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一季 重新審視生命的平等

重新審視生命的平等

分享

S1C3_給生命一個機會.png

《慧燈·問道》「放生篇」第2期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好,歡迎再次到《慧燈·問道》節目當中。上期節目當中,慈誠羅珠堪佈為大家解答了一系列關於放生的問題。由於大家對放生的問題還保持著一個持續熱烈的關注,那麼這期節目,我們繼續就這個放生的話題,請堪布來為大家答疑解惑。看看哪位觀眾?哇,已經有人一馬當先舉起手來。來,這位觀眾。

1. 

觀眾:

堪布,您好!現在有一些人認為,放生是一種趕時髦的行為,還有人因此就對放生不屑一顧。您對這種觀點有什麼看法?

堪布:

放生是個時髦,這個有點不對吧!我不認為放生就是一個時髦。放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佛就已經講過了,而且在佛教裡面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放生對自己修慈悲心也好,拯救別人或其他生命的痛苦也好,給其他生命帶來實實在在的快樂和幸福也好,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講,它都不是一個時髦,我覺得它是很有意義的。如果懂得了這一點,就應該去參加,就應該去做。

主持人:

還是看自己的目的,如果是為了趕時髦這麼做的話,可能在放生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科學的做法。

堪布:

是,也可以這麼說。現在佛教的一些東西,確實是走向了形式化,也可以說是時髦,說得更難聽一點的話就是商業化,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的。關於這些,到底是時髦還是其他什麼,還要看自己怎麼做、怎麼看,自己的目的是什麼,跟這些都有關係。但放生本身不是時髦。

2. 

觀眾:

堪布,您好!我有一個困擾,就是我挺喜歡放生的,但是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他們並不理解和支持。有時候我也想帶著他們一起去放生,但是他們好像不太感興趣,所以請堪布開示一下,我怎麼跟他們解釋?還有放生的功德到底是什麼呢?

堪布:

我想這不只是放生,比如說我們學佛、修行、吃素等,家人、朋友或是社會上其他人對此都有些不理解。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我覺得這應該也屬於正常的範圍。我們要把所有人的價值觀都統一起來,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在一個家庭裡,不同成員的價值觀要統一也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如果他們實在不能接受的話,希望他們尊重就好了。同時,你也要尊重他們的一些行為,比如說他們不吃素、不放生、不學佛的話,你也要尊重他們的想法、他們的選擇。然後你可以希望或要求他們,不要過度幹預你吃素、放生等的行為。因為這些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是個人的事情,所以朋友之間也好,家人之間也好,大家互相尊重、不干預,這樣就可以了。

放生有什麼樣的功德?這確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為什麼要放生?放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個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事情。從佛教的因果角度來講,放生有它的直接效果。所謂的善惡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做任何一個事情,當好的、不好的事情結束後,從表面上看這個事情基本上就過去了,我們看不到它留下什麼東西。除非是像犯法的行為,如果被發現了就會有法律的懲罰,除此之外,一般的事情過了就過了,我們看不到太多它留下來的一些影響。但是從因果的角度來講,比如說,我們去放生了或者是殺生了,表面上我們看到的就是:放生——這個生命獲得了自由,殺生——這個生命結束了,就這麼簡單,看不到其他的。但這個行為就會在我們的意識裡面播下一個能量、一個種子。總有一天,當機緣成熟的時候,這個能量或是這個種子就會發揮它的作用,這個時候果報就會現前。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你做了什麼事情,就會得什麼果報。

這個世界上,我們很多人是不相信因果、不接受佛教因果觀念的,因為我們看不到因果。但是從大的方面來講,佛教的因果道理,其實我們已經是承認了的。例如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會得豆,種豆也不會得瓜。做了什麼事情,就會得什麼果報,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不是人為的。在大的範圍當中我們承認了因果以後,在某一件事情上面,因果也是成立的。例如形式邏輯講大前提、小前提,最後就是結論。假如大前提是:萬事萬物的因果規律是相同的,有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在大自然當中,所有的這些自然規律都是這樣,這是我們的總結。那麼古人的總結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說明,萬事萬物都是這樣,做什麼樣的事就得什麼樣的果,這個是大前提。在這個大前提下面,我們已經接受了這個觀念。接下來就是小前提,把這個道理放在一個小的範圍內,也就是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除非我們有了一個其他的說法或者其他有強大說服力的證據,否則的話,如果萬事萬物都是這樣,那就沒有理由去說善惡因果不是這樣。

如果認為,雖然萬事萬物是在遵循這樣的規律運行,但善惡因果不是,它是一個特殊的例外,那我們要說出理由,它為什麼是這樣、你怎麼知道它不是這樣、為什麼它沒有按照萬事萬物的規律運作。除非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否則的話,我們就只能接受這個觀念了,這個就叫作善惡因果。

那麼放生的果報是什麼呢?放生了以後,第一會長壽,第二會健康,這是它的直接果報,也是放生主要的功德。比如說,我們去幫助一個人,為他付出了以後,有可能我們有一天會收到一些回報;或者是我們去幫助人的時候,媒體報道了一下,有可能會出名,等等。但是對動物的關心和為它們的付出,是沒有人重視的,所以我們不可能去求什麼回報。因此,我們這樣做的發心和目的應該是比較純正的。以這樣的心態去做,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不管是求或不求都沒關係,這是自然的規律。求也不一定有,不求也不一定沒有,就像其他的自然法則一樣。

它的另外一個果報,就是我們在對動物的付出當中,可以鍛鍊自己的慈悲心。例如我們去放生的時候,要出人力、物力,然後還要考慮它們以後的安全。這樣就要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這種地方在城市當中或是郊區是不太可能會有的,所以要找一個遠一點的地方,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精力。這些都付出了,求什麼呢?實際上這個動物,至少這一生不一定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這個果報今生不一定有。所以放生就是無條件的奉獻,這種奉獻可以培養我們的慈悲心,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在放生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學習關心弱勢群體。在跟我們沒有血緣關係、至少在這一生當中也不太可能收到什麼回報的情況下,我願意付出,這應該算是無條件的奉獻。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學習關心比我們弱勢的群體。所以放生有很多這方面的功德。

大乘佛教講了很多放生的功德,救了別人或其他的生命,可以健康長壽。我們現在去放一條魚、一隻鳥,這其實是大家能夠做到的事情,但我們很多人都會忽略它的作用。就像氣象學裡面的一個名詞,叫做蝴蝶效應。比如說,我們現在花幾塊錢把魚放了,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這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一個很小的付出。但是未來的果報就不是這樣了,會有很大的果報。任何善惡都是這樣。所以如果你想讓朋友或家人支持你的放生行為,就可以把這方面的一些情況講給他們聽,看他們能不能接受;如果不接受的話,那麼希望他們不要干涉就可以了。

主持人:

放生其實就像一顆種子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放生的善因,無論早晚,一定會得到一個善果。  

堪布:

對。

3. 

觀眾:

您好堪布,我有一個疑問:咱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是我發現,殺害動物和吃動物反而非常頻繁,而且數量非常大,儘管我們現在極力地在放生,但比起被殺害的動物數量還是杯水車薪。我想問一下,在這個前提下,一方面是被殺害的動物非常多,另外一方面我們放生的數量又非常有限,那麼放生的意義體現在哪裡呢?

堪布:

是的,我們全世界佛教徒一年放生的數量,可能達不到一個城市一年被吃、被殺生命的數量,這個差距確實相當大。但我們也不認為,放生就能解決人類殺戮的問題,這個是不太可能的;也不可能把所有要被宰殺的生命都救出來,我們也不太會有這樣的想法。放生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我們能夠救一條就救一條,能救兩條就救兩條,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佛教講普度眾生,那麼多的佛和菩薩都在考慮怎麼樣去普度眾生,怎麼樣去幫助眾生。因為眾生的數量無窮無盡,所以能不能有一天把所有的眾生都給度完?沒有這麼一天。那難道因為不可能度完,就不度了嗎?也不是,還是要度,能度一個算一個,能度兩個就算兩個。我們放生也是這樣。雖然殺生的數量特別多,和我們放生的數量比起來,殺生的數量完全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如果能夠放一條生命,那這一個生命的問題就解決了,我覺得應該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

主持人:

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但至少能控制自己,我們的行為如果可以挽救一條生命,那就是最好的。

堪布:

對,對。

4. 

觀眾:

堪布,您好!因為從小沒有接觸過佛法,也不懂因果,而且我出生在海邊,從小到大吃了很多的海鮮,還有很多其他動物的肉,每次想到這些我就會很沉重,覺得自己很壞,現在就想透過放生去懺悔。我之前吃過螃蟹,現在去放螃蟹是否可以清淨以前殺螃蟹的罪業?假如說可以的話,那我現在是不是反思以前殺過哪些物種,然後就去放哪些物種來清淨這個罪業?還有例如我殺了一隻螃蟹,那得放生多少隻螃蟹才能清淨這個業障啊?

堪布:

過去殺生,現在感到後悔了,然後去懺悔,用放生來彌補,這個完全是可以的。但因為過去殺螃蟹,現在要去放螃蟹,這我覺得不一定。反正什麼樣的人生都是可以的。懺悔有兩種方法:一個是放生;另外一個,除了放生以外,做任何善事都是可以的。例如在發心很好的基礎上去當義工,去參加一些慈善活動、社會公益活動;還有更直接的,比如念金剛薩埵的咒語,還有佛經裡面的《三十五佛懺悔文》,這《三十五佛懺悔文》是專門用來懺悔的,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

觀眾:

您的意思是,如果我是真心懺悔,做任何善事都有這樣的作用。

堪布:

對。

主持人:

就是說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數量,比如說,我之前殺了一隻螃蟹,現在需要放生多少隻。  

堪布:

沒有,沒有看到,越多越好吧,應該是這樣。

5. 

觀眾:

堪布好,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吃素就是放生。請問堪布,吃素可以代替放生嗎?

堪布:

吃素可以間接地保護很多生命,也可以挽救很多生命;放生可以直接挽救很多生命,這兩個都有放生的意義。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些殺戮就是因為有買賣。為什麼有買賣?就是因為有人吃,如果沒有人吃的話,那就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了,所以吃素確實有放生的意義。我們大家都吃素了,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放生。

但是如果有「因為我是吃素的,所以我不放生」這種觀念,這樣也是不對的。如果吃素了、再放生,那就更完美、更有意義了。從自己的健康、環保等各方面來講,吃素都有非常好的、很大的利益,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幫助。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放生,那就間接的、直接的意義都有了。

主持人:

吃素肯定也是一種功德,也是一種放生。但是如果因為吃素了就不去放生,可能功德就沒有那麼大。如果直接和間接都做到的話,會更完美一點。  

堪布:

更完美一點。吃素不能代替放生,放生也不能代替吃素。如果認為我常常放生,所以我不需要吃素,這樣也不對。

6. 

觀眾:

問您一個我個人覺得比較尖銳的問題。有些佛教徒,打著放生的旗號,看起來很慈悲,但是其實他們是為了事業更好,可以升官發財,或者就是為了身體健康。他們這樣的動機是否正確?這樣會不會顯得佛教徒很自私呢?

堪布:

佛教分人天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三個不同層次。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講,放生本來不是為了這個做的,而是為了挽救生命,為了減少其他物種的恐慌,這個也叫作無畏布施。但是有些佛教徒,比如說他生病的時候,或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健康去做一些善事,這個當然是一個自利的行為了。為了自己的發財、升官做一些善事,有些時候它也會發揮作用。這叫作什麼呢?在佛教裡面就叫作「人天佛教」。你剛才說的這種行為放在大乘佛教裡面是不對的,放在小乘佛教裡面也是不對的,放在人天佛教裡面是對的。

人天佛教本來就沒有求成佛、普度眾生,它也不是想從輪迴當中解脫,這些想法都沒有。人天佛教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生生世世只追求一個健康幸福的生活,沒有其他的了。但是它追求幸福生活的方法,跟那些不學佛、不信佛的人,稍微有一點點不一樣。不學佛的人,他就拼命去賺錢,沒有別的方法了。人天佛教在這方面就多了一些方法,比如說去做好事、行善。但是做好事和行善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功利心。

佛教裡面允許有這樣的學佛方法。我想今天的這個社會,很多學佛的人比較適合人天佛教。不然的話,我們所有學佛的人,一開始就講發菩提心、為別人著想、放下自己呀,這聽起來很好聽,但是實際上要真正地落實到自己的生活當中沒有那麼容易。就像上樓梯似的,先走第一步,然後再走第二步;先學人天佛教,然後學小乘佛教,再學大乘佛教。這樣的話,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會比較踏實一點。所以這樣去放生,也不可以完全否定,它也有它的價值。

主持人:

放生這個行為是對的,但是可能佛教分成不同的級別,不同的層次,如果放在大乘佛教裡面,可能這些人天佛教的行為會顯得有一些狹窄。

堪布:

對,狹窄。

主持人:

但是不能說這個是不對的。我們要像走階梯一樣,先從基層做起,然後再慢慢把自己的覺悟和層次提升。

堪布:

對,是這樣。

主持人:

好,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互動就到這裡了,相信聽完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和講解之後,很多人解開了關於放生的一些疑惑。在《慧燈之光》系列叢書裡,有一篇名為「戒殺放生的功德」的文章,堪佈在文章中發起過這樣一個提問:「既然動物也跟人類一樣具有知性和感受,不願意承受痛苦的折磨,那麼人類究竟該如何對待動物呢?」這個問題其實是在考問我們人類:我們有沒有權力犧牲其他動物的生命來滿足自己感官上的一些享受?帶著這樣的思考,希望大家能夠參與戒殺放生的善行當中,能夠重新檢視生命平等的意義。同時我們也期待能夠盡快再一次和慈誠羅珠堪布坐在一起,共同探討關於放生、關於佛法的問題。也希望慈誠羅珠堪布能再次來到《慧燈·問道》的節目當中!

感謝各位的支持,感謝堪布的講解。

 

編按:本文根據《慧燈·問道》節目編纂整理而成,收錄慈誠羅珠堪布、主持人和觀眾等人的談話內容。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S1C3_給生命一個機會.png

清淨的慈悲心

《慧燈·問道》「放生篇」第3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慧燈·問道》節目。在上一期節目裡,慈誠羅珠堪佈為我們解答和開示了關於放 ...

S1C3_給生命一個機會.png

「過頭了」還是好事嗎?

《慧燈·問道》「放生篇」第4期   主持人: 各位好,歡迎收看《慧燈·問道》節目。這期節目裡,我們依然請到了慈誠羅珠堪布,就放生的話題繼續給大家開示和解答。 ...

S1C3_給生命一個機會.png

功德雖好 發心為重

《慧燈·問道》「放生篇」第5期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好,歡迎再次來到《慧燈·問道》節目當中。上期節目中,慈誠羅珠堪佈為大家解答了關於放生的一系列問題,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