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二季 佛經晦澀難懂,本意並非嚇跑你

佛經晦澀難懂,本意並非嚇跑你

分享

S2C3_解開初學的困擾.png

《慧燈·問道》「初入佛門篇」第4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慧燈·問道》節目。

許多人在剛開始接觸和學習佛法的時候,一方面對佛法充滿了嚮往和渴望,一方面又產生了各種疑問和不解。尤其是在遇到各種問題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別擔心,「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期節目裡,我們將邀請慈誠羅珠堪布為我們繼續答疑解惑!

 

觀眾1

堪布,您好!都說佛教以慈悲為懷、以度化眾生為宗旨,但相對於其他宗教,佛經實在有些晦澀難懂,為什麼不用簡單通俗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夠輕鬆地學習、了解佛法呢?

堪布:

對,你問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人類的語言一直在不斷地變化,每年都有新的詞彙產生,每年也有詞彙被淘汰。現在漢傳佛教的《大藏經》,還有藏傳佛教的《大藏經》(巴利文的我不太了解),都是幾百年前的表達方式。雖然佛經的內容不能改變,但應該有一些新的表達方式。可是就像你剛才講的,確實沒有什麼新的表達方式。對現代人來說,要讀懂以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表達方式所寫的深奧內容,非常難。因為學習佛經非常吃力,這樣就導致很多人不想學習,造成了非常不好的、消極的一面。

但佛教和佛經的本意並不是這樣。在密宗的《時輪金剛》裡,釋迦牟尼佛故意把當時印度的梵文文法結構打亂。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很多學者特別喜歡自己的文字,特別執著於文字以及文字的表達方式。他們寫佛經時,會用寫詩的方法去寫,以此展現自己的文學水準。這樣的結果就是,除了少數的學者之外,一般的老百姓都看不懂。這是佛在世時就存在的問題。於是,佛就故意把《時輪金剛》裡面一些句子的文法顛倒過來。這種方法在當地的語言學中是不能用的,某些字也不能那樣講,但是佛故意這麼用,就是為了打破這些人對文字的執著。因為要傳遞的並不是文字的優美與否,而是內容,只要能把內容講出來,用什麼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都沒問題。這種情況在佛經裡,尤其是在《時輪金剛》裡最為典型。《時輪金剛》現在已經被翻譯為藏文和其他文字,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感覺不到佛陀這樣的用意了。但是在梵文版本中,佛陀當時是故意把梵文的文法打破了。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另外,佛經中常講,不要去執著於文字。如果你能夠表達清楚內容,用什麼樣的文字、語言、表達方法都是可以的。這在佛經裡講過很多,密宗、顯宗裡面都有。但可能由於歷史的原因,過去學佛的人的層次和知識水平都比較高,無論是書寫還是翻譯,一般人做不了。所以對他們來說,以這樣的方式書寫、翻譯,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一些。

現在也一樣,有些人覺得用白話文寫佛經和用文言文寫佛經,讀起來感覺就是不同。他們會認為,用文言文這種古老的語言方式寫的佛經,讀起來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真正意義,所以他們就不太贊同用白話文來寫佛經。但其實也不一定。這種觀點通常與他們的職業有關係,因為他們是做這個專業的工作的,所以對他們來說,用文言文表達沒有問題,對佛經的理解更沒有問題,因此他們就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佛經。原本佛經的內容就很深奧,加上表達方式也非常完美,這樣一來,讀佛經對他們來說就成了一種享受。但是,如果換一個文言文水準沒有那麼高的人來看,這個就不是享受了,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裡面在講什麼。

所以佛教必須與時俱進,一定要更新表達方式,甚至用網路語言來傳播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很多流行的詞,大家都看得懂、聽得懂,也比較受大眾喜歡,所以用這樣的文字和語言來表達佛經也是完全可以的。只不過現在可能由於人力、財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佛教和佛教徒還沒有做好這項工作,但這項工作是一定要做的,這非常重要。

觀眾1

謝謝您,謝謝!

主持人:

這個問題提得特別好,新時代應該與時俱進。如何在人群中播撒佛教智慧的種子?現在網路上就有用脫口秀、現代音樂等各種形式來傳播佛教精神的,讓大家都能親近佛教。

堪布:

對,確實非常好!我們還可以透過心理學、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等學科來傳播佛教,完全沒問題。這個非常重要。

主持人:

明白。好,有請下一位觀眾朋友。

 

觀眾2

堪布,您好!我現在是開酒莊的,從事的是賣酒的行業,而且我自己也比較喜歡這個行業。近幾年,我用經營獲得的利潤,做了一些公益環保和幫助孤寡老人、貧困學生等方面的慈善事業。現在我有一個小小的疑問,我最近聽說,賣酒這個行業是有過失的,如果真是有過失的話,那我一定得改行嗎?

堪布:嗯,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許多人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大涅槃經》裡講了幾個佛教徒不太適合做的工作,其中一個就是賣酒。酒的生產、銷售以及最後的消費,在整個過程中都會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對他人的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也可能導致年輕人酗酒而影響學習,還會讓平時人品非常好的人酒後失控、犯罪等。因為希望能從源頭把這些問題解決掉,所以佛陀就說佛教徒最好不要賣酒。

能做到不去賣酒是最好的,但這也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它不像直接去殺生或偷竊、欺騙那麼嚴重。像你剛才講的,用開酒莊賺取的部分利潤去做慈善,這樣也很不錯。不過,要在做和不做當中選一個的話,還是不做比較好。如果是自己的嗜好,或是還有其他一些客觀因素,那並不是說一定不能做、非要改行,還是可以靈活處理的。但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不做比較好。

觀眾2

謝謝堪布!

主持人:

堪布,我發現學佛其實很人性化,並不是那麼刻板和僵硬,只要大家有一個利他的發心,就存在一定的靈活度。

堪布:

對。飲酒到底是不是罪過,佛教本身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個是佛經的戒律,它比較嚴格;另外一個是《阿毘達磨俱舍論》,是佛教裡對善惡因果講得比較透徹的一部論典,也叫作《俱舍論》。它不是講戒律的,而是講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這兩個出處的說法是不一樣的。

《阿毘達磨俱舍論》的觀點是:只要沒喝醉,稍微喝一點酒不是罪過,跟喝其他飲料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喝醉了,並且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這樣才算是罪。佛教戒律部分的觀點是:不管喝多喝少,喝酒本來就是一個不太好的行為,有一點罪。因為它講的是戒律,所以就比較嚴格一點。佛教本身就有這樣兩種不同的觀點。

此外,儘管佛教的戒律比較多,但最根本的戒律就只有四個方面,即不殺、不盜、不淫、不妄。這四個面向如果做得比較好,那麼對於其他的戒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許多佛教徒由於沒有了解佛教的本意,行為上又給人一種「佛教徒什麼都不能做」的印象,看起來似乎有太多的約束和壓力。原本生活就有這麼多壓力,學佛以後好像增加了更多壓力,更加不自由、不自在。但其實佛教不是這樣的,它教導我們打開心胸,然後將所有的執著、擔憂等全部融化、化解,最後,當我們的意識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內心就獲得了全然的自由。所以,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變得更自由、自在,而不是束縛我們,讓我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然後倍感壓力,絕對不是這樣。

在有些問題上,大乘佛教的想法是非常人性化的。無論做什麼事、賣什麼東西,只要你的動機是利他,那麼做任何事都沒問題。即便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或是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也都不算什麼罪。因為你的發心是為了幫助大家,只不過你沒有做好。在一些問題的取捨方面,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有許多不同之處。這個我們一定要學,非常重要。

 

觀眾3

堪布,您好!有時候我會在路上看見一些快要死的動物,像是貓、狗、小鳥等,但自己不方便去救治,或是我發現時已經來不及去救治了。這種情況下怎麼幫助它們比較好?

堪布:

是,我以前放生時也是這樣。在高速公路上,或是在車流量很大、車速很快的地方,如果發現從車上掉下了一條魚,或是掉下了一隻麻雀、一隻青蛙,我會下去撿,因為那時還不了解這樣做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確實無能為力,只能放棄。但是,我們也不是什麼都做不了,對那些沒有辦法撿走、收養的貓咪、狗狗,我們可以為它們念佛經、念佛號,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或其他佛號。如果有時間就為它們多念一點,最好是在它們能聽到的地方念,這樣也是有幫助的。

還有,一般我們去不了屠宰場,菜市場裡有很多生命我們也沒有辦法拯救。但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到它們,就是給它們念非常有加持力的佛名號和一些咒語。例如說大悲咒,還有觀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既簡單又不費時間,大家也都會念。還有,有些佛教徒戴了一些非常有加持力的佛經,把佛經拿下來擱在它們的身上、頭上,這樣也可以幫助到它們。

只要我們有這樣的利他心,那麼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其他眾生。給予其他眾生不同程度的利益,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但遺憾的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忽略這些事情,以為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其實每個人都有這點時間,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的能力和機會,只要你沒有忽略這件事,那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

觀眾3

謝謝堪布!

主持人:

我們也明白了,在面對眾生的生死時,每個人都應該生起慈悲心。感謝堪布的精彩作答,也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本集節目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我們下期再會,謝謝!

堪布:

謝謝大家!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S2C3_解開初學的困擾.png

都說佛度有緣人,那誰是有緣人

《慧燈·問道》「初入佛門篇」第5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節目。本期節目,我們將繼續解答初學者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擾和 ...

S2C3_解開初學的困擾.png

我想直接造個理想世界,行不行

《慧燈·問道》「初入佛門篇」第6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這一期的《慧燈·問道》節目。在這一期的節目當中,我們邀請到慈誠羅珠堪布繼續為我們答疑解惑 ...

S2C4_死亡不是愛的終點.png

關於死亡這件事,你認真地想過嗎

《慧燈·問道》「初識生死篇」第1期  主持人: 大家好!歡迎收看《慧燈·問道》,在本集節目中,我們要談一個特別的話題-死亡。 近幾年流行一本書,叫作《西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