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在上一期的節目裡,我們請慈誠羅珠堪布為大家解決了很多佛教與民間信仰的相關問題,那麼這一期節目,接著請堪布為我們解答疑難困惑。我們首先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尊貴的堪布,有什麼疑惑和什麼意見就提出來,我們尊貴的堪布會給大家做一一的解答,誰先來?
觀眾:
尊貴的堪布您好,我有一個問題:之前我和家人去寺廟還有道觀的時候,如果見到塑像的話都會參拜,但是後來就聽說佛教徒不能隨便拜。今天想讓您給我們講一下,就是神和佛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還有就是他是不是都是可以滿足我們的心願?感恩堪布。
堪布:
神和佛的主要一個區別:佛是修行了以後,通過這個修行,「智」、「悲」已經到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巔峰,也就是說「佛」已經超越了這個輪迴,把所有生老病死的這個痛苦,全部從根上就已經斷掉了,還有一個他的慈悲和智慧都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的,這樣子的一個人,他是一個人,首先他是一個人。然後神的話,他本身就不是人,我們看到很多的神,也許真實存在,也許不存在。佛,像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一個歷史人物,考古也可以證明他的存在。
主持人:
他不是虛構的。
堪布:
對,他不是虛構的,他是一個真實的人。然後佛,我們現在是可以跟他學習,我們也就走他的這個,跟著他的腳步走的話,我也可以達到這個境界的。比如說,我們的老師他學歷特別高,我跟他學的話,我也可以像他一樣達到這個境界,對,可以的。那麼神也許是人想出來的,也許不存在一個真實的這樣子的神,但也許是各種各樣的原因,民間的太多太多的信仰,說法非常地多,非常地複雜,這個在這麼一個漫長的歷史背景下,人就會創造很多這樣子的神什麼的,這比較多,所以這個我們也不確定他是真實存在還是不存在。
第二個,即使是存在了,他也不是人,他不是人,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模擬他,沒有辦法跟著他的腳步走,這是第二。第三,如果真的存在一個這樣子的神,那麼神,他不一定是有這個境界的。神比如說他有神通、有一些我們平時講的這種特異功能,他可能有,但是佛的這種境界,神是沒有的,沒有這樣子的境界。第四的話,佛已經超越了輪迴,但是神還是在這個輪迴當中,神就在這個輪迴當中,神是我們的六道輪迴當中的其中一員,就這個差別。然後你剛才提到,比如說神和佛都不是滿足大家的心願嗎?那神,比如說我們去供奉,這樣子的話,有些時候比如說一些護法神這類的神,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方便,這個是神的加持或者是神的功勞,我們不能排除,但是神永遠都不能讓我們解脫,神是沒有辦法把我們內心當中的貪嗔癡給消滅,因為神他本身自己也沒有消滅這些東西,他也有,所以這個方面他幫不了,主要是這樣子的區別。
觀眾:
非常感恩您。那還有一個問題:總有朋友問我,泰國的那個四面佛,到底屬於佛還是屬於神?感恩您。
堪布:
泰國的四面佛是非常出名的,出名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個四面佛的四個面代表什麼愛情、什麼錢財、什麼權利,這個對我們世俗的人最有吸引力的,就是他的這個四個面對吧,所以非常地出名。但是他是不是佛?不是佛。準確地講的話,應該叫作四面神,平時各種各樣的這些塑像的長相也都是大同小異,這樣子以後我們也分不清楚到底是神還是佛,所以就習慣性的叫作佛,四面佛、四面什麼什麼。
主持人:
這還是一個認知的問題。
堪布:
對。所以他不是佛。那他是什麼?他是神。他叫作梵天,在梵文裡面這個叫作Brahma。
主持人:
梵天。
堪布:
對。還有大梵天就叫作Mahābrahma,Mahābrahma就是大梵天。翻譯了以後叫作梵天,我們在佛經上面經常也看到梵天、帝釋這樣子的名詞,這些都是在講一些神。所以泰國的這個四面佛,準確地講應該叫作神,四面神。佛經裡面講這個四面神,他就像天界的一個領導一樣,領導就是每一段時間就要換,所以四面佛他不是長期都是一個神。
主持人:
天界也有選舉和每一屆的時間。
堪布:
對,但它不是像我們人間的這種選舉,比如說這個死了以後,另外一個神再來當它的這個領導,(像)天界的國王一樣,下面有很多他的大臣,這是一個這樣子工作的職位,所以很多人會換的,很多神去換的。但這裡面有一些神也是有覺悟的,他是以菩薩的身分,所以在佛教裡面有些時候把有些梵天或者是帝釋天這樣子的天王,列入菩薩的名單裡面,那這個我們要分清楚。是不是凡是四面神都不是菩薩呢?不是。很多的四面神裡面,有一些當時在佛陀的面前,他也學習過、也聽過法,然後也修過,最後他也有覺悟,所以他是菩薩,在菩薩當中。但總體來講,這個梵天Mahābrahma,他就是一個神,他裡面有覺悟的、沒有覺悟的都有的,所以泰國的這個四面神,我們如果把他當作一個跟佛教有關係的菩薩來看的話,應該是Mahābrahma裡面一個比較有菩提心的、有覺悟的,一個這樣子的神、這樣子的梵天。但是如果說他是佛,那不是佛,只是因為他的塑像有點像佛,所以我們習慣性地就叫佛,四面佛。還有一個是比如說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裡面,有些時候也看到佛裡面也有這樣子四面的佛,所以我們習慣性地看到了梵天的像的時候,我們也叫四面佛,習慣性地叫,實際上就不是佛了。這梵天確實是有點複雜,梵天這個Mahābrahma印度教裡面也有,也有這樣子的一個梵天,那麼印度教裡面的這個梵天更加地誇張,他們認為這個是造物主,(像是)現在西方宗教裡面的這個上帝。
主持人:
他是造物主。
堪布:
他是造物主,對。印度教認為這個世界是他創造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梵天,或者是泰國的這個四面佛,所謂的四面佛,我們可以這樣子分析一下:Mahābrahma或者是梵天,可以分三種梵天,一個是印度教所說的造物主,他們的造物主,但佛教是不承認有這樣子的造物主的存在,這是一個梵天;第二個梵天,他就是一個六道輪迴當中的一個神,他是一個天界的一個眾生,但他不是造物主,他就是神,六道輪迴裡面的一個,他不是造物主。
主持人:
就是眾生裡面的一個。
堪布:
對。眾生裡面的一個,天界的一個天人,但他不是造物主,那拜了也就不一定有什麼用,這是第二個梵天;那第三個梵天,就是這個六道輪迴裡面的,我們剛才講的第二個梵天裡面,有一些梵天是有佛教的修行,然後也有佛教的覺悟,也有菩提心,那這個是第三個梵天。第三個梵天可以放在佛教的菩薩當中,但是他還不是佛。
應該這麼講,有三種不同的梵天:一個是印度教的梵天、一個是佛教的梵天,另外一個他既不是印度教又不是佛教,他就是六道輪迴當中的一個天人,應該是有這樣子三種。我們常常看到的梵天Mahābrahma就有這樣子三個。另外一個,印度人有種印度的文字他們認為也是梵文,為什麼叫梵文呢?就是因為梵天他創造的文字,所以叫作「梵文」。
主持人:
梵文是梵天創造的文字,叫梵文。
堪布:
這是他們的想法,是印度人的想法,他們認為這個梵文這個文字是他創造的。但是實際上不是他創造的,只是很早以前就有這個文字,但是在一段時間當中好像有一千年左右這個文字就失傳了、消失了,大家都不用了,那後來大家又開始找到了這個文字,大家也用,這個是我們今天用很多這個文字寫了很多很多的佛經,我們今天也就在比如說漢傳佛教的一些寺院裡面也有收藏這個最早的貝葉上的梵文。藏傳佛教以前是很多,寺廟裡面非常非常多的。這個它的前身,它的最早的這個文字,它是這樣子演變過來的一個文字,那麼這個他們認為是梵天創造,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不是這樣子。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一種想法而已。實際上這個不是梵天造,之前就有了。
主持人:
據說今天認為沒有這個他創造的史料和真正的紀錄,或者說很多的證據證明是他創造的,這個沒有。
堪布:
沒有這樣子,對。但是他們認為這個文字也是他創造,不僅僅是文字,整個世界…
主持人:
整個世界都是他創造的,他是造物主。
堪布:
對,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子分三種不同的梵天。泰國的這個梵天,既然泰國比較正規的佛教寺廟也在供,我聽說我們國內的一些寺廟也有供,這樣子的話,他應該是我們剛才講的三種梵天當中的…
主持人:
最接近菩薩的。
堪布:
最接近菩薩的,實際上他就是菩薩,應該是這種梵天。
主持人:
這個就比較清楚了。那麼我在聽堪布講的這個過程當中,就連想到我們現在現實社會中,也有些像拜關公、拜楊六郎、楊五郎這些,也把他作為神來拜,但是歷史上確實有這樣一個人。他今天拜關公,主要就求財,就財神爺,那麼這個是怎麼一回事呢?
堪布:
對,這個就是民間的,比如說我們的歷史上的有些民族英雄,當時是很多人是崇拜的,但是跟這個信仰早期的時候,也許沒有太大的關係,只是大家崇拜,崇拜了以後,比如說他們就像我們現在偶像的這個照片一樣,就是當時沒有照片,那麼可能要繪畫他的這個像,或者是給他塑造一個塑像這樣子來崇拜,那崇拜了以後,就慢慢演變成民間的一種信仰,然後這個民間的信仰最後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比如說像道家這樣的信仰。這樣子慢慢下來了以後,因為歷史這麼長的時間,最後就又放在這個佛堂裡面。實際上一開始的時候,有可能跟宗教完全是沒有關係的,但是歷史逐漸的演變,最後有可能是變成這樣子。
主持人:
有時候在我們佛教裡,會把關公當作是護法,這個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堪布:
關公他就是一個歷史人物吧,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後來就是我們剛才有提到的,民間就比較崇拜,那他本身跟佛教是不一定,當時不一定有什麼關係。但是因為關公他是一個特殊的人,所以民間比較崇拜了,那崇拜了以後,我們有些時候分不清楚是一個簡單的崇拜,然後上升到信仰的這個程度,再上升到道家的這個程度,再上升到佛教的這個程度。可能是一路上演變過來的一個信仰,但是我們回到這個最源頭去講的話,那他跟佛教不一定有什麼關係。現在人們把他作為一個護法,到底有沒有起到這個護法的作用?這個就不好說了,這個不好說。
主持人:
這因為我知道在《三國演義》裡面,這個關公大刀,他這個俠腸肝膽,老百姓都很(景仰)。我們時間久了,就會把他崇拜到一種迷信,這裡面就是一種民間信仰。但是真正能夠在佛教裡面起到護法的作用,可能在我們真正佛教裡,到今天為止好像沒有什麼太高或者太深的研究,或者說有說服力的證據,不太好說。
堪布:
對,佛教的護法一般都是什麼樣子,比如說他有可能在這之前是一個鬼或者一個神,但是他當時比如說見到了釋迦牟尼佛,或者是見到了像蓮花生大師這樣子的,佛教的佛和菩薩,以及非常厲害的修行人,然後他就在這個佛或者菩薩之前發誓,發願:「我從今以後作為一個佛教的護法,學佛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就以我的這種方式,用不同的形式來幫助他們。然後當佛教或者是佛教徒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我是用我的方法來幫它們解決一些問題。」他是有這樣子的承諾,在佛或者是像蓮花生大師這樣子的人面前有了承諾,有一個這樣子的約定,這樣以後他就變成了佛教的護法了。佛教徒供護法的儀軌裡面都有這個詞,就是提醒你,當時在釋迦牟尼佛或者是在蓮花生大師面前,你不是這樣子發誓過嗎?那我現在需要你的幫助,你來幫我解決什麼什麼問題。這個時候它不是一個心理作用,曾經他(護法)是有這樣子的心願。
主持人:
有這個約定。
堪布:
所以他現在會來的,也是會幫助我們的,這叫作護法。那之前他可能是鬼,有可能是神,這護法裡面反正各種各樣複雜的東西都蠻多的,但不管他以前是什麼樣,之後他就是有這樣子的約定,約定以後他會幫助的,這叫作護法。這個密宗裡面有,顯宗裡面也有。顯宗的經典裡面我們經常也可以看得到,佛經裡面都有的。比如說像我們剛才提到的梵天、帝釋,他們也是佛教的護法,這個是因為有一個這樣子的約定,所以會起到這個作用。有一種說法,像鬼和神的這個約定,他們比人還重視這個約定,他們一定會堅守、一定會不違背的,尤其是在佛、菩薩的面前他許過願,然後有這樣約定,他不敢隨意地違背,所以很有作用的。但是我們比如說,把一個跟佛教沒有什麼關係的歷史人物,後來慢慢因為民間開始崇拜,這個時候還不叫信仰;逐漸時間長了以後,這個崇拜就上升到信仰,時間長了以後,因為我們民間文化跟佛教、道都有一定的關係,相互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最後這些塑像一開始是民間它自己的一個崇拜,後來道觀、佛寺這裡面也有了,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實際上能不能起到作用,這就不好說了。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今天這期節目到這就結束了,我們感謝堪布,謝謝各位觀眾的熱情參與,下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