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問道》「實修篇」第7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節目。海上行舟經常遇到迷霧重重,找到燈塔才能獲得正確的前進方向。實修也是如此,各種問題只有聆聽智者的解答才能逐一化解,才能不斷進步。在上一期節目當中,慈誠羅珠堪布就實修這些問題為我們進行了解答。這期節目我們接著與堪布來進行互動。掌聲有請慈誠羅珠堪布。
非常感恩您再次做客我們的節目跟大家互動。
1.
觀眾:
堪布,您好!現在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會觀察自己的發心。但我發現,慈悲心的比例可能沒有那麼大,也沒有那麼強烈,可能更多的是出於責任感。所以我想問一下,這樣的發心是不是可以成為培養菩提心的基礎?還是符不符合這樣的標準?
堪布:
要看這個責任感的具體的內容。例如這個責任感是因為所有的眾生曾經是我的父母,當時他們做我父母的時候,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對我都恩重如山,那麼現在我有責任去報恩。如果是這種責任感的話,那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如果你說的這個責任感沒有那麼深,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責任、家庭的責任,那就達不到菩提心和佛教講的慈悲心的高度,所以也不一定可以作為菩提心的基礎。但不管怎麼樣,慈悲心也好、責任感也好,做利他的事情在大乘佛教裡面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在這時候沒有太多的慈悲心,多數都是責任感的話,那你發現的時候可以調整。最好是每一次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先去觀察一下,當發現自己的慈悲心還不夠,更多的是責任感時,你可以提升一下慈悲心,修一修,這樣的話也就可以了。
2.
觀眾:
堪布,您好!我們修行的時候,怎樣能辨別自己是否生起了菩提心呢?
堪布:
這個比較容易辨別,首先我們要去了解菩提心是什麼。簡單地說,菩提心需要兩個標準:一個是下定決心我要度天下所有的眾生,只要有機會能夠幫助到他們、度他們的話,我都願意去度,一個也不例外。另外,我要去度那麼多的人、要幫助那麼多的人,那我自己也要有能力才可以。那能力是什麼呢?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只要我有這個能力,我就可以去度;沒有能力的話,我自己的煩惱都沒有解決,這個時候度其他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定要成佛。要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發自內心的兩個決心。
只要有這兩個決心,而這兩個決心都是發自內心的,那麼就完全可以確定自己已經有了菩提心。如果這兩個決心,有一個不是很堅定的話,那麼就可以確定自己目前還沒有菩提心。
3.
觀眾:
堪布,您好!我們常聽人家說,某人在修行中開悟了、證悟了、成就了。但是這些成就者他是否真的證悟了,是誰說了算呢?是他自己,還是大家呢?
堪布:
我們常聽到誰開悟了,誰是開悟人,誰是再來人,這些是沒有辦法印證的,一般的人不知道他是真的開悟還是沒有開悟。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的話,也有一個方法。你可以去觀察這個人,去了解他平常的生活方式是什麼。一個開悟的人的生活方式,如果還與我們沒有開悟的人是一樣的,去追求名利,為一些很小的事情與別人斤斤計較,甚至吵架,做些鉤心鬥角的事情等,跟我們普通人是一模一樣的,那我們完全可以高度懷疑他的這個證悟。
另外,你也可以去看看他平常在做什麼。除了賺錢養家以外,他有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沒有的話,也就不一定是證悟了,證悟的人總得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看他說什麼,要看他做什麼。如果你覺得,關於他的開悟和不開悟對你特別重要,那就可以這樣去了解一下。如果你不想跟他學法的話,那他開悟不開悟都無所謂,跟你沒有什麼關係,也沒有必要去觀察。但是如果你想跟他學什麼法的話,那就必須觀察。
說到開悟、沒開悟,這在漢傳佛教的禪宗裡面有個傳統。例如當年達摩祖師回西方的時候,他把所有的弟子都叫過來,讓他們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然後達摩祖師就對每一個人說,「你只得了我的皮膚」、「你得了我的肌肉」、「你得了我的骨骼」,最後就是慧可法師。慧可法師在達摩祖師面前一句話都沒說,站了一會兒就走了。然後達摩祖師說:「你得到我的骨髓了。」一般修行非常高的上師,不需要透過語言就可以知道他的弟子有沒有開悟。當然,這是最高端的驗證方法,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
直到現在藏傳佛教的密法都是這樣,我們的上師知道我們有沒有開悟。我們聽了一個法以後去修,修了以後有一定的心得體會時,就去和上師講。講的時候是有要求的,在整個過程中不允許用佛教裡面現成的詞彙,包括光明、空性、佛性、如來藏……這些誰都會說的話是不允許用的。你只能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上師們對開悟和修行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一下子就能知道這個人開悟了沒有。除了他們,我們一般的人沒辦法知道。
主持人:
好的,感謝堪布!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說,一般人如果想要親近一位善知識,想了解他有沒有開悟,應該要看他做什麼,而不要看他說什麼。
如果我們修行有了一些境界,應該去找我們的上師給我們印證一下,看看有沒有達到這種狀態,是這樣嗎?
堪布:
對。我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某某某就是多了不起的法王、多了不起的活佛、多了不起的成就者,甚至有些人都不說自己是什麼轉世,直接說自己是佛。這樣的情況太多了。就我個人而言,越是說這些話的人,我越是對他持懷疑態度。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修行人、開悟的人,那默默無聞的這些人當中,就可能真的有高手、有成就者。那些常常炫耀自己身分的人,說自己轉世了多少次──其實轉世也沒有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在轉世,而且我們的轉世根本數不清楚,不是什麼二世、三世、五世了,已經是成千上萬世了,這個誰都數不清楚。還有直接說自己是什麼佛的再來,我通常都不太相信這些。但我非常相信佛的「四聖諦」,佛講的因果、輪迴等,非常相信。
但是現在這種事情太多了。這些最懂得包裝自己、宣傳自己的人,大家都覺得他們開悟了,很了不起,其實我不這麼認為。當然,如果我們沒有打算要跟他們學什麼東西,那我們也不要去評價。別人成就不成就,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但如果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那就不要去看網路上的這些東西,都是江湖傳言。
4.
觀眾:
請問堪布,在證悟空性的同時,大乘菩提心是不是可以自然呈現?一個小乘的修行者如果證悟的話,那他是不是會轉為大乘修行者?
堪布:
對,小乘佛教的修行人進入大乘的比較多,他們有三個時候可以進入大乘。例如他透過小乘佛教的一系列修法,最後得到了阿羅漢的果位,然後在阿羅漢的果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進入大乘佛教。但是小乘佛教他們自己是不承認的,因為他們認為阿羅漢這個果位已經是最高了,再也不會進入其他的佛教。但是在大乘佛教看來,阿羅漢還可以進入大乘佛教。
另外,有些人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就進入大乘佛教了,這當中也有你剛才說的這個原因。比如說因為他證悟了空性──雖然大乘佛教的證悟和小乘佛教的證悟,深度和廣度都有差別,但是他證悟的也是空性的一部分。證悟空性後,他有可能因此進入大乘佛教。但這並不是說所有證悟空性的人都會進入大乘佛教,不一定。也有人學了小乘佛教的經典,加上他自己過去的善根成熟,在還沒證悟的時候就進入了大乘佛教,這些都會有的。
但是大乘佛教的空性跟小乘佛教的空性不一樣,深度、廣度都不一樣。大乘佛教這麼廣、這麼深的空性,證悟了以後一定會有菩提心,但小乘佛教的話就不一定是這樣。
5.
觀眾:
堪布,您好!我們每天在念誦日常儀軌的時候,就會念到菩薩戒的部分。那是不是念到這個菩薩戒儀軌,我們就會得受這個菩薩戒呢?是不是每天都要堅持念誦和受持,才能保持這個菩薩戒呢?
堪布:
對,菩薩戒我們每天都可以受。甚至是每一次念誦這個儀軌的時候,都可以受。我們發菩提心,把佛菩薩觀想在面前的空中,然後從佛菩薩那裡受菩薩戒,每次都可以這麼做。菩薩戒和居士戒、八關齋戒是不一樣的。居士戒、八關齋戒受了一次以後就不需要再反覆地去受,但皈依戒和菩薩戒,我們每一次念誦的時候都可以受,每一天都可以受。所以你每次念儀軌的時候,都可以觀想發菩提心、受菩薩戒,這個儀軌裡面本身就有受菩薩戒的內容。
觀眾:
因為我們對菩薩戒到底是什麼還不太了解,如果我們在念誦中自己不小心就受了這個菩薩戒,那會不會很容易就犯這個戒呢?
堪布:
那多好啊,這個是意外的收穫。
觀眾:
那要是犯了戒怎麼辦呢?很緊張。
堪布:
你先閱讀《慧燈之光》,裡面有講菩薩戒,先去了解一下。菩薩戒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層次:最簡單的菩薩戒只有一條,基本上我們凡是有菩提心的人都能夠做得到。其次就是有四條戒,這四條戒的每一條可以各分成兩條,如果這樣細分的話就有八條。四戒到八戒也不算很多,我們也可以選擇守這樣的菩薩戒。然後第三種菩薩戒稍微多一點,但也不超過二十條。
了解了菩薩戒之後,再確定自己要受一條戒、八條戒,還是二十條戒。其實這些裡面主要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菩提心,所以會覺得守菩薩戒很難。如果有了菩提心,那麼菩薩戒裡面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一般的戒條我們平常也不會去犯,有幾個需要稍微注意一下,其他的都是沒問題的。
觀眾:
謝謝您!聽說如果違犯了菩薩戒的根本戒,那這一生就沒有辦法解脫、成就了,是不是這樣啊?
堪布:
不是,可以懺悔的。在佛教裡面,佛陀讚美、讚歎兩種人:一種是根本不犯戒、一直都非常清淨的人;另外一種是犯了戒、犯了罪,但是懂得懺悔的人。這兩個基本上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尤其在密法裡面就更是這樣了。雖然犯了罪、犯了戒,但只要認認真真地去懺悔,懺悔之後還是可以解脫、可以成就的。你說的是小乘佛教的觀點,小乘佛教認為,如果犯了它的根本戒的話,那至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獲得阿羅漢的果位。
主持人:
堪布,您剛才講到了菩薩戒的問題。我們有時候,比如說共修或是自己讀經文之前,會念到菩薩戒的儀軌。但其實心裡沒有準備好要去受菩薩戒,那麼會因為念了儀軌就受菩薩戒嗎?
堪布:
不會。受菩薩戒必須在心裡做好準備,主要是心裡下定決心我要受菩薩戒,而且知道什麼是受菩薩戒。因為光是想我要受菩薩戒也不行,什麼是菩薩戒,怎麼樣去受,這些都要明白,然後再去唸儀軌才會得到菩薩戒。如果心裡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只是念一下這個儀軌,那就根本不需要害怕,什麼都得不到。
主持人:
我在想,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話,就會很猶豫以後還要不要再念了。因為很多人可能沒有做好受菩薩戒的準備,會有擔憂。
堪布:
不會,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得不到什麼戒。
主持人:
那菩薩戒一定要在一個具德的高僧大德面前受嗎?
堪布:
最好是這樣。首先要自己心裡做好準備,最關鍵的準備就是要有菩提心。
現在漢傳佛教裡面,授戒的時候就授三壇大戒。三壇大戒其中一個是菩薩戒。這些受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菩提心。這種情況下受這個戒,能不能得到一個真實的戒呢?不能得到一個真實的戒。但是過去的祖師大德考慮到,沒有菩提心的這些人在受三壇大戒的時候,雖然得不到這個菩薩戒,但是透過受菩薩戒,至少可以在他的心裡播下一個大乘佛教的受菩薩戒的種子,對他們也是有利的。就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大家可以受菩薩戒。
其實那時候到底有沒有得到菩薩戒,還是要看自己有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受不到的。所以受菩薩戒的話,首先是要做好菩提心的準備,然後再去受就可以得到菩薩戒。
主持人:
那一般灌頂之前,其實是有一個受菩薩戒的前行部分,對嗎?一般情況下,如果受了灌頂,其實也就得到菩薩戒了嗎?
堪布:
對。如果之前就有出離心、菩提心,而且沒有專門去受過菩薩戒,那這種人參加了灌頂,這個算不算是真實地受了菩薩戒呢?算。因為基本上每個灌頂的前面,都有一個受菩薩戒的儀軌。雖然比較簡單,但確實有這個內容。所以灌了頂的人,如果有菩提心的話,那他可以認為自己有菩薩戒。
但是灌頂也是同樣的狀況。漢傳佛教的三壇大戒、藏傳佛教的灌頂都是一樣。照理來講,一個接受灌頂的人,應該具有出離心、菩提心,但是實際上灌頂的時候,不一定每個接受灌頂的人都是這樣。如果一個人既沒有菩提心,又沒有出離心,那麼去灌頂的話能不能得到菩薩戒呢?還是得不到菩薩戒。
主持人:
還是先要有菩提心,才能得到。
堪布:
對。所有菩薩戒都是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沒有菩提心的話,基礎都沒有,根本不可能得到菩薩戒。
6.
觀眾:
堪布,您好!如果一個人火化之後有舍利,我們會覺得他可能是個大成就者。但我聽到另外一些人在講,舍利不一定是判定這個眾生成就與否的一個標準。有這種說法嗎?
堪布:
舍利子有各種各樣的。有些修行人雖然沒有達到成就的高度,但平時非常努力地去行善,像這樣做很多善事、心非常善良的人也會有舍利的。佛教的書籍裡面也提到過,有些舍利不是很好的,比如說一些妖魔鬼怪變化的舍利。人們聽說某位活人的身上掉出舍利,很多人就去崇拜這個人,然後這個人又傳播一些非常不好的東西給大家,把一大群的人拉到邪道上面,這就是很多妖魔鬼怪在作怪。一般黑色的舍利子都不是很好的。真正的成就者,比如說大圓滿的修行人會有一些舍利,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去辨別是不是真正的舍利。總的來說,舍利子裡面就有各種各樣的舍利,不是所有的舍利都是好的。
主持人:
感謝堪布非常細緻與耐心的講解,也感謝各位觀眾朋友們剛才熱情踴躍的提問。我相信大家對於實修還有很多的疑問,但是因為咱們的時間有限,所以這期節目就要告一段落了。更多精彩的互動,下期節目再見,朋友再見。
編按:本文根據《慧燈·問道》節目編纂整理而成,收錄慈誠羅珠堪布、主持人和觀眾等人的談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