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二季 太忙太累太徬徨,這青春到底怎麼了

太忙太累太徬徨,這青春到底怎麼了

分享

S2C2_青春裡的那些事.png

《慧燈·問道》「莘莘學子篇」第2期 

主持人:

觀眾好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慧燈·問道》。

在上一期節目裡,我們請慈誠羅珠堪佈為大家解答了許多與大學生相關的問題,這期節目接著請堪佈為我們答疑解惑。

 

觀眾1

我很小的時候就隨母親皈依了,也一直在做一些功課,但是現在我快考大學了,每天課很多,學習很忙,所以每天只有少量時間念一些課誦,以及修習一點兒不太花時間的修法。我現在每天大概睡七個半小時,如果要抽出更多的時間來修行,就會影響睡眠,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也會不好,時間久了擔心會影響身體。所以我想請問堪布,有沒有好的建議可以平衡學習、修行和身體健康呢?謝謝。

堪布:

我想你現在可能正在讀高中。

主持人:

高三。

堪布:

對,高考非常重要,所以你現在要以學習為主,學佛、做功課、打坐,這些以後做都還來得及。人需要足夠的睡眠,否則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導致學習、工作各方面的問題,例如第二天沒有精神,學習的時候記不住等。所以我建議,在這段期間還是以學校的學習為主,等高考結束,上了大學,稍微輕鬆一點兒的時候,可以把一部分時間投入到學佛當中。

不過,即使你現在再忙,還是可以適當地看看佛教的書,或者打打坐,哪怕是五分鐘也可以。這對你的學習,還有心靈的健康成長等各方面都非常有幫助,不要完全放棄。但暫時不要佔用睡眠時間,你剛才說要睡七個半小時,那就七個半小時,不要增加你的功課,這些以後做也來得及。

主持人:

佛教一直以來都是幫助大家解脫煩惱,而不是要給你再增添煩惱。所以像堪布所說的,你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去打打坐,放鬆一下自己,勞逸結合,反而可能會提高你的學習效率。

 

觀眾2

我是在校大學生,在學習佛法之後,也深感佛法博大精深,關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導致我對世間的知識缺乏興趣,無法靜下心來踏實學習,這該怎麼辦?

堪布:

佛教裡面的很多東西,你真的學進去以後,會發現特別吸引人。比如說打坐,深入之後就會上癮。但你畢竟是一個在家人,還要生活,所以世俗的這些東西是一定要學的。你或許覺得這些世俗的學問沒有太大的價值,或是對其不太感興趣,但請千萬不要這樣想。如果說世俗的學問有什麼價值的話,那就是在你步入社會以後,能夠讓你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有一份比較穩定的收入,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些都是你以後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基礎,你就沒辦法生活下去,修行也無法進行,除非你出家。

所以,世俗的東西也有它的價值,世俗的這些知識、技術,在它自己的領域當中是非常有效的。雖然佛教講得很高大上,但是如果因此而摒棄其他一切,那也是不行的。人要生活,因此必須要用一定的時間,而且是足夠的時間去學習世俗裡的這些知識。當然,這些與佛法比較的話,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不能這樣對比。

佛法也如此。在佛教的領域,在修行的過程中,尤其是當人們解決一些人生的重大問題時,它是非常有幫助、有價值的。例如,在面對生老病死,以及一些心靈方面的問題時,科學、哲學等都顯得特別的蒼白無力。

因此,你現在要做的是找到一個平衡點,找到這個平衡點不難,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了,兩者都是必要的。

主持人: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種知識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和功能。

堪布:

對。

主持人:

其實我們現在的學習,是為了今後能更好地修行而累積資糧,是不是這樣?

堪布:

對。有很多父母會告誡子女:你學佛,我不反對,但是你不要學得太深。

主持人:

不要學痴迷了。

堪布:

對,是這麼回事。他們擔心子女學得太投入之後,不要工作、不要家庭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一定要找一個平衡點。一方面你可以很好地學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從世俗的眼光看,有讓大家羨慕的家庭和事業,同時也有非常豐富的精神生活,這兩者一點兒都不矛盾。我們要選擇走一條平衡發展的路。

 

觀眾3

堪布,您好!由於對佛教的不了解,有些同學覺得佛很嚇人,因為他們聽了一些民間的傳說,覺得佛會懲罰不尊敬他的人。您怎麼看?

堪布:

第一,他們可能對佛教不太了解;第二,也許是受到一些民間信仰或其他宗教的影響,例如基督教裡的「上帝的懲罰」等。

實際上佛是不會懲罰任何人的。我們做了壞事,一定會承受不好的果報,但這不是佛的安排,更不是佛陀的懲罰。佛教講因果、緣起。緣起的意思是:如果你自己沒有做錯的話,那麼任何人都無法懲罰你,包括佛和菩薩。因為你沒有做錯事情,無因無緣,佛不可能,也沒辦法懲罰你,佛沒有這個能力。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自己做錯了,佛很多時候也幫不了你,沒辦法救你。

所以,佛教就給我們指明了一條路,讓我們自己走。如果我們自己走得好,那就沒有任何問題;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走好,那整天燒香、拜佛、求佛也無濟於事。佛教跟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之間很大的不同,就在這裡。

觀眾3

好,謝謝堪布。

主持人:

佛教的因果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自然的規律?

堪布:

對,佛教很強調因果。有一本佛教的書,你們可以在網路上搜來看一看,內容不多,不會耽誤很多時間。這本佛經叫作《稻稈經》,它講了佛教的一個核心思想──因果,它把因果分為內在的因果和外在的因果。

例如花的生長需要什麼條件呢?需要土壤、濕度、溫度、空間、時間等。這些條件全部都具備了以後,你想擋也擋不住,它一定會開花結果;如果其中某一個條件不成熟的話,那麼你想它結果也不可能。這叫作外在的因果,它是一個自然規律,這個規律永遠都是存在的。

另一個就是內在的因果。例如我們去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像是偷竊別人的東西,並且成功地偷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此後我們並沒有發現什麼其他的問題。但是沒有發現不等於沒有發生,我們曾經起心動念去偷別人的東西,然後還轉化成行動,最後成功地把東西偷到手了。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了一個非常負面的能量,這個能量就藏在我們精神的深處,用佛教的話來講,這叫作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我們精神最基礎的層面,它就像電腦的硬碟,而偷竊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能量就儲存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到了一定的時候,也許是十年以後,也許是一百年後,也許是幾千年後,總有一天它會成熟的。當它成熟的時候,就會導致我們貧窮、受苦等,這叫作因和果。

一切都在這樣的因果當中循環。如果硬碟裡面沒有數據,螢幕上就無法顯示出東西;同樣地,如果你自己沒有做錯的話,你的阿賴耶識當中就沒有這樣的負面能量,那麼誰都沒辦法懲罰你。所以說佛教講因果。

主持人:

其實更多的是自己內在的原因,而不是外在的影響。

堪布:

對。所以,可能是他們對善惡因果的理解錯了。

主持人:

您說的內因和外因跟現代哲學系統是很吻合的,哲學系統裡也講內因和外因,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這些。

堪布:

是。例如產生一朵花的條件,我們現在知道的就這麼幾個,但是這樣一棵植物要生長的話,還需不需要其他條件呢?也不好說。因為在這個空間裡面,還有很多物質存在,有些物質和能量是我們看不見的。所以,在佛教的因果理論中,如果一個人今天遇到一件不開心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這是某種原因導致的,但背後也許還有其他比較深層的原因,這是很難否認的。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這是巧合或偶然,可是佛告訴我們,這裡面其實沒有那麼多巧合,還有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在發揮作用。

主持人:

所謂的巧合,其實更多的是因緣的和合。

堪布:

對,都是因緣和合。

 

觀眾4

堪布,您好!現在我們在學校裡很難找到知心朋友,大家似乎都很自我,很難敞開心扉去互相幫助;而且在面臨各種競爭的時候,大家也互相欺騙、傷害友情。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這個現狀,調整我們的心態呢?

堪布:

作為一個人來說,朋友真的非常重要。朋友可以說是我們的行動電源,為我們補充能量,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

有這麼一個實驗:當你獨自背包旅行時,前方有一座很高的山,然後讓你去猜這座山有多高。這時你猜出來的數字,通常會比它的實際高度高很多。因為你孤單一人,背包也很重,心裡會有恐懼,所以就覺得這座山很高。但是,如果有兩三個朋友在一起,這時再讓你去猜山有多高——雖然山還是這座山,你背著的也是同樣重量的背包,但此時你猜出來的數字就會比這座山的實際高度低。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你身邊有朋友,心裡不害怕了,所以覺得問題不大,沒關係。

我們的生活、學習等很多方面都是這樣。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希望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盡情傾訴。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面對,那麼除非你的內心特別強大,不然會很艱難。所以朋友是必須要有的。

不過有一點很矛盾,正如你剛才說的,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那麼負面,但確實有很多人是很自私的,這與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關係。可是我想,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這樣,還是會有好人的。如果你想找到一個好的知心朋友,前提條件就是要改變自己的心態,你要對別人好。

主持人:

以真心換真心。

堪布:

對,這是前提條件。這樣的話,你在學校或其他地方一定會遇到一些好的朋友。首先你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多為別人著想,自己不要那麼自私;當其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他們。無論在校內或校外,好人肯定是有的,只要你願意多為別人著想,在這個過程當中,你一定會找到好的朋友。

主持人:

而且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善的種子,只要你多用你的善心去澆灌它,這個善念總會萌發的。

堪布:

你說得對。每個人內心都有善良的一面,該怎麼啟動、啟動它?就是用善良的東西去激活,然後它也會變得善良。如果身邊發生的都是負面的事情,那麼心裡的善良被遮蔽之後就永遠出不來了。比如說,如果我們手上有一支蠟燭,那麼我們就可以點燃很多很多的蠟燭;如果我們沒有蠟燭,沒有打火機,也沒有任何其他火種的話,那就連一盞酥油燈都沒辦法點燃。所以,首先自己要真誠,並且盡量把善的一面傳遞給別人,這樣就可以點燃很多善良的心靈,你也就可以找到一個、兩個,甚至一大群非常好的朋友。

主持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們要弘揚、傳遞正能量,因為這樣我們周圍的正能量就會越來越多,自己心裡也會越來越明亮!

堪布:

對,佛教裡面這一點講得特別多。一個人的嗜好,還有他的一些行為,跟他平常交往的朋友有密切關係。我們先把自己善的一面點燃,就可以影響到很多人,這些人再繼續影響別人…… 把善的一面傳遞了以後,即使是原本比較自私、不那麼善良的人,也可能會慢慢地發生改變。人的好壞不是固定不變的,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與教育、朋友、環境等都有關係。所以現在我們能做的,不是先要求別人把善的一面拿出來,而是先把自己善的一面拿出來,然後其他人可能也會跟著受影響,變得越來越善良。

主持人:

感謝堪布為我們所做的精彩解答,讓我們對佛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座的各位同學非常幸運,在這樣的年紀就能接觸到佛法,相信佛法的智慧將帶給大家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最後,我想以《慧燈之光》裡的一句話作為本集節目的結語:「人有智慧,這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也是人特殊的優點。要發揮這個優點,就要不滿足於溫飽,就要力圖去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希望今天的節目能為大家答疑解惑,感恩堪布的精彩開示,謝謝大家!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S2C2_青春裡的那些事.png

什麼是愛情

《慧燈·問道》「莘莘學子篇」第3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慧燈·問道》節目。 大學校園也是一個小社會,無論是人際互動或戀愛、情感,都會面 ...

S2C2_青春裡的那些事.png

爸媽,想說愛你不容易…

《慧燈·問道》「莘莘學子篇」第4期 主持人: 觀眾好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 在上一期節目裡,我們請慈誠羅珠堪佈為大家解答了許多與大學生相關的問題, ...

S2C2_青春裡的那些事.png

迷惘的青春誰做主

《慧燈·問道》「莘莘學子篇」第5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本期《慧燈·問》節目。 大學生活很新鮮,同時也有很多讓我們無所適從的地方。如何在人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