諦,則是指如來藏光明。現象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另外一種,就是佛的壇城。也就是類似於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佛的刹土等清淨的現象。

在兩種現象當中,眾生所感知的現象是幻覺,是與勝義諦迥然有別的;而清淨的現象,卻是與空性一般無別的。空性永遠也不會離開清淨的現象,清淨的現象也永遠不會離開空性。當成佛的時候,並不是沒有任何東西,而是有這些清淨的現象,這叫做世俗諦和勝義諦無二無別。

二、諸法是佛的壇城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顯宗認為,這些都是幻覺,本身就是不清淨的現象;但是密宗卻認為,現在我們看到的現象本身,實際上就是清淨的現象——佛的壇城。

以前也提到過,雖然顯宗已經默認了這一點,卻不是很強調。顯宗認為,在獲得八地的時候,八地菩薩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清淨的,但這並不是一直都清淨,而是過去不清淨,後來通過修行,將不清淨的東西轉化為清淨的東西了。

密宗的觀點則是:八地菩薩所看到的清淨現象,並不是把過去不清淨的現象轉化為清淨,而是自來就清淨,始終都清淨的,只是因為我們以前有煩惱障、所知障等障礙,有無明,所以不能感知到清淨的佛的壇城,但實際上佛的壇城始終存在,永遠清淨。到了八地的時候,因為心裡的無明差不多清淨了,所以就能開始接觸到世界的真相。在此之前,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不是真相而是假相。

密宗修法不是像魔術師一樣,通過一些技巧,把有的東西變成沒有,沒有的東西變成有等等,也不是外在物體本身的一種變化。

同理,煩惱也一樣。顯宗,特別是唯識宗經典,都承認有八識。在獲得八地果位時,除了阿賴耶識沒有轉換以外,其他的七識都已經轉換了。過去不清淨的煩惱,基本上已經通過修行而轉化成了清淨的現象——佛的智慧。

密宗認為:通過修行,最後我們的意識可以變成清淨的佛智。這一點,顯密雙方沒有任何歧見。實際上,在我們有煩惱、有無明的時候,煩惱本身就是清淨的,那時就已經是佛的智慧、如來藏了。但那個時候因為我們有煩惱、有無明,修行又不到位,所以我們感覺不到。

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當人罹患膽病的時候,會將周邊白色的東西,比如白紙、白色的牆壁等等,全都看成是黃色的。假如所有的人都得了這種病,則所有人看到的牆壁都是黃色的,任何一個人都看不出是白色的牆壁。但實際上,牆壁是不是黃色的呢?當然不是。因為大家的眼睛有病,所以才將白色的牆壁看成黃色。在通過服藥慢慢治療,病情好轉以後,大家就會逐漸看清牆壁的真相。等到大家的病完全康復了,就會清楚地知道,牆壁是白色的,這上面根本沒有黃色的成分。

顯宗就是這樣,意識不到,一切的改變來自修行者自身的變化,而認為是外在事物的變化。就像比喻中所說的,認為是牆壁在變化——牆壁原來是黃色的,後來慢慢地變成了白色。

密宗則認為,不是外在事物的變化,外在事物自身就是原本清淨的。就像比喻中所說的一樣,是我們的眼睛發生了變化。

從這個比喻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顯宗的見解本身是不夠究竟的。顯宗的證據——因為我們現在的心裡有煩惱,通過修行以後,就變得清淨而沒有煩惱了。所以,僅僅依靠這一點來證明——事物本身是不清淨的,後來才變成清淨的。這種說法顯然太薄弱,不具說服力。

相形之下,密宗認為——一切萬法本自清淨的說法,就顯得非常具有說服力。

其實,在顯宗極少數的經典裡面也提過,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清淨的,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但更重要的問題,是任何一個顯宗經典和論典裡面,都根本未曾提及,應該如何修行,使一切顯現為清淨,而只是教了菩提心與空性的修法。通過長期而艱難地修習,當修到八地的時候,清淨的現象自然而然會顯現出來。

類似的情況在佛教裡面還有很多,比如,大乘修法裡面的忍辱、佈施、菩提心還有佛的一些不共境界,在小乘的經典裡面也講了。但小乘經典裡面沒有提及具體的修法,只是像講故事一樣描述了一下: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的時候,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樣修持六度而已。同樣,雖然在顯宗經典裡面,也描述了世界的本性清淨,但也沒有宣講具體的修法。當菩薩修到第八地的時候,雖然出現了清淨的現象,但卻不是以專門針對轉不淨為清淨的某個修法而修成的,而是通過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在無明減少以後,清淨現象如水清石現般地顯現出來。

其實,八地菩薩事先也沒有修這些清淨現象的修法,因為顯宗經典裡沒有這樣的修法,只是後來無意間便水到渠成了。

密宗則不然,密宗經典告訴我們,這一切本來清淨,萬事萬物原來就是這樣。密宗學得比較好的人,雖然在剛剛開始的時候,他的眼、耳、鼻、舌還是能感覺到不清淨的現象,但在他的意識中,卻並沒有不清淨的觀念。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本來清淨的。

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就是專門針對這一目的而修的。借助於生起次第的修法,首先,不需要等那麼久;其次,凡夫也可以修成。當修到最高境界以後,就能看到周圍全都是佛的現象,沒有任何不清淨的現象。即使是沒有證悟一地的凡夫,都可以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在淨化現象方面,密宗有一些特有的快捷法門。

對密宗既有信心,在修法上也很規範的上等根機,如果專心專意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最快六個月就可以達到比較好的境界。不僅如此,光是生起次第,也有很多種修法可以選擇,這些修法最後都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當然,修生起次第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加行修得很標準,如果沒有修加行,不要說六個月,永遠都不可能修好。

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機呢?從密宗的角度來說,就是根據對法的信心來界定。比如說,大圓滿的上等根機,就是對大圓滿法有上等信心的人;對大圓滿有中等信心的人,就是大圓滿的中等根機;沒有信心的人,就是不具根機。

雖然釋迦牟尼佛自己,不會去分什麼上等和下等的弟子,但眾生的根機就是有這樣的差別,這是無可迴避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不同根機的人,提供的修法也不一樣,觀點也有所差異。

儘管生起次第相對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修法,但其中仍有一些彎路。我們也知道,生起次第修法也無法直接進入佛的壇城,而是首先要觀唐卡,但唐卡本身,卻是人畫出來的東西,所以不夠究竟。而大圓滿卻把這些彎路全部拋開了,它抓住了最核心的要點,通過托噶修法,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修出清淨的現象,這一點很重要。不過,對於能修密宗,卻不能修大圓滿這種根機的人來說,就必須要先走一點彎路,才能走到最後的終點。

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兩種最嚴重的執著:一種執著,是認為外面的世界都是不清淨的,娑婆世界很痛苦——有煩惱、有生、老、病、死等等;還有一個執著,是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物質,都是實有的東西。

顯宗,通過中觀的修法,可以解決其中實有的執著——人我、法我、人我執、法我執,但顯宗始終沒有一個修法能解決不清淨的執著。按顯宗的說法,包括證悟很高境界的一地菩薩,在出座以後,還是會看到不清淨的現象,會認為一切現象就是不清淨的,但他認為這一切不清淨的現象,是不實在、如幻如夢的。顯宗就只能解決這一個執著。

密宗則可以同時解決兩個執著。密宗不是特別強調空性,因為之前顯宗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密宗所強調的,就是顯宗沒有解決的事——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所以密宗有生起次第的修法。這就是顯宗和密宗的差別,這個相當重要。

當然,假如對密宗的信心不足,認識不夠的話,也可以不修密宗,只要對任何一種佛法,都沒有偏頗、片面的看法就可以了。佛也沒有要求,所有的人都學密,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都是佛為不同眾生所指引的路,不同的人不可能都走同一條路。但如果對密法有相當的信心,則能修密宗是最好不過的。因為,密法的成就是極其神速的。

 

三、空性修法的差別

顯宗最基礎的修法,是四念處的修法。到現在都是這樣,修顯宗的人一般先會修四念處。所謂四念處的修法,基本上是指《四法印修法》裡面講的無常、不淨、無我等修法。

顯宗的空性修法只有一種:首先順著《中論》、《入中論》裡面提供的思路去思維,從而明白一切萬物是空性;第二個步驟,在體會到空性的時候,就慢慢地串習、延長這個感受。這樣雖然也可以證悟,但進步的速度非常慢。

密宗卻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修法,可以說,整個印度內密的所有精華,都全部引入了西藏,並在藏傳佛教的各大教派裡面體現出來了。這些教派的形成,也非如世俗凡夫想像的——因為不團結,導致意見、觀點相左、分歧,終致分裂成各個不同的教派。事實上,每個教派都把印度佛教,尤其是密宗方面的精華提煉出來,各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也各擅勝場,彼此相輔相成。

密宗最推崇的證悟空性的方法有兩種: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

有相圓滿次第,也即氣脈明點的修法。氣脈明點的修法是非常有用的,但也有一些前提條件,如果加行沒有修好,就不會有任何效果。

我可以簡單地說一下其中的原理。比如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都希望心裡沒有雜念,能安靜下來,但卻很難靜下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體氣脈明點當中的氣,與內心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從意識方面著手,可以控制氣脈明點;反之,如果從氣脈明點下手,也可以控制意識。此處所說的氣,不是指我們的呼吸,而是指運轉於脈輪當中的氣。

按照密宗的說法,在身體的胸口、喉間等處,有很多脈輪,這些脈輪和氣是一般的肉眼、儀器觀察不出來的,但它卻是一直存在的。當把這些氣控制了以後,所有的雜念一下子就失去了活力。現在,因為我們還無法控制氣的運轉或活動,所以就會有雜念。

通過氣脈明點的修法,把雜念全部清除了以後,心的本性就會顯露出來,但在此基礎上,還要加上金剛上師的訣竅。如果沒有訣竅,哪怕心性顯露出來也沒有用。實際上,在我們每一次死的時候,心的本性都顯露出來過,但我們從來都感覺不到;每天晚上睡覺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也有一瞬間我們會接觸到心的本性,但我們從來也沒有感覺到。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有訣竅,一用上師訣竅,立即就可以證悟。這就是密宗證悟空性的快速方法。

顯宗向來就沒有這樣的方法。因為修顯宗的人,相對來說還不是很成熟,所以佛陀只給他們推薦了一些簡單的修法。在顯宗修行人看來,密宗修法一直都是秘密。

我們學了那麼長時間的顯宗五部大論,從來沒有從中學到這樣的修法。在五部大論裡面,只有《現觀莊嚴論》涉及到真正的大乘修法,但即使是《現觀莊嚴論》,也從頭到尾沒有講這些修法,因為《現觀莊嚴論》的來源,都是顯宗的經典。而顯宗經典本身,就沒有提供這些方法,所以顯宗修得很慢的原因就在於此。

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法,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密宗修法。其中的生起次第,可以用來推翻我們的不清淨觀念;而圓滿次第,則用來推翻我們實有的執著。兩種方法都很快速。

如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轉法輪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今天誰證悟了阿羅漢果位,明天誰證悟了一地菩薩的果位。藏地到現在都是這樣——我們經常會聽到:哪個上師圓寂的時候,肉體如何縮小……等等密宗或大圓滿裡所說的成就標誌。這種現象相當普遍,也證明了密宗修法的特勝處。

不過,如果讓一些對密法沒有什麼信心的人修密宗,則不但修不出來,而且會出問題。所以,這種人還是修顯宗為宜。

打個比方說,如果準備去一個地方,雖然坐飛機很快,但是對買不起機票的人來說,還是只有乘火車。道理就是這樣。

在藏傳佛教的大藏經中,佛所宣說的佛經被稱為《甘珠爾》,其中百分之七十左右屬於顯宗,密法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般藏傳佛教的修行人,首先學習顯宗,最後才進入密宗。

漢傳佛教就只有顯宗,內密方面的內容根本沒有。從漢文版的大藏經裡可以看得出來,雖然其中有很多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典和論典,卻很難看到能把這些經論歸納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很有系統的完整修法。雖然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聖者也總結了一些修法,但為數也不是很多。

藏傳佛教很多過去有證悟智慧的高僧大德,都將畢生的經歷,投入到研究、探討、實修顯密教法的事業中。並把其中的精華提煉出來,彙集成——從前行到正行修法面面俱全的,一個非常有系統的完整修法體系。無論是格魯派、寧瑪派還是噶舉派,都有自己獨特的修法體系。

這些都是客觀且符合實際的分析。當然,對各種不同根機的人而言,無論藏傳、漢傳,顯宗、密宗的法,都是非常好的。但從整體方面來看,則不可諱言的,顯密還是有上下的層次,高低的差別。

密宗裡面不僅講了很多快速而有用的具體修法,而且還有廣略不同的修法,其中有些修法非常簡單。所謂『簡單』的意思,不是說它的內容不完整,而是指它的方法很簡單,通過很簡單的方法,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就是密宗的訣竅。

之前我也說過,密宗非常適合現代人,因為現代人都喜歡速食文化。速食文化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現代人根本沒有時間去看那麼多的經論,都比較容易接受一些簡單的修法。比如,上次我們講禪定修法時,其中的一個修法就非常簡單,但修起來的效果還是一樣的。如果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當然是方法越簡單越好了。方法如果複雜了,很多人反而得不到什麼利益。

 

四、煩惱即菩提

儘管,在顯宗很多比較深奧的大乘經典裡面,也提過煩惱是菩提,業即菩提、心即菩提等等,但究竟為什麼煩惱是菩提,顯宗卻一直沒有非常透徹的解釋。在這方面,只有密宗才能解釋清楚。當然,密宗也有很多層次,這些觀點在外密裡面講得比較模糊。不僅是外密,有些內密講得也不是很究竟,儘管都是內密,但表達方法清楚不清楚上,也有一定的差別。只有在大圓滿裡面,才有直截了當的答案。

大家不要誤會,這並不意味著,佛在宣講顯宗法門時,還不知道這些道理。而是因為眾生的根機不成熟,所以佛在顯宗經典裡面,只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描述了諸法無我等觀點。

『煩惱即菩提』與『外境是佛的壇城』,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因為現在,我們都有內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的分別念,所以佛就分成內外兩個部分來講,當我們的所有執著全部被打破了以後,內外就會融為一體,那時兩個觀點就融合到一起了。

煩惱是菩提,也即煩惱就是佛的智慧。這是不是說: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就有了佛的智慧呢?那生起嗔恨心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生起了佛的智慧呢?這就是很多人最不了解的內容。

密宗之所以要保密,也是這個原因。本來密宗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只是密宗的觀點很容易讓別人產生兩種誤解:第一個誤解,是有些人會憑藉自己的感覺而加以反駁,否認密宗的觀點,造謗法罪;另外一批人又會走到另一個極端,認為既然煩惱是菩提,就沒有必要去斷除煩惱,所以可以胡作非為、可以不守戒,也可以不持咒、不修行等等。

如果沒有真正的引導,只是很簡單地說,煩惱就是菩提、諸法是佛等等,很多人會產生不好的念頭,同時也可能造罪,畢竟世上能接受如此深奧道理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密宗的見解還是越保密越好,只有對根機成熟的人,才能說煩惱是菩提。佛也考慮到這個問題,故而要求密宗不能公開。但保密也是相對的,也不會絕對保密,如果什麼都絕對保密,那密宗也沒有什麼存在價值了,任何人都不能知道,那還有什麼用呢?

本來正宗的密宗,是不能公開的,但如今也沒有辦法不公開了,現在外面都在大張旗鼓地銷售各種各樣密法的典籍與佛像,但我清楚,即使文字公開了,也沒有人真正知道在說些什麼,頂多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不僅是密宗,從某種角度來說,顯宗也是如此。比如說,顯宗的空性,很多人也難以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就會生起抵觸情緒,同時也會造罪。所以,為了眾生著想,空性見解也不能隨意張揚。即使要弘揚,也不能只簡單地說:「諸法是空性」,必須要把為什麼是空性、為什麼是無我、如何修空性、無我等等的理論,解釋得清清楚楚。

什麼內容可以不保密呢?就是前世、後世、輪迴、因果這些很簡單的道理可以不保密,一般來說,公開宣講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任何深奧的理論,在剛剛出來的時候,絕對引起眾人群起而攻之,不可能一下子就順理成章地被公眾所接受。因為人們的智慧還無法企及,所以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世間的事情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一個靜止的物體時,不能不加解釋,就單純地給別人說:「它不是靜止的,它正在運動,靜止即運動。」如果這樣說,別人就無法接受,靜止怎麼會是運動呢?矛盾的事物不可能位於一體,但是,假如我們進一步解釋說,我不是說這個物體表面上也在運動,而是說,雖然它看起來是靜止的,但如果通過顯微鏡觀察,它實際上不是靜止的,在每一個瞬間當中,它都在運動。那樣說大家都不會反駁,並會進一步隨著你的思路而懂得『靜止就是運動,運動就是靜止』的道理。

密宗在西藏的傳播也是這樣,當初蓮花生大師剛剛來西藏的時候,除了少數人以外,根本沒有給其他人傳大圓滿,後來布瑪莫紮等上師們入藏以後,大圓滿又進一步公開一些。之後,逐漸隨著西藏人對藏密的了解和適應,大圓滿才基本上公開了。

但漢地過去一直沒有內密的傳承,所以密法一直難以獲得漢地高僧大德的支持。雖然禪宗和密宗的部分修法比較接近,但說實在的,由於個別顯宗法師對密法的了解不是很透徹,所以會有一些誤解。

其實,顯宗和密宗同樣講空性、光明、如來藏。但什麼叫做光明、如來藏,顯宗講得不是很清楚,密宗講得不僅非常清楚,還有很多配套的修法。

 

五、諸法本來就是佛

第五個相異點,是第二點——諸法是佛的壇城,和第四點——煩惱即菩提的綜合,是從整體方面來講的。

在這個『諸法』裡面,包含了外界及眾生的意識。『佛』就是指如來藏光明。在這個要點當中,基本上包含了密宗的所有觀點。

密宗每一個字的解釋,都可以分為很多層次,雖然密宗修行人都是密宗根機,但根機的成熟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別,所以針對不同的根機,也會揭示出同一詞彙的不同內涵。

比如說,『諸法是佛的壇城』這句話,最起碼有四種不同層次的解釋。從低層到高層的解釋方法都沒有錯,只是涵義越來越深,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所以需要這樣不同的解釋。最表面、最低層、最不了義的壇城,是像唐卡裡面畫的具有五方佛的宮殿,裡面坐滿了各個本尊;最究竟的壇城,就是如來藏與光明。

這是因為,古印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方,很多教派聚集在一起,當時人們的思想也是很開放、很活躍、很自由的。曾經有幾千個信仰印度教的婆羅門,表面上捨棄了原來的宗教信仰,然後進入佛門,但實際上他們是為了破壞佛教,把婆羅門教的觀點混雜在佛教理論中。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在很秘密地進行。不過,佛教有辦法預防這些問題。佛陀早就知道會有這些問題出現,所以故意不讓對方知道很多佛教名詞的真正含義。包括時輪金剛的天文星算都是這樣,有很多保密而不能公開的內容,尤其是密宗的有些名詞,雖然外道也有同樣的名詞,但真正的內涵卻是迥然有異的。所以密宗非常強調傳承,一定要有金剛上師的口傳,否則就不可能證悟密宗,因為連理論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

而顯宗的道理一般比較簡單,無常、痛苦、無我等等,沒有什麼很深奧的東西。比如,與無常相反的東西就是常有、常住,凡是學佛的都不承認諸法是常住不滅的,所以也不可能摻雜什麼別的東西。如果其他觀點想要混入這個觀點當中,也會特別明顯。

諸法是佛的壇城,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並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無明、煩惱的產物,就像唯物主義者認為『精神是大腦的產物』一樣。

前面講過,當人罹患了膽病的時候,會將所有的白色東西,看成是黃色的。如果一個人先天就有這個病,在剛生下來的時候,就看到所有白的東西都是黃色的,從來沒有看過白色。那這個人肯定會認為,所有白色的東西肯定是黃色的,而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當他服用藥物,膽病逐漸開始好轉以後,他看到的東西也逐漸變成了白色。那個時候,他依然不會察覺,這是他自身的變化,而只會認為,是外界物質發生了變化——從黃色慢慢變成了白色。

同樣,在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有煩惱、有無明,所以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種顛倒的幻覺。通過修法以後,就會慢慢體悟到,諸法是佛的壇城。

《定解寶燈論》第六品中,講得非常清楚。所有的藏密也認為,諸法是佛的壇城。在具體推理的時候,寧瑪巴更是有一些獨到的特點,不僅理論簡單,也很有說服力。榮森班智達也始終強調,每一個眾生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這不是指世界的真相,而只是表面的感覺或現象。

在這一點上,經驗唯心主義說對了。貝克來就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沒有別的存在。但他後面的邏輯推理卻錯了,儘管如此,唯物主義者們也推翻不了這個理論。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就曾經對此說道:「這種體系雖然荒謬之至,可是最難駁倒,說起來真是人類智慧的恥辱,哲學的恥辱!」

其實,正是由於人類公認的智慧,已經違背了事物的真相。所以,不能推翻貝克萊,不但不是人類智慧的恥辱,而是人類智慧的表現。因為,世界的本質就是這樣的。

佛教認為,如果在六道中各選一個代表,再加上一個八地菩薩和一個佛陀,總共有八種不同境界的代表。這八位代表,到同一個地方看同一杯水,看到的卻是不同的現象:地獄眾生會把水看成是沸騰的銅汁、鐵汁等等;餓鬼道眾生會看成是血、膿等等;一些旁生看成是住處;人看到這就是水;而天人所看到的卻是甘露;八地菩薩有兩種境界,一種會看成跟天人差不多的甘露,另外一種,會把水看成五方佛的空行母;最後,在佛的境界當中,沒有什麼有顏色、有形狀的東西,佛看到的,是法身、光明、如來藏。這八種現象不可能都是準確的,其中只有一個真理,那就是佛的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最終極、最究竟的。為什麼呢?

因為,其他代表所看到的現象,都是無明執著的產物,只不過因為無明有大小,所以產物也有所不同而已。儘管,這些現象離真理越來越近,但也只是越來越近而已,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一個代表能看到真正的真相。

這裡只是作一個簡單的說明,若要詳細地了解,就要看《定解寶燈論》的第六品,以及米滂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裡面說得比較清楚。

簡單地說,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是佛的境界,不是物質的絕對真相,而只能說是相對的真相。即使我們的眼睛視力很好,沒有什麼障礙,也只能看到比較粗大的東西,所以也可以說這個結論是準確的,但要超過這個境界,比如說,原子、電子、核子等等,我們就看不見了。所以這些都是相對的,只有佛陀,才掌握了絕對的真理。

從這個推理可以得知,我們看到的一切,最終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而是如來藏。顯宗的最高境界認為,外境雖然不是實有的,但無常、如幻如夢的外境卻是存在的;密宗卻認為,當我們心裡的無明斷除了以後,外境就會隨之而改變,心就有這樣的力量。所以不需要去管外境,它自己會變得越來越清淨,最後是佛的壇城。

我們都知道,佛有三種——法身、報身、化身。密宗很多憤怒、寂靜的本尊,比如五方佛等等,基本上都是報身佛。我們現在說的壇城,可以臨時性地稱之為是這種佛,但這只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還不是佛的境界。

真正最究竟的佛,是佛的法身如來藏。《金剛經》等很多顯宗經典裡面都講過:有顏色、有形狀、有頭、有手的佛像,還不是最了義的佛。顯宗也有宣講如來藏的經典,米滂仁波切等很多大德認為,這些經典屬於顯密結合的經典,其見解,是介於顯密之間的。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得出結論,雖然顯宗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最後真正解決問題的,應該還是密宗。因為,現代人沒有那麼多時間,人的煩惱又非常粗大,不像在釋迦牟尼佛時代,相對來說,當時的人都很單純,沒有很多事情可做,煩惱也比較有限,不像現在的人那麼複雜,所以,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首先推廣的是顯宗。釋迦牟尼佛知道,未來人的煩惱會越來越粗大,僅僅利用顯宗法門,已很難解決問題。佛陀認為,針對現代社會的人,應該廣弘密宗法門。在二千五百年以後的今天,我們看到的現狀也的確是這樣。

在漢傳佛教裡面,我比較了解的,就是淨土宗和禪宗,可以說,這兩個宗派都是非常好的。其他宗派我沒有去詳細了解,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

在目前的顯宗修法當中,我認為比較有希望的,就是淨土宗。淨土宗非常好,如果既沒有太多的智慧,也沒有時間修一系列的法,那淨土宗是最好的選擇。淨土宗非常踏實,不會有什麼彎路,也不需要證悟,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解決問題。我想,對實在沒有其他辦法,實在沒有其他希望的人來說,念佛無疑是最好的希望。密宗也有淨土修法,但是它多了一些阿彌陀佛的灌頂和觀想等密宗特有的東西,除此以外,基本上是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禪宗固然非常好,但只適合根機比較高的人。在今天這樣的時代,禪宗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就很難說了,到底那些傳法的禪師們有沒有真正證悟,也不好說。我一直懷疑,如果沒有外加行、內加行的基礎,不知道禪宗修法的效果會怎麼樣?當然,古代的禪宗曾出現過很多卓然絕倫的禪師,藏文也有幾百年前翻譯的漢傳佛教歷史,其中就記載了很多,漢地禪宗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們的修證的確是超凡入聖的,但現在有沒有這樣的禪師就很難說了。所以我認為,如果不會修別的法門,就修淨土法,一則比較踏實,同時也比較神速。

從顯宗《般若經》到密宗大圓滿,其中所提到的與如來藏內涵相同的名字有十幾個,都在表達同樣的內容。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名詞來描述、形容如來藏呢?因為,從世俗諦的角度而言,如來藏不是一個實體,所以沒有辦法出示給別人看。而進入佛門的人,又來自於不同教派,甚至包括外道都有,如果一下子說出一個,與他原來的觀點完全相左的名詞,對方一定不能接受。傳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觀眾生的根機,佛在這方面考慮得非常周全、周到,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迎合他們的喜好,使他們能欣然接受佛教,所以佛陀就為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名詞。

中國古代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西方有些宗教認為,人的罪性,人是來贖罪的等等。但我認為,無論東西方任何一個哲學,都沒能清楚、透徹地詮釋物質的本體,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佛教認為,無論人性本善或本惡,這些都只是本性的一種產物而已,是一種外在的現象,還不是實在的東西。這些觀點,不但沒有接觸到如來藏智慧,而且還離得很遠很遠。

如來藏是內心最關鍵的、最究竟的面目,禪宗講的本來面目,也是如來藏,不會有第二個面目。如來藏的證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在證悟的時候,是不是真正接觸到了如來藏還很難斷定,但最終的境界,就是如來藏。

倘若仔細分析,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粗大到細微種種不同的層面。比如說,物質最粗大的層面,是土、石頭、木頭之類的固體;然後再細微、再透明一點的,就是液體;較之更細微的,就是氣體;再往下分析,就是最近才發現的能量。

其實,佛教早就發現了能量的存在,雖然沒有稱之為能量,但類似於能量的概念卻是存在的,那就是存在於我們的感觀之外的,非常細微的物質。

在欲界、色界與無色界三界當中,色界眾生的身體,就是由這些細微物質構成的。這些細微物質,類似於新近才被發現的暗物質與能量等等,就是前人包括科學家們,想都沒想過的東西。如今這些物質被逐漸發現以後,使科學的觀點也開始逐步接近佛教了。

外界的物質如此,六道眾生的身心亦然:六道中最粗糙的眾生,是地獄的眾生。地獄眾生的身體、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的痛苦等各方面,都是最粗糙的;然後是旁生和餓鬼。旁生我們都看得見,部分餓鬼我們偶爾也可以看到,很多附體就是餓鬼。見鬼的傳說,我們也時有耳聞。當然,其中有些不一定是準確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幻覺等等,但實際上鬼的確存在,我們也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

比旁生和餓鬼再細微一點的,就是人類。人的環境、身體、壽命等等,都沒有三惡趣眾生那麼粗糙,相對來說精緻一些;然後是天人,天人也要分欲界天人、色界天人與無色界天人三種,它們的身體、生命、環境、智慧等各方面,是越來越精緻,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細微。

除了六道整體的差異以外,其中的每一道,也有粗糙、中等與細微的差別。這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

不僅外在的物質,內在的精神也有很多層次:最粗糙的精神層面,是凡夫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念頭;再細微的,是人與天人的禪定;最細微的,就是如來藏。其實,佛的境界已經遠離了細微和粗糙的邊際,根本無法直接用我們的語言來描述,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體會、去感覺,如果能感受到,就叫做證悟。

佛教理論也有層次的差別,顯宗四法印講的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等,是事物最表面的實質;而科學的研究結果,更是表面的表面,因為這只是對物質表面現象的部分研究,更沒有精神方面的研究,所以是不周全、不完整的。

雖然顯密都說:「煩惱即菩提」,但界定有別。顯宗的意思是,雖然我們現在有貪、嗔、癡等煩惱,但是通過修行,就可以把貪、嗔、癡轉化為智慧;而密宗卻認為,在我們心裡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嗔恨心的當下,這個嗔恨心的本體就是佛的智慧。

這個觀點,顯然會招致很多人的質疑:本來嗔恨心是會讓眾生墮地獄的,如果嗔恨心都是佛的智慧,豈不成了是佛的智慧讓我們墮地獄了嗎?簡直豈有此理!

密宗進一步提出說明:在你尚未證悟的時候,雖然煩惱實際上也就是佛的智慧。但在那個時候,對你個人來說,煩惱就是煩惱,不是佛的智慧。就像上述比喻所講的一樣,對患有先天性膽病的人而言,黃色不可能是白色。

再比如說,如果在物理學還不發達的幾百年前,對一個沒有學過佛教的普通人說:「你現在看到靜止的東西,實際上是運動的。靜止就是運動,運動就是靜止。」他絕對會認為是無稽之談,而提出反駁:「如果那樣,豈不成了黑色即白色,白色是黑色,人就是牛、牛即是人了嗎?這樣世界就沒有章法、沒有規律了,荒謬之至!」

但如今,即使一個中學的學生都知道,我們所看到的靜止物,實際上就是運動的。科學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介紹佛教基礎觀點的方法。只要有一點物理頭腦的現代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解讀這些概念。

除了上述觀點上的區別之外,密宗在度化眾生的方法也非常特別。

比如,密宗有很多特殊的憤怒金剛,這些憤怒金剛可以專門用來度化嗔恨心相當重,且有很多神通、神變的人,尤其是非人、羅刹、非天等鬼神的。在這方面,顯宗除了菩提心、空性修法以外,就再沒有其他特別的修法。密宗也有很多雙身佛像,雙身本尊的修法,可以專門度化貪心比較嚴重的人。

密宗還有一些雙身的憤怒像,是用以度化嗔恨心和貪心都很嚴重的對境的,以前很多兇惡、野蠻的國王,嗔恨心和貪心都很嚴重,為了調服他們,就要用憤怒金剛的雙身像。

但顯宗卻沒有這些專門針對性的修法。在遇到一個嗔恨心或貪心非常嚴重的對境,根本沒有辦法度化的時候,顯宗唯一的辦法,是能調服則調服,不能調服就發願:但願我將來有能力度化他!

憤怒金剛雖然外表很恐怖,不像寂靜本尊那樣慈祥,但無論憤怒、寂靜、單身、雙身,實際上都是佛智的顯現,在本體上沒有差別,只是我們習慣不習慣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比較能接受寂靜的像,看到很慈祥的面孔,就認為佛應該是這樣,心裡也會生起歡喜心;而憤怒金剛我們一般不太容易接受,有時甚至會生起一些邪見,但這只是我們的分別念而已。

 

結語

以上,簡單歸納了顯密觀點上的差異,正因為有了這些不同的觀點,所以也會有不同的修法、行為與結果。綜合上述差距,我們可以知道,密宗是非常了不起的。

顯宗的成佛,最快也要三個無數大劫,梵文稱之為『阿僧祗劫』,『阿僧祗』是一個天文數字,表示六十位數。六十位數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大家可以想想。『劫』是一個計量單位,如果用人間的年、月、日來計量,那是非常漫長的。至於三個無數大劫,那更是難以想像了。可見顯宗的成佛是很艱難、很遙遠的。

密宗的成佛就很快了,因為密宗認為眾生本身就是佛。只是有了無明,才覆蓋了本有的佛性,所以感覺不到自己是佛。當把無明推翻以後,本來面目就會顯露出來,所以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一點上,密宗的確是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動力和勇氣。

當然,僅僅是理論上認可,知道密法很好,很了不起,遇到密法是很難得的機會,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修行,但因為人的煩惱很深重,所以往往修行很難到位,要實際體證到這些境界就更難了。

最近網上有很多資料顯示:在西方,密宗是所有佛教宗派裡面最受歡迎的,在每年增長的佛教徒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藏傳佛教徒,另外百分之二十五是南傳佛教,百分之二十五是大乘顯宗。當然,這個數字還不是很準確,實際上,學密的新增人數還不止百分之五十。

釋迦牟尼佛度化的眾生形形色色的,每個眾生的想法都千差萬別,密宗可選擇的方法很多,修行的路也很直接,這些都是密宗的優點。

雖然密宗非常殊勝,成就的速度也很快,但自己不修行也是不行的。對每個人來說,自己究竟適合哪一個法門,也很難說。密勒日巴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他第一個依止的上師,是寧瑪巴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圓滿成就者,但他在修持大圓滿之後,卻沒有任何體會。所以,才改投噶舉派瑪爾巴尊者門下,最後以噶舉派的修法獲得成就。

可以設想,如果密勒日巴一直不修噶舉派的修法,而只修大圓滿的話,即使他再精進,即使大圓滿再殊勝,但想獲得成就,可能還是有點難。因為,對密勒日巴而言,最適合的法就是噶舉派的修法,與他具有宿世因緣的上師就是瑪爾巴尊者,這就是根機、緣分的差別。但是,適合不適合是眾生根機的問題,既不是大圓滿的問題,也不是密宗的問題,更不是佛的問題。

具體的修法暫時不講,此處只是簡單介紹而已。我想,對我們來說,密宗續部的講解還不是很重要,首先要修加行,先把出離心、菩提心培養出來以後,再修顯宗的空性,然後在此基礎上,適當地了解一下心的本性——學習《寶性論》等,既是顯宗又是密宗的中間修法,當這些全都適應,並有一點體會的時候,根機基本就成熟了,此時才可以修密法。在修密法之前,一定要灌頂,灌頂一定要找一個真正有資格的標準金剛上師。我在《金剛上師與灌頂》一文中,也作了介紹。

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毫無意義、非常無聊的世界裡,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修行,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把握這個工作。

 

【注釋】

① 勝義諦: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② 世俗諦:世間一般所見之真理、道理,為真俗二諦之一。「勝義諦」(真諦)之對稱。略稱世諦、俗諦。由於絕對最高真理之第一義諦,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故先以世俗之道理與事實為出發點,再次第導向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為到達真實第一義諦之必要手段。

③ 托噶:即立斷。舊密大圓滿修行法要之一,利根懈怠行者,不由勤勉以證解脫的教導法。

④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⑤ 經驗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即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觀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⑥ 唯物主義: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是唯心主義。它屬於一元本體論。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⑦ 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化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黑蛇總義》略釋

一、作者簡介 歷代寧瑪派高僧大德中,最偉大的兩位尊者:一位是榮森班智達①;一位是無垢光尊者②(即龍欽巴大師)。《黑蛇總義》,就是其中之一——榮森班智達的著作。 當榮森班智達 ...

金剛乘名相釋

密宗也稱為金剛乘。為什麼叫做金剛乘呢? 在佛經,尤其是密宗裡面,金剛象徵無二、無別、無可分割的意思。什麼是無二無別呢? 密宗的基和果無二無別;勝義諦和世俗諦無二無別;光明和空性無二無別。 首先, ...

受戒行善的殊勝日

藏曆是根據密續《時輪金剛》中所說的星象規律與天文曆演算法推算出來的結論。千百年來的事實證明,無論是藏曆的日蝕、月蝕日,以及每月望日與晦日的確定,其精確度都不同程度地高於其他曆算方式所得出的結果。 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