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一季 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活法

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活法

分享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5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好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慧燈·問道》節目。上一期節目當中,堪布對我們進行了生活與佛法的主題開示。因為我們對生活和佛法還是有很多的疑問,所以這次節目中我們再次請到慈誠羅珠堪布與大家進行互動和交流。我們掌聲有請慈誠羅珠堪布!

1. 

觀眾:

堪布,您好!有人覺得自己在生活中沒有害人,對其他人和事都挺熱心的,沒有造過什麼罪業。為什麼佛教總說要讓人懺悔自己的罪業呢?

堪布:

佛教的「懺悔罪過」指的是,即便這一生當中沒有做過任何罪過,那也不意味著上一世、再上一世沒有罪過。所以佛教覺得還是應該懺悔。因為我們的意識就像一個電腦硬碟一樣儲存著很多東西,今天存的、昨天存的、上一個月存的、去年存的……我們今天沒有保存什麼東西,並不能代表昨天和前天沒有存,所以佛教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的。我們現在只要有這樣的機會,就要把阿賴耶識上(也就是精神上)一些不好的東西剷除。現在就是一個機會,以後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大家都沒把握,所以現在有機會的時候要懺悔,這樣比較安全。

還有一點,很多人覺得自己這一生當中,沒有做過什麼罪。但其實不一定,如果我們深入地去思考,我們在工作、生活時認為這個不是罪過,但實際上確實是罪過,是害別人的,是害其他眾生的,都有可能。比如說,這種人在生活中確實沒有故意去傷害過什麼人,但他吃飯時有可能吃一些活的東西等,所以懺悔還是有用的。

主持人:

所以這個知錯能改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

堪布:

是的,知錯能改是佛教裡面非常重視的。

2. 

觀眾:

堪布,您好!人們總說隨緣和順其自然,可有人不作為或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後,也說隨緣或順其自然。我想問堪布,從佛法上如何理解隨緣和順其自然?

堪布:

「隨緣」這個字佛經裡出現得比較多,「順其自然」卻不是很多。其實這兩個內容基本上差不多。「隨緣」是什麼意思呢?「緣」就是外在的。外在的任何東西,能夠刺激我們感官的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叫作緣。「隨」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感官跟著外界的這些東西改變。例如聲音振動了我們的耳膜後,我們內心中就產生了「哦,聽到了一個聲音」,然後去思考這個聲音的內容等,這叫作隨緣。「緣」是外在的東西,「隨」就是跟隨它發生變化,這個叫作隨緣,一般是這樣理解的。

那「順其自然」呢?「自然」是自然法則。比如說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都有因和果。這些因和果之間有一個不能隨意改變的自然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有了因,就一定會有果,我們要順著這個走。如果你過去造了業,那麼現在有這個報應是自然的,例如你殺生,然後生病,這個是自然。那麼「順其自然」就是現在去面對,不去拒絕,就是順著自然的規律走。

另外善的方面也是這樣。我們行善就有善的果報,彼此之間也有因果關係,我們還是要跟著它走。這當下發生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既然有因有緣,那我現在不順它也不行,這是沒辦法拒絕的,所以我去面對,我不逃避。

主持人:

堪布,其實剛才這位觀眾朋友提問題時也說道,面對一些不好的狀況時,有人會說,順其自然吧、隨緣吧。那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一個年輕人沉迷於網遊,我們是不是也能說,那就隨緣、順其自然吧?  

堪布:

對,任何一個字詞的真正意義在我們用到生活時都可能會產生改變。還有一些詞語,用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意義。剛才說的是佛經裡的意思,現在則是我們對某個事情努力了,如果沒辦法實現的話,那就隨緣吧,放棄吧,成了這種意思了。這是我們的一種習慣用法吧。

主持人:

其實跟佛經原來的意思相比,已經有些變化了。

堪布:

稍微有一點點變化,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從字面上看的話,它其實就是隨緣。那就隨緣,我就不要再去努力,或不要再去想改變它。它就是這樣,隨緣的,那就隨著它的因緣走吧,也可以這樣理解了。

3. 

觀眾:

堪布,您好!死亡是一剎那的事情,我總覺得它並不可怕,煎熬的是醫學意義上一些無法治癒的疾病,長時間的病痛折磨。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病痛折磨?是否要提前修一些特殊的法門呢?

堪布:

對。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是針對生老病死的痛苦。生病也有一些特殊的修法,我在《慧燈之光》當中也介紹瞭如何面對病痛。有些修法需要我們現在健康、還沒生病的時候去準備,到面對的時候就可以用得上。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到面對的時候再去修,那一般的這些修法都是不管用的。

《慧燈之光》裡的「如何將病苦轉為道用」講過,我們怎麼樣把病痛轉為修行的資糧,病痛如何轉為道用,「道」就是修行。我們一般人面對生老病死都很拒絕,也不願提及。但有一定修行的人,他可以把生老病死都轉化為修行的動力,再透過這個消除生老病死帶給我們的痛苦。有這樣的修法。

主持人:

堪布,剛才這位朋友提到死亡並不可怕,只是一剎那的事兒。其實我還想向您請教一下,她這個見解是否正確?死亡真的只是一剎那的事情嗎?

堪布:

死亡就是一剎那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死亡帶給我們的後續的一些事情。死亡本身就像人睡著了一樣。比如說,一個人在特別受苦、特別痛的時候死了,那所有的病痛就消失了,這是一瞬間的事。可怕的是死了以後,我們的這一生全部結束了,但又遇到了一個新的開始,那這個新的開始是怎麼樣的?如果在沒有什麼準備的情況下,這後面的事情是比較可怕的。

4. 

觀眾:

堪布,您好!網路上常有大眾對於出家人出門搭乘飛機頭等艙、搭豪車、戴名錶、使用最新款的iphone手機等現象的一些非議。那我們該如何來看待呢?

堪布:

我今天沒有戴名表,真是太好了!如果出家人刻意地去追求奢侈的生活,把自己變成享樂主義者,這樣肯定是不對的。因為這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也不符合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更不符合佛的要求。但如果一個人不是刻意去追求,而是自然就有了,那麼有了以後,他是不是一定要拋開這個呢?也不是。小乘佛教裡,如果今天一個人出家受戒,受戒完畢以後,他的受戒師父要給他講十一條要求,佛教裡面叫「十一個教言」。其中一個就是對生活方面的要求:生活要做到不墮。佛教裡面講不墮兩邊,兩邊是指左右兩邊,也就是說生活不能走兩個極端。

兩個極端中,一個是指刻意地去追求奢侈的生活,像社會上個別人一樣去炫耀名表啊、豪車啊,相互之間用物質來攀比,這絕對是不對的,出家人的生活不能刻意地追求奢侈。還有一個,就是刻意去過貧窮的生活。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是不是佛教徒一定要當苦行僧,過很貧窮的生活?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但實際上也不是這樣。在沒有經過努力,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奢侈品後,把這些奢侈的東西當作一個罪惡來看,然後強迫自己一定要遠離這些東西,認為自己不應該有這些東西,貧窮的生活才是我的生活,我應該刻意地去過貧窮的生活,這也是一個極端。

所以小乘佛教的經典裡講,如果你不需要任何的奮鬥自然就有了,那是不是就可以過這種生活?比如說你有一整棟的大樓,裡面有五百間房間。這樣的一棟大樓,你一個人去用的話,也是可以的。因為你不是刻意地去過這樣的生活,你也沒有為了這個去奮鬥什麼,而是自然就有了。那自然有了以後,你過了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就不能解脫了?也不是。比如說,你只把這棟大樓當作一個房子而已,沒有因為自己擁有一個這麼大的房子就覺得了不起,沒有這些煩惱,沒有這些負面的情緒和想法。車子也是一樣,只是把它當作一個交通工具。你有一輛好車,你沒有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有一天沒有了這個好車,換成一個非常破爛的車子,只要能夠把你送到目的地,你覺得這個交通工具也可以。這樣看(其他類似的情況)都是一樣的。你可以戴一個名表,也可以戴一個幾十塊錢的表,反正它能夠告訴你準確的時間就好了。是名表還是一般的表,這個都沒關係,你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時間表。如果能夠保持這樣一個平常心,那都是沒關係的。不只是出家人,在家人也是這樣。

很多人覺得,佛教徒就不該過奢侈的生活,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其實佛教徒修的是心。物質是好或不好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態。如果心態沒有調整好的話,這些很普通的表、車、房子也會帶給你煩惱;心態調好了以後,這些物質本身不是邪惡。比如說金錢,佛教永遠沒有把金錢當作一個罪惡的東西。如果用得好,金錢也是有好的一面。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要求也不一樣。小乘佛教裡講,如果有人給家人供養金銀珠寶,那這個出家人不能接受,他手一碰就會犯戒的。所以南傳佛教的出家人,很多時候身上都沒有錢的。如果兜裡面有錢,他們到超市去買東西,會把包包擱在那讓收銀員來拿錢,他是不碰錢的,到現在也是這樣。但在大乘佛教裡,如果有人供養金銀珠寶,不接受的話就又是犯戒了。要接受,但接受後必須要把自己當成金錢的保管員、管理者,而不是它的擁有者。把這個錢收了以後,要用到弘法利生、幫助眾生等方面,就是心態應該是為了弘法利生而接受這個錢。

如果為了自己的享受然後刻意地去追求物質,則不管大乘還是小乘都不允許。所以出家人坐頭等艙,用電器設備,很多人會說,為什麼出家人要用蘋果手機?如果只是把蘋果手機當成通訊工具來看的話,那蘋果手機可以,什麼手機都可以,對出家人本身來說,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一般來說,出家人最好還是過比較簡單的生活,這樣是很好的,在別人的心目當中也比較順眼,但也不是要刻意地去追求簡單。對個人來說,要看怎樣才能夠保持比較平靜的心。如果有什麼東西讓你產生煩惱,那這個東西是要放棄的,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現在網路上說得很嚴重,好像擁有這些東西就完全違背了佛教的教義。實際上也不是這樣,要看心。

在家人也是這樣,有些時候我們也遇到有人問:在家人佛教徒學了佛以後,可不可以結婚,可不可以住很大的房子,可不可以一身都是名牌,可不可以背幾十萬、幾百萬的包包?這些答案都是一樣的,如果自然就有,那這是可以用的。一般在家人不太可能自然就有,但是如果不需要太多太多的奮鬥,因為各種原因自己自然擁有的話,那這個也是可以用的。

主持人:

非常感謝您!您剛才一番話確實對我們有很大啟發。因為很多初學佛的人,剛接觸佛教的時候會有一種恐慌,覺得我要學佛了之後,我以前過的好生活不能再過了,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堪布:

對,不是這樣。比如說也常有人問:剛學佛的在家人可不可以參加娛樂活動?參加正常的娛樂活動是沒有問題的,即使穿著打扮非常時髦也沒關係。主要不是看外表怎麼樣,外表雖然破破爛爛的,但裡面都是嫉妒、傲慢,各種各樣的煩惱,全部都非常的骯髒,那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們平時講,21世紀的佛教徒既要有佛學的修養,也要有科學的頭腦。年輕人的穿著打扮,完全可以非常時髦,沒有一點問題。有些佛教徒,可能因為某些個別的寺廟或個別上師的要求,吃的東西很簡單,穿的也是破破爛爛的,很多身上的衣服不男不女,他們覺得這樣很好,但其實這沒有什麼好的。所以佛教徒的穿著打扮還有言行舉止,要符合現代人的觀念,「與時俱進」這句話對佛教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佛教徒的言行舉止都與社會格格不入,那誰來學佛呢?佛教就邊緣化了,最後沒人去學,那本身也不是佛的意思。佛陀的要求是生活不要走兩個極端:既不要太奢侈,刻意地追求奢侈;也不要太貧窮,過正常的生活就好。如果自己有福報,生活過得好一點、奢侈一點,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如果自己喜歡簡單的、稍微貧窮一點的,不需要那麼多物質的生活,能夠讓心清淨,當然也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沒問題的。

主持人:

謝謝您,相信很多年輕人因此就如釋重負了。謝謝!好,下面一位觀眾朋友。

5. 

觀眾:

堪布,您好!我們學習佛法中要用到佛珠,因為佛珠是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現在的佛珠非常多,請問堪布:是不是越貴越好呢?還是說這個就是隨心所欲呢?請堪布開示。

堪布:

也不是越貴越好。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用什麼樣的佛珠都可以,不一定要用貴的佛珠。現在不管信佛的、不信佛的,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個佛珠,這個確實是一種時髦。大家把很多原來很便宜的佛珠炒得很貴很貴,這是把佛珠當作裝飾品了,然後就相互之間對比,誰的佛珠貴,誰的佛珠好看等,但這不是佛教的本意。

有一些特殊的修法,比如說密法裡講的一些本尊的修法或是不同的修行的內容,會有一些佛珠上的要求,這個是比較特殊的。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用不到。我們平常就是用六道木的,木頭的或是一般的、稍微比較便宜一點的佛珠就可以,反正是計數的,也不需要很貴。一般情況下,佛教對我們念咒時用的佛珠沒有太多的要求,用什麼樣的都可以。

6. 

觀眾:

堪布辛苦了。我們常看電視裡賣珠寶的節目會宣傳「男戴觀音女戴佛」。這個我們也知道了很長一段時間,它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真的有分別嗎?佛教裡面有這樣的規矩嗎?謝謝。

堪布:

佛教裡面應該沒有這樣的規矩,怎麼戴都是可以的。不知道什麼時候產生了這樣一種說法,可能是世俗人自己的想法吧!佛經裡沒有看到。都可以的。

7. 

觀眾:

師父您好!我們修行人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人在太空中如何辨別東南西北呢?還有,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什麼位置?然後它到底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還是只是一個比喻?

堪布:

在太空中地球有自轉和公轉,它的西方也有變化,不是永遠都是一個方向。我們東方的西方,和美國的西方也不一樣。當年釋迦牟尼佛宣講《佛說阿彌陀經》時,地球的自轉是上午、下午還是中午?是夏天,還是秋天?是什麼時候?我們都不知道。但那時候就有一個方向是西方,佛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這個方向。

剛才你說的是對的,在太空當中要確定一個確切的西方是不太現實的。當時佛在講法的時候說西方在這邊,就是告訴大家,這邊有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是這樣的。如果要明確定位西方極樂世界是很難的,不好確定是在什麼地方。佛經裡講,是超越了成千上萬的宇宙的一個世界。

佛教世界觀很早以前就講過。《華嚴經》當中講了很多很多的世界,有些世界是有陽光的,有些世界是沒有陽光的;有些世界的人身上發光,有些世界的植物身上發光;還有些世界的人和植物沒有光,就像我們的世界一樣,要靠太陽的光,等等。這就是佛經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在超越了這麼多的世界之後,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依照佛經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像我們現在的地球一樣確實確實實存在的世界,但是沒辦法說出確切的位置。我想釋迦牟尼佛在講這部經的時候,西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主持人:

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朋友問我,你們都說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呀?是諾亞方舟還是太空船?他們會覺得很奇怪,人都已經過世了,怎麼去西方極樂世界呢?

堪布:

人的肉體不會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也不需要諾亞方舟和太空船,什麼都不需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是人的意識,比如說人的身體是一棵樹,我們的意識就是樹上面的一隻鳥,樹倒下了,鳥就會飛走。我們的意識可以瞬間從這裡搬遷到另一個地方,有可能比光速還快,不需要什麼交通工具。人在這個地方的業力結束了以後,就不會再停留在這個地方,而會繼續被業力牽引到其他地方,我們的業力在哪裡成熟,瞬間就到這個地方投生。

主持人:

感謝慈誠羅珠堪布今天給大家答疑和解惑,也感謝各位觀眾朋友的熱情提問。由於時間關係,我們這期節目還是要先告一段落了。感謝大家,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編按:本文根據《慧燈·問道》節目編纂整理而成,收錄慈誠羅珠堪布、主持人和觀眾等人的談話內容。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生命終將歸於解脫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6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好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專欄。在上一期的節目中,慈誠羅珠堪布就佛法與生活的主題,為我 ...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心變了,一切都會改變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7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好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慧燈·問道》節目。上一期節目當中,堪布對我們進行了生活和佛法這個主題的開示。因為 ...

S1C2_帶著智慧行走.png

尋求內心的平靜

《慧燈·問道》「實修篇」第1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慧燈·問道》節目。有這樣一則公案:岡波巴大師在經過幾年的閉關修行後,要離開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