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一季 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分享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2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慧燈·問道》節目。上期節目中,堪布為我們進行了以生活和佛法為主題的開示。因為我們對生活和佛法的問題還有很多,所以這期節目我們再次有請慈誠羅珠堪布與大家進行互動和交流。讓我們掌聲有請慈誠羅珠堪布!

現在,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踴躍舉手了。 

1. 

觀眾:

堪布,您好!我剛剛接觸佛教,有朋友勸我皈依。但我很擔心皈依後就不能吃肉了,我實在是戒不掉怎麼辦?

堪布: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很多人都認為皈依了就要吃素。確實,吃素在大乘佛教裡非常非常重要,但也不能把吃素和學佛等同起來。並不是說你不吃素就不能學佛了,其實也沒有那麼嚴格。如果能夠吃素的話,那是最好的選擇,實在不能吃素就選擇吃三淨肉。「三淨肉」就是超市出售的肉,市場上出售的肉,不是專門為了我一個人宰殺的肉類。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樣的肉叫作「三淨肉」。吃「三淨肉」,然後學佛就可以了。如果因為不能吃素就不學佛的話,確實是有點不划算。所以沒有那麼嚴重,你可以學佛,吃素暫時不行的話,可以吃三淨肉,只要別去吃活的就可以了。

觀眾:

謝謝堪布。我還有一個擔心,好多人都說學佛要清心寡慾,那我還可以結婚嗎?

堪布:

如果你準備出家就不能結婚了,在家人則沒有這個要求。最原始的佛教中,釋迦牟尼佛就有四眾弟子。「四眾弟子」包括出家人的比丘、比丘尼,有男女兩種;另外就是在家人,也有男女兩種,這四個就叫作四眾弟子。在家人包括已經結婚的和即將要結婚的。所以,這個沒問題的。 

2. 

觀眾:

堪布,您好!我的問題也是關於吃素的。讓我感到比較困惑的是,像日本、韓國和南亞的一些出家人,他們也不吃素,難道他們就不能成就嗎?在您剛剛的開示中,您說過吃素和皈依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那麼吃素和成就之間是不是存在這種必然的關係?

堪布:

也沒有。釋迦牟尼佛早期的戒律,也就是出家人的戒律裡有明顯的記載,講的非常清楚,什麼樣的肉可以吃,什麼樣的肉不可以吃。只要是三淨肉都可以,包括魚肉這些都可以吃,這是小乘佛教的要求。所以南傳佛教——泰國、緬甸這樣佛教非常興盛的地方的出家人,他們都是吃葷的。但是大乘佛教就不一樣了,大乘佛教裡有明顯的規定要吃素,還講了很多吃素的好處。

但是不是不吃素就不能成就?沒有那麼嚴重。你不吃素,暫時確實沒辦法戒肉,也同樣可以去學習、去修行。但是如果吃肉的話,那在修慈悲心的時候,慈悲心的發展會受到一些影響,因為我們的飲食跟心情還是有關係的。

科學家用鴿子做過一個實驗:讓50隻鴿子全部從小就吃素,讓另外50隻鴿子吃肉。因為鴿子是雜食動物,吃肉吃素都可以。這兩群鴿子長大以後,就發現它們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區別。從小吃素的這50隻鴿子,性格特別溫柔;從小吃肉的這50隻鴿子,性格特別暴躁。這就證明飲食跟我們的心情確實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所以佛在《楞伽經》裡面也講到,如果我們吃肉,修慈悲心就難。但也並不是說,吃肉就根本沒有慈悲心。吃肉了也可以修,可能就要多費一點功夫,但還是可以有慈悲心的。

那是不是吃肉就不能開悟呢?也不是不能開悟、不能成就,但吃素是大乘佛教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我們能夠吃素就盡量吃素,實在不行,最低限度就是不吃活的。比如你要吃海鮮,那就去吃冰凍的海鮮,活的都不要去吃,不要點殺,這樣也可以。這樣你也算是一個標準的佛教徒,而且可以是一個標準的大乘佛教徒。

雖然大乘佛教裡有很多的要求,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全部做到,但我們盡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當然有些嚴重的、非常原則性的東西,比如戒殺,這個一定要做到,必須要做到。除此以外,其他盡量按要求去做。實在是做不到,還有一些選擇,那就是懺悔,努力地去修慈悲心,這樣吃肉也不會變成修行的阻礙,同樣也可以解脫。

觀眾:

明白了,謝謝您。那麼作為一個以素食為主的佛弟子,我們應該如何跟家人和朋友相處呢?我們自己吃素,有時候看到大肆吃肉的人會覺得心裡有點不開心,甚至對這些以肉食為主的眾生產生一種輕視的感覺。請您開示,應該如何對治自己的這種心態?如何在自己吃素和理解他人的飲食方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堪布:

在佛教裡有一個很嚴格的要求:如果是一個嚴格遵守戒律的人,當看到一個破戒的、不清淨的人時,不能輕視他,更不能去侮辱他,不然比自己破戒還嚴重。吃素也是一樣,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比如你自己堅持吃素,在吃素方面他們不如你,但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他們未必比你差,甚至可能做得更好,或者已經遠遠超過了你。所以我們不能單方面地認為,他們不能吃素我能吃素,那他們就不如我,這是不對的。

因此,我們看到他人吃肉,尤其是吃活的東西的時候,如果他是你很好的朋友、家人,能夠勸的話就勸,勸不了那就不要去管他,只能這樣,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人都變成素食者。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時候,印度還是一個很小的地方,當時佛陀經常來來往往,他所在的城市裡大概有70萬人。這70萬人當中,50萬人是學佛的,10萬人什麼都不學,另外的10萬人是學外道的。 70萬人的城市,我們現在看起來就是一個很小的城市,而佛陀這麼一個偉人天天生活在這裡,卻沒有把這個小城市的人都變成佛教徒。連佛陀的力量都不能改變所有人的選擇和想法,那我們怎麼有能力讓所有人都吃素、學佛呢,這是永遠都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能勸就勸,不能勸的話就尊重他,這是他的飲食習慣。如果他以很殘忍的方式去吃各種各樣的生命,那的確是不對的、是錯誤的。但他現在就是這樣子,沒辦法。而你內心當中也不要有什麼不高興,你要告訴自己:我沒有必要不高興,因為佛陀經常在的這個小城市裡面,也並非所有人都是素食者、佛教徒,那我算什麼呢?一個連自己的問題都沒有解決的學佛人,怎麼可能讓全家人以及我圈子裡面的所有人都成為素食者、佛教徒呢?不可能。但是,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去給他們灌輸一些東西,這樣我的心態就平衡了。以後家裡吃飯時,大家相互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誰也不干涉誰的飲食習慣——我吃我的素,你就吃你的肉就可以了。六祖惠能大師開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跟獵人一起生活。那段時間裡,獵人吃肉,他就吃肉邊菜。他說:「人吃菜邊肉,我吃肉邊菜」,在一個鍋裡面,大家就這樣吃。所以我們也這樣,家庭就比較和諧。

主持人:

就是能勸就勸,不能勸的话互不干涉、互相尊重。

堪布:

對,這是最好的方法。

 

3. 

觀眾:

堪布,您好!佛教講究因果,要積累福報資糧。我平時也特別願意幫助別人,然後也去寺廟捐錢供僧,參加放生。為什麼我挺善良的,卻還是沒有錢呢?為什麼做了好事,沒見到好報?

堪布:

這個因果,你們可以在百度裡面去搜一下「四業」,就知道這個果報是怎樣成熟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種莊稼的時候不也是這樣么,種水果有可能兩三年後才可以豐收,而很多糧食四五個月後就會成熟,有些蔬菜則可能幾個星期就可以吃了,這是它自己的一個規律。但無論什麼作物,都不是我們今天種了明天就可以吃,或者今天上午種,下午就可以吃,幾乎沒有這樣的。因果也是這樣,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快樂與過去的業有關係。舉個例子,我們每年 9月之前吃的米都是上一年種的:我們當年 9月之前種的米,雖然已經播了種子,但不能馬上就吃,而是 9月以後或是明年才能吃。因和果也是一樣,這是自然規律。善惡的因果,也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所以,現在沒有錢不等於以後沒有錢,慢慢地等,就會有的。

主持人:

聽了您這一番話,我突然想到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堪布:

對,時候未到。

主持人:

大家等一等,做善事還是有善報的。

堪布:

對對對。

4. 

觀眾:

堪布,您好!非常開心能夠見到您。現在很多人都去寺裡燒香拜佛,去祈求讓生活更順利一些,為什麼有的人祈求就靈驗,有的人就不靈驗呢?

堪布:

很多人也說,什麼佛很靈、什麼佛不靈;什麼寺廟很靈、什麼寺廟不靈。其實這不一定是靈或不靈,而是因為裡面有我們看不見的一些因果。比如說他到某個寺廟去求,然後達到了他的目標,那這個真的是因為他求了嗎?這裡面會不會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所以這個靈和不靈,不好說。但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只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對佛菩薩的祈禱一定會靈,一定會得到佛菩薩的保佑或者是加持,前提條件是有足夠的信心。

觀眾:

佛教經常說,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還說不管祈求什麼事情都會實現,那用什麼方法去祈求可以實現呢?

堪布:

觀世音菩薩就是救苦救難,我們去祈禱是靈的,比其他的菩薩離我們還要更近一些,佛教裡面也是這麼講的。菩薩都有慈悲心,但因為觀世音菩薩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的慈悲化現,是諸佛菩薩的慈悲心顯現出一個觀世音菩薩的樣子,所以我們去求觀世音菩薩的話就是很靈的。但這必須要有很強大的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是沒辦法的。佛教裡有句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河裡有水,空中的月亮一定會在水裡顯現,我們可以看得到它的影子;但如果河是乾枯的,沒有水,那月影就沒辦法顯現。同樣,如果沒有信心,就是觀世音菩薩也不靈。另外,雖然有很強大的信心,但過去造了非常嚴重的罪過,這時也只能去面對它的果報。有時佛菩薩的能力也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現狀,所以我們平時說「佛是全知,但不是全能」,也就是這個意思。

主持人:

感謝堪布。我們經常說「心誠則靈」,這個「誠」是不是就是您剛提到的,對佛菩薩要有信心?

堪布:

對,虔誠。

5. 

觀眾:

堪布,您好!我覺得看看佛學的文章,可以使人的心態平和,也更加睿智,但我這麼年輕就去修行是不是太早了?我是否應該先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等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然後等老了,時間充裕了再好好去修行?

堪布:

不會太早的。學佛在二十歲的時候、十幾歲的時候,七八歲的時候都可以。如果你有善良的心,那越早學佛越好。佛教的核心就是智慧和慈悲,那學智慧和慈悲當然越早越好了,所以不會過早。

而且,也不是賺很多錢就能體現出我們的人生價值。我們現在的價值觀當中,覺得有錢就叫成功人士,有錢就可以充分地體現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沒有錢的話,不管他做什麼都不算體現人生價值。這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錯了,我們把金錢作為衡量成功和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這肯定是錯的。而且再過五十年、一百年,那個時候肯定不會用現在的這個標準來衡量誰成功、誰不成功;誰體現了人生價值、誰沒有。三十年後不會這樣,這隻是一個階段。因為人類歷史一直都在變化、發展,在不同的時代中有不同的價值觀。在一兩千年前,大多數有學位、層次比較高的人,都比較注重內在的東西。唐朝的時候,很多中國的知識份子都修禪,那個時候,禪和內在的東西就作為一個衡量標準。現在我們是用錢來衡量,但以後不一定是這樣。

所以,人生的價值就不能僅僅用賺了多少錢來衡量,而是有很多的方面。一個人可以去賺錢,這也沒有什麼不好。賺很多錢,然後拿錢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的方法;同樣,你也可以去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利他的事情,這些都是非常好的。

另外一個問題,「我這麼年輕的時候去學佛,會不會妨礙事業的發展?」也不會的。賈伯斯不就是二十多歲的時候去修禪了嗎,人家事業多好啊,所以沒問題的。

主持人:

堪布,您剛才提到「什麼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那麼從佛教的角度來判斷的話,怎麼樣的人生才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呢?

堪布:

佛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判斷:一個是提升自己生命的級別,主要是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另一個就是利他,為他人付出。只要有這兩個,那有錢沒錢,做什麼事情都不是很重要,你的人生價值就已經充分體現了;如果沒有這兩個,那你做再大的官、有再多的錢,當然這些在有些地方還是有用的,但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是不足以說明你體現了什麼人生價值的。

主持人:

所以還是您之前提到的智慧和慈悲。

堪布:

對。還是智慧和慈悲。

主持人:

感恩您。所以其實學佛也是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

堪布:

對。一步一步來。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恩慈誠羅珠堪布今天給我們做的答疑和開示。我相信大家還是意猶未盡,但是因為時間有限,這期節目只能先告一段落了,更多的精彩互動,下期節目我們接著繼續。

 

編按:本文根據《慧燈·問道》節目編纂整理而成,收錄慈誠羅珠堪布、主持人和觀眾等人的談話內容。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用智慧看透世間黑白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3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節目。在上一期節目當中,慈誠羅珠堪布就佛法與生活的主題,為我 ...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學會裁剪世俗的生活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4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好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慧燈·問道》節目。我們常說,佛法要利益生活,那麼我們該如何用平時學到 ...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活法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5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好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慧燈·問道》節目。上一期節目當中,堪布對我們進行了生活與佛法的主題開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