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藏傳佛教 《黑蛇總義》略釋

《黑蛇總義》略釋

分享

一、作者簡介

歷代寧瑪派高僧大德中,最偉大的兩位尊者:一位是榮森班智達;一位是無垢光尊者(即龍欽巴大師)。《黑蛇總義》,就是其中之一——榮森班智達的著作。

當榮森班智達還是兩、三歲的孩子時,在沒有任何人教導的情況下,就可以講一口非常流利的梵語,連他的父母都聽不懂。時逢阿底峽尊者正在西藏弘法,榮森班智達的父母,就把他帶到阿底峽尊者座前詢問。阿底峽尊者告訴他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講的是印度梵文。阿底峽尊者當即便抱起榮森班智達,兩人展開激烈辯論。事後阿底峽尊者說,他根本辯不過還是稚齡的榮森班智達,因為他是集印度非常偉大的兩個班智達於一體的化身。

榮森班智達和無垢光尊者兩位大德,不但自己的修證圓滿,並且留下了大量關於寧瑪派教法方面的論著,為寧瑪派的教法傳承,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其中廣為人知的無垢光尊者的著作,如《七寶藏》、《四心滴》等殊勝論典,是任何想了解西藏大圓滿教法的人,所唯一依靠的書籍。榮森班智達的著作,雖然在他的傳記裡提到過,不過,因為他生在九百多年前,當時的印刷技術還很落後,所以有些著作因受到損壞而絕版,故沒有保留下來。目前倖存的,大概三四本、四五本左右。在他的論著中,絕大多數是講密宗和大圓滿的。其中有一個短小精闢的論典,儘管只有一、兩頁,內容卻相當豐富,名字很奇特,叫做《黑蛇總義》。是以一條蛇作為比喻,綜合、整體地分析了,從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圓滿間,一些見解上的層次。

二、宣講正論

緣起

這個比喻是這樣來的:有一戶人家,大人都外出工作的時候,家中的小孩把一條花繩子扔在水缸裡面。當家人回來後,發現水缸裡似乎有一條蛇。針對這一現象,他們的家人就有五個不同的觀點,以及觀點背後的五種不同行為。作者就以這五種觀點和表現,影射出小乘與大乘,顯宗和密宗,普通外密與內密,以及內密與大圓滿之間的差別。

無庸置疑的,大家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是相同的景象,這一點上不會有任何爭論。關鍵的分歧,就在於每個人對所見之物的不同觀點。於是乎,就在那條蛇上面,產生了五種不同的觀點。哪五種不同的觀點呢?

第一種比喻——小乘的觀點、行為

第一個人認為,這是一條真正的蛇,所以驚恐萬分,於是想盡辦法一定要把這條蛇扔出去。實際上,他看到的不僅不是蛇,甚至連蛇身上的一個微塵都沒有。正因為他把繩子看成蛇,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才產生了想趕走蛇的行為。

這個比喻所影射的教派,就是聲聞緣覺乘。聲聞乘又分為一切有部和經部,我們統稱為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認為,人我是唯一不存在的法,除此之外的萬事萬物,全都實有存在,包括所有外界的物體與部分精神的細節,以及精神和物體的運動等等。因為這樣的觀點所致,小乘行人把煩惱當成實有的法,故而想斷除煩惱也相當費力,戒律也特別多,面對任何問題,都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關於這些,在《入行論.智慧品》,以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都有廣講,各位讀者可以自行參閱。

 

第二種比喻——大乘中觀的觀點、行為

另一個人認為,水缸裡不是一條真正的蛇,而是蛇的形象。意思是說,如果不仔細看,表面像是一條蛇,而實際上卻是一根繩子。儘管如此,他仍然對蛇的形象有些畏懼,所以不但不敢直接接觸,還準備利用其他的方法除掉它。

這個行為,隱喻大乘中觀(本文未提及唯識宗)。

中觀派認為,所有的物質、精神,都是假有、虛無,如幻如夢的。從勝義諦的角度而言,萬法無我、空性光明;而在世俗諦當中,仍然要懼怕煩惱,要謹慎取捨。他們認為,如果菩提心或空性見等因緣具足,則煩惱也可以轉為道用。否則,雖然萬法不成立,是空性,但卻好似蛇的形象一般也會傷人。

在《現觀莊嚴論》和《般若經》中,經常提到煩惱轉為道用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菩提心。比如說,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殺、盜、淫、妄,就不算是罪業;另一個方法,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在具足空性智慧的前提下,煩惱也不成其為煩惱,自然轉為道用了。有了這二者之後,煩惱也成了有用的東西;倘若不然,直接與煩惱交鋒,則不僅會受到傷害,甚至會墮入惡趣。

第三種比喻——外密的觀點、行為

有個家人一看,就了知水缸裡不是蛇,只是蛇的形象而已,並且他還知道,即使在沒有任何東西的幫助下,直接去接觸蛇的形象,也不會受到傷害。但是,因為長久以來的串習所致,即使他看到蛇的形象也會毛骨悚然。所以,他只敢唆使其他人去扔掉繩子,他本人還是不敢直接去碰這個蛇的形象。

這些比喻都來自於印度。在釋尊住世期間,印度到處都是原始森林,毒蛇在當地也相當厲害猖獗。從戒律的典籍當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毒蛇咬傷甚至咬死人,或者某人的床下鑽出一條毒蛇,誰的天花板上掉下一條毒蛇等等的記載,所以,當時的印度人對蛇是相當懼怕的。而今,王舍城等周邊的森林已蕩然無存,在大家的概念中,毒蛇也沒有那麼可怕了。

這個比喻,代表密宗外密的觀點。

藏傳佛教,擁有十分完整的外密見解與修法。我想,唐代翻譯的一些密法和日本的東密,可能就屬於外密的一部分,但我至今還沒有去研究漢文的密法典籍,所以也不敢信口雌黃。外密雖然說是密宗,若與內密比較起來,仍有相當大的差別。

外密的觀點是什麼呢?首先,在證悟空性方面,外密和中觀的空性沒有什麼差別;然後通過修習生起次第(與內密的生起次第名雖同,然內容有很大差異),念一些以大日如來為主的本尊咒語,而後即可將凡夫身轉化為佛的報身。這是它比較突出的觀點。

儘管外密的修行人知道,最終此世界都會轉化成清淨的佛的壇城,然而他們做不到像內密那樣的觀想修行。目前我們見到的雙身佛像,以及一些憤怒本尊的唐卡,全都是內密當中的,真正的外密修法裡不會出現。

大家都了解,佛陀傳法是針對人的根機,一步一步逐漸向上引導的。外密雖然是密宗,有灌頂也有生起次第等等,但卻沒有內密的見解,因此導致他們在觀想的時候,只能將自己觀想在現實所處的世界中,身體也是現在的形象(不過,有些時候也會把自己觀想為佛),然後觀想佛和本尊在自己前面,接下來持誦咒語。他們有很多念咒的方法,他們認為,通過念咒就可以將自己變成佛。

外密行人在閉關修法的時候,相當講究衛生,每天不僅吃素,而且要洗三次澡,比較偏重於行為,而且在行為上做得很好,只是修法上相對不足。事實上,越是在行為上執著、講究,修行上就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修行層次越高的人,行為上也可能會有一點點不規範,當然,不規範的意思,並不代表可以隨便殺、盜、淫、妄,大家看看印度八十位成就者的傳記,自然就會明白了!

 

第四種比喻——內密的觀點、行為

某人回來一看,就知道水缸裡面只是一條繩子,雖然看起來像蛇,卻不是真正的蛇,而且他也不認為蛇的形象會傷人。他一把撈起繩子說:「怕什麼?哪兒有蛇?!這明明是根繩子!」

這一比喻,暗指除了大圓滿以外的內密。從大圓滿的角度來看,他的觀點還是有一點點問題。雖然他知道這只是蛇的形象,但對蛇還是有執著,為了表示自己不害怕,才故意這樣做的。

接下來,分幾個方面介紹內密:

內密的特點

我們一定要注意,雖然有些內密在修外加行、內加行、正行,修六波羅蜜多等等方面,不但與其他密宗一樣,甚至與顯宗也如出一轍。然而,有些內密的不共同修法和行為,卻是與眾不同的。

舉個例子:比如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小乘佛教認為這是真正的煩惱,要斷除它同樣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對治力,否則會造成實質上的傷害,內心對其非常懼怕;大乘菩薩進一步了解煩惱的真相,不認為五毒、三毒等煩惱是實有的東西,但是認為,即使在如幻如夢的世界中,仍然不能直接面對煩惱的真相,需要借助菩提心等其他外緣,才可將其轉為道用;外密既不認為煩惱是一個實有的東西,也不承認煩惱的本性是不清淨的,而認為五毒等煩惱,可以轉化為佛的五種智慧,不過這要具足一定的條件,否則還是不敢直接接觸煩惱;直到密宗的內密,才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如今在全世界,只有藏傳佛教才具有完整的內密傳承。印度也僅僅在八、九百年以前存在過,當西藏人到印度求學的時候,已很難尋得內密的蹤影了。印度當時的內密修行人是非常保密的,因為印度是個龍蛇混雜之地,持外道、內道觀點的修行人也遍佈四處。當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無論任何一個問題,都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發生爭論。

後來內密傳到了西藏,藏地當時並沒有多少宗派,只有佛教和苯教。佛教雖然有大乘和小乘,但佛教徒在修小乘的同時也修大乘,修大乘的同時也修密宗,藏地至今仍然如此。所以西藏的內密修法,並沒有印度當時那樣保密,而是比較公開。

在印度,本來密宗就不太公開,尤其伊斯蘭教大規模摧毀佛教的聖地、廟宇之後,連顯宗的很多傳承都消失了。

但是,密法在藏地得到了弘揚,而且可以肯定地說,藏密的傳承是非常清淨的。因為密宗非常注重傳承,而且一定要口傳,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偽法的出現。有些密宗故意用很多奇怪的名詞,外人無法理解,只有證悟的金剛上師們才能解釋,同樣也是考慮到魚目混珠的問題。另外,藏傳佛教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辯論,通過辯論可以澄清很多問題,無論任何一句話,都可以一直追溯,直到認定為佛陀親口所說為止。因此,藏密的教義不會有任何問題。

唐密和東密本身好像也沒有內密,只有在西藏才有內密修法的傳承。所以我認為,真正了解密宗內容的,只有西藏本土的修行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專家、真正的權威。除此以外,無論被冠以何種至高的名銜,仍是門外漢,都沒有資格來界定密宗。

內密的觀點與其他宗派不同,簡單地說,從中觀應成派到內密以下的空性觀點,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證悟遠離四邊戲論的空性。但內密在空性的基礎上,還有一點顯著的差異。顯宗的最高境界的觀點,認為:萬法的現象如同我們所看到的一樣,凡夫認為是真實的,而實際上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密宗認為,萬法不僅虛幻不實,甚至從現象的角度來看,也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不但從實相上來說是假像,在現象上也是清淨的佛的壇城。

實際上,顯宗也承認這個觀點,只不過釋迦牟尼佛沒有對這類根機的人強調而已,然而,顯宗在一些經典中已默認了這個觀點——認為大乘菩薩修到第八地的時候,其中之一就是五根清淨。五根清淨時,看到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的娑婆世界,都與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佛的刹土一樣莊嚴。佛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世界永遠如此,從未變化過,因為凡夫有煩惱障、所知障,所以被障礙掩蓋了世界的真正面目。當修到第八地之後,五根清淨了,才開始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又是什麼呢?就是密宗裡講的佛的壇城。佛陀在很多顯宗經典當中也講過,《維摩詰所說經》的緣起當中就講得很清楚。

內密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強調當下就是佛的壇城。顯宗雖然默認,到第八地時會有這些現象,但首先卻不提這回事。

當然,佛的壇城也有不同的層次與涵義,譬如,像極樂世界或五方佛的刹土等有形、有色的有相世界,是最低層次的佛的刹土。平時大家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金剛薩埵的報身,還有普賢王如來的法身,這些有頭、有面、有手的佛,都是不了義的佛,其目的,是為了度化某類眾生而顯現的。密宗認為,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和佛的壇城。即便如此,與顯宗相較的話,這些已經是相當了義的佛與佛的刹土了。

在這個比喻當中,當事人沒有將繩子當成真正的蛇,更沒有對蛇的形象的畏懼,因此他會故意抓住繩子並把它扔出去。同樣的道理,內密行者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清淨的,所以也會故意接受五肉五甘露

本來,密宗的五肉五甘露,對一般人是不公開的。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在這類修行人的境界中,已經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的差別,他們完全具備了接受五肉五甘露的能力,但其他人因很難有機會了解其中的意義,故而不一定能接受,多數人還是不能理解,甚至因此而生起邪見。密宗為了保護他人的善根,所以在公眾場合或一般情況下,仍然以小乘佛教的戒律,規範自己的行為。

內密行者為什麼要接受五肉五甘露呢?不過時代不同了,對現在的許多人而言,五肉都不算什麼了,五甘露可能還有點不行,但在佛陀時代的印度中部,根本不會有人去吃五肉當中的任何一種,他們認為這些都很骯髒下劣,不像現在的人,哪怕是人肉都敢吃,所以我們簡直無法找到十分貼切的比喻,來形容當時人們對五肉的厭惡……。

然而,證悟者的境界卻完全不同,當他真正證悟之後從禪定中出來,首先,在他的境界中,一切現象都是清淨的,沒有什麼五肉五甘露;其次,從證悟空性的角度而言,所有一切都是虛幻的,沒有一樣真實的東西。所以,為了鞏固或進一步體會這個觀點,他們會直接接受五肉五甘露,從中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淨、染等一切分別都是人的執著。事實上,接受五肉五甘露並不是整個內密的共同修法,只是其中摩訶瑜伽的特點。

釋疑

疑一、既然內密行人已擁有如此的境界,為什麼還要故意接受五肉五甘露呢?

其原因是,這樣做會對他的修行有更好的推動力,使他的修行更有長足的進步,可以發揮快速打擊分別念的作用。

這就像修斷法,也即古薩里修法,加行裡面的古薩里修法,還稱不上是真正的斷行修法。真正的斷行修法具有完整的灌頂和引導文,它的本質是屬於般若波羅蜜多的一種修法,也是顯宗智慧空性的一種修法。不過,還是與顯宗略有不同,它增加了幾個訣竅性的方法。比如,修斷行的人在接受灌頂以後,就要故意到屍陀林等普通人非常懼怕的地方去實修,而且一定要經歷一Ο八個這樣的地方,實地鍛煉自己。這些屍陀林不是指普通的屍陀林,而是相當恐怖的屍陀林,時常有鬼與非人等出沒其間。修行人到了以後,還要運用禪定的能力,去激怒屍陀林的鬼神,故意惹惱他們,之後不允許念修上師瑜伽等修法,因為念完上師瑜伽後,鬼神就不敢來造違緣了。鬼神一發怒,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恐怖現象。

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呢?因為,儘管我執煩惱如影隨形,但平時卻不易察覺,在恐怖景象顯現的瞬間,我執也會暴露無遺:「啊!這次我肯定遭殃了,我的命保不住了……」若能在當下運用智慧,就能迅速斬斷我執。

不僅如此,修行人還要去一些——普通人連一根草都不敢損害的鬼神居住的山,故意作亂搞破壞。甚至染污龍泉水,或到龍出沒之處,一旦他們被觸怒,不到一小時,天氣會驟然變化,電閃雷鳴,暴雨冰雹傾盆而下,此時我執也會頓然顯現,若以修法去斷除,會產生強有力的作用。

再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晚上做夢,假如不知道自己在做夢的話,則會跟白天一樣驚恐萬分、手足無措,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夢,則哪怕從十層樓上縱身跳下,也會面無懼色。

同樣的道理,真正的修行者已經證悟了空性,體證到夢中的現象跟白天了無差別。為了快速地推翻、打擊原有的執著,所以故意去接受原本認為不清淨的五肉五甘露,就像在夢中故意從十層樓跳下去一樣,這樣對破除執著有特別明顯的作用,而且對他的修行也沒有任何不良影響。從利己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修法,但是,如果從大圓滿的境界往下看,這仍然是一個執著。因為,既然是假的現象,為什麼還要故意做這些事情呢?大可不必!不過,與顯宗相比,這些方法已經是一個飛躍了。

雖然在顯宗中觀的《中論》和《入中論》裡面都提到,我們最終一定要斷除所有的執著,但卻沒有一個十分奏效的方法,只能循序漸進地修持——首先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修持空性,經歷了漫長時日之後,最終也可以達到目的。

密宗與顯宗不同,它有許多善巧方便法門,這些法門既沒有離開顯宗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等法要,又加入了密宗的特殊修行方式,因此,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二、如果修行人已經斷除了執著,則殺盜淫妄是不是都可以接受了呢?

當然不可以。密宗強調,雖然在修行人的境界中沒有眾生、殺生、善惡這樣的執著,但是因為其他眾生內心還有執著,這些行為會導致眾生的痛苦。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可能這樣做的,密宗也是不允許的。

對初學密的人而言,五肉五甘露不但不需要接受,而且密宗也反對初學者接受。在《時輪金剛》中有一個比喻:有一種藥叫做梵天甘露,某些人直接飲用可以祛病延年;而另外一些人卻不許嘗,而只能裝在嘎烏盒裡掛在脖子上,假如一旦飲用,他們會因身體不適應而死亡。同理,對某些人來說,如果接受密宗以五肉五甘露為代表的很多修法,對他的修行會有很大幫助;但是,倘若初學者去效仿的話,則不但沒有進步,而且會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因此這些修法對初學者是禁止的。有朝一日,當我們的境界提高了,能將一切法都觀成如夢如幻,沒有什麼執著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快速推動進步的方法了。當然,只有密宗才有這樣的捷徑,小乘等宗派,不要說直接修持這些修法,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那麼,初學者應該如何看待五肉五甘露呢?某些密宗的甘露丸裡,有一千多種藥材,再加入少許五肉五甘露的成分,這樣製成的甘露丸,初學者就可以接受。當然,如果初學者仍有嫌惡感,也可以不接受,只要內心對這種方法不排斥,不產生邪見,知道是自己心力不足,境界太低所造成的,也就足夠了。

密宗裡面清楚地講到:初學者不能做瑜伽師的行為,瑜伽師不能做成就者的行為,成就者不能做佛的行為。作為初學者,應老老實實地從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輪迴過患等修起,並嚴格地守持戒律,這樣才可能有進步。

那麼,判定初學者的標準是什麼呢?簡單地講,一種普通人吃下去會立即喪命的劇毒,如果一個人服用後,不需要其他手段,僅僅憑藉自己的修行能力,就可以輕鬆地將毒性轉化,身體毫髮無損,這樣才算是超越了初學者的境界。大家可以比照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如果自己達不到這個境界,行為上就應該格外謹慎!

哪種人可以真正接受五肉五甘露呢?就是超越了初學者境界,卻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的中上等修行人。藏密中講過,停留在此階段的人,利用這個修法可以增進修行的力度。

然而,有些人因為不了解密宗,故而對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一系列修法產生誤解,甚至大肆批駁。所以,特別在此做些澄清。

疑三、密宗的忿怒本尊,是不是外道的神靈?

密宗的本尊分為,寂靜本尊和憤怒本尊兩種。對於寂靜本尊,大家都可以接受;對於憤怒本尊,一些不懂的人就自以為是地認為,那是外道的神靈,佛教不應該供奉。

事實上,無論是寂靜本尊還是憤怒本尊,其本質都是佛的智慧顯現,二者之間沒有任何差別。譬如說,以純金塑造的一座佛像,大家都會以歡喜心頂禮膜拜,而同樣以純金打造的魔鬼形象,很多人都會怖畏反感。其實,二者用的材料都是純金,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外形不同而已。同樣,寂靜本尊和憤怒本尊,也是本質相同而外觀不同,實際上都是如來藏的智慧顯現。

顯宗也承認如來藏,認為它是光明的、空性的,卻沒有提到如來藏可以有形形色色的顯現。而從密宗經典中卻可以了解到,如來藏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性,在凡夫的境界中,顯現為不清淨的世界;對證悟者來說,如來藏的顯現就是佛的壇城——寂靜本尊和憤怒本尊。

那為什麼本尊的外表不一,有寂靜、有憤怒的呢?這是為了度化一些特殊的眾生。本來魔鬼也可以用菩提心來調伏,釋尊成佛的時候,就是以慈悲菩提心調伏魔軍的,不過,只有具備佛陀那樣的能力之後,菩提心才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針對有些很厲害的,前世福報非常大的大力魔鬼,利用菩提心就很難調伏。因為他的福報因緣,有些是嗔恨心所致,有些是惡願成熟才變成現在的樣子,故而與出離心和慈悲心的關係不大,要調伏這些魔鬼,一定要顯現憤怒金剛的形象才行。

按照正宗的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如果要修十天的話,則前七、八天修寂靜本尊,到最後兩、三天,還需要將所有的寂靜本尊轉為憤怒本尊來修。有些人甚至一開始就修憤怒本尊,因為憤怒本尊的修法歷來障礙很少,而在修寂靜本尊時,處理不好就時常會遇到魔障。因此,修憤怒金剛比修寂靜本尊成就快。

從外表上看,憤怒金剛比一般的魔鬼還要兇惡,如果不懂其內在涵義,也許會被大家當成邪魔外道的鬼神。比如說,在憤怒金剛和護法的背後,都有熊熊燃燒的火焰,而寂靜本尊的背後卻是白光。實際上,這裡的火焰,代表佛的智慧。如同火可以燃燒一切,智慧也可以斬斷所有的煩惱,所以用火焰來表示智慧;還有,在憤怒金剛的手裡,捧的不是缽盂,而是天靈蓋,天靈蓋裡面裝的也不是水果、五穀等善妙之物,而是紅色的血。這又是什麼意思呢?血代表貪心,貪心又是墮落惡趣的主因。如果將血喝掉,就表示徹底消滅了對輪迴的貪心。

灌過頂的人,可以看一些密宗的書,以便進一步全方位地了解密宗的內在意義。事實上,密宗的修法十分殊勝,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其快速推翻執著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倘若因為自己的無知,單從外表上進行判別,進而批駁密宗的種種不是,這種作法是非常愚蠢,同時讓人扼腕的。

現今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學密的漢地居士,對上師三寶以及密宗的信心都相當充足。但因許多人不具備辨別取捨的能力,只要一碰到自稱是善知識或者活佛的人,就蜂擁而至、盲目依止。所以,在這方面出現很多的問題,同時也給藏傳佛教、密宗帶來了很多不良的影響。

究其原因,問題是出在這些居士身上——首先,密宗要求,在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用十二年的時間去觀察。可是他們沒有經過觀察,就盲目地胡亂依止;其次,密宗強調,一旦依止了上師,接受了密法的灌頂,則即使發現傳法之人行為不如法,也只能選擇默默遠離,而不能肆意誹謗。然而,許多人不但沒有做到第一個要求,也違背了第二個要求。實際上,這些行為已經背離了密宗的觀點,所以會導致個人修行的毀壞,同時對密法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目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蒐集或假造這方面的資料,在一些書籍和網路上大肆散播,以期達到摧毀藏傳佛教的目的。還有一些不了解密宗或對密宗有看法的人,也試圖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中傷、攻擊藏傳佛教。我認為,這種做法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尤其,在當今複雜的社會環境裡,出現個別不如法的行為,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個別的行為能否代表其所屬的團體?利用個人的錯誤詆毀其所屬的宗教,合理嗎?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不僅藏傳佛教,哪怕在漢傳佛教或其他社會上的團體中,其成員也是好壞參半,我們能不能因為某個和尚的做法不對,就認定漢傳佛教不正確呢?顯然不成立。人的行為不端,只能代表個人的問題,並不是教派的問題,更不是佛教的問題。

當然,個別人不能接受,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不了解,所以反對也情有可原。古往今來,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我們也知道,出現這類現象,也是在所難免的。任何一個學說、宗教或新生事物在剛問世時,都免不了受到質疑,包括很多科學的觀點也是如此。比如相對論,至今仍存在許多爭論;還有,針對量子力學理論,包括愛因斯坦與波爾也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到最後,大家也不得不接受。

同樣,在大乘佛法剛剛面世時,小乘的許多學者群起反對,說大乘佛教非佛說,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等等,有種種說法。直到現在,南傳佛教很多人還是持這種觀點,難道因為他們的不認同,大乘佛法就有問題了嗎?禪宗剛剛在漢地傳播的時候,包括皇帝、學者,人人皆起而攻之,然而結果又如何呢?如今大家都知道,禪宗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門,成就了多少高僧大德啊!

當然,密宗也不例外。在一千多年間,藏傳佛教一直局現在西藏這麼一個小範圍內傳播,現在卻自然而然地開始遍佈全世界,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並沒有像某些宗教那樣,用強力的手法去傳播,然而,在短暫的時間當中,其傳播範圍竟然如此之廣,這的確不得不歸功於其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否則,一向自視具有科學頭腦的西方人,有可能輕易、盲目地接受嗎?

如今有人經常為了——某某老和尚反對密宗、某某法師排斥密宗等等,爭論不休。我想,無論是和尚也好,法師也罷,問題不在於他們反不反對,關鍵是反對得有沒有道理。如果僅僅因為有人反對,就因此全盤否定某個教派,這是極其荒謬且令人不能苟同的。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做《菩提樹下的誘惑》。作者可能是個不信佛教的人,內容都是揭露漢地假和尚與假尼姑的醜聞或毀謗有些僧人的,但我從來不會因此而認為,這是漢傳佛教或漢地僧眾的問題。本來這本書的內容不一定全部真實,充其量只是極個別僧人或假僧人行為不檢點、戒律不清淨而已,與漢傳佛教根本沒有關係。我認為,這些攻擊者的想法,都是違背真理的相似邏輯,不符合真正的邏輯。因此,我們一定要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一個佛教的宗派。

我雖然沒有證悟,但密宗方面的知識還算是懂一點,所以我認為,有些人在根本不了解密宗真實涵義,也不進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一看到密宗的雙修、五肉五甘露等字眼,就大肆污蔑、駁斥,是很容易犯謗法罪的。若將密宗的雙修,理解為男女之間的性交,並隨隨便便地妄加評論,就是根本沒有懂得其真正涵義的表現,我們只能對此深表遺憾。對於那些不信因果的人,無論他說了什麼,都是他個人的事情,我們也管不了;但如果是真正的佛教徒,是虔誠相信因果的人,就千萬不要隨意毀謗密宗!若對密法沒有興趣,你可以不學,但絕不要毀謗,那樣會造下非常嚴重的口業,來世也必定會感受苦果。

本身,享用五肉五甘露,在密宗是不能隨便公開宣講的,這些修法非常講究次第。但現在有些不負責任的人已經把它搞得亂七八糟、一塌糊塗了,所以網上什麼胡言亂語都有,說得很難聽。我還聽說,當今有些所謂學密的人,竟以欺騙的手段宣稱:「你要是跟我雙修,你就會解脫。……」等云云。

所以,有必要在此提出適當的說明,使大家能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如果你們以後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知道,說這種話的人肯定有問題,這句話本身也有問題,這絕對不是密宗的修法,而是打著密宗的旗號造作惡業。密宗強調,若以密宗的名義殺、盜、淫、妄,這種做法比五無間罪還嚴重。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正確的認識,千萬不要盲目地迷信這樣的人和這樣的話,這一點相當重要!

 

第五種比喻——大圓滿的觀點、行為

儘管全家人看法各異,但其中最年長的老人認為,既然只是蛇的形象,為什麼還要拉出繩子說這不是蛇,並作出自己不害怕的樣子呢?這樣做不僅可笑,也沒有任何必要!

這就代表了大圓滿的觀點。大圓滿不需要觀想,不專門念咒,不強調修氣脈明點,也不強調五肉五甘露的修法。其證悟的境界中沒有什麼好修的,修行不修行、證悟不證悟,這些都是執著,所以根本不必不理會。

要知道,密法的修行,包括肉體與精神兩種,二者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著重肉體方面的修持,可以控制人的精神,將精神提升、淨化,達到證悟的目的;假使忽略肉體的氣脈明點,將修行重點放在精神方面,同樣能修成金剛身,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精神也分很多層次,雖然宏觀來說叫做精神,但不是心理學層面所謂的精神。在佛教當中,精神又分智慧和意識兩個層面,二者是截然分開的。大圓滿的修法,是只修智慧而不要意識。然而,在顯宗的傳承中,卻並未提及這些修法,只是單方面地抓住空性,有關金剛身的修持,卻從未提及,這可以說是顯宗的一個缺憾。在這一點上,藏傳、漢傳的顯宗都同樣欠缺。

為什麼顯宗會有這個缺點呢?原因是,顯宗修行者自身的根機就只適合修這種法,假如法太高了,這些人的心裡會不接受,反而起不了作用。所以,佛陀因材施教,為不同根機的人傳授了不同層次的法。

大圓滿修法,為什麼不修以觀想為主的生起次第,也不修氣脈明點等有相的圓滿次第呢?對真正證悟了大圓滿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多餘的,都是一些造作的彎路,根本沒有掌握核心,只是間接地起到一些作用而已,所以其他教派需要用很多迂迴的方法。大圓滿在這個基礎之上,擁有更好的訣竅,在掌握了精神的實質、核心——如來藏以後,就可以將分別念徹底斷除,這也叫做直指人心(禪宗也會這樣說),這才是大圓滿的修法。所以,在正宗的大圓滿修法中,不強調生起次第與有相圓滿次第的修法。不過,因為圓滿次第有兩種:有相圓滿次第與無相圓滿次第。大圓滿本身,就屬於後一種——無相圓滿次第。

大圓滿的修法很簡單,因為它是針對上根利智的修法,某些部分有點像禪宗。不過,與禪宗不同的,就是在證悟大圓滿之前,還需要種種有相的方法,只是在證悟之後,很多修法就成為多餘的了。

修持大圓滿不僅可以達到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結果,而且還要更勝一籌;但是,如果時機不成熟,宣講大圓滿反而容易讓人走偏。就像禪宗,經常講『不執著』,許多人聽了以後,就既不放生,也不念佛了,因為這些都是『執著』嘛!這樣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宣講大圓滿是有很嚴格的次第要求。如果連前行都沒有修好,又怎能妄求大圓滿呢?

假如你們以後要學,就一定要學正宗的密宗,而真正的密宗,全世界只有藏傳佛教才有。藏地有很多——傾其一生來修行、研究、學習密宗的老一輩修行人,才是密宗的真正持有者。如果他們都不懂密宗的話,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懂了。如果將來有機會,已經灌過頂的人,一定要學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米滂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索達吉堪布翻譯)等密宗的經典論著。當然,沒有灌過頂的,要在灌頂之後才能參閱,這樣才比較如法。不過,在灌頂之前,一定要了解關於灌頂和金剛上師方面的常識,這些內容,在《金剛上師與灌頂》和《普賢上師言教》中都有介紹。

 

【注釋】

① 榮森班智達:雪域西藏數千年來,出現過許多修行佛法的成就者,無上的榮森瑪哈班智達卻吉桑波即為其中之一。卻吉桑波於十一世紀生於孔榮。出生時,即顯現出種種不同的瑞相,而且於襁褓時,亦常口誦梵文及經咒,因此有許多人便認為他是印度班智達彌底的轉世。後來,父母帶他前往求見阿底峽尊者。尊者在見到他之後便說:﹁這孩子是印度班智達的轉世。﹂以此因緣,便確認了他是聖者彌底的化身。在印度,班智達彌底的聲名遠播,無人不曉。因為他曾發過大願,欲將印度的佛法傳至西藏,然而卻在前往西藏的途中,因他的翻譯不幸故終,致使此願未能圓滿。為了圓滿此一願力,於是,其化身轉世於西藏,成為一代宗師——榮森瑪哈班智達。在見地上,大師依承龍樹菩薩的法脈,實修上依止蓮師及貝瑪拉密札大師的傳承,而舉止則效法堪布菩提薩埵。為了教派整體法脈之傳續,為了讓追隨者能獲益,他提倡顯密聞、思、修的佛法教育,並蒐集經典、刻印資料,建立了木刻印經院與佛學院。又身處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為了使寧瑪巴的比丘戒律部興盛,大師以身作則,相當注重戒律,於小細節處亦細心守護,信眾都稱他為十八羅漢之一,也因提倡復興了寧瑪巴的戒律,實堪稱為一代宗師。除此之外,大師也將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以及貝瑪拉密札、毘盧遮那等傳承加以融合,奠定了寧瑪巴(教派見地)與實修的完整體系。當薩迦巴與噶當巴學者同大師研討時,無不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見地。而寧瑪派則稱他與龍欽巴大師,同為奠定寧瑪巴傳承與教法的二位博學高僧,同時他也擁有寧瑪派第一位班智達的稱號。大師十分博學多聞,著作等身,內容涵蓋了佛法、農業、畜牧等多重範疇。因大師具有揮筆成章的文思,以及深厚的佛法根柢,所以寫作迅捷,文采優美簡潔,而且又因著作均以大慈悲立言,內容符合正法,所以使得有緣閱讀其書者,都能得到豐碩的利益。在他的著作當中,關於戒、定、慧的部分,分別有律廣釋義、三摩地廣論,以及大圓滿見地、修行、要訣入門等著作。這些著作廣受西藏高僧大德讚頌,稱其為佛的親身化身。在此之前,西藏佛法的教育制度並不完善,為了方便後人學習,翻譯造詣頂尖純熟的大師,亦將許多西藏所無的經論,譯為藏文,同時也將外五明、內五明、五部經典,以及世人熟悉卻未詳加注意的細節方面,加以詳細註解,為眾生點燃了照亮學術與深奧佛法智慧的明燈。雖然依照傳統,顯密教法均須經過口傳而後實修,方能有真實利益。然而,僅閱讀大師的著作,再依其內容實修,亦能得到功德與加持。對於佛法,大師不僅心懷虔誠恭敬,而且終生以講經及實修兼顧的方式,孜孜不倦地弘揚佛法,以此利益了廣大眾生,成為衛藏地區寧瑪派的典範大師。大師一生對於西藏密法的弘揚與興盛,作了許多偉大而重要的貢獻。享壽一百一十九歲,於無有病痛的安適祥和中,進入法界光明。現今寧瑪巴傳承如此興盛,能如期地舉行結夏安居法會,並擁有完備的佛學院及教育體系,均為大師的功德所成就。

② 無垢光尊者:龍欽饒絳,即龍欽巴大師,寧瑪派一代宗師。

③ 一切有部:即說一切有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滅後三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別立者。立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之實有,且一一說明其因由為宗,故稱說一切有部。又曰說因部。小乘部中最極旺盛。

④ 經部:又名說度部,或說轉部,小乘十八部之一,是佛滅後四百年間,由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一個流派。在三藏之中,唯以經為正量,故名經量部。

⑤ 東密:即指空海所傳,而以東寺為根本道場之日本真言密教。又稱東寺流。相對於天台宗之「台密」。

⑥ 大日如來:梵名叫做摩訶毘盧遮那,摩訶是大的意思,毘盧遮那是日的意思,故華譯為大日。又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為遍照如來,是密教的本尊。

⑦ 煩惱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瞋痴等煩惱,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

⑧ 所知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眾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

⑨ 五肉五甘露:五肉,密教內共用甘露品五種肉類,象肉、人肉、馬肉、狗肉、黃牛肉或孔雀肉;五甘露,大便、小便、人血、人肉、精液。為密乘內供用品。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金剛乘名相釋

密宗也稱為金剛乘。為什麼叫做金剛乘呢? 在佛經,尤其是密宗裡面,金剛象徵無二、無別、無可分割的意思。什麼是無二無別呢? 密宗的基和果無二無別;勝義諦和世俗諦無二無別;光明和空性無二無別。 首先, ...

受戒行善的殊勝日

藏曆是根據密續《時輪金剛》中所說的星象規律與天文曆演算法推算出來的結論。千百年來的事實證明,無論是藏曆的日蝕、月蝕日,以及每月望日與晦日的確定,其精確度都不同程度地高於其他曆算方式所得出的結果。 因 ...

藏傳佛教的幸福學

有史以來,幸福一直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尤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反而失去想像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數的急劇下滑,讓大家不得不重新思考與審視:到底什麼是幸福?該怎樣去尋找幸福?因之近些年,幸福更是成為熱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