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善友在學佛的過程中,產生了這樣的疑問與困惑:
疑問1:
佛教的因果不虛和人們常說的宿命論,肯定是不同的,因為宿命論是一種消極的概念,但因果不虛和宿命論究竟有什麼差別?
疑問2:
佛教既說因果不虛,又說因果可以被改變,這是否有些矛盾呢?
疑問3:
怎樣才能改變因果?
根據這位善友的提問,我們梳理了一下因果不虛和宿命論各自的概念,希望藉由本次的分享,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因果以及因果運行的規律。
三種宿命論
宿命論有三種,分別是宗教、哲學和科學的宿命論。其中宗教和哲學的宿命論都認為,今天發生的一切都是很早以前就已經決定了的,人們無法改變,就像被電腦程式設定好了一樣,只能按照程式走,沒有什麼別的選擇。
關於哲學的宿命論,其實在西方的科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爭論:就是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有一小部分非常有名的科學家、腦神經科學家認為,人有自由意志;而大部分傳統的腦神經科學家則認為,人沒有自由意志。
這個自由意志到底是什麼呢?是指如果我今天想往左走,就往左走,想往右走,就往右走,這是由我自己的意志決定的。
極端唯物主義科學家則不認為人有這樣的自由意志。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大腦決定的,大腦怎麼安排,我們就怎麼走,人的意志並沒有選擇權。這是一種新興的科學宿命論。
因果和因果不虛
因果是什麼呢?行善得快樂,造惡得痛苦,這就是狹義的因果。
就像小小的茉莉花種子,在土壤、濕度、溫度合適的時候,就會生根發芽,最後長出茉莉花一樣。無論是否有信仰,無論是基督教徒、佛教徒或沒有信仰的人,只要做了善事,就會儲存善的能量;只要做了惡事,就會儲存惡的能量。其中的善能量或正能量,一定會帶給我們幸福、快樂與積極的心態;而其中的惡能量與負能量,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不幸與消極的情緒。
可見,因果一點都不神秘,只是自然演變的規律,與宗教沒有任何關係。
因果不虛的意思是什麼呢?造何因得何果,因果永遠不會錯亂,永遠都不虛誤。如果現世不行善反而造惡,那麼,希望下一世得到快樂幸福是不可能的,因為已播下不好的種子,就會有不好的結果。若不做任何因果取捨,想求得世間快樂不可能實現,想遠離痛苦也不可行。
因果不虛 = 因果不可以改變?
漢地流傳很廣的《了凡四訓》,講的就是命運可以改變。佛教認為,命運完全是可以改變的。雖然前世造善惡,後世一定會承受相應的果報,但前提條件,是中間沒有發生什麼意外。
意外是什麼?就是造業的人透過其他方式去改變前面的因。例如,之前有一個因已經形成了,如果現在不被其他東西破壞或干擾的話,這個因就一定會產生一個果。但如果現在盡力彌補,以懺悔或其他方式去干擾這個因果的話,那這個因果受到了干擾,就會改變。改變了以後,如果原來的因果是要受苦的話,那現在因為做很多好事,這樣就把受苦的結果改變了,就不會發生了。或者,原本有一個特別好的因果,能夠一直都很幸福,但這中間做了很多壞事,這個壞事影響到了這個因果,所以後面的果也就受到了干擾,變成了痛苦。
例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還做了很多放生等善業,這樣他所造的殺業就會改變,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懺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
宿命論 = 因果不虛?
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一旦注定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
雖然佛教認為,很多事情跟上一世的因果確實有關係,但佛教和宿命論不一樣的是,佛教認為只要你願意改,命運隨時都可以改變。
如果一切都是定數,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學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改變命運嗎?佛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裡,而且完全可以改變。這種改變,就是透過善惡之業來改變。
改變了以後,是不是就跟因果不虛發生矛盾了呢?並不矛盾,這兩者並沒有什麼衝突。
所以,三種宿命論跟佛教的因果不虛是不一樣的,雖然其中有一點點相同的地方。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灰色字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網站new」微信公眾號:《因果不虛= 宿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