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二季 利益有錢的壞人,這是什麼道理

利益有錢的壞人,這是什麼道理

分享

S2C3_解開初學的困擾.png

《慧燈·問道》「初入佛門篇」第2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慧燈·問》節目。本集節目我們將繼續解答初學者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擾與疑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歡迎這一期的嘉賓慈誠羅珠堪布,歡迎您!

大家現在可以提問了。哪位朋友有疑問呢?好,有請這位朋友。

 

觀眾1

堪布,您好!請問佛菩薩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不是一種執著?是不是佛菩薩無欲無求之後,想找點事情做?

主持人:

找點事情做?這個關於執著的問題特別有普遍性。

堪布:

你的意思是佛菩薩太閒了,需要做點事。(眾笑)

這是不是他的一個執著呢?也可以這麼講,比如說一個大乘佛教徒,他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他的動機就是為了做這件事。大乘佛教裡講,學佛之人的終極目標其實不是成佛,而是為了幫助眾生。所以這確實是一種執著,尤其是早期的時候,如果他要做幫助眾生的事情,那麼就要犧牲自己的一些時間,放下自己的一些事情,這樣才有時間去幫助別人。因此,他需要有一定的執著才會願意去做,否則一般的人是不會去做的,這個執著就是他學佛、修行的動力。如果這個執著沒有了,那麼他就沒有動力繼續學佛,也沒有心思去做這些事情了,所以這個執著必須要有。

對於佛教中的一些名詞,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例如「執著」和「放下」,這是對立的兩個詞,怎樣理解、解釋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佛教徒不該有任何的執著,但其實不是這樣。佛教徒該執著的要執著,不該執著的不能執著,要有這樣的區分。比如說行善斷惡,這個在我們的價值觀當中是非常好的,是應該去做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個就叫作執著。可是,這個執著是必須要有的,暫時還不能放下,因為這是我們學習、行善以及個人修行的一個動力。如果什麼東西都不執著,那麼學修也就上不去了。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佛菩薩閒來無事想找點事情做?肯定不是。在大乘佛教的價值體系當中,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利他,因為利他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在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他們就想做這件事情,然後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項事業,最後也成功地實現了目標。因此,佛菩薩並非閒得沒事做了才想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目標和動機就是這個。

觀眾1

堪布,我還想請問一下,就是眾生是否都想被度化呢?如果眾生不想被度化,那是不是一定要度化一切眾生呢?謝謝。

堪布:

對,你問得非常好。佛教講度化一切眾生,但從眾生自己的角度來講,他們是不是都願意被佛菩薩度化呢?也不一定。既然他們不願意被度,佛為什麼還要去度他們?這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首先要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不願意被度?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願意被佛菩薩度?我們不太了解輪迴,不太了解這個世界。從表面上看,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沒什麼問題,一切都是順順利利的──這個世界多美好啊,生活多美滿啊,我們不願意離開。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可能很多人就不太願意被度。

但人生中總會有一些坎坷、磨難,這是免不了的。當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力量無法與現實抗衡,此時會很希望有人能來幫助我們。而我們的親人、朋友在有些問題上確實無能為力,那麼這時候我們就會希望有一個更強大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定願意被度。

所以這是一個改變的過程。在還沒到這個時間點的時候,我們有些人願意被度,有些人就不願意被度。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願意被度。這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或是不同時間點上的一個區別。大概就是這樣。

主持人:

感謝堪布為我們做出如此非常棒的分享!我們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問題?好,這位朋友,有請。

 

觀眾2

堪布,您好!我想請問靈魂從哪裡來?它存在於身體的哪一個部位?謝謝。

堪布: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思考,也有很多人問。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身體跟靈魂在一起的時候,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有靈魂。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像是一塊泥巴,它的成分是水和土。當水和土結合以後,原來的土變成了泥巴。那麼,當它是一塊泥巴的時候,它的水分存在於這塊泥巴的哪一個部位呢?答案是全部,因為只要有土的部分就有水。所以人活著的時候,我們的頭頂有感覺,腳底也有感覺,我們身體的裡裡外外、每一個地方都有感覺,這在佛教裡面叫作觸覺。只要跟外界有接觸,我們馬上就能感覺到某種刺激,這個感覺就叫作觸覺,觸覺也是靈魂的一部分。

其實「靈魂」這兩個字,用佛教比較常用的詞,就叫作「意識」。把「意識」翻譯成我們現代人常用的詞,就是人的精神。有些時候我們把這個精神稱為靈魂或心靈,但是平常就叫作意識,佛教裡面有些時候也稱之為心。心不是指心臟,也不是大腦,就是這個意識,所謂的靈魂也是這個,除了這個以外別無其他。

人是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觸覺也是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在我們人活著的時候,這兩個是分不開的。我們不能說人的意識在大腦裡面,或是在心臟裡面──就像水充滿了這塊泥巴的裡裡外外一樣,我們的意識也遍布整個身體的裡裡外外。

但是人死的時候,意識的部分就離開了。例如將這塊泥巴放在陽光下曬,曬乾之後,水的部分就不存在了,但是土的部分最後還是存在的。同樣的道理,人死了以後,意識或者說靈魂的部分就離開了,不存在了,但是身體的部分還存在,這個時候兩者是可以分開的,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就像水和土,當它們是泥巴的時候,看起來似乎無法分開,但在某種條件下它們是可以分開的。人死的時候也是一樣,雖然意識、靈魂走了,但身體還存在。不過在人死之前,意識或靈魂和身體是完全融為一體的,有身體的地方就有人的意識。大概就是這樣。

靈魂有沒有一個位置?可以說有位置,全身都是它的位置;也可以說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因為除了指甲和頭髮以外,從頭頂到腳趾、手指全部都有這種感受,這個感受是靈魂和意識的屬性。物質是沒有感受的,就像我們的頭髮、指甲沒有感覺一樣。所以,人們透過修持密法裡面的一些修法,最後可以把全身縮小,甚至是消失,但是意識沒有涉及的幾個物質(一個是頭髮,一個是指甲),是沒有辦法把它虹光的。(詳見「超越生死篇」第 2 期《解密虹光身》。)

另外,剛才也提到了「我們的靈魂是從哪裡來的」。從佛教的角度講,那就是我們上一世的靈魂。我們上一世的靈魂與現在的這個肉體結合之後就成了「我」;到了一定的時候它們又會分離,分離以後,我們的身體就化為塵土了;靈魂會繼續走下一段路,與另外一個物質結合。就像剛才講的水,它蒸發之後變成了水蒸氣,然後這個水蒸氣可能又變成其他物質,這跟物理學中講的物質不滅是一個意思。

就像這張桌子,現在它是以一個木頭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家具來使用。當這張桌子被毀掉以後,它的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的這些粒子是毀掉的,它們永遠存在。所以,說不定再過一段時間,兩年、三年、五年以後,它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例如過去是一張桌子,現在就是一本書,構成這本書的原子、分子,其實就是過去這張桌子的原子、分子,這叫作物質不滅。靈魂也是這樣,物理學講「物質不滅」,佛教就講「意識不滅」,實際上這兩個都是不滅的。

主持人:明白,謝謝堪布。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們會想,生活中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無法理解的東西,它們到底存不存在。

堪布:

對。

主持人: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意識是人看不到的,難道就不存在嗎?無線網路你也看不到,難道就不存在嗎?這時候就需要堪布這樣的上師來給大家解答。好,我們看下一個問題。這位朋友,有請。

 

觀眾3

堪布,您好!我家裡有人信佛,他們總是為我的學習或工作祈福,有時明明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而提升的,他們卻說是他們祈福的功勞;還說我如果沒有變得更好,就是因為自己的業障,需要更多去學佛和祈福。這個問題該怎麼解釋?感謝堪布。

堪布:

你家裡的人一定很希望你學佛,對吧?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你在學習、工作上面有一些成就,那應該是你自己付出了很多。如果家人否定了你的努力,說全部都是他們祈福的結果,這樣可能也不是很對。不過,他們為了你的學習或事業去祈禱,做一些善事,對你的提升肯定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你也不能否定他們祈禱的效果,他們也不應該否定你的努力。我覺得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有些時候你自己努力的成分可能會更多一些,但是也不能說他們的祈福沒有起到作用、沒有效果,這是第一。

第二,你有些時候不順利、不成功,家裡的人就說是你的業障深重,然後要更努力地學佛。那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呢?肯定也有幫助。但是,如果說你這次沒有成功全都是因為你不學佛,這樣可能也不是很對。所以我覺得,你們各自都有對的地方,也有不是很對的地方。

我想,你的家人肯定非常希望你學佛,這樣的話,你就滿足他們的願望,努力學佛;同時也在工作、學習上面努力,這個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事情的成敗很多時候跟自己的努力有密切關係。

觀眾3

感謝堪布。

主持人:

謝謝堪布。其實一切都是因為愛。

堪布:

是。

主持人:

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希望他們透過各種方式得到幸福。

堪布:

對,確實是這樣。

主持人:

也祝福大家。好,我們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問題?

 

觀眾4

我有一個小問題想請教您:咱們都說佛教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那麼我想問的就是,去利益好人或善良的人,這個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去利益那些壞人,尤其是那些特別有錢的壞人呢?請堪佈為我解答。

堪布:為什麼不能幫助有錢的人呢?(眾笑)有錢的人裡面有需要幫助的,沒錢的人當中也有需要幫助的,這與有沒有錢沒有太大關係。

在好人和壞人之間,佛教更重視壞人。因為好人他本來就好,而壞人則有可能做殺、盜、淫、妄等傷害自己、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事情,所以他更需要被幫助、引導。當然,佛教裡面也沒有說只幫助壞人,它認為眾生平等,任何需要幫助的,它都會去幫助。

佛教裡面有一個比喻可以說明這個道理:例如一個母親,她有好幾個孩子,這些孩子當中,其他幾個都比較健康,唯獨有一個是不健康的。這時候,這個母親比較關心的可能不是那些健康的孩子,而是生病的這個孩子,因為生病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顧。同樣地,佛陀就更關心那些不懂因果等諸如此類問題的人。不過,一般而言,只要眾生需要,無論是好是壞、有錢沒錢,大乘佛教都鼓勵大家努力去幫助他們。

觀眾4

好的。謝謝堪布,我明白了。

主持人:

我發現今天觀眾朋友提的很多問題,都是平常我們特別容易遇見,也是大家糾結許久的問題。今天堪布能夠以自己的修行和理解為我們答疑解惑,令我們瞬間有種釋然的感覺,再次感謝堪布!本集節目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我們下期再會!

堪布:

謝謝!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S2C3_解開初學的困擾.png

都說離苦得樂,到底離什麼苦,得什麼樂

《慧燈·問道》「初入佛門篇」第3期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這一期的《慧燈·問道》節目。在這一期節目當中,我們邀請慈誠羅珠堪布繼續解答大家在生活當中遇到 ...

S2C3_解開初學的困擾.png

佛經晦澀難懂,本意並非嚇跑你

《慧燈·問道》「初入佛門篇」第4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慧燈·問道》節目。 許多人在剛開始接觸和學習佛法的時候,一方面對佛法充滿了嚮往和渴望 ...

S2C3_解開初學的困擾.png

都說佛度有緣人,那誰是有緣人

《慧燈·問道》「初入佛門篇」第5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節目。本期節目,我們將繼續解答初學者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擾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