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一季 這樣與世界相處

這樣與世界相處

分享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慧燈 · 問道》「生活篇」第1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這一期的《慧燈 · 問道》節目。這些年我們不時會聽到這樣的消息:某高校高材生放棄了留學而選擇出家;一些歌星和影星也皈依了佛門,甚至開始出家修行;像《大唐玄奘》《大話西遊》和《三打白骨精》這樣的與佛教相關的影視劇作品,也陸續被搬上了螢幕;聚會時,會得知一些朋友和親人低調吃了全素,身邊信佛和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今天在座的觀眾朋友們,也大多是剛剛對佛法產生了興趣,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到了我們的現場。

那麼,佛教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讓這麼多人喜歡它?學佛有什麼意義,又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今天這期節目的主題就是「佛法與生活」。有請五明佛學院的慈誠羅珠堪布。

現場的大多數觀眾朋友因為剛剛對佛法產生了興趣,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家首先特別想知道,堪布您當年學佛和出家的原因是什麼,而且也想請您給大家講一講學佛到底學什麼,學了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好處?

堪布:

1984年,我去五明佛學院開始真正的學佛。在這之前,我很小的時候就對佛教有信心,那時就想:如果有一天有機會,我要去出家學佛。這個想法可能一方面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我個人認為也有一些以前的影響在。

在那個年代,那麼小的年紀就學佛,我身邊這樣的人不是太多。儘管父母信佛,但當時也沒有什麼佛教活動,包括家裡都不會有。所以,在我小時候的生活中,佛法沒有什麼內容給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那麼,我能夠想去學佛,有些方面是來自以前的一些影響,還有些方面是來自家庭父母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去五明佛學院依止了法王如意寶,然後就開始了正式學佛。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佛教好,要去學,是抱著一個這樣的想法,但是還不知道佛教的真正意義。到學院以後我就很認真地去學習了,一直到現在。

在這三十多年的學習中,我個人的第一個體會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內容是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尤其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佛教的核心見解和觀點。

我遇到過很多外國科學家、哲學家和學其他宗教的朋友,通過和他們交流,我覺得我的選擇是沒錯的。我所學到的佛教智慧,無論放在科學的領域還是哲學的領域,在什麼樣的領域當中,我覺得都是站得住腳的。

此外,我在學佛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佛教的觀點,還學到了相關的方法。佛教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死板,一些很具體的方法,如果放在出家人的生活當中,那就是出家人真正的修行方法;如果放在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當中,也可以解決很多人心靈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條路沒有走錯。

雖然我在學佛的道路上,談不上有很大的成就,但這些都是我學佛後的體會。今天有機會和大家分享這方面的一些知識,我也感到非常高興。我想,現在的社會從物質的角度來講已經非常豐富了,但精神方面還沒有得到滿足。這樣就不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很多人非常迷茫。因為在物質生活領域,我們需要什麼都很明白。肚子餓,我們知道要吃飯,但在精神方面到底需要什麼呢?大家都不是很瞭解,總覺得缺了什麼東西,但到底欠缺了什麼,卻不是很清楚。

我們本以為,物質財富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是我們跟物質有一定距離的時候會有的想法,但是當我們跟物質財富零距離接觸,充分了解物質本身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不可以帶來什麼的時候,我們過去的想法就會有很大的轉變。過去認為物質財富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現在有了物質財富後,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剩下的沒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該怎樣來解決,這些方面我們都不是很清楚。

雖然心理學家進行了研究,想用很多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比如很多時候靠吃藥這種物質的方式來解決,不過最終還是一條失敗的路,是一條走不通的路。其實佛教裡的一些東西可以用到他們的生活當中,比如一些佛教的觀點、理念,不全盤接受也沒關係,但有些方法用到生活當中,卻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像美國的學校和醫療機構都廣泛地在進行禪修,他們所進行的禪修一部分來自南傳佛教——緬甸和泰國的內觀禪;另一部分來自於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裡的禪修主要是慈悲禪,還有自他交換之類的禪修。進行這些禪修的人不一定是學佛的,但是很多的科學實驗發現:禪修,尤其是慈悲禪和內觀禪,可以解決人們的很多心理問題。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只要能夠説明到人,那肯定是再好不過。所以,我認為佛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也無論是什麼樣生活方式的人,都有一定的説明。

主持人:

那學佛主要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呢?

堪布:

佛教的內容很多,但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兩個字——「智」、「悲」。「智」就是智慧,「悲」就是慈悲心。為什麼是智和悲?首先,大乘佛教認為,在六道輪迴中,人間或者天人雖然有幸福快樂,但這些幸福和快樂都是短暫的、相對的,無論我們在這個輪迴當中走得多遠、多高,最後還是要回來。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超越和突破。那麼用什麼方式來突破?並不是用燒香拜佛或修廟捐錢的方式來突破,超越和突破唯有依靠智慧。

我們為什麼突破不了輪迴?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我們無法超越輪迴呢?佛教認為沒有造物主、萬能神,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在規律中運轉,所以佛教是無神論者。用佛教的話來講,人在輪迴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們自己的無明,也就是無知。我們的無知和愚昧讓我們不瞭解世界的真相,也不了解我們自己人生的真相,這樣就導致了一系列的輪迴。如果要從源頭上解決輪迴,就要把無明、無知斷除掉。這不是用燒香拜佛、修廟捐款的方法就能斷掉的,唯一需要的是超凡的智慧。佛教認為,需要一個能超越輪迴的超凡智慧,才能夠讓我們從輪迴當中走出去。

當我們從輪迴當中走出去後,就是《華嚴經》裡面非常著名的兩句話,第一句的含義是我們要超越輪迴;第二句的含義是我們不脫離輪迴。

這就是大乘佛教的原則。我們要超越輪迴,超越以後又不脫離輪迴。「不脫離」是指超越後,雖然沒有煩惱、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這就解決所有問題了嗎?根本不是,這隻是一個開頭。後面的是什麼?後面是要把自己超越輪迴的方法告訴更多的人,並不是我自己超越以後就到西方極樂世界等地方待著去了,而是還要回到這個世界、回到這個輪迴當中,讓更多的人超越,這就是不脫離。只有有了慈悲心才可以做到不脫離。所以大乘佛教認為,只要有智慧和慈悲心,就能夠超越輪迴,同時也可以不脫離輪迴,這就夠了。所以我們可以把大乘佛教的所有內容歸納為這兩個。

學佛也是這樣。我們首先是信佛,相信佛菩薩可以保佑我們,或者相信我燒香拜佛是有功德的,在這背後就有供佛和求佛,但這些都還不是學佛。真正的學佛是什麼?學佛就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那麼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什麼呢?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兩個東西:一個是智慧,另一個就是慈悲。我們先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智慧,然後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慈悲,這才是真正的學佛。

主持人:

非常感謝慈誠羅珠堪布給我們的講解,相信一定能解決很多人對於佛教的疑問。剛才您提到了智慧和慈悲,今天我們現場有很多觀眾朋友,大家都是帶著問題來的,而且是迫不及待地要跟您交流。所以我現在能做的智慧和慈悲的事,就是交出話筒、交出話語權,讓大家跟您一對一地交流,希望通過跟您的對話,大家也可以獲得智慧、獲得慈悲、獲得喜悅。哪位觀眾朋友先發言?

1. 

觀眾:

堪布,您好!我的問題是:佛法一直在勸我們放下,不要去執著。可是我覺得學佛本身也是一種執著呀,包括吃齋、念佛,這點我理解不了。

堪布: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佛教的確讓我們放下很多執著,但對這些執著的放下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說當下就必須放下所有的執著,這根本不可能。你說得對,我們現在暫時先去吃齋受戒,然後誦經學習等,這些全部都是執著。但通過這些執著,逐漸可以達到沒有執著的地步,最終會將包括吃齋受戒、誦經學習在內的所有執著都放下。但這是到了機緣成熟時才放下,或者是你的境界到達一定程度時才可以放下。好比我們坐船渡河,船到河中間時是不能放棄的,只有等你到了彼岸才可以不要這個船。包括我剛才講的菩提心在內,如果沒有了這些各種各樣的執著,我們學佛就沒有動力了。

學禪宗的平時講放下比較多,學淨土的平時就是很虔誠地念佛。有些人就不理解,到底是要放下,還是要虔誠地念佛?如果要放下,那念佛也是執著,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種執著;如果我不執著的話,那就沒辦法很虔誠地念佛,沒辦法祈請阿彌陀佛來迎接我。那到底應該怎麼做?虛雲老和尚在著作裡講過,淨土和禪宗是可以圓融的,叫作禪淨雙修,即禪和淨兩個都可以修。意思是我們通過禪來證悟,逐步達到放下的目標,但在還沒有這麼高的境界時,我們可以通過吃齋念佛等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這兩個是相互説明的,是不矛盾的。總而言之,最終要放下,但放下是有過程的,不是現在就放下。

2. 

觀眾:

您好堪布,您講得特別好!要學習慈悲心,但是這個太難了。工作壓力這麼大,我以慈悲心把客戶讓給競爭對手,我自己就沒有業績了,工資也會比別人低。這樣的話我該怎麼辦呢?

主持人:

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如果他有慈悲心,那別人就會利用他,而他自己就掙不到錢。

堪布:

是的。在激烈的競爭當中,如果你把所有的機會全部讓給別人,不去競爭,這樣肯定會導致你自己沒有業績,然後薪水也就隨之降低,最後出現生活上的問題。這樣學佛肯定是很難了。但其實慈悲心不等於放棄,也不等於軟弱、消極,正當的競爭是沒有問題的。比如你和一個同事去做一個專案,如果這個項目本來是他的,而你用很多世俗的手段把他的專案搶過來,這樣可能不對。但如果是大家都可以做,並不屬於某一個人,你去競爭,這就是正當的競爭,不違背佛教的慈悲心。

「慈悲心」就是別人痛苦的時候,你希望他沒有痛苦;在平時你希望別人擁有幸福快樂。但在很多時候,比如競爭等,並不是說你要把全部的機會讓給別人,所以競爭本身沒有問題。在家學佛的人不能做的事情有十條,我們稱為「十不善」。「十不善」裡面最根本的就是四個:殺、盜、淫、妄。你只要沒有去做這些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做的很多事情都沒有問題,也不是那麼嚴重。如果佛教徒不能競爭,全部都要讓給別人,那就沒人敢學佛了,所以正當的競爭沒問題。

觀眾:

謝謝您。那如果與我競爭的人擠壓我,給我「穿小鞋」,我還保持慈悲心嗎?

堪布:

你不能惡意去整對方,不要去整人,只要做到我剛才講的正當的競爭,都是沒有問題的。所以這個時候你去競爭,不等於你沒有慈悲心。

主持人:

也就是說,只要是正當的競爭,憑自己的能力把專案做得更好,這樣競爭還是可以有的。

堪布:

你們兩個人去競爭,如果你願意放棄,把機會讓給別人,這當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你有家人,也許還有公司的其他員工,那麼利益就不是屬於一個人的。這樣的話,他是為了他人,也就是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也是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利益。

主持人:

都不是個人利益。

堪布:

對,在這種情況下,他背後有那麼多人要吃飯,我這邊的人也要吃飯,大家都一樣。從這個角度講,我去競爭完全是沒問題的,這不需要擔心,沒問題的。

3.

觀眾:

您好堪布!我身邊有很多學佛的師兄,習氣特別重,愛搬弄是非,個人作風也有問題。不學佛的話也就無所謂,但在學佛的團體裡有這樣的人,我就很煩惱。跟這樣的人相處的時候,我該怎麼辦呢?

堪布:

在佛教團體裡,不一定每個人的素質都很高,不要有這樣的要求。大家都是學佛的,但是學佛的人有不同的層次。有些人學佛的時間比較久,可能素質稍微高一點,修行也就修得稍微好一點,脾氣也可能會好一點。這種人在一個團體裡面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可能剛剛學佛,或者是學佛沒有多久的,還有雖然已經學佛十年、二十年,但所謂的學佛實際上根本就不是學佛。就像我剛才講的,他們一直停留在信佛、求佛和供佛的階段。也就是他自從學佛到現在,一直都在燒香拜佛,又沒有去學習、又沒有去打坐、又沒有去修行,那麼這些人的素質就不一定很高。

另外,剛剛進入佛門的人一開始即使真正地學佛,有學習、有修行,但畢竟才剛剛開始,還在努力,境界都不是很高。因此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不一定控制得住自己的煩惱。所以我覺得,佛教團體裡有各種各樣的人,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但是按理來講,學佛學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沒有任何變化的話,那可能要思考學佛的方法是不是有問題,因為學了一段時間以後應該是有變化的。

那我們應該怎麼看這些現象?首先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還有就是理解這些人,這很重要。因為他們都想學佛、想修行,但因為時間的關係,他們現在境界不是很高。這個時候,就一定會把社會上的習氣帶到這個團體裡,比如說喜歡搬弄是非等。要把這些已經根深蒂固的東西一下子放下來也不是很容易,所以首先要理解對方,另外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樣應該是比較好。

主持人:

都是初學佛者,難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多包容一些就好了。

堪布:

對,多包容一些。

4.

觀眾:

堪布,您好!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合法且能夠賺更多錢的機會,而佛法教育我們要少欲知足,那麼在我學佛之後是否還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賺錢呢?

堪布:

學佛之後去賺更多的錢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你花太多的時間去工作賺錢的話,基本上就沒有學習和修行的時間了,如果是這樣,那你還是要考慮一下。如果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賺錢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最終還是要看時間的分配,你要把握好,這樣就沒問題了。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恩慈誠羅珠堪布今天給我們做的答疑和開示。我相信大家還是意猶未盡,但是因為時間有限,這期節目只能先告一段落了,更多的精彩互動,下期節目我們接著繼續。

 

編按:本文根據《慧燈·問道》節目編纂整理而成,收錄慈誠羅珠堪布、主持人和觀眾等人的談話內容。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2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慧燈·問道》節目。上期節目中,堪布為我們進行了以生活和佛法為主題的開示。 ...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用智慧看透世間黑白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3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節目。在上一期節目當中,慈誠羅珠堪布就佛法與生活的主題,為我 ...

S1C1_你一定要懂的取捨智慧.png

學會裁剪世俗的生活

《慧燈·問道》「生活篇」第4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好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慧燈·問道》節目。我們常說,佛法要利益生活,那麼我們該如何用平時學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