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問道》「心理健康篇」第4期
主持人: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集《慧燈·問道》節目。
很多人都聽過強迫症,認為得了強迫症以後會有反覆洗手或是反覆關燈等強迫性的行為。那麼這些屬於強迫症嗎?強迫症到底是什麼?今天我們邀請慈誠羅珠堪布,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十大心理諮商師于芮老師,以及國家三級心理諮商師方昱南老師,一起來聊聊關於強迫症的那些事。
方老師,有些朋友會有一些強迫性的洗手、關燈之類的心理問題,這種問題是不是跟憂鬱症一樣?如果不一樣的話,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方老師:
有很大的差別。憂鬱症主要是情緒低落,有長期的憂鬱情緒,同時也有一些自殺的傾向,求生的意願比較低。而強迫症是指我們會有一些強迫的行為或思維,對某件事情我們覺得它不太重要、也不想去做,但還是會不停地去做。剛才說到洗手,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要洗手,但是手上沾到一點點髒東西就要洗手,一天洗二三十次,那就可能到了一個不太正常的程度。
主持人:
已經病態了?
方老師:
對。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離開家的時候都要鎖門、檢查一下瓦斯,這很正常。但是有人檢查了一次不夠,出去又回來,再檢查一次,並且重複很多遍,這就已經到了一個不正常的、影響個人生活的狀態了。如果太嚴重,那他可能就有強迫症的傾向。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無法控制」。其實他覺得自己不需要洗手,但又有一種很大的衝動要去洗手。
主持人:
控制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總覺得一定要想辦法去洗手,如果不洗會非常難受。
方老師:
對,是的,很痛苦。
主持人:
于老師,強迫症有哪些常見表現?
于老師:
有人做過統計,現在有大約70%的人站在憂鬱的懸崖邊上,尤其是都會人。但跟憂鬱症相比,強迫症就沒有那麼普遍了。我們出去講課時會提到一句話,「強迫症像個鬼,聽得多、見得少」。為什麼呢?因為強迫症大部分是一個人私下的行為,像出家門後再回去檢查,如果不是親近的人就不會看到。還有洗手,如果他自己不表達,很多時候我們也觀察不到。而憂鬱症,周遭人是能知道的。
主持人:
憂鬱是常態化的狀態,而強迫症是一種片段化的狀態。
于老師:
可以這樣說。
主持人:
以我個人為例,大學時我向心理老師第一次諮詢,就問他:「強迫症是病嗎?」因為當時我有個習慣:看見水就想洗手。雖說沒有到不洗手會難受那麼嚴重的程度,但總覺得手髒。當我感覺到這種狀況影響我的生活後,我去諮詢了心理老師。老師說,這種情況再發展下去就是強迫症了,現在還只是一種強迫行為。後來,在老師的幫助和自己的克制之下,我已經把這個習慣徹底拋棄掉了。
于老師:
您可能之前是強迫意向、強迫思維,雖然老是這樣想,但是還沒有每次都去洗手。當你真的每次都去洗的時候,那可能就變成強迫症了。
主持人:
其實很多人都存在這種隱性的狀態。
于老師:
有強迫隱性意圖的人其實有很多。為什麼剛才我會開玩笑說,我們「聽得多見得少」呢?因為有這種意向的當事人如果自己不說,誰都不會知道,而且這種行為就算做出來,也是在很私密的情況下做的。
主持人:
堪布,您了解強迫症嗎?
堪布:
我了解得沒有憂鬱症那麼多。
于老師:
因為它本來就少。
堪布:
是,憂鬱症的患者我們接觸得比較多,而強迫症確實像于老師講的一樣,聽得多,但是見得不多。
主持人:
您說不太了解,起碼證明您自始至終沒有強迫症的感覺。開個玩笑!
堪布:
有些時候也有啊,我坐飛機時,常常要查一下身分證到底帶了沒有,要看一下,再看一下。我開玩笑的!
主持人:
其實這是謹慎的表現。不過,有人在整理物品方面也會有一種強迫行為,有這種情況吧?
于老師:
是的,強迫症的核心就是完美主義,沒有完美主義就沒有強迫症。
主持人:
所以說兩者約等於的,可以這麼理解嗎?
于老師:
可以。
主持人:
剛才我訪問了兩位老師和堪布,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強迫症的表現?
觀眾1:
您好,主持人,您好,堪布。我每次出門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忘了關家門,忘了關瓦斯的閥門。有一次天下著雨,我都已經打著傘走到公車站了,但一路上心裡都極其不安。對於這種焦慮和不安,我沒辦法控制,而且每次出門都是這樣。
主持人:
不知道還有哪位朋友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強迫行為?
觀眾2:
我有一個朋友,他每次買了新衣服都非常急迫地想把上面的標籤剪掉。在去公司的路上,甚至到了公司以後,只要他想起這件事情,就要趕快回家處理。晚上回到家,愛人睡著後,總是覺得家裡還有什麼事沒處理掉,左思右想睡不著。自己非常痛苦,又無法控制,這種內心的煎熬甚至使他一度想過自殺,但這個問題就是解決不了。他這種情況屬於強迫症嗎?謝謝您。
主持人:
他們兩位說的情況其實代表了一些人存在的問題。我想問一下于老師,在您接觸到的案例當中,有沒有強迫症的案例?跟他們所描述的這種狀況像不像?
于老師:
真的不多,我接觸的就100來例。
主持人:
不多還100來例?
于老師:
「河裡沒魚市上見」,因為我是專門做這個工作的。剛才這位女士,我沒有聽清楚,您是走到公車站又返回家裡去檢查了,還是只有想檢查的焦慮?
觀眾1:
我有那種想檢查的焦慮,總覺得自己沒有鎖門。
于老師:
那可能我們還不能把這位女士的情況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強迫症。剛才那個朋友,如果僅對剪標籤這一件事情執著,無論多麼遠都要回家去剪,無論什麼情況都無法消減他剪標籤的意願,那這個可能就是強迫症;如果他晚上回家後,認為還有其他的事情沒有做,就不停地找事情做,這可能跟我們剛才談的一般概念上的強迫症不大一樣。
我遇過非常明顯的強迫症行為,就是一個人去上學,他從樓上下來,再上去,往返七、八次。他住六樓,而且還是走樓梯,上來下去七、八次,他才真的走了。他洗手打上肥皂、沖掉,再打上肥皂、沖掉,一次就洗20多遍。
剛才我們談到的是一些行為上的傾向,或是一些情緒上的傾向,還有些其他的症狀,可能跟我們談的強迫症還有些差距。強迫症是一個相對專業的問題,以一般概念上的強迫症來衡量的話,我遇見的那些情況更像強迫症,剛才觀眾朋友們談的這些是有強迫意向。
主持人:
您遇到的其實更像是一種病,它是一種病態化的存在,而他們說的這些,我覺得其實有很多是生活當中不容易改掉的習慣,可以這樣理解嗎?
于老師:
可以這麼理解。我剛才舉的上下樓梯的例子,一定會導致他遲到,也就是說這種行為會影響他的社會生活,影響他上學或工作。我不知道兩位觀眾說的情況對他們的工作、生活有多大影響,如果影響到了他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功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主持人:
方老師,從您的諮商經驗來講,有什麼強迫症的案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方老師:
我非常同意于老師剛才的敘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強迫的行為、強迫的思維,這很正常。但是如果到了比較極端的狀態,真的要去注意,可能還要去醫院檢查。
我知道一個叫作「強迫計數」的案例:有個人走到一個大樓下面,看見上面的玻璃窗戶,就不由自主地要數,而且一定要數清楚有多少層。更可怕的是,如果數錯了,他就要重數。我們知道,這件事情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它不像我們檢查一下窗戶,對我們生活還是有意義的,但是他一定要做,而且不能錯,必須要做完整,這樣就變成一種強迫了。
于老師:
我說一個小例子,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誰家的孩子在學鋼琴等樂器?孩子在練習一段曲子時,他其實已經會彈了,為了練得更熟,他會反覆地彈。如果一個小節彈錯了,正常情況下我們會重新彈一下這個小節,然後再繼續往下彈。但有一部分孩子不會這樣,他一定要從頭開始彈。
主持人:
跟我們錄節目一樣,如果我說錯了,被卡住,那重新繼續說就好了,但有的人一定要從頭開始錄音。
于老師:
對,所有的嘉賓都得聽他再說一次。實際上,這就是比較輕微的一個強迫行為。我說的那個孩子,如果他考級的曲子不是很長,像是三四級的曲子,他這樣彈還是可以的。如果他彈的是五、六級以上的長曲子,這樣總是錯了就從頭彈起的話,那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強迫行為。
主持人:
沒錯,我想問一下方老師,強迫症大概可以分成幾大類型呢?
方老師:
透過我們剛才舉的幾個例子來看,強迫症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強迫的行為;一類是強迫的思考、觀念、想法。
主持人:
可以跟我們解釋一下強迫的思考嗎?
方老師:
比如說,我總不由自主地認為,這件事情我做得不好;我不由自主地認為,這個人對我有敵意。總是有一些觀念重複不斷地出現:我明明跟他確認過了,他對我沒有什麼惡意,但我就是覺得他對我不好,很多無法控制的念頭會不斷地冒出來。
主持人:
我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的不認同。
方老師:
跟這個有非常大的關係。
主持人:
也請教堪布,在佛教的理論體系當中,強迫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堪布:
精神方面的問題,佛教講得很多,主要是關於人的貪、瞋、癡等各種各樣的煩惱,以及解決這些煩惱的方法。這些都與憂鬱症和強迫症的成因有一定的關係,但我還沒看到佛教裡有專門針對強迫症的方法。不過,對於控制一些強迫行為,尤其是控制強迫思考的方法,佛教是有的。
主持人:
為什麼會有強迫行為和強迫思考?可以理解為它是「愚癡」的「癡」嗎?
堪布:
這與「愚癡」的「癡」當然有一定的關係,但如果說是「愚癡」的「癡」導致了這樣的問題也不是很全面。到目前為止,在心理學上,關於強迫症的成因還沒有非常確切的說法。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每一個都有它的特殊成因,但佛教裡沒有講過具體成因是什麼,所以我也不知道。
人的精神有一個承受度,壓力或焦慮超過這個承受度後,就會導致各種不同的錯覺。我們剛才談到的這些強迫症,其中一部分其實是錯覺。一個人的手沒有那麼髒,但因為他自己覺得髒、覺得手上都是細菌,所以反覆地洗,這就是一種錯覺。佛教裡面有一些方法可以阻止這種錯覺的產生,這些方法對強迫症應該是有用的,但好像沒有專門針對強迫症的方法,因為兩千五百多年前是否有強迫症還不好說。
主持人:
我覺得強迫症可以歸納為一種都市病,因為在都市文化發展起來之前,沒有聽說過強迫症,我覺得它是近兩年新興起來的,可以這麼理解嗎,于老師?
于老師:
這種理解其實多少有一點片面。堪布剛才講得非常對,有些人的這個強迫行為,初期可能是為了緩解他的壓力。例如洗手,可能他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接觸水會覺得很舒服,所以他透過洗手,透過接觸水去緩解某部分壓力。而他一次次去檢查門是否關好,是對自己的一個認可──自己確實做到了,他要認可自我。我們沒有做過區域發病的研究,可以說這與他生活在哪裡沒有關係,也許偏遠的地方也有,只是他們不具備去看病和諮詢的條件,不知道這是病,需要治療。都市人可能對幸福感的要求更高,表達得也多,因此就出現了您剛才說的那種看法。
主持人:
當您遇到這種案例時,您會如何去疏導呢?
于老師:
這個沒有統一的方案,要根據人的年齡、職業、性別,以及他的家庭成員狀況而設定不同的方案。這個無法一下就說出一個具體的、針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方案來,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方老師:
我們具體舉個例子來解釋。剛才于老師講,一個孩子去上學,他從樓上下來又上去,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想上學,但是家長給他很大的心理壓力,要求他必須上學,他的內在就產生了很大的衝突。這個衝突外化就變成了行為,我去上學、不去上學,我去上學、不去上學……如果這個衝突一直沒有辦法解決,就會越來越嚴重,遲到了之後就會變成更大的壓力。然後他就覺得,自己去上學會被老師批評,還是回去吧;回去又被家長批評,還是去上學吧。這樣不斷地反覆,衝突就變得越來越大了。所以我們要針對每個人的情況,找到他的壓力源,以此來緩解他的心理壓力。
主持人:
要直達病灶。
于老師:
剛才方老師說的這個例子,總結下來就是:控制加上反控制,接下來再控制這個反控制。控制加上反控制再加上控制,就成了強迫症了。比如說不想上學,這是他自己內心的想法,但是得控制自己去上學;然後去的時候確實又不願意,還要控制這個不願意去的想法。
主持人:
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病態的強迫症?
于老師:
是的,就是內在衝突,衝突加衝突。
主持人:
堪布,剛才您也提到了,其實強迫症的成因可能沒有那麼明確,那您是不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佛教中的應對方法?
堪布:
強迫行為來自強迫思維,如果強迫的思維能夠被控制的話,那麼這些強迫行為基本上就可以解決。
解決方法有幾種:一個是禪修。禪修是一種精神與心靈的綜合治療方式。人們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或在工作中遇到的壓力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可能會導致人精神崩潰,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甚至是錯覺。有些思維比較雜亂無章,無法規範分類,所以在心理學上就沒有明確的專業名稱。但像這種比較類似的強迫行為,我們把它歸起來叫作強迫症,另一類行為就叫作憂鬱症。
無論能不能分類,都可以透過禪修讓一個人的精神從崩潰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當這個人的精神恢復到正常狀態時,不管是憂鬱、強迫,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精神問題,統統都能得到解決。禪修就是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方法。
另一個方法,就是當一個人出現這種強迫思維時,直接針對思維進行控制:首先他要察覺到這個問題出現了,然後用佛教裡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打坐,直接把這個念頭打消。想要掌握具體的方法,就需要去聽一些對應的課程。簡單地說,例如,當反覆洗手的強迫行為或念頭閃現的時候,有一種方法是,這個時候先不要去想洗手,而去想另外一件事,這樣注意力就轉移到了其他東西上面,這個強迫的思考就不再繼續了。注意力稍微轉移一下,雖然沒有從源頭解決問題,但是可以暫時不讓它繼續。因為憂鬱也好,強迫也罷,如果放任讓它繼續的話,就會越來越嚴重,而早期的時候這些都並不嚴重。
主持人:
都是小毛病。
堪布:
對,小毛病。我們很多人都比較重視肉體上的疾病,但精神上的許多狀況卻不太重視,最後就會變成這樣。其實早期這些都是非常容易解決的。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給你另一個思考的模式,讓你去想一想別的事,這樣強迫的思維就慢慢地忘掉了,再也不出現了。一次成功,兩次成功,以後隨時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控制,這是一個方法。
佛教裡還有另一個稍微高級點的方法:不管是在產生強迫思考、特別生氣,或是貪執某一個東西時,控制這種情緒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冒出來的念頭消滅掉,但這需要一點點的禪定功夫。
主持人:
需要有功夫在,才能用得上這種方法。
堪布:
對。雖然我剛才講,佛教裡沒有「強迫症」這樣的名詞,也沒有講到強迫症出現後該怎麼辦,但是它有這樣綜合性的治療方法,我想這是非常管用的。
主持人:
好的。透過堪布精彩的解答,以及兩位老師精彩的講解,我們對強迫症有了更深層的了解。這種內心的衝突也提醒我們,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正如堪佈在《慧燈之光》中所說,「人的心是可以訓練的」,而「探索自我、提升心靈,理應成為現代人滋養心靈、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我們也希望大家透過這期《慧燈·問道》,能更感受到來自內心的強大力量。這一期的節目到這裡就要結束了,我們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