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慧燈・問道-第三季 拿什麼「拯救」您,被保健品套牢的父母大人

拿什麼「拯救」您,被保健品套牢的父母大人

分享

第三季-相處之道篇1.png

《慧燈·問道》「相處之道篇」第1期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本期的《慧燈·問道》的節目現場。
我們生活在社會裡,社會是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組成的。在這個複雜的關係裡,我們親朋之間的關係又是最為緊密相連的。如何正確地掌握相處之道,就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美滿和健康,也會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和諧、有序。那麼在節目的開始之前,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我們尊貴的慈誠羅珠堪布。

堪布:
謝謝。

主持人:
謝謝您的到來。
說到這個相處之道,我想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子女與父母的這種關係,因為在中國自古就有提倡「百善孝為先」。首先請教堪布,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所講的這個「孝道」,和佛教裡所講的這個孝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堪布:
這兩個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稍微不一樣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比如說在這個傳統文化裡面,比較提倡的這個孝敬、孝道,主要指的是在生活上,在生活上要多關心父母,老人要尊敬,主要簡單地說的話,就是從世俗生活的角度來講,要多多地關心、多多地關愛。
在佛教裡面也有講到過這些,對這些也是非常重視的。比如說,人老了以後都需要幫助,尤其是需要很多人的關愛,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比如說像這個密宗的蓮花生大師一些書籍裡面,尤其這方面提得比較多,但是多了一個不一樣的地方,佛教就是更加地希望讓父母有一個內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還有一個是更多地考慮一下長遠的問題,不僅僅是這一世,還有下一世、再下一世。比如說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第七天,佛陀的母親就圓寂了、去世了。後來釋迦牟尼佛專門為了度化、超度他的母親,到天界去找他的母親,給她傳法,這個是主要是考慮她長遠的生死的問題。還有,比如說目犍連他的母親墮惡趣,目犍連去幫助他的母親,也主要是在生死這個問題上給他們一些幫助。
佛經裡面講得比較多的是給父母,讓他們學佛,讓他們相信因果、相信輪迴,然後多做善事,這樣子的話,可以幫他們解決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只有給他們世俗生活上的關愛和關心,除了這個以外,雖然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長遠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還有一個是比如說,生活上的一些問題是物質上的問題,兒女可以解決,但是一些內心上的問題,可能兒女就沒辦法解決,甚至自己的一些內在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這樣子的話,要幫助父母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在佛教裡面就是雙重孝敬,一個是世俗方面的,另外一個是從佛法的角度,生死的問題上也要幫助他們,主要就是這兩個。佛教講的這個「孝」,可能是要考慮得稍微多一點,主要是這個區別吧。

主持人:
好,我們傳統地講,在這種世俗的生活當中,給予的是講究得比較多一些,那麼在佛教講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都有同樣的要去為逝去的或圓寂的長輩,做更遠的一些超度,或是一些這樣的做法,我說得不知道對不對?

堪布:
對,是這樣子的。佛經就講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父母,現世是對兒女是有非常非常大的恩德,恩重如山,確實是實實在在的恩重如山。如果我們要用某一個方法完全去報這個恩,佛教裡面講這個確實是不太可能的,報不完的恩。但是比如說你關心父母除了這一生生活上的問題以外,還有他的生死的問題,這樣子的話也就可以說,可以報答父母的恩德,這是一個最好的報恩方法。所以我想,佛教在這個方面講得比較多一點。

主持人:
謝謝堪布的指教。那麼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對同樣的主題,有什麼問題請教堪布?

觀眾:
堪布您好, 我母親一直希望我能夠早點結婚生孩子,但是我認為年輕就應該多去為事業打拼。為此我們沒少爭吵,可能在其他人眼裡認為我不孝順。那麼請問堪布,我應該怎麼樣跟我的母親溝通比較好?

堪布:
這個問題非常普遍,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多人也有這個問題。但是我想,比如說你現在覺得應該多掙錢,還不著急去成家,那這個是不是「不孝順」?我覺得也不應該說是不孝順,這個畢竟是父母跟兒女之間觀念不一樣。因為這個社會在變,時代就是在變,而且變化速度比較快,這樣子以後或多或少兒女跟父母之間有一些代溝,所以一些觀念上面可能不太一樣。
還有一個問題,比如說民間有這種說法:父母會說如果我走之前看不到孫子,這樣子的話我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走不好、往生不了的,有這樣子的迷信。除非是他自己太牽掛這個孫子,就走不好,那會有這個可能,除了這個以外,佛教上是沒有這種說法的。看到孫子也不一定走得好,沒有看到也不一定走不好。有些地方,這個當然不是很普遍的,有些地方有這樣子的想法,這些老人有這樣子的想法,可能是來自於某一些地方的觀念吧,應該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更多的就是老人想看到孫子、想抱孫子,所以就催呀,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我們經常聽到這樣子的話、也問這樣子的問題,但是我想這個應該是,以前你們父母年輕時候的生活方式,跟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然後父母多半都是怕他走了以後,兒女的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話,他怕他的兒女老了以後又沒有人來關心、沒有人照顧,所以他就特別特別地牽掛、走不好,也有這樣子。但這種想法、觀念,比如說五十年前、六十年前的話,可能是對的,那當時的生活方式,比如家庭的生活模式,都是必須要有一個男的去掙錢,女的就是做家務事情,這個過去都是傳統的觀念。但如果是現在的話,男女誰都可以去掙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智能化,這樣子以後,用一個手機、用一個網路、用一個電腦可以買很多的東西、可以解決很多的東西,也不一定就要靠一個男人來生活。以前的話就肯定不是這樣子了,他們的觀念當中,是一定要有這樣子,他才能夠放得下心,他才能夠走得好,這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新一代的人的話,他們有他們的想法,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也是他們的一種選擇。
所以比如說你暫時不想結婚,你想先去掙一些錢,晚一點結婚,那這個是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問題,肯定不是不孝順。但是有一個問題,我想應該是你要跟父母把這個解釋清楚,很多父母跟兒女之間的溝通不好,這溝通不好的原因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大問題,都沒有什麼大問題,沒有什麼真正的矛盾,但是因為父母特別愛他的兒女、希望他好,但是「好的方法」就是他觀念當中的「好」和「好的方法」,他認為這樣子的方法去做的話,應該對他好;然後兒女的話他就覺得不需要這樣子是吧,這樣子一個觀念上的問題。那麼這樣子的話,我想你坐下來跟父母談心,然後你把你的想法全部跟他們解釋清楚。這樣子的話,父母可能也就不會經常催,這個問題可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解決。簡單地說,你這個不是不孝順,是一個自己的選擇。

主持人:
好,謝謝。這個事情實際上在很多農耕時代,我們中國很多家庭要種地、要幹重活,這樣的情況下,男丁,也就男人,就顯得特別重要。那麼到了這個現代社會裡,主要還有「傳宗接代」這些傳統思想,好像是這個鄰居、朋友、親戚看了以後,你看你家的孩子二十歲結婚了、孫子出來了,爺爺五十歲就當了,他家呢都快七十了還沒有,兒子閨女還沒結婚...,在一個這種環境下,覺得臉面上過不去,這就是一種「觀念上的代溝」。我相信剛才堪布講得已經特別好了,就是相互之間多溝通、多理解,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和諧,家庭會變得美滿。
好,接下來還有什麼問題?

觀眾:
堪布您好,我剛才聽您講就這個溝通特別重要,我也有個問題想請教堪布:我的父母年齡比較大了,他們為了身體健康,經常會購買外面推銷的一些保健品。他們其實這過程當中也沒少受騙,我每次勸他們的時候,他們都特別不高興,每次還會埋怨我,當然我也能夠理解他們就是說怕衰老的這種心情。我今天想請問堪布一下,我應該如何地引導他們?感謝堪布。

堪布:
對,這是一個問題,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個裡面還有另一個問題?比如說這些外面經常專門賣保健品給老人的一些人,很多都是年輕的二十幾歲的人,那他們的產品對這些老人有幫助、沒有幫助也好;是假的也好、是真的也好;是騙的也好,是真實的也好;他們的這種方法對老人是特別的尊敬,然後特別讓老人上癮。很多老人都因為在家裡感覺不到他兒女(的關心),可能很多時候也沒有跟他這樣子,然後賣這些保健品的人為了推銷,就有很多這種方法。老人本身就是需要這樣,不管是真假,他需要這方面的關愛,不管是真心的、還是不真心的,就是有一個這樣子的人來幫助他,他特別特別的喜歡、開心。所以有些時候有些老人就是說,我雖然是上當了、受騙了,「那沒關係,這個我喜歡」,都有這樣子的。所以如果你讓你父母不要去買,那你就應該去買,買了以後送他們,然後你把真實的產品(送父母),不是去買假的商品。還有你要給父母比那些推銷這個產品的人更好的服務,這樣子以後父母就不會去買,一下子就不會去買的。但是你比如說一個簡單的方法叫他不要去買,一個方面他也怕老,然後就怕這個身體不健康,他也希望有這些保健品能夠幫助到他,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就是在這個買賣的過程當中,他也得到了一些這樣子的服務,這個他特別喜歡、特別重視。你如果這兩個都做到了,他們就不會去買,對不對?

主持人:
對。

堪布:
如果你不給他提供這些,你光是說「你不要去買,你會怎麼怎麼的...」,這個他可能是不會接受的。

主持人:
堪布解釋得特別清楚、特別的好。那麼在這個真實的案例當中,就是說這個老人,一、他缺乏安全感;二、缺乏什麼?老人最缺乏的是兒女、子女對他的親情。這些人就找到了這個切入點,然後表現得比自己的子女對父母、對這個老人還要親熱,他有一種親切感,有一種安全感,然後他說我花多少錢都值,我不是買這個保健品,我是買的這種親情。所以這個東西也要跟父母多溝通,是吧?

堪布:
是。

主持人:
非常好。下一個問題!


觀眾:
堪布您好,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單親家庭,從小跟父親一起長大,但是父母對他平時沒有太多的照顧,長大後他們的關係就變得越來越差,一見面就吵架。他現在開始學佛了之後,覺得是自己挺不孝順的,但是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特別苦惱。所以想請問堪布,他們的關係就這樣順其自然下去好嗎?謝謝堪布。

堪布:
順其自然這樣子下去的話,可能不是很好,但是有一個好是比如說,他現在感覺到了他這樣子是不孝順,他認識到了這個,應該是好的,應該是往好的方向開始走了。
我想佛教裡面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到他,比如說佛教裡面有一些專門的修法,是去修、去想父母的恩德。但有些時候,比如說家庭、小的時候,家庭父母關係不好的小孩、沒有得到照顧的小孩,他也會說「父母對我沒有什麼恩德」,他們會這麼講,但是也不是那麼簡單。他要去詳細地通過大乘佛教的思維的方式,去思維、思考,有時間的時候他就打打坐,修一修,鍛鍊一下自己的心,調整一下,那這個對他肯定是有幫助了。我想有一定的幫助。

主持人:
謝謝堪布。下一個問題。

觀眾:
您好堪布,我有一個問題:我的愛人與我的父母經常因為一些生活瑣事,會發生一些矛盾,甚至是激烈的衝突。我夾在中間十分的難過,請問堪布,我這種情況我應該如何改善?謝謝堪布。

堪布:
這個問題要解決的話,我想你有辦法解決。因為這兩邊都跟你有很密切的關係,這樣子的話,首先你也得去了解一下,他們為什麼爭吵?是一個真正的矛盾?還是有什麼實際的矛盾?有些生活瑣事上面大家相互看不慣,是什麼原因?然後你先去了解一下。如果有什麼真正矛盾的話,那你也去看看這個矛盾能不能化解,我想你肯定是能夠化解的。你兩邊都做一下這個工作,然後把這個矛盾解決了,總是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這是一個方法。那另外一個是,如果他們確實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實際上的矛盾,只不過就是稍微有點點看不慣,這樣子的話,這個就更容易解決了,我想你努力一下,你再研究一下到底他們為什麼這樣子,把根源找到。根源找到了以後,你再稍微做一點工作,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了,我想你去做這個工作的話,是最合適了。

觀眾:
好,謝謝堪布。

主持人:
找到根源,對症下藥。

堪布:
對,對症下藥。

主持人:
好,謝謝堪布的解答。來,下一個問題。

觀眾:
堪布您好,我們家裡的老人已經信佛了,但是平常修行不上進,也不積極,聽經覺得聽不明白、聽不懂,念佛覺得特別枯燥,但是家裡特別愛看電視,成天那電視都開著。

堪布:
追劇。

觀眾:
然後我就跟他說,人生無常,要精進地修行,但他覺得特別不吉利,也不愛聽。我想請問您,我該怎麼去引導他?

堪布:
很多老人都是這樣子,經常在家裡看,尤其是看這個抗日勝戰,特別喜歡看,老人還追劇,這個確實有點難。這個時候你讓他強迫地去唸佛,可能是不太管用,要想一個善巧的方法。比如說,他可不可以到一些佛教的聖地去旅遊或者是朝拜,以這樣子的方式出去走一走,或者你去帶,以這樣子的方式出去走走。你去帶、或者跟其他的團一起去,出去先了解了解佛法、佛教。還有一個,比如說跟他們同齡的、或者是同事、以前的同學念佛念得比較好一點的,修行修得稍微比較好的、稍微比較有一點點成就的這樣子的人,跟他們平時聊聊天、溝通溝通,然後交換一下他們的意見,這樣子的話,交流一下,對他們可能有幫助。慢慢的,他們對佛法產生一些興趣,可能這樣子比較好,這樣子以後他們可能慢慢地就不太看電視,他們看到、找到了另外一個有興趣的東西的時候,他可能把這個(看電視)慢慢地放得下。否則的話,就像他們講的一樣,他們確實是覺得要坐下來念佛,也念不下去了;然後要學東西的話,他現在這個年齡,學也比較難,你強迫他們去做這個事情,也可能不太現實,所以你應該去想一些比較善巧的方法,逐漸逐漸地,讓他們在看電視上面不要花那麼多的時間,但也不是不看,可能有這樣子的方法。

觀眾:
謝謝堪布。

主持人:
我們前面談的這幾個問題,都是關於父母的問題,和子女之間父母如何的問題。那麼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家庭的孩子是青春少年,更多的問題也在這種家庭出現。我們現場的觀眾有沒有這個子女的問題?現在來和堪布來探討一下。

觀眾:
堪布您好,我的孩子他現在正值青春期,我覺得這個青春期它好像也叫危險期,我總是擔心他在這個社會上交一些不好的朋友,再染上一些壞毛病,所以我經常地叮囑他。但是他們的觀念跟我們的觀念好像不一樣,他就是很反感,我們也經常吵架什麼的。吵得激烈的時候,他居然說要搬出去單過,自己租房子,所以我就想問您一下,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並且讓他們順利地度過這個危險期,謝謝。

堪布:
教育孩子這方面我不是很在行、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個建議:比如說傳統上有一個教育這個孩子的方法,還有一個是猶太人的教育的方法,就是這麼幾個方法,我想也許用得上。

傳統上教育小孩它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一歲到四歲這個之間;第二個階段從五歲到十五歲,中間有十年;然後第三個階段,就是十六歲以後。這樣子就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當中,因為小孩這個時候還小,不懂事,所以各方面要求都不能太嚴格、不能太嚴肅,要特別地照顧他,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反正就是隨順小孩這樣子,同時也就教育,通過這種方式逐漸逐漸地教育。

然後從五歲以後開始懂事了,懂事了以後,從五歲到十五歲這個十年的過程當中,對小孩要求要嚴格一點,有些時候也可以讓他吃一點苦。這個時候不要不忍心吃點苦,這樣子對小孩的一個訓練、他以後的一個獨立生活、生活的能力各方面,都有幫助,所以不能太寵,這個時候各方面都要稍微嚴格一點。但是你剛才提到的這個問題,正好是十一、二歲時候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給他嚴格一點的話,可能有困難。你剛才提到的。比如說這個時候小孩跟父母之間經常發生一些衝突、吵架,我想可能是難免,幾乎不太可能沒有這樣子的事情發生,這個是很正常的。但是不管怎麼樣,就是要稍微嚴格一點地去教育,然後十六歲以後,傳統上都是基本一些方向性的東西要給他講講,不要太多地去干擾他的生活,因為你從一歲到十五歲這麼長的時間當中已經教育了,那麼十六歲以後,他的人格、人品各方面都已經是定型了,他的思維的方式都已經定型了,再去講的話,講多了只有發生這種不愉快的事情。像你剛才講的,他想出去自己租房子住,就是會導致這樣子的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不要過多地去干擾他的生活。你剛才講的都有這樣子的事情,比如說有些小孩出國讀書留學,父母非要到那邊去守著,小孩都很反對,他要他的自由、他要他的這個空間,就是有很多這方面的這個矛盾,經常都聽得到。你可以考慮一下,這樣子的方法會不會用得上。

另外一個就是《猶太母親的聖經》,實際上不是《聖經》,《聖經》是基督教這個宗教的一個經典,但是像《聖經》一樣,就是在這個裡面可以學到一些教育小孩的方法,所以叫作《猶太母親的聖經》。這裡面也許有一些可以用的東西了,我想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具體的很多事情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幫得上,也許用得上。

主持人:
來,下一個問題。

觀眾:
堪布你好,我的困惑是來自於孩子的教育,就是現在對兒童的教育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培養孩子的「競爭性」,凡事都要爭第一,考試不考第一似乎就是失敗的教育,鼓勵大家都是自我認可。可是據我了解,佛法對人的教育是內斂的、低調的,與世無爭的,淡泊名利的,那將來在佛法教育、成長下的孩子長大之後,在這麼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當中,該怎麼生存?這是我的一個困惑。

堪布:
對,你這個問題非常好,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想這兩個教育可以融合,比如說像你剛才提到的一樣,什麼都要爭第一、什麼都要做到第一,這樣子的話,第一個是對孩子壓力非常的大,然後這樣子教育教出來的小孩,以後每一個都變得非常的自私。這樣非常自私的人,他放在任何一個地方,最後還是會出問題的,因為他一切都是為自己著想。這樣子的話,最後他的朋友、下屬、上司什麼,都會對這個人就會有一些想法、看法,或者是過不去,這個問題都會有的。所以我想如果我們用現代的教育,在這個上面再加一點傳統文化或者是佛教教育的話,可能更好一點,達到一個稍微比較平衡。比如說傳統文化也好,尤其是佛教,它也不反對這種正當的這個競爭,這個它是不反對的。那競爭的過程當中,他學了佛以後就懂得讓步,然後懂得忍、懂得讓,也就懂得會為別人著想、考慮,這樣子的話,適當的可以競爭,也不會很過分。他自己去競爭,然後也考慮別人,這樣子的話,這兩個教育放在一起,我想可能會更好一點,可能達到一個稍微比較平衡的效果。

主持人:
好,那本期節目到這裡也就結束了。感謝朋友們的積極參與,朋友們我們下期再會。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第三季 (5).png

當身體裝錯了靈魂

《慧燈·問道》「身心健康篇」第4期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慧燈·問道》節目。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中常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煩惱, ...

第三季 (4).png

別怕!這樣的我們還有救

《慧燈·問道》「身心健康篇」第3期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慧燈·問道》節目。本期節目我們將繼續有請慈誠羅珠堪布,與我們一起探討關於煩惱的問題。我們歡迎慈誠羅珠堪布 ...

第三季 (3).png

欲望的購物車,心痛的錢包

《慧燈·問道》「身心健康篇」第2期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慧燈·問道》節目。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中常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煩惱,令我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