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在佛教的理論體系當中,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憂鬱症?
慈誠羅珠堪布:
稍微有點憂鬱的苗頭和傾向時,一定要把它處理好,不要憋在心裡。
處理的方法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發洩。例如找一個什麼都可以講的朋友,把心中的想法全部說出來。如果沒有這樣的朋友,那就要找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都很有經驗,一定會讓病人講。講什麼都沒問題,他會很認真地聽,而且不會評斷這裡面的是非對錯。這些話中也許確實有很多不對的地方,或者是帶有患者個人的主觀意識,但沒關係,無論他說得對還是不對,醫生都會認真地傾聽。這對患者來說是一種發洩,是很有幫助的。
還可以透過其他的方法,像是我們剛才談到的那些,也都是發洩的方法。當然,這些發洩不是用暴力之類不好的方法,而是把內心當中的許多想法說出來,不要憋著。運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發洩方法。
另外一種方法是把它化解掉。關於化解,佛教裡主要的方法就是禪修。例如,你今天在公司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特別不開心,解決這個抱怨或這種心態的方法,佛教裡面有很多。有的是去思考一些道理;有的是冥想、觀想;有的是什麼都不想,靜下來;還有數呼吸,這是整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法——都通用的方法,也是現在西方非常流行的一種方法。當稍微有點兒苗頭的時候,如果能把它化解掉,那麼這個情緒就不會累積下來。如果每一次有不好的情緒時,既不向他人訴說,自己也不想辦法解決,憋在心裡面,然後累積沉澱下來,最後就會變成憂鬱症。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網站new《問與答| 佛教中有什麼預防憂鬱症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