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物質不可能讓我們幸福。為什麼呢?比如像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都希望過上像美國人那樣令人羨慕的生活。但美國人的人口只佔全世界人口的5%,卻消耗了全球34%的資源。所以如果讓全球七十億人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則需要三到五個地球的資源才能滿足。但我們都知道,地球只有一個,如果大家都想擁有美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並從中獲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方面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另一方面,即便有這麼多的資源,也不一定能夠幸福。
在一些統計數據中,我們會發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
在1973年到2001年的近三十年裡,英國國內生產貿易額增長了66%。按理說,物質增長這麼多,人們應該很滿足。但實際上,英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卻一點沒變化。
在日本,從1958年至1986年的近三十年裡,個人所得增長了五倍,但日本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同樣一點都沒有增長。
再看美國,在近三十年裡,美國人的個人所得、生活水平、經濟收入都較之前翻了三番,三十年前有36%的人認為自己很幸福,但在三十年後,這一比例卻下降到了29%。
這種收入不斷增加,但生活滿意度、幸福感不但不增長反而下滑的現象,不是很令人奇怪嗎?因為按照我們過去所認為的有錢就會幸福的邏輯,美國人的收入翻了三番,他們的幸福指數也應該翻三番,可為什麼事實不是這樣呢?同樣,日本人的個人所得增長了五倍,為什麼他們的幸福指數沒有增長五倍呢?英國人的生產貿易額增長了66%,為什麼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沒有同步增長66%呢?
這些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以往我們認為可以從物質中獲得滿足的想法是錯的。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已經把它解釋得很清楚了,這句話在佛經中也經常提及:對物質的慾望,就像喝鹽水一樣,而鹽水非但不能解渴,還會越喝越渴。
人們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就會去發展生產,就需要更多的物質;而生活水平越提高,人們需要的東西就會越多,我們的工作量也就會更大。因為這些需求的滿足不會從天而降,它需要雙手去創造。需要的越多,自然付出的就越多;付出越多,人們的壓力就越大;壓力越大,節奏就越快,而往往在這個過程當中,人們的精神就會出現問題。
在1960年至2000年這短短的四十年當中,美國的抑鬱症患者數量增長了十倍多。在1960年,抑鬱症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9歲,而在2000年,抑鬱症患者的平均年齡已下降到14歲,其中不乏八至十歲的兒童。這種精神問題,不僅是讓人失眠、不舒服、不開心這麼簡單,它已經嚴重到完全可以奪走一個人生命的地步。
僅在2006年,美國用在抗抑鬱劑上的花費就高達六百多億美元,但效果並不理想。這些藥物雖然對抑鬱症有些效果,但副作用很大。若長期服用,會出現思維遲鈍、頭腦不靈活等嚴重的副作用。
過去人們都覺得有錢就一定會幸福,所以不擇手段地大肆破壞、污染環境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隨之而來出現了更大的問題——精神上的問題,人們無法感受幸福。
世界上有一百五十五位大師曾經講過什麼是幸福,那到底什麼是幸福呢?幸福其實就是人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有時候來自金錢,有時候來自家庭,有時候來自其他方面。物質或金錢跟幸福有沒有關係呢?有關係,它們之間有多大的關係呢?從現有的數據看,我們的幸福感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來自於物質。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很有錢,我們能從物質金錢中獲得的幸福感最多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除此之外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的幸福感,都是從物質金錢以外獲得的。
如果有人說「我沒有宗教信仰、我不學佛、我不相信這些……」,這樣說可以,不學任何宗教也可以,但人的心靈問題卻不能不解決。如果不解決心靈問題,就有可能會出現抑鬱症,再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會引發自殺。
所以,心靈問題,我們一定要解決。
內容出處:
《我們為什麼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