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經典中多次探討並論證過,痛苦來自於我執或執著,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的;此處的結論是,痛苦和幸福的產生,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與我們自己的觀點、習氣或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創造的。
雖然佛陀不否定物質生活也可以帶來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來自於外界。幸福與痛苦,並不是與外界完全沒有關係,但卻不是最主要的關係。幸福本身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要想獲得幸福,只有往內心去尋找;要真正解決痛苦,也只有往內心尋找解決的方法。所以,我們不能迷迷糊糊地做著金錢能帶來所有幸福的美夢,因為金錢不能帶來所有的幸福。
啟蒙運動時代的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機械唯物主義者拉梅特利在內的很多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痛苦與快樂來自於外界,幸福不可能從內心產生,要尋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尋找。因此,西方人長期以來,一直鼓勵人們往外追求幸福、尋找快樂。
一般人本來就誤以為,幸福快樂來自於外界,再加上這些學者們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後的幾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眾所周知,儘管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覺到,這種追求是錯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說已經走向失敗了。
佛教的精神導師們一再告訴我們,內心不要太脆弱。內心脆弱的人,更容易產生痛苦。
什麼叫做內心脆弱?什麼樣的人會內心脆弱呢?
堅強和脆弱也許與遺傳也有一點關係,有些人生來就比較堅強,有些人先天就比較脆弱。但絕大多數與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習慣有很大關係。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當中,然後又在貴族學校讀書出來的人,相對來說精神比較脆弱。因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問題上都很計較、很挑剔。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會越來越嚴重,以致發展到對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環境,都產生強烈的反感,對所有東西都看不順眼,找不到真正的滿足感。最後的結果,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樂趣,最終可能會走上極端的路。
所以,我們要學得堅強一些,不要讓痛苦輕而易舉地就在心裡生起。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官網:慧燈禪修課之《如何面對痛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