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問》「莘莘學子篇」第1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本集的《慧燈·問》節目。
大學生活很新鮮,同時也有很多讓我們無所適從的地方。如何在人生的關鍵階段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才能夠找到人生未來的方向?今天,我們將圍繞這些讓我們感到煩惱和困惑的問題展開討論。有請這一期的嘉賓-慈誠羅珠堪布!
接下來,大家可以向堪布提問。
觀眾1:
堪布,您好!如今,不管科技或人文都在逐漸發展、完善,新生的會取代老舊的。但我覺得佛教一直都沒有什麼變化,現代人讀的還是古人留下來的經典。佛教會不會太守舊了?佛教為什麼不能與時俱進呢?
堪布:
佛教肯定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佛教裡面的有些內容,雖然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觀點,但是從現在的角度看,當時那些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有很多至今仍然很超前。例如,關於微觀世界的結構和人類解決精神問題的方法等,這些觀點確實非常新穎,到現在看起來一點也不落後。
主持人:
非常具有前瞻性。
堪布:
對,但也有一部分內容需要與時俱進。早在兩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前,佛教就在印度誕生了。在當時的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下,佛陀為了讓人們接近佛法,就講了一些他們容易接受,但與現代科學有衝突的內容。雖然這部分內容不屬於佛法的核心要義,但現在一定要更新,否則現代人可能會無法接受。
另外,佛教的傳播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因為時代在變,變的速度非常快。佛教裡的一些方法是給當時的人講的,比較適合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但這些方法放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其中有些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主持人:
過時了。
堪布:
對,已經過時了。那麼,這些傳播方法和表達方式就需要與時俱進。像漢傳佛教的許多佛經,還是唐朝時期的文字和表達方式,一直都沒有什麼變化,所以我們現在讀起來就很吃力。原本佛教講的內容比較深奧、複雜,再加上文字和表達方式沒有後續更新,幾乎沒有白話文的佛經,這樣很多現代人讀起來就有點兒吃力。如果這些方面不與時俱進,人們就不太容易接受。
還有,佛教的一些觀念也需要與現代生活結合。如果不結合的話,很多人可能不容易接受,這些面向是要與時俱進的。
主持人:
現在佛教其實也在做自己的努力,例如在傳播方面,就選擇了新媒體來推廣自己。
堪布:
對。另外,佛教也要與現代的一些觀念結合。其實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是非常開放、非常人性化的。我們對佛教最大的誤解是什麼?就是很多人覺得佛教裡面有很多規矩,學了以後會有太多的限制。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就變成一種壓力,以至於很多人都不敢學佛。
其實不是這樣的。從表面看,佛教的宗教色彩好像很濃,像是我們進寺廟,各方面的規矩特別多。但這些規矩並不是不遵守不可,只要有原則的東西在就可以。大乘佛教的原則與核心就是利他,如果你的動機和目標是自利利他,那麼無論方式怎樣都可以。
主持人:
而且,這些規矩其實是為了幫助我們生起恭敬心。
堪布:
對,是這樣。
觀眾2:
堪布,您好!感謝您今天來這裡,我的問題和剛才那位同學的有點類似。您剛才也說佛教是比較古老的宗教,它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而現在的科技發展特別迅速,尤其是目前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我想問一下,現代科技會不會對佛教有衝擊?如果有的話,該如何解決?
堪布:
對佛教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從表面上看,現在新科技的一些觀念與佛教的概念是有一些衝突的地方,例如佛教的宇宙觀、世界觀,但佛教所講的微觀世界與科學沒有任何衝突,而且一直都走在科學的前面。例如新近發表的經典物理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非常高端的科學研究成果,不僅與佛教沒有任何的衝突,也印證了佛教在微觀世界方面的許多觀點。
在宏觀世界方面,佛教講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不是現代科學的觀點,而是地心論。為什麼呢?因為在當時的印度,大家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的天體都在地球周圍轉。這其實是視覺帶來的錯覺,但因為當時人們缺乏先進的儀器去觀察天體,還沒有高科技,所以大家都這麼認為。
這個認識並不太重要。所以,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佛也就沒有否定他們的認識,而是在此基礎上,再添加一些其他的東西。這個「其他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開始就去爭論一個不太重要的觀念,然後想要再傳授一些東西給他們,那他們可能就難以接受。用佛教的話來講,這就斷掉了他們的善根。也就是說,從此他們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了。因此,佛陀就先忽略這部分內容,他們認為怎樣就怎樣,不與他們爭論,也就是佛教裡講的隨順世間。佛這麼做是因為考慮到當時的受眾、文化背景,以及當時印度的一些宗教信仰,所以沒有去反對。但是,按照現在科學界的宇宙觀,地心說是不正確的,這與當時的佛教觀點有所衝突。我剛才講,佛教有一部分內容需要更新,這也是其中之一。
但在微觀世界方面,近二十年來,腦神經科學、生命科學的一些重大發現,以及量子力學領域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與佛教的觀點非但沒有任何衝突,反而可以互相印證。
此外,有一本佛經叫作《大涅槃經》,在所有佛教經典裡,它的地位非常之高。無論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認為它非常重要。佛在這部經裡說過,未來他不與世人爭,但世人會與他爭。佛為什麼不與世人爭呢?因為世人的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視覺上看到的、聽覺上聽到的、嗅覺上聞到的、觸覺上摸到的…… 這些東西在某種層次上是對的。雖然這不是一個終極的真相,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至少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用感官去了知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對的,所以佛不會和世人爭。然而,由於佛教講的是一些很深奧的內容,世人無法理解,所以他們會與佛爭。
我們肉眼所見的這個世界,不是世界的真相,但佛不會否定它;如果我們換一個顯微鏡去看,世界就不是我們肉眼所見的樣子,但這個結果佛也不否定;顯微鏡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別,如果用高倍電子顯微鏡去看,就又會是另一個結果,但這個結果佛也不反對。總之,會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工具去認知、了解這個世界。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的,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佛陀不會與世人爭。
未來,科技在發展過程中的研究發現,雖然還不是終極的真理,但某種程度上,這些可以算是相對真理,佛對此都不反對、不否定。世間有智慧的人所肯定的,佛也肯定;他們所否定的,佛也會否定。
「不爭」是原則性、總結性的一句話,這句話在佛教裡面非常重要。所以,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與佛教的理論永遠不會有衝突,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空間。
觀眾3:
堪布,您好!現在很多已開發國家,佛法並不是那麼昌盛,學佛的人也比較少,而一些不太發達、相對貧窮的國家,學佛的人比較多。佛法裡面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
堪布: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我想這個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釋迦牟尼佛當時只出現在亞洲,他沒有出現在歐洲,也沒有出現在美洲。如果釋迦牟尼佛當時在歐洲、美洲,那麼今天佛法最興盛的地方就不是亞洲,而是歐洲和美洲。
當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時,交通和各種傳播工具並不像今天這麼便利,沒有飛機,也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船。因此,要跨越海洋到彼岸去傳播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那時佛教就把印度當作傳播佛法的中心,然後輻射到東南亞各國,這個是由歷史決定的。
另外,為什麼有佛教的地方是比較貧窮的地方?我們可以這麼認為,這與工業革命有關。工業革命起始在歐洲而不是東南亞,所以歐洲的經濟發展就稍微快一些。東南亞以及其他很多地方,科技的起步稍微晚一點,這和他們的經濟發展也有一定關係。這些都是客觀因素或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與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有太大關係。
當時印度佛法比較興盛,有很多人非常虔誠,他們也特別喜歡供佛、修廟,累積了許多的福報。那時累積了福報、種下了很多善因、做了很多善事的人,是否就是今天的印度人?不一定是。這些人現在有可能在比較發達的國家當中,享受他們過去累積的福報。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印度人永遠都是印度人,歐美人永遠都是歐美人,不是這樣的人。
主持人:
因為過去種下的善因,有可能他這一世會去發達國家享受自己之前累積的福報。
堪布:
這都有可能。
觀眾4:
堪布,您好!我的室友有時候不顧他人的感受,亂翻別人的東西,侵犯他人的隱私,而且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跟他說了也不聽。請問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堪布:
有幾個建議你看行不行。第一,如果你有一些非常私密的東西,絕對不能給別人看的,那就鎖在自己的箱子裡,每個星期換一次密碼。(眾笑)
主持人:
就不給他機會。
堪布:對,不要給他機會,這樣他也就沒辦法了。第二,如果不是很隱私的東西,他來翻一翻,你也別太計較了,反正也不是很隱私的東西,沒關係的。
主持人:
願意看就看去吧。
堪布:
對,看就看吧。第三,你們寢室裡的人可以開個會,民主決定晚上什麼時候睡,早上什麼時候起。大家商量決定後,如果其中某一個人不遵守這個規矩,那就適當地懲罰他。
主持人:
比如說,讓他打掃。
堪布:
對,這樣我想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主持人:
重要的是用一些善巧的方法,避免讓大家反感。在這個情況下,把問題說明白就好了。
堪布:
對。如果後面的方法實在不管用,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那就調整自己的心態,這也是可以的。要體認到,人的適應力是非常強的。如果你覺得周遭的環境特別糟糕,心裡不接受、抗拒,那麼身邊的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會影響到你,讓你特別煩躁,所以你要接納、適應這個環境。想適應這個環境,就要從內心調整自己。調整好了以後,就算再大的聲音也不會影響到你。
實在行不通的情況下,就去調整自己,不要去要求別人。這樣的話,那些問題應該都是可以解決的。
觀眾4:
謝謝堪布!
主持人: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環境,那就只能透過改變自己來適應這個環境。總不能讓自己永遠不開心,對吧?
堪布:
對!
主持人:
非常感謝堪布的精彩解答,希望今天的節目能幫助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我們下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