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問道》「實修篇」第6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慧燈·問道》節目。在我們的聞思修行過程當中,實修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在實修的過程中大家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上一期節目當中,慈誠羅珠堪布就這一問題與我們進行了互動。這期節目我們接著與慈誠羅珠堪布進行交流與答疑,感謝大家的收看,感謝慈誠羅珠堪布。
1.
觀眾:
堪布,您好!我們需要觀想佛菩薩和上師的形象,但是很多師兄說觀想不清楚,這樣是否會影響實修效果?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觀想佛菩薩、觀想上師的角色是什麼?
堪布:
各個修法的要求不一樣,有些修法必須要達到比較高標準的觀想,有些只要心裡去想就可以了。例如淨土宗觀想阿彌陀佛和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其實要求不是很高,不需要很高標準地去觀想。例如我們看《佛說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裡面描述了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及極樂世界的一些狀況。我們看完以後,心裡就有了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像你從來沒有去過某個地方,一個去過的人回來跟你講,你的腦海裡就會有一個畫面。雖然這個畫面不如自己親自看到的那麼清楚,但還是有一個畫面,那就好了。
所謂高標準的觀想,就是很清晰、很清楚地觀想。密法裡面的觀想要求比較高,越清楚越好。一開始,我們沒辦法觀想得很清楚,就需要有方法。這個方法,我在《慧燈之光》裡講過很多次。假設我們要去觀想釋迦牟尼佛,那就先去看釋迦牟尼佛的佛像。透過我們的眼睛,把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印在我們的大腦或是心裡,就像拍照一樣。能做到這樣,打坐的時候瞬間就能觀想得非常清楚。要做到這一步需要時間,還需要方法。你們可以從《慧燈之光》了解到這些修法,裡面有生起次第的修法,還有五加行裡面的金剛薩埵的修法,都講過觀想的方法。沒有這個觀想方法,花再多的時間也不會觀想得很清楚。
觀眾:
謝謝堪布!觀想的時候出現了恐怖的景象,比如說想著想著,本來是佛菩薩和上師的形象,突然變成了妖魔鬼怪的形象。
堪布:
那是恐怖片看多了。
觀眾:
那這個怎麼辦呢?那時候就會有點害怕,然後也不知道該…
堪布:
這個可能會有的。比如說觀想的時候,本來我是在觀想佛,可佛的面孔變成了一個妖魔鬼怪的面孔,或者是另外一個我生活當中比較熟悉的人的面孔,這個都有可能。但這時候你不要跟著它走,要調整心態重新去看這個佛像。佛像看好了以後,把佛像印在自己的內心當中,這樣就可以解決你說的這個問題了。
還有在觀想的過程當中,這個佛像可能會變形、變色。例如本來是紅色變成了藍色,本來是一個站著的,但觀想出來就是一個坐著的,還有大小等也有可能變化。這都沒關係,一旦有了變化就停下來,然後再去看這個佛像,重新從頭開始觀想就可以了。
2.
觀眾:
堪布,您好!我們修自他相換的時候,觀想吸入眾生的痛苦,呼出自己的福報等,那麼吸入和呼出是在每一次呼吸時都要觀想呢?還是先集中在吸氣時觀想,然後在呼氣時再觀想?因為每次呼吸的時候都觀想的話,吸氣、呼氣時間比較短,往往還沒觀想完就呼完、吸完了,所以總是很慌亂。
堪布:
等不及了,對吧?
觀眾:
對,堪布。
主持人:
時間太緊張了。
堪布:
是。這個沒問題,你首先要把自他相換所有的修法學好。學好後,準備修的時候再把心態調整好:我一定要把我所有的幸福快樂送給所有的人,我一定要把所有人的痛苦、不快樂、不開心的事情由我來代替承擔。調整好心態後,這個觀想其實是個方法而已。比如說,每一次呼吸的時候觀想一整遍是可以的,或者就像你說的,每一次都這樣的話,可能是有點來不及。來不及的話,那你就像剛才說的先準備好,準備好了以後,吸氣的時候,把所有眾生的痛苦吸進來,然後就想一想,這個中間有幾個呼吸都沒關係。想好了以後,你在呼出去的時候,又把自己所有的快樂送給別人。不是每一次的呼吸都一定要這麼去觀想,自己怎麼樣調整都沒問題。
3.
觀眾:
堪布,您好!在觀修釋迦牟尼佛化光,像佛珠大小的光點從頭頂融入我們的心間,然後就看著這個光點,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不去想,但是為什麼我觀想的感覺只能停留短暫的幾秒鐘?是我的觀想有問題呢,還是剛開始這個情況是正常的,就應該是這樣的,以後這種感覺就會慢慢地安住了?感謝堪布!
堪布:
比如說我們觀想釋迦牟尼佛或是觀想另一個佛菩薩,觀想好後,他逐漸化光,最後就變成一個很小的像一粒豌豆大小的光。這光從頭頂進入到了心間,這時候我們觀想這光跟我們的心融為一體,變成了一味一體。把所有的念頭放下,不去思考過去、未來,當下的這顆心也就達到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然後在這個狀態中停留。
但是初學者都是一樣的,在這個狀態中停留的時候,只能停留幾秒鐘。5秒鐘、10秒鐘,一兩分鐘已經是很不錯了,很快就會有其他的念頭。如果這一座只是修無念、平靜這個狀態,那麼產生了念頭的時候,想辦法解決這個念頭,當它消失後,又安住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這一座不是專門修無念,那把釋迦牟尼佛融入自己的心就是前行,後面還有其他的修法,那產生念頭的時候就可以不管了,而是再進一步地去思考其他的問題、修其他的法。你剛才提到了幾秒鐘或幾分鐘,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我們要在這個狀態中停留更長時間的話,那就要專門去修禪定,修了禪定後這個時間就可以逐漸地延長。
觀眾:
感恩堪布!當光點到了我們的心間以後,是觀想我融入了光點,還是觀想光點融入了我?謝謝。
堪布:
這個光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它到我們心間的時候,不是我融入了光,也不是光融入了我,是我們自己的心和這個光融合在一起,我們的意識跟光變成了一味一體。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和我們的心融為一體。
主持人:
謝謝堪布!其實之前我剛好聽過您講安住,當時您說「什麼都不要想地安住一下」。剛好這時有個朋友也聽到了,他說這不就是發呆嗎?但其實這兩個肯定是有差別的,也請您跟剛開始學佛的朋友們講一下,發呆和安住到底有什麼不同?
堪布:
發呆的話,比如說你很辛苦,或是其他的原因,一坐下來什麼都不想去思考,就沒有什麼念頭了。這時候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從佛教的角度去分析,發呆就是人的意識在此時沒有工作、沒有去思考,就是回到阿賴耶識的狀態當中。我剛才講的那種無念,對沒有證悟的人而言,也是阿賴耶識的狀態。所以這兩個都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個佛教術語,指我們意識最基礎的層面。比如說,大海上有風時就會有波浪,沒有風時,海面就會變得比較平靜。但不管是有風或沒風,海底都是如如不動的。同樣的,我們的意識有時候想這個、想那個,有時候又沒有活動,但是最基本、最基礎的這個層面一直都是如如不動的。我們人為地修行,故意把這個思維幅度降下來,讓它回到阿賴耶識的層面,這就是禪定。有時候因為身體很累或其他的原因不想思考,那麼自然也回到了這個狀態。所以本質上,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禪定境界的初步禪定,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那麼這種禪定跟發呆就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了,兩個都是回到阿賴耶識的狀態。
但是發呆的話,即使發呆時間再長也就只是發呆而已,不會有什麼功能,不會讓你修出什麼東西。禪定雖然狀態跟發呆有點相似,但是稍微懂一點禪定的方式再去修的話,即使沒有證悟的智慧,在禪定當中也可以減少我們的煩惱。不是斷除煩惱,只是可以控制煩惱,並且可以修出神通,但發呆就沒有這些功能。這些就是它們的差別。
主持人:
發呆一定是沒有功德的,但是禪修是有功德的。
堪布:
對,它們兩個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4.
觀眾:
堪布,您好!有人說打坐不適合在夜間進行,容易看到一些恐怖的景象。請問您,打坐是不是最好在白天進行?
堪布:
不是。有些說法,例如打坐不能夜間、不能早上、不能晚上啊……這些說法特別多,但都不是來自佛經,而是師兄們自己想出來的,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想出來。佛經裡面只有一個說法,就是以戒為師,也就是以經為師,以佛經為師。我們要看正規的佛經裡面有沒有這樣的記載,沒有的話就不要聽。打坐白天晚上都可以,尤其是我們一天修四座的話,就是凌晨的時候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然後晚上一座。這最後的一座本來就是要晚上修的,所以根本沒問題。晚上打坐不會看到什麼恐怖的東西。我想如果晚上打坐真的會看到什麼恐怖的東西,那白天打坐也會看得到。
觀眾:
那白天打坐時,燈光是不是最好要暗一些,環境要靜一點?這樣是不是比較容易入靜一些?
堪布:
沒有。如果是,可能是你個人的問題。如果我們打坐時心特別散亂,胡思亂想,根本就靜不下來,這可能與光有一點點關係。把打坐的地方的光稍微調暗一點,也許會有幫助。一般的情況下,亮一點、暗一點都沒有關係。
主持人:
其實有些想法可能是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傳給別人,傳來傳去意思就變了。所以還是流言止於智者,大家應該去查查佛經上面有沒有記載才對。
堪布:
對。
5.
觀眾:
堪布,您好!有人說在家居士不能做煙供和施食,請問是不是這樣?
堪布:
不是這樣的。在家人或出家人都可以做煙供,它主要是布施給餓鬼道的眾生。我們布施了煙供,是不是它們就會來找我們呢?不會的。如果它要找的話,隨時都能找到我們,所以這些都是不對的。煙供誰都可以做,都沒有問題的。還有一個你沒問到的,有些人說夜間不能做煙供。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可能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
主持人:
這位朋友問的問題讓我想到,有人說要給大家施米,卻又在上面掛了一個「千萬別來」的牌子。本來煙供就是給鬼神的,但是又讓它們不要來,這就沒辦法做了。
堪布:
對,這樣就矛盾了,就沒辦法做了。
6.
觀眾:
堪布,您好!這是一個關於修寂止的問題,在修完了兩遍五加行之後,可不可以接著修寂止,或者是禪宗的參話頭這些修法?
堪布:
加行不能以數量來衡量,主要是看菩提心、出離心有沒有達到標準。如果達到了標準,修一次後就可以修寂止,還有禪宗講的空性,藏傳佛教的大圓滿都是可以的。如果是質量還沒達到的話,那兩次、三次不行,五次也不行。
觀眾:
那在五加行沒修之前能不能修寂止呢?
堪布:
也可以的。因為我們修五加行的過程當中,心可能會定不下來,也會有很多的煩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五加行之前修一修禪定、寂靜也是可以的。
7.
觀眾:
堪布,您好!苦諦的四個行相裡,為什麼包含了空性和無我?
堪布:
苦諦是什麼呢?苦諦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比如說外在的大自然,還有有情眾生,這些都叫作苦諦。如果有一個自我的話,那應該是在苦諦上面。也就是說,如果有自我的話,不然就是在大自然當中,要不然就是在我們人類或是有情眾生的身上。如果這些裡面都沒有自我的話,那麼四聖諦裡面其他的三個聖諦上面,是不可能有的。因為平常大家都認為有一個自我存在,那麼讓我們以為自我存在的這個東西,其實就是我們的肉體和精神,而肉體和精神都是屬於四聖諦裡面的苦諦。那如果肉體和精神上沒有自我,苦諦上面也就沒有自我了。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接觸到的,就是我們自身內在的精神以及我們的身體、外在的這個世界。這些我們認為真實不真實的東西如果是真實的話,那我們的精神世界、肉體、外面的世界都應該是真實的。但現在我們透過觀察,發現這個精神世界不是真實的,肉體、外在的世界都是虛幻的,這些都叫作空性。那麼這些是什麼呢?這些不是其他的聖諦,而是苦諦。所以苦諦裡面就有無我和空性,原因就是這樣。
觀眾:
請問堪布,四聖諦中,苦諦的四個行相──無我、無常、苦、空性,滅諦的四個行相──滅、淨、妙、離,這些行相的詳細描述是佛經當中的描述,還是後來大德描述的呢?
堪布:
這些都是佛的描述,在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最原始的佛教裡面都有的,後來的祖師大德也解釋了很多。比如說像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世親菩薩的《俱舍論》,還有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這些裡面也有,也解釋了很多。但是這些解釋全部都來自佛經,所以這些都是佛經裡面描述的。
觀眾:
因為四聖諦當時面對的是小乘的受眾,那麼它的重點是在世俗諦上,還是在勝義諦上呢?
堪布:
小乘佛教有四聖諦,大乘佛教也有四聖諦,密宗也有四聖諦。四聖諦就是整個佛教的一個框架,所有佛教的修行過程都不會超越這個框架。不只是小乘佛教,也不只是大乘佛教,大家都是照這個去做的,所以四聖諦的四個諦是不變的。但裡面的內容,比如說痛苦怎麼去理解?大乘和小乘稍微有一點點不一樣。另外無我和空性怎麼去理解?這個深度、高度,大乘和小乘也有一點點不一樣。還有密法的理解,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並不意味著是矛盾的。大乘佛教的四聖諦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四聖諦,但是小乘佛教的四聖諦就不能包含大乘佛教的四聖諦,因為它多了一些內容。密宗的四聖諦包含了顯宗小乘的、大乘的四聖諦,除此之外,還有密法的一些內容。所以四聖諦是整個佛教的,並不僅僅是小乘的。另外,四聖諦裡面的苦諦、集諦和道諦都是世俗諦,滅諦是勝義諦。
觀眾:
特別感恩!我們在學修過程中,應該說也算很精進,但是在證悟之前萬一無常了,我們怎麼對治這個無常?
堪布:
首先是修一修破瓦法,做好準備。修破瓦法之前要去灌頂,因為破瓦法是密法裡面的一個具體修法,所以需要灌頂。灌頂後就學一下破瓦法的修法,這個修法不是很複雜。然後就去修,先是修一個星期左右,比如說從早到晚,大家一起共修是非常好的。一個星期後,可能會出現一些修成了的標準、驗相。之後每天可以堅持修短短的時間,5分鐘,甚至更少也可以,這樣到時候就可以用得上。另外,你還可以看《修心七要》,這裡面有一部分是專門講怎樣用菩提心來面對無常的。這在《慧燈之光》裡面有,音頻、影片、書裡也都有。《慧燈之光》裡還有一些如何面對死亡的內容,既有密法的,也有菩提心的,都講得比較清楚,學一學這些,然後做好準備。
主持人:
感謝堪布非常細緻和耐心的講解,也感謝各位觀眾朋友們熱情踴躍的提問,我相信大家對於實修還有很多的疑問,但是因為時間有限,所以這期節目就要先告一段落了,更多精彩互動,下期節目再見,朋友再見。
編按:本文根據《慧燈·問道》節目編纂整理而成,收錄慈誠羅珠堪布、主持人和觀眾等人的談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