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一再提及,藏傳佛教裡,灌頂及依止具格的金剛上師,是非常關鍵的兩個重點。在藏地,一般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目前在漢地,很多信徒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缺乏正確的認知,以致造成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知識,而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剛上師、接受一些灌頂,造成不良的後果,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涉及各方面,但主要有二:一、造成學密弟子個人修行上的一大問題;二、這些現象,讓社會各界,無論是教內或教外人士,對藏傳佛教產生種種誤解,給整個藏傳佛教和密宗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在此針對這兩個部分,作一個簡要的說明,希望有助於大家觀念上的建立及釐清。
◎ 金剛上師
首先,要釐清的——是不是來自藏地、穿藏紅色僧裝的人,都具足金剛上師的條件?或者具有活佛、仁波切、堪布等頭銜的人都是金剛上師呢?那可不一定。接下來,就來講一講什麼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同時,順帶講講,做小乘和大乘顯宗的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
一、為什麼要擇師
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們也不做金剛上師,為什麼要講這些?雖然你們不會做金剛上師,但是你們會依止金剛上師,那時就要依止一位真正的金剛上師。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因為不如法地依止上師而誤入歧途,那就白白浪費了珍寶人身。人生苦短,在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要想學正法,本身就存在一系列的難題。但是,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走一條正規的道路。
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寧瑪巴的《大幻化網》裡講,佛法可分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無論你想求的是什麼,佛教中都應有盡有——想求人天福報,有人天乘;欲求自利、個人解脫,就有聲聞乘;不僅自利還要利他,那就有菩薩乘和速道密乘。超市裡有各色商品,可以任君選購;同樣,在佛教裡,從世間法到最頂乘的無上大圓滿,也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其中要選擇哪一個,完全由自己決定,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雖然諸佛菩薩希望大家都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眾生呢?顯然是不能的。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眾生,佛也用不著說那麼多的法了。
近代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為。因為,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讚歎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眾生的事業。至於,這些善行究竟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還是世間法,端視行善者的發心動機決定。
現在很多居士自稱是學佛的,但實則真的是學佛嗎?上自政商名流、知識分子,下至鄉里老嫗,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報的。為什麼學佛?為什麼受皈依戒?為什麼受五戒?泰半都是為了健康長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這是不是學佛呢?佛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我們都知道,佛自從發了菩提心後,於三大阿僧祗劫中,從沒有為自己希求過這些世間安樂。這樣的『學佛』更應該叫學法。梵文的法(Darma),中文譯音為『達瑪』,其意義很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從修持正法上講,『法』具有度眾生的能力,可直譯為『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報,此人則可享受一些人天報應而不墮惡趣,具有『法』的意義。由此可見,只是為求人天福報或現世利益而行善,這不是學佛,只是學法。現在,很多自稱學佛之人,都是這樣發心的。
在其餘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雖然每個人都會說:「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實際上,卻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我們修加行是為了自己,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燒香、磕頭還是為了自己,處處都是這樣。這和上班或處理一些家務事,沒有很大差別。上班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聽法,也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同樣都是為了自己。
真正能夠考慮眾生,把自己置之度外的,僅僅只有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如經中所喻,種稻可得穀,但稻草不求自得,無須專門求得(種稻喻為菩薩行六度萬行,穀喻為眾生的利樂,稻草喻為自己的利樂)。另有一個比喻是,生火煮米可得飯,火起而煙自然冒出,不須專門求煙(生火煮米與種稻義同,飯與穀義同,煙與稻草義同)。這兩則比喻的意思是,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樣,如果真正能夠放下自己的一切——不用說現世生活,甚至後世的解脫也不去管它,根據自己的能力,全心全意、無條件地利益眾生,則自利之事不需要專門去做,但卻不求自得。
其實,關鍵是我們放不下,如果放得下,就不用專門去求。對此,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眾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無論做高貴的帝釋天王,還是轉生為微踐的螞蟻、蚯蚓,隨時隨地無不為自己打算,從來沒有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但是,今天我們的下場是什麼呢?還是流轉於輪迴中,什麼也沒有得到。此生撒手人寰時,依然空手而歸,現在如此,未來如此,生生世世都是如此。而佛陀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利益眾生。正如佛的廣傳裡所記載的,哪怕是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他都會捨棄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其他就更不用說了。佛陀沒有管一己私事,但是他已經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經圓滿了。
所以,只要能夠放下就會和佛陀一樣;不能放下就和六道眾生一樣。遺憾的是,學佛的人中,真正能夠學到大乘佛法的,相對比較少。但這只是從外在現象上得到的結論,所以並不一定準確。
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裡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為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實際上,從根本上已經錯了。
那是不是,所有為他人著想的事情都是正法呢?也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蹟時,我都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的人,也沒有說為了度化眾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麼好,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為了度化眾生發菩提心。但只是口在念,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
總之,只有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也才是我們要走的菩提之路。但要如何走在這條正道上呢?那就需要一個具格的人引導,我們才能順利地走上這條菩提大道。
這就好比,無始以來,在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我們肯定學了很多次世間的學問,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的一種,尚且需要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完全掌握。謀求自己的利益,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的;而放下一己之私、全心利他,卻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作夢都很少夢到的。現在,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如果沒有一個具格的善知識引導、協助,我們一定無法安穩地行走於這條正道上。由此,更突顯出擇師的重要性。
二、如何擇師
⑴ 大乘上師的條件
作為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準是什麼呢?
第一、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具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他不是十全十美,但在找不到其他上師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灌輸我們一些好的東西;也就是,他絕不可能為了獲得個人的財產、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而會盡己所能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跟隨他,我們多多少少會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第二、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
僅僅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高尚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麼呢?同理,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需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裡能得到智慧呢?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
一個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的人,即使他表面上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己的成分居多,考慮其他眾生的成分很少,如此則會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屆時,我們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彼此的關係,則會帶來極大的困擾。所以,還是以不依止為妙。
以上所講的這兩個條件,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準。
⑵ 金剛上師的條件
作為一個金剛上師,如果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準,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①,是寧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裡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其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的福報淺薄,要找到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中之難。故尊者說:且不談很高的要求,對金剛上師最起碼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淨。三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① 別解脫戒清淨。別解脫戒分為,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
② 菩薩戒清淨。作金剛上師,一定要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說到菩薩戒,我要強調漢地存在的一個問題。現在,漢地很多佛教徒都認為,我曾在某法會上受了菩薩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薩戒。但實際上,是否真的得到菩薩戒,那就很難說了。問題在於,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什麼?若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法會,並邀請一些高僧大德,由他們為大家舉行一個授菩薩戒的儀式,是否就得到菩薩戒了呢?從外緣上講,很多條件都具備了:傳戒上師是有菩薩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樣傳菩薩戒;儀軌也準確無誤;我們去參加了;法會也非常隆重,種種外緣十分圓滿。但是,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內因而非外緣。內因,就是我們從心靈深處是否發過菩提心。
比如說,參加授戒法會後,我們應捫心自問:現在我做的一切,是為了利益自己,還是為了利益眾生?若是為了利益眾生,就要有為度眾生而成佛的念頭。若大部分修法的動機是這種念頭,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反之,若處處都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則你根本沒有菩提心,又怎麼會有菩薩戒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所以,首先要鍛鍊、調整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按加行裡講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無量心,再發菩提心。佛法再三強調,所有行持要從內心出發,從內心開始。內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菩提心,只是參加授菩薩戒的法會有什麼作用?傳戒法師雖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是他的圓滿對我們有什麼用呢?我們自己不發菩提心,他也沒有辦法強把我們變成菩薩,如果有這種可能,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所以,得菩薩戒也沒有那麼容易。一旦得了菩薩戒,就要護持使之清淨。
③ 密乘戒清淨。是不是只要受了灌頂,就有密乘戒呢?這可不一定。必須得到真正的灌頂,才能獲得密乘戒。是否真正得到密乘戒,得從三個方面來觀察:一、給你灌頂的人,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再進一步說,他自己具不具密乘戒;二、你本身有沒有受灌頂的資格;三、舉行的灌頂儀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證這三方面都沒有問題,才可以說我已經入了金剛乘,否則,是不是金剛弟子還是值得懷疑的。
第二,要廣聞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以前某些在山洞裡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當好,戒律清淨,又很虔誠,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還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很困難。因為佛法跟世間學問不同。比如,雖然你只精通世間所有學問的一部分,但在這個領域裡,你就是權威。而佛法不是這樣,只有精通了整個佛法後,你才可以融會貫通,了解佛的真實意趣,若只看了一兩部經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佛法可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佛傳法時,首先要考慮聞者的根器,傳授對他們有利的相應之法。如果講實話,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會這麼做的。雖然實際上不是這樣,但若暫時這樣講,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開心,又由這個開心而都能走上解脫之路,那麼,佛就讓大家開心,先講一個方便法。這樣佛豈不是打妄語嗎?當然不是。佛要觀察眾生的根器,應機施教。眾生的根機各種各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各種各樣。佛說的所有法中,真正佛的思想是什麼呢?這只有在精通了很多經論後才會明白。這就是佛教與其他學問的不同之處。所以,若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必須廣聞多學。
第三,要有大悲心。因為,作為金剛上師就要以悲心攝受眾生。若某修行人戒律清淨,又懂得一些顯密教法,但他只是獨自在山洞裡修行,拒絕跟所有的人接觸,不願意攝受他人。那麼,他雖然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卻不具備做金剛上師的條件。
第四,要精通顯密儀軌。特別在密宗裡,有很多事業法,它們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礙。但這些全是依照儀軌來做的。若什麼儀軌都不懂,就缺少了許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這些儀軌。博通經論和顯密儀軌,是從學識方面講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
第五,要有證悟。譬如,要舉行一個大幻化網的灌頂。在大幻化網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憤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靜本尊。授灌頂者不但要將所有的本尊都觀想清楚,甚至連每尊佛持何種法器、結何種手印、身上有何種裝飾,也要清晰地觀想出來。若做不到這一點,他怎麼給人灌頂呢?所以,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證悟。
又如,給別人傳講大圓滿,首先自己必須證悟大圓滿。如同為人帶路,首先自己要把路徑摸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導他人走上正途。若引路的人都是糊塗的,又怎麼為他人帶路呢?同樣,若上師自己都沒有證悟,他如何講大圓滿呢?所以,傳大圓滿、傳訣竅的人,必須是證悟者。這裡的證悟,既不要求斷除所有的煩惱,也不要求證悟圓滿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斷除了煩惱、證悟了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證得來的。
第六,要懂得四攝法②,即四種大乘菩薩攝受眾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攝法,也沒有辦法度化眾生。
以上六點,是對金剛上師起碼的要求。若具足這些條件的,可以稱為具德上師。
不過,西藏有一個說法:小偷和佛,難以分辨。在大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誰是小偷呢?我們不知道。同樣的,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他的額頭上也沒有寫著『佛』字。所以,佛和小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既然這樣,我們該怎樣去選擇、依止金剛上師呢?在密續裡講了三種觀察金剛上師的方法。
首先,在還未接觸時,可以向住在這個人附近的大眾打聽。因為,這些人應該比較了解他的情況。這是從遠的方面講;第二、從近的方面講,雖然不實際接觸他,但可以在這個人的附近觀察他的行為,僅觀察一兩天是不夠的,因為短期內他是可以偽裝出來的;第三、就是真正接觸他並仔細觀察,在觀察五、六年,七、八年後,如果你覺得上述六點他都具備了,就可以去依止。重點是,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呢?
對於現代社會工作繁忙的人來說,怎麼可能用七、八年的時間去觀察一位上師呢?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得到灌頂或接受一些密宗的訣竅,對金剛上師就必須要有嚴格的要求。那該怎麼辦呢?此時,像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等的高僧大德,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因為,他們是很多高僧大德長期以來已經觀察好的,依止他們,就不用費太大的心力去觀察。至於其他上師,就必須要觀察。
上面講的是密宗對上師的最低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沒有辦法做金剛上師。但是做不做金剛上師是他們的事,依不依止是我們的事。
前面也提到,目前漢地的狀況。往往一些從藏地出來的、穿著紅衣的人,自稱是活佛、仁波切或堪布。很多人便在不了解他的背景,也不知道灌頂須具備哪些條件的情況下,貿然去接受灌頂。如果依止、接受灌頂之後,永不退失信心,那倒也無妨,但實際上又不是這樣。很多人都是一窩蜂、盲目地去接受灌頂、傳法,待他離開不到一星期,就開始毀謗——「喔!我們看錯了,他(上師)既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種情形相當普遍,也令人擔憂。
⑶ 小乘上師的條件
這裡順便說說小乘上師必須具備的條件:第一、要戒律清淨,也就是說,若是沙彌(尼),則沙彌(尼)戒清淨,若是比丘(尼),則比丘(尼)戒清淨;第二、要精通戒律;第三、要非常關照他的學法弟子。其他還有很多,在此就不贅述,只講這三點。
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上師的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為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
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麼樣的過失,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都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就會造業。
現在無論在漢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剛上師,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剛上師條件的人。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一定要仔細觀察、好好選擇。如果你無法觀察、判斷,那該怎麼辦呢?
無論他們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多少都有一些功德,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出家後還俗犯戒的人,像獐子的屍體一樣。因為獐子死後,雖然變成了屍體,但牠身上還有非常有用的麝香。其他不修法的人,佛說,就像狗的屍體一樣。狗死了以後,身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可取之物(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牠只是一具屍體。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即使再沒有功德,也比一般情況下的在家人好,他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
所以,在家人的做法應該是,從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觀察他們的過失。當然,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就一定要再三地觀察;如果你不打算依止,就沒有必要經常認為:這個出家人這裡不如法、那裡不如法。因為,有沒有功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許這些人都是菩薩的示現。
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顯現為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如果我們看到他們,一定會生起很大的邪見。他們中有些是打獵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總之,他們都是世間種姓最下劣的人,但他們卻是佛菩薩的應化。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這樣的習慣,在信仰上這樣恭敬,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失。這是居士應有的正知正見。
◎ 灌頂
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大家都認為灌頂非常殊勝,所以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聽說沒有灌頂就不能看密宗的書,他很想知道密宗的書裡到底講了些什麼,越不讓看就越想看,為了有資格看密乘的書,他便去接受灌頂;還有些人覺得,有資格看很多密宗的書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頂。不僅如此,多數人往往在接受灌頂後,不知道要認真地護持密乘戒。在漢地的各大城市裡面都是這樣,包括國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現象。
另外,很多人都認為:金剛上師在灌頂時,自己到那個地方坐一坐,聽一聽,吃一些發下來的加持品,再將佛像擱在頭上,這樣就得到灌頂。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實際上不是這樣。
是否得到灌頂要考慮三個因素:第一、灌頂的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第二、受灌者是否有接受灌頂的資格;第三、金剛上師灌頂時的方法是否正確。這三方面有一個欠缺了,我們就沒有得到灌頂。如果要接受灌頂,就需要觀察這三方面的條件是否俱足。
灌頂的意義
很多居士,包括漢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頂是什麼。有些人認為:灌頂後,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進步,很快就會成就。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開許,灌頂後就可以看許多以前不能看的經書。需要澄清的是,灌頂後馬上成佛,對目前一般人的根機來說,是不可能的。曾經有一些這樣的人,但他們都是利根之人。對一般人來講,不要說馬上成佛,甚至在灌頂後能否立刻看到進步,都是不一定的。
那麼,灌頂到底是什麼呢?灌頂就是一個高層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時有一個儀軌,授菩薩戒時也有一個儀軌;同樣,授灌頂時也有儀軌。更確切地說,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我們去受大幻化網灌頂,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十條支分戒。我們首先要看,能否做到這些戒律的要求,如果目前能夠做到,就去接受這個灌頂;如果根本無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則,灌頂後會犯戒的。凡是灌頂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條各不一樣,有多有少。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經過開許,總有代替的方法;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也有我們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了解灌頂的那些戒條,若覺得能夠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頂,這樣才是如法的。
若灌頂時根本不知灌頂就是授戒,而且上師們也沒有告知。這樣懵懵懂懂的,灌頂三、四年後還是不懂。以後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時,才發現兩件事:或是根本就沒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好好考慮;二是授灌頂的人沒有介紹。律經裡講,如果給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須先要清楚地告訴他,從今以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佛說,假如拿一把非常銳利的刀交給屠夫,讓他去殺生,這肯定有很大的罪過;但是,這個罪過卻不及,為一個人傳戒而不給他介紹戒條的罪過大!授戒不是很好嗎?灌頂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會有罪過呢?
因為,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頂,卻因上師沒有傳講戒律而犯了密乘戒,那麼他豈不是要墮金剛地獄嗎?這個灌頂對他,到底是利益還是傷害呢?當然,這是上師的責任,不是我們的責任。然而一旦破戒,即使責任不在我們,但受害者卻是我們。所以,接受灌頂前,首先必須知道灌頂就是授密乘戒。雖然得了灌頂後,可以被開許看密乘的書,而且可以逐漸地、間接地增長一些智慧,減少一些罪業,但灌頂主要是授戒。
灌頂必須具備的條件
唯有具備了六種因緣——二因四緣,才能夠真正得到灌頂。
二因:
第一、相應因,本來是指人體裡的氣脈明點等。對於一個六根具足之人,這個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所以,不用考慮。
第二、俱生因。它是指灌頂用的法器,如寶瓶、佛像、甘露等。上面插根孔雀羽毛的瓶子,是否就是一個法器呢?不是。要成為法器,除了需要很多其他東西外,還需要金剛上師的加持。你們經常說『加持』,什麼叫加持?
加持就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在某種物品裡面加入一種能力。比如說,平時我們喝的水只是自來水或礦泉水等,只能解渴,但是加持過的水,就有能力消除業障和增長智慧。它的能力之源是什麼呢?是不是念一個經就有這種能力了?不是。如果念一念經就叫加持,那凡是認字的人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加持的來源是一定層次的修證,唯有這樣的人才能夠加持這些灌頂用的法器。現在,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莊嚴華麗的金、銀寶瓶,瓶內所需的珍貴藥材,中藥店裡也一應俱全。但金銀就是金銀,總不會有什麼加持吧?!
同樣的,佛像、甘露水等也需要開光、加持。在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物體上,有一種肉眼無法看到的能力,那就是通過他們的開光、通過他們的修證加持得到的,這是金剛上師們的事。如果我們選擇了具德的金剛上師,他肯定有這個能力,我們就不用考慮俱生因。
四緣:
第一是因緣。修密乘的金剛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叫作因緣。他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首先,他要對密乘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並且在灌頂的現場,能夠聽到金剛上師講的話、念的儀軌,需要觀想的部分能夠觀想,這種人可以說因緣已經具備了。如果對密法沒有什麼興趣,或者是以好奇心去接受灌頂,這種人就不具備因緣,也得不到灌頂。有些人,雖然對密法有一些信心,但是到了灌頂現場不認真聽,則也不具備因緣。
第二是增上緣。這是金剛上師要具備的。上面一再強調,金剛上師相當重要。如果金剛上師沒有灌頂的能力,就得不到灌頂。若灌頂時,上師只需要念一個經,那麼誰都有灌頂的資格。並不是這樣的。他必須要精通密宗的經典而且要有修證,特別是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上,要有一定的修證層次,才可以給人灌頂。唯有這樣的灌頂才是如法的,其他的灌頂都只是形式。聽聽那些聲音也是有功德的,那也是續部裡的金剛語,除此以外,得不到什麼。因為,這裡面沒有什麼可以得的,如同鍋裡沒有瓢,能舀得出東西嗎?所以,觀察、選擇上師很重要。
第三是所緣緣。金剛上師也是標準的金剛上師,我們自己也有信心,且所用法器也很圓滿,是加持過的,這樣還不夠,還需要具備一個緣。灌頂中,上師會讓我們做很多觀想,如果不隨著觀想,就不具備所緣緣。所以那個時候,要認真聽灌頂詞,讓我們觀想的,都要一一觀想,這些全部做到,才能夠得到灌頂。若你的身體雖然在灌頂的現場,但是心裡胡思亂想,是得不到灌頂的。不要等閒視之,這是很容易發生的。你們很多人都去學院接受過灌頂,灌頂的金剛上師已經具備了上師的條件,找不到更好的了,而且在法器和灌頂的儀式上也無可挑剔,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去聽,去觀想呢?若是沒有,灌頂還是不夠圓滿。
第四是無間緣。是指灌頂的次第不能顛倒,前面的灌頂和後面的灌頂,一個一個不能錯亂,但這不是我們的事,是金剛上師的事。
綜上所述,在灌頂時,我們自身要做的,首先觀察選擇好金剛上師,然後到灌頂的現場,認認真真地聽,上師讓我們觀想什麼,我們就認真地觀想。
剛才講的兩個因四個緣,其中缺少哪一個都得不到灌頂,這在經書裡講得很清楚。經中有一個比喻,比如,古代的馬車,有兩個輪子,若缺少了任何一個輪子,它都無法行駛,同樣的,這六個因緣裡缺少任何一個,我們就得不到灌頂。所以,如果我們想得到一個真實的灌頂,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具備這六種因緣。
灌頂的後續注意事項
灌頂結束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護持密乘戒。灌頂就是接受密宗的戒律,在灌頂時所發的誓言必須要做到,否則要犯密乘戒,墮金剛地獄,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犯戒者很危險,金剛上師們也有危險,除非是佛或很高層次的菩薩,因為,他們不受因果的影響。凡夫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呢?也可能有。凡夫中修到加行道較高層次的人,有資格灌頂,但是他也有可能墮地獄。因為凡夫有可能犯戒,如果犯戒,就有可能墮落。這樣的金剛上師,都有墮地獄的可能,那接受灌頂的人當然有墮地獄的可能。所以,灌頂後的第一個重要學處,就是詳詳細細地了解密乘戒,然後要好好地護持戒律。這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事已經顛倒了。比如,若首先詳細地介紹居士五戒,然後要求每個人都要受圓滿的居士戒,很多人都會猶豫不決地說:「我恐怕做不到,五戒中有的對我不合適。」但是面對灌頂,大家的態度卻迥然不同。一聽說哪兒有灌頂,大家都不加思索地去參加。試想:若連居士五戒都不能完全做到,那怎麼接受得了密乘的戒律呢?
這就說明,我們接受灌頂之前根本沒有觀察。實際上,居士五戒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對傳居士戒的上師的要求也沒有那麼嚴格,對受戒者的要求相對來說也比較低,即使是這樣,很多人仍會覺得力有未逮。而灌頂的時候,大家根本沒有這種感覺。如果今天有個大圓滿灌頂,大概聽到消息的密宗信徒,都會蜂擁而至。可不可以這樣做呢?剛才講了,即便灌頂的法器、灌頂的儀式以及授灌頂者都非常圓滿,自己也有可能不能接受此灌頂。大圓滿有很多戒律,你能不能護持這些戒律,這一定要選擇!若居士的五條戒都要這麼認真選擇,那麼對密乘戒更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如法的接受灌頂、如法的護持密乘戒的功德,與守持別解脫戒的功德有天淵之別;而破密乘戒與破別解脫戒的危險性,也有天淵之別。不過,只要能認真護戒,根據密宗的要求如實去做,密乘戒也並非高不可攀。因為,密法不是針對登地菩薩,也不是針對佛,就是針對凡夫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要太過沮喪。因為,佛所制定的密乘戒,是凡夫能夠做到的,只是方法一定要正確。其實,若能如理如法地去做,灌頂還是非常殊勝的。
【注釋】
① 智悲光尊者:寧瑪巴大師吉美林巴(1729~1798),在奇異的瑞兆中誕生於姚如地區,自幼聰穎過人,舉凡所學,無勤自能通達。在多種伏藏中即曾授記大師的降臨,並言及大師乃是貝瑪拉密扎、赤松德贊和多位印度成就者合一的化身。大師將他所持大圓滿教法的教傳、伏藏傳和淨相傳等三種傳承,彙集心要融入《隆欽寧體》這一條河流中,因而傳授此法的方式也如同大河之支流,有無數的方法。大圓滿法的教傳、伏藏、淨相三種傳承的訣竅經驗、講解耳傳續等至今仍能存續,就是大師無上恩德所造就的殊勝事業。
② 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