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

首頁 慧海 經典系列-《緣起讚》略釋 《緣起讚》略釋(一)

《緣起讚》略釋(一)

分享

緣起讚

宗喀巴大師 造/法尊法師 譯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由見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

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

爾時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聖教心要,即諸緣起道。

如是於依怙,稀有稱讚門,除說緣起外,誰能得餘者。

由彼彼依緣,說彼彼性空,離此更何有,稀有善教誨。

愚者執何法,堅固邊執縛,智善彼即是,戲綱盡斷門。

此教於餘未能見,故唯稱尊為大師,外道竊名以飾讚,如於野乾呼獅子。

稀有大師稀有依,稀有勝說稀有怙,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

恆作饒益者,為益眾生故,說教藏空性,無比決定因,

謂緣起道理。見相違不成,此於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尊許若時見,空即緣起義,性空與成立,作所作無違。

若見反彼者,空則用不成,有用則無空,墮苦惱險處。

是故於尊教,極讚見緣起。彼亦非皆無,及以自性有。

無待如空花,故無依非有,若性有彼生,待因緣相違。

是故離緣起,更無有少法,故說離性空,亦無有少法。

若法有自性,則說無涅槃,及無戲論滅,自性無滅故。

故於智眾中,發大獅子吼,數唱離自性,善說誰能難。

況無少自性,及依此此生,建立皆成立,二不違隨順。

即由緣起因,說不依邊見,此善說即是,尊無上說因。

此皆自性空,緣此此果起,二決定更互,無障為助伴。

除此更有何,為甚奇稀有?以此理讚尊,成讚非由餘。

若有為愚使,與尊作仇隙,彼不忍無性,妙聲有何奇?

若受行尊語,珍藏緣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說此為奇。

緣起是無性,無上引導門,若即由彼名,反執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導彼眾生趣,勝聖善行階,無比尊喜道?

自性無作待,緣起有待作,何能於一事,二無違和順。

故說緣起法,雖自性本離,然似彼顯現,此皆如幻事。

說如尊所教,無有少敵者,能如法求過,善達即由此。

何故由說此,於見不見事,遠離增益執,及損滅過故。

緣起道因相,見尊說無比,由此證餘語,是量起決定。

見如義善說,有隨尊學者,衰損皆遠離,滅眾過根故。

由背尊聖教,雖久依疲苦,後後過如呼,我見堅固故。

稀有諸智者,善達此二別,爾時於聖尊,豈不從髓敬?

縱於一分義,得少許決定,尚與彼勝樂,況尊眾多說?

噫愚壞我慧,於如此德聚,雖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然幸將近終,命相續未沒,於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說中緣起說,慧中緣起智,二如世勝王,尊善知非餘。

盡尊所垂教,依緣起性轉,彼為涅槃故,尊無不趣寂。

美哉尊聖教,隨至誰耳道,彼皆趣寂故,尊教誰不持?

能降諸怨敵,離前後相違,與眾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尊為求此故,經於無量劫,數捨諸身命,親愛受用等。

由見何法德,如鉤釣諸魚,能引尊意法,未親從尊聞。

自恨善根劣,由彼憂惱力,我意終不捨,如母意隨子。

於此思尊說,相好勝晃耀,光網遍圍繞,大師妙梵音。

此作如是說,能仁妙影像,顯現於意中,如月治熱惱。

於此奇勝教,諸不智眾生,周遍起糾諍,如跋縛羅草。

由見如是相,故我多勵力,隨順智者行,數求尊密意。

次於自他宗,修學眾教時,後反以疑網,遍燒惱我意。

尊授記龍猛,釋無上乘法,遠離有無邊,教軌夜開園。

無垢智輪滿,無礙遊虛空,除邊執心暗,映邪說星宿。

吉祥月善說,白光鬘照顯,由師恩見時,我意獲安息。

一切佛事中,語事為第一,彼復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於彼大師如是敬。

遇此無上大師教,皆由尊重深恩故,此善回施諸眾生,成善知識攝受因。

願利者教盡有際,不遭惡分別風動,達聖教理於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

願一切生捨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光顯甚深緣起性,雖剎那頃不慢緩。

願勝導者無量難,殷重為心所成辦,由何方便令此增,晝夜專注恆思察。

淨勝意樂勤彼時,梵王帝釋護世間,妙黑天等護法眾,恆為助伴無暫捨。

 

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讚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多聞苾芻善慧名稱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書者求寂虛空吉祥。

 

《緣起讚》略釋

傳統的論典,大多可分為三個部分:首義,即論典的名稱、頂禮句等等;正義,即論典的核心內容;末義,即結尾處的迴向、撰寫論典的緣起、地點、時間、作者名字等等。宗喀巴大師撰寫的《緣起讚》同樣也遵照傳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義、正義、末義。

首義

一、名義

《緣起讚》

本論的題目或名稱是《緣起讚》,以證悟和宣講緣起性空來稱讚釋迦牟尼佛的偉大功德,因此叫《緣起讚》。

(一)揭示緣起,佛陀獨有的偉大。

為什麼要以證悟緣起性空來稱讚佛陀呢?

因為緣起是佛教的精華。懂得緣起,就能滿懷信心地知道,釋迦牟尼佛一定能夠給我們指引出準確的方向,並引導我們走向解脫。這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本身有多麼偉大,有多麼廣大的神通,有多麼龐大的勢力,而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如此準確無誤的法,所以他一定非常有智慧。這也足以證明,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者、成就者。

有些外道在讚揚他們自己的導師或神的時候會說:因為我們的神能夠主宰世界,或者因為我們的神能夠消滅敵人等等,但佛教卻不會以這種方式來讚揚自己的本師。

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讚》中,不是通過其他的方法來證明釋迦牟尼佛的偉大與正確,而是以佛陀通過自己的悟道,並宣講了緣起這樣深奧的法門為理由,來讚揚釋迦牟尼佛,這也是《緣起讚》的由來。換言之,《緣起讚》不是讚揚緣起,而是通過緣起來讚揚釋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師認為,所有的神通、四禪八定以及其他的世間功德,都不如證悟緣起。因為前者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唯一能解決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證悟緣起性空。從這方面來稱讚佛陀,是最殊勝的方式 。

雖然在佛陀尚未出世之前,印度有各式各樣的宗教與學說,也有很多像神仙一樣的人,他們也獲得了神通、智慧等比較不錯的世間成就。但卻沒有任何人與宗派提出過緣起學說。緣起,是佛教獨有的,非常完整、非常全面的學說。

無論學佛還是學習其他宗教,找到一個準確無誤的導師非常重要。如果不慎不僅會毀掉我們的一生,而且有可能毀掉我們的生生世世。如果能找到一個準確無誤的宗教或導師,不僅今生可以幸福、健康、長壽,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正因為如此,所以密法非常強調金剛上師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就是一位全知的導師。

在因明當中,「全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廣義的全知,是能夠知道萬事萬物的本質、發展與變化,知道過去、未來與現在的一切。

狹義的全知,是能夠給我們指出一條解脫之路。《釋量論》、《俱舍論》中反覆提到,佛陀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能不能知道天文、地理,都沒有太大關係。想瞭解天文,可以找天文學家;要知道地理,可以找地理學家;要通曉過去,可以找歷史學家。佛陀不必知道每一滴水裡有多少個微生物,不必知道我們的身體裡有多少個什麼樣的細胞,不必知道宇宙是什麼樣子,也不必知道天體公轉、自轉的各項資料。這些對我們來說都不重要,儘管釋迦牟尼佛既是廣義的全知也是狹義的全知,但我們需要的不是廣義的全知,而僅僅是狹義的全知。

因為釋迦牟尼佛證悟了緣起,轉了三次法輪,並在《般若十萬頌》、《般若攝頌》、《金剛經》、《般若心經》等經典中,將緣起性空的理論公諸於眾,已經給我們傳授了一個準確無誤的解脫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確定,釋迦牟尼佛是正確無誤的導師。

 

(二)何為緣起?

1、總述緣起

什麼是緣起呢?講緣起的時候,可以引用幾部經論作為依據。一部是《緣起經》,其整個內容都是直接講緣起;另一部叫做《稻稈經》,是以稻稈為喻,揭示世間萬物都如同稻種產生稻芽一樣,一切都在因果當中,都離不開因緣或緣起。

《緣起經》云:「佛言,云何名緣起初?」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叫做緣起呢?我曾在《慧燈之光》裡面,簡單地解釋過十二緣起支。很多佛經和《俱舍論》、《大乘阿毗達摩論》裡面,講得更詳細、更清楚。簡言之,一切事物從因緣當中產生、存在、毀滅的過程,叫做緣起。緣起初,也就是緣起的開始。

「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為有此就有彼,這是第一個定義;有此生就有彼生,這個東西產生了,就會有另外一個東西的產生,這是第二個定義。

什麼是「此有故彼有」呢?在有為法當中,上下、左右、長短、高低等對立、觀待的概念並不是物質。雖然左手和右手是物質,但左和右卻不是物質,而是我們的意識創建出來的抽象概念。這類概念與生滅無關,但卻可以存在。有左就有右。左的產生或存在,與右的產生與存在密不可分。如果沒有右,就不會有左;如果沒有左,也不會有右。這些概念,也屬於緣起。雖然不是具體的物質,但因為我們的意識安立、假造出來了,所以也可以叫做有。

什麼是「此生故彼生」呢?其實,現實生活當中包括精神、物質等一切,都是依此生故彼生的。比如說,因為有了稻種的產生,就會有稻芽的產生等等。此,就是因和緣;彼,就是果。因為有了此,就有彼。因為有了因和緣,就有果。道理非常簡單。

佛教對物質的定義和哲學不一樣。哲學認為,除了精神以外的東西,才叫做物質。佛教卻認為,精神也屬於物質的範疇。凡是現實生活中能夠給其他物質或者事物帶來變化,能夠起到作用的東西,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在佛教裡面,都叫做物質。

當然,任何宗教、哲學或任何人,都會承認稻芽產生於稻種,有了稻種才有稻芽,沒有稻種就不會有稻芽的說法。佛教與其他學說最根本的區別是——

佛教認為,萬事萬物的誕生、存在與毀滅,都與自己的因緣有關,而與任何鬼神沒有關係。在這個時候,鬼神起不了什麼作用。但佛教以外的絕大多數宗教卻認為:除了物質本身的因緣以外,還有一個造物主、萬能神在主宰這個世界。

平時我們經常在念「諸法從緣起……」等偈子,它的梵文,就是緣起咒:「嗡耶達日瑪黑德巴爾巴瓦 黑敦得堪達塔嘎杜哈雅巴達 得堪札友呢若達 誒旺巴德瑪哈夏日瑪納耶索哈」。佛陀非常讚歎緣起咒,《緣起經》中說: 哪怕建一個非常小的佛塔,塔裡面沒有任何其他裝臟的東西,只有一個緣起咒裝在裡面,這個塔也能變成非常殊勝的積累福報的依處和福田。無論是佛像、佛塔、佛經,只要念誦七遍緣起偈或緣起咒,就會變成殊勝的福田,就可以算是一種簡單的開光。緣起偈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與加持呢?因為緣起偈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

緣起偈在講什麼呢?

「諸法從緣起」,所有的法或事物,都是從它自己的因緣當中產生的。「如來說是因」,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它們的因緣。「彼法因緣盡」,當因緣結束的時候,果也會消失。「是大沙門說」,因為釋迦牟尼佛宣說了緣起,所以就是大沙門。沙門,也就是成就者。本來,無論是外道中獲得了世間成就的神仙,還是佛教中獲得了出世間成就的修行人,都叫做沙門。但因為釋迦牟尼佛宣講了緣起,所以他是「大沙門」。念誦緣起偈,實際上也是一種緣起讚。

所有的物質,都有「生、住、滅」。「生、住、滅」三者,是所有物質的法相和標準。凡是有生、住、滅的東西,都叫做物質,也叫做有為法。凡是沒有這三個標準的,都不叫有為法,都不叫物質。包括精神,以及精神以外的物質都有誕生、存在、毀滅的階段。

除了物質以外的東西,就是無為法。無為法不是以物質的形式存在,而是由我們的心創造、想像出來的。比如說,本來虛空不是物質,它沒有物質的標準——生、住、滅。但在我們的心裡,卻可以有虛空的概念。這類虛幻的概念,都是無為法。

「此生故彼生」,說的是物質。「此有故彼有」,則說的是除了物質以外的各類我們想像當中的概念。無論物質還是非物質,所有的東西都是相互觀待、相互對立的。有一個東西的存在、誕生,就有另外一個東西的產生,這就是《緣起經》中關於緣起的定義。

《稻稈經》裡面也講:「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緣是什麼?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與《緣起經》說的完全一樣。

「緣」和「起」若分開來講,則「緣」是物質誕生所需要的所有條件。比如,苗芽的產生,就需要種子、空間、時間、溫度、濕度等等。當諸多條件具備的時候,從這些因緣當中,就會產生果,這叫做「起」。如果沒有「緣」,就不會有「起」。「起」觀待於「緣」,這就是「緣」和「起」的概念。

《稻稈經》中還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我們經常引用這句話的藏文:「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這句話非常重要!用現代的語言來講,法性,就是自然規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管釋迦牟尼佛等如來出世轉法輪也好,不轉法輪也罷,自然規律是永遠存在的。自然規律與佛的出現和不出現是沒有關係的。這也是佛教與外道最大的區別。

除了佛教以外的很多宗教會認為,自然規律與神的出現密切相關。沒有神,就沒有規律。人類是上帝或某個造物主創造的,人類所有一切的規律,都是造物主的創造,但佛教卻並不這麼認為。

有人會問:既然緣起與佛沒有關係,那為什麼要以緣起來讚揚佛呢?

雖然不是佛創造了自然規律,而是佛發現了緣起的規律,然後又把這個規律告訴我們。通過有因緣就有果,無因緣就無果這種原理,讓我們瞭解輪迴的因緣,從而指導我們去修行,斷除輪迴的因緣,並最終脫離輪迴、獲得解脫,所以我們應該讚揚佛陀。

「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與因緣相應性,真如性……」等等,都是用不同的語言表述自然規律。這個規律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個是勝義諦,一個是世俗諦。

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如來出現也好,如來不出現也罷,一切法都是空性。每一個人內心的本性,都是光明。每一個人本身,就有佛性,這與釋迦牟尼佛出現和不出現是沒有關係的。

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講,雖然我們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我們自己卻不知道。是佛陀發現並告知我們,然後指引我們去修行,讓我們證悟空性光明。簡言之,雖然心的本性與佛的出現沒有關係,但我們的證悟與解脫,卻緣於佛的深恩厚德。

 

2、緣起之分類

《稻稈經》中繼續說道:「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因緣法有兩種:一種是因相應,一種是緣相應。也就是與因有關係的因緣,和與緣有關係的因緣。

「彼復有二,謂外及內。」前兩種緣起又可分兩種:一種是外在的緣起,另一種是內在的緣起。與因有關係的緣起,加上與緣有關係的緣起,又可以分成外在的因和緣,內在的因和緣,這樣一共就有四種緣起。

1)外緣起

甲、外因

「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什麼樣的事物是外因緣法當中的因相應呢?

「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譬如從稻種生稻芽,稻芽長大生出葉子,葉子衍生出管子一樣的稻稈,稻稈上面又長出節來。然後從節中生出稻穗,然後從穗生花,開花以後,又得到果實。這些因緣之間,都是前前為因,後後為果。

「若無有種,芽即不生;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如果沒有種子,則芽不會產生。中間的步驟就省略了,依此類推,如果沒有花,果實也不會產生。

「有種芽生,如是有花實亦得生。」有種就會生芽;有花,果實也會產生。

「彼種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雖然芽是從種子產生的,但種子永遠都不會想:我能夠產生芽。芽永遠也不會想:我是從這個種子產生的。在因緣和合的時候,種子就會產生苗芽。這叫做外在的因相應。

其他宗教會認為:造物主是有意識地去設計、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然後又去主宰這個世界的。萬能的神在想製造人類的時候,就用泥土製造了兩個人。這些都是有意識的活動。佛法卻認為:所有的大自然,都沒有這樣的意識。沒有人去設計,也沒有人去創造,一切都是因緣。因緣具備的時候,萬事萬物自己會產生。

因和緣的區別是什麼呢?產生一個東西的時候,起主要作用的叫做因,起次要作用的叫做緣。

以上講了外在的因。那外在的緣是什麼樣子呢?

乙、外緣

「謂六界和合故」,六界都具備的時候,它們就會產生果。

「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外因緣法而得生起。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什麼叫做六界和合呢?也就是地、水、火、風、空、時六界的匯合、聚合。當六界都具備的時候,外在的因緣法就已經具備。這就是外因緣法的緣相應。

「地界者,能持於種。」地界的作用,就是能持種子。譬如說,我們不可能在空中播種,因為種子一定會掉落在地上。但如果在土壤裡播下種子,它就不會掉到別處,而會在那裡生根、發芽,這種能力,就叫做持。

「水界者,潤漬於種。」水界的作用,就是保證濕度,以滋潤種子。

「空界者,不障於種。」「空」,就是空間。如果沒有空間,種子也無法發展、發芽。雖然空間本身不會給種子起什麼作用,但因為它不會障礙苗芽的誕生,所以也把它列為因緣當中。

後面的火、風、時界在經中都有詳細闡述,此處就不一一宣講。無論如何,每一種外緣,都能對種子的演變產生作用。

經中繼續說道:「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種子。」地界不會想:我能夠持種子,不讓它掉落。「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潤漬於種。」水也不會想:我能潤澤種子。因為地、水、火等六界,都是物質,沒有情感的無情物,它們永遠不會去思考問題。但在因緣具備的時候,即使它們沒有這樣的意思,其結果仍然會產生。

其中的種子,是主因;地、水、火、風等等,都是外緣。雖然在種子發芽的過程中,它們沒有起到最根本的、最主要的作用,卻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次要作用,所以叫做外在的緣。

 

丙、因緣生果的五種規律

因緣生果的時候,有什麼樣的規律呢?有五種規律:

《稻稈經》云:「應以五種觀彼外緣法。何等為五?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因緣生果的時候,有不常、不斷、不移、小因生大果、與彼相似五個規律。

第一、「云何不常?為芽與種,各別異故。」什麼叫做不常呢?因為芽與種各不相同,完全是兩個東西,種滅芽生,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在稻種上面,看不見稻芽;稻芽產生以後,也不存在稻種,所以是「不常」。如果種子和芽,也就是因和果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變化,果的時候是什麼樣,因的時候也是這樣;因的時候是什麼樣,果的時候也是這樣,那就是常——常住不滅。

第二、「云何不斷?非過去種壞而生於芽,亦非不滅而得生起。種子亦壞,當爾之時,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斷。」什麼叫做不斷呢?學過中觀的都知道。種子與苗芽的關係,就像天平的左右兩個秤盤,不可能同時位於高處。左邊的秤盤高了,右邊的秤盤同時就會低;右邊的秤盤高了,左邊的秤盤同時就會低。因和果就是這樣:因毀滅的時候,果立即就會產生,中間沒有間斷。如果因毀滅了,果卻沒有誕生,那就是斷。雖然因和果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但在因毀壞的同時,果立即就會產生,所以不斷也不常。

第三、「云何不移?芽與種別,芽非種故,是故不移。」為什麼不移呢?因為稻種沒有移動到稻芽上面,芽和種是迥然不同的兩個東西,稻芽上不可能發現稻種,它們不是一體的,也不是相同的,所以不移。

前面三個是否定規律,後面兩個是肯定的規律:

第四、「云何小因而生大果?從小種子而生大果。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因果規律都是這樣,小因產生大果,而不會大因產生小果。我們可以看看,自然界的所有植物,都是由一粒小小的種子,最後生長出比它的體積多幾十倍、幾百倍的植物。外面的植物是這樣,內在的因果也是這樣:今天造一個小小的業,果報現前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大得非常不可思議的果報。無論善業、惡業,都是如此。

第五、「云何與彼相似?如所植種,生彼果故,是故與彼相似。」稻種和稻芽雖然暫時看來不一樣,但稻種只會生出稻芽,而不會生出豆芽,所以二者是相似的。無論種植任何植物,都會產生它自己的果,而不會產生另外一種果。我們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因果不相似,所有的因果都會錯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成了一句謊言。但因果永遠不會錯亂,因果之間,一定是相似的。

以上五個規律,是外在因緣法的規律,也就是外在緣起的規律。外在的規律非常簡單,與自然科學完全相符,與任何鬼神,乃至佛陀都沒有關係,只是一個自然規律而已。

 

2)內緣起

「如是內因緣法,亦以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內因緣法也分為兩種:因相應和緣相應,也就是與因有關係的因緣法,以及與緣有關係的因緣法。雖然二者分屬於兩個系統,但實際上屬於一體,只是一體的兩個層面而已。

甲、內因

「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內因,也就是內因緣法的因相應是什麼?就是十二緣起法。十二緣起法如果以複雜的方式來講,那就非常複雜。《現觀莊嚴論》中有四個難題,其中一個,就是關於十二緣起。其他佛經裡面,也非常深入、廣泛地宣講了十二緣起。

簡單地說,內在因緣的因相應,就是從無明開始,因為有了無明,我們就會去造業,製造有漏的善惡之業,這就是生起「行」。「行」,也就是造業。為什麼會造業呢?就是因為有無明。這個時候,無明就是因,行就是果。之後中間的緣起以此類推,最後講到「乃至生緣老死」「生」,就是下一世的誕生。生是一種緣,這個緣所產生的果,就是老和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簡要過程。

經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無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無明不會認為:我能讓行產生。因為無明是精神的一小部分,它自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會思維。

「行亦不作是念:我從無明而生。」行也不會想:我從無明而生。為什麼呢?所謂「行」,也就是我們行善、造惡等善惡之業。善惡之業不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會有任何意念。

「有無明故,行乃得生。」哪怕因和果都沒有產生的意識,但在因緣合和的時候,有了無明,就會產生行。因為有行,識也就會產生。十二緣起支,前前都是因,後後都是果。到了最後的老和死以後,又從第一緣起的無明開始,就這樣周而復始、輪轉不息,輪迴永遠不會停止,這就是內在的因。

 

乙、內緣

「內因緣法緣相應事,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等和合故。」內在的緣相應法,也就是六界的和合。此處的六界和合,與前面介紹的外緣起緣相應法不一樣,前面介紹的地水火風等等,都是大自然的水火地風,與我們的精神和身體都沒有關係。此處講的地水火風,卻是指人的肉體上的地水火風,與外界沒有關係。而且,外緣的六界中最後一界,是時間;此處的最後一界,是識界,也就是意識。人的內在因緣,必須有意識的參與,這樣才能成為內在的因緣。

那身體上的水火地風識是什麼呢?

「為此身中作堅硬者,名為地界。」在一般的常識中,我們會認為:土壤、土地、泥土,才叫做地。而此處的「地」,是指我們身體上的肌肉、骨骼等堅硬、有障礙的固體物。

人身體上的濕度、溫度,分別是水界、火界;運動的部分,叫做風界;口腔、鼻腔、腹腔裡面的空間,叫做空界;最後一個,就是意識。如果沒有這六界,哪怕有了前面所講的內因——無明、行、識等等,也無法形成人的身體。除非是像夢裡面的身體,或者中陰身的身體那樣的意形身,所以,內在的地水火風等等非常重要。

經中繼續說道,「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做身中堅硬之事。」地永遠不會認為:我能夠阻礙其他的物質,我可以讓身體堅硬。它只是一個沒有意識的物質。同樣,水、火、風、空等等也沒有這樣的意識,但在地水風火等所有因緣都具備的時候,就形成了我們的身體。

除了發願來此世界度化眾生的佛菩薩化身以外,我們普通人投生到這個世界,都是不由自主的。雖說第六意識有拒絕、接受、追求的功能,但卻都沒有我要去到這個世界上的意識,也沒有我要在何處投生的意識。無論我們來到人間、墮地獄,或者是做天人,都不是出於我們的願力。當因緣具備的時候,我們就一定會隨著業力而投生到該去的地方,凡夫永遠不會有選擇的自由。

雖然有些人會說: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什麼,其實不一定是這樣。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以後,會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但在來之前,是沒有任何自主權的。

有些人希望自己下一世能夠投生到天界或者人間,但能不能投生,不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也不是由釋迦牟尼佛或任何鬼神來決定,而是由因緣來決定的。我們在輪迴當中的流轉,與鬼神沒有關係,甚至與佛也沒有關係。佛陀只是讓我們獲得解脫的因緣之一,除此以外,佛陀對我們的生死流轉起不了任何作用。我們能不能成佛,不是由釋迦牟尼佛來決定,更不是由任何鬼和神來決定,而是由因緣來決定的。雖說成佛與否把握在我們自己手裡,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要去創造成佛的條件,在創造條件以後,才可以成佛;如果不創造條件,想成佛也無法實現。同樣,如果不具備墮地獄的條件,想墮地獄也不能墮地獄;如果不具備做畜生的條件,想做畜生也不可能。這就充分說明,輪迴的一切,都是因緣在主宰。哪怕我們天天念佛,祈禱佛或某一個鬼神讓自己成佛,如果自己不去創造成佛的條件和因緣,再怎麼祈禱都不會成佛。如果不想墮地獄,不想痛苦,就要去斷除痛苦的因緣。因緣都毀滅之後,果就不可能存在。

比如說,如果曾經墮過胎,那是非常嚴重的罪過,按理說是要墮地獄的。但如果能勵力懺悔,就能斷除墮地獄的因緣。因緣不存在了,就不會墮地獄。同樣,如果想成佛,也要創造成佛的因緣。

在內外所有的因緣當中,沒有一個是因緣自己去思考、設計、創造出結果的。所有的因緣,都沒有這樣的意識,但在因緣聚合的時候,不論任何人希望產生果,還是不希望產生果,果都會產生。所以,佛讓我們重視因果,就是讓我們重視因緣。

內在因緣的十二緣起的第一個,就是無明。什麼是無明呢?

經中云:「何者是無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堅牢想、不壞想、安樂想,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餘種種無知,此是無明。」

「一想」,對身體的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生起一體的想法,這叫做「一想」。本來地水風火空識並不是一體的,但我們卻有這種錯誤的觀念。

「一合想」, 本來六界是分開的,相互之間沒有關係,是不一樣的物體,但我們卻把這些東西的聚合物,當作是一個身體,當作人,當作我,這叫做「一合想」。

「一合想」和「一想」有什麼區別呢?一想,是認為「我是一個獨立無二的人,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我,不會有第二個我。」「一合想」,是把五蘊、六界、十二處、十八界等這些組成肉體、意識的各自分離的部分當做是一體的,並將其認為是我。

比如說,汽車上的零件,本來是不一樣的東西,但我們卻會把它們看成是一體,也就是一輛車。但實際上除了零件以外,世上並沒有一輛不能分開的、一體的、獨立存在的車。在不觀察的時候,因為無明,我們就會把它當作一體,並產生我執和我所執。

「常想」,也就是認為六界是常住不滅的觀念。認為自己身上的六界,是從生下來到現在,都沒有什麼變化。昨天的六界,也是現在的六界,這叫做「常想」。

「堅牢想」,與常想差不多。堅牢的意思,就是不會有任何變化。認為六界不會有任何變化,就叫做「堅牢想」。

「不壞想」,認為六界不會毀掉,死了以後還會投生,生命永遠不會止息,這叫做「不壞想」。

「安樂想」,認為六界是安樂的觀念。

「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等等,都是自我的不同名詞,簡言之,也就是我與我所。

以上所述,也就是無明。其中的「一合想」和「一想」,是培養我執最直接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就會產生我執;有了我執以後,就會有煩惱;因為有煩惱,就會去造業。這樣就從無明產生了行。

在十二緣起支的任何一個上面,實際上都沒有一個我,但我們卻冥頑不化地認為有一個自我的存在。因為這個錯誤觀念,後續所有的十二緣起支都會生生不息,這就是輪迴流轉不止的源泉。如果不想輪迴,就必須斷除輪迴的因緣。

「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無明滅了以後,就不會造作有漏之業,也就是行滅;不造業之後,就不會投生;不投生自然也不會有投生的識。此處的「識」,主要是指從這一生投生到下一世的阿賴耶識。就像多米諾骨牌的坍塌,因為無明滅了,後面的所有緣起都將毀滅殆盡,這樣就可以解脫。怎麼樣斷除無明?就是要證悟緣起。這,就是解脫的原理。

所以,不是佛高興了就讓我們解脫,或者佛不高興就不讓我們解脫,也不是我們想解脫就解脫,更不是祈禱世間某一個大力神,就可以解脫,這些都是迷信。當因緣存在的時候,果必然產生;當因緣受到破壞的時候,果就會停止。就像種子受到破壞以後,就不能發芽一樣。外在的因緣是這樣,內在的因緣也是這樣。

雖然燒香拜佛也有功德,如果有出離心、菩提心、迴向,這些功德也可以轉化為成佛的因緣。但成佛最根本的因緣,是用證悟的智慧去推翻無明。從今以後,我們學佛的方向已經很清楚,那就是追求智慧、推翻無明。

很多外道認為,苦行就能解脫,所以會用各式各樣的苦行來折騰自己的身體;還有些外道以為,在恆河裡邊沐浴,就可以洗掉自己的罪業,然後獲得成就。但佛教卻否定這些做法,因為輪迴一直不停的原動力,就是無明。所有後面的環節,都是無明這個火車頭帶來的。肉體的苦行根本不可能推翻無明,所以再怎麼樣也好,都永遠不會解脫。

菩提心和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精華。只要有這兩個,其他的一切成佛因緣,都等於是具備了。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緣起讚》略釋(二)

下面《緣起讚》有幾種不同的版本,這次用的是法尊法師翻譯的版本。  二、頂禮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在《緣起讚》正文之前,宗喀巴大師首先向他的上師和妙音菩薩頂禮。妙音菩薩,也就是文殊菩薩。 ...

《緣起讚》略釋(三)

恆作饒益者, 為益眾生故,說教藏空性, 無比決定因,謂緣起道理。 「恆作饒益者」,就是指導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永遠都是利益眾生的人。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佛菩薩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眾生、度化 ...

《緣起讚》略釋(四)

是故離緣起,更無有少法, 故說離性空,亦無有少法。 離開了緣起,沒有任何事物;離開了空性,也沒有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緣起與空性。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都是既有產生,也有毀滅。 除了少部分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