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正行無緣殊勝?

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正行無緣殊勝?

分享

34_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正行無緣殊勝?.png

修行的時候,我們怎麼去落實三殊勝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種,是我們已經證悟了。方法是要先發菩提心,然後念阿彌陀佛或者其他本尊的咒都可以,讓心靜下來進入空性的狀態。這時,我們的眼睛能看見、耳朵能聽見,也可以出聲念咒,但是沒有執著,心就像沒有霧霾的虛空一樣。在城市裡我們看不到這種狀態的藍天,它就像高原上的藍天,沒有霧霾、烏雲,非常透明乾淨,心就進入到這個狀態當中,然後在這個狀態中念咒。這時候,我們心的本質如如不動,它的另外一面顯現出慈悲心、菩提心,這叫做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結合雙運。既證悟空性,心還有另外一種現象——慈悲心,這叫做智悲雙運。只有證悟空性的人才有這樣的感受。

一般人會覺得,既然證悟空性了,怎麼可能還會有菩提心?這不是互相矛盾嗎?實際上並不矛盾。理論上能夠說得清楚,但確實需要證悟空性以後才能感受得到。什麼時候能證悟呢?要先修出離心、外加行,把外加行修完看自己有沒有出離心,如果確定有,再開始修內加行,皈依、發心、金剛薩埵、曼茶羅,還有最後的上師瑜伽,五個加行,一個一個修。比如說我們通過修金剛薩埵清淨自己的罪業,我們只能盡力地去做,沒有辦法知道自己到底清淨了沒有;通過修曼茶羅增長福報,但我們也只能盡力而已,沒有辦法看到福報到底增長了多少。但有一個是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就是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達到標準了沒有?如果做到了,接下來就開始修寂止、修禪定,禪定修一兩年後再去修中觀,中觀就是通過邏輯推翻我們執著和偏見的方法。修中觀一兩年後,我們離空性的境界就很近很近了。就是說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外前行、內前行、禪定、中觀,把自己往前推,最後推到了證悟的邊緣,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的邊緣上。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的人,他本身就在這個邊緣上,所以稍稍一指點,立即就恍然大悟。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這個邊緣,還離得很遠,所以我們通過這些方法逐漸地靠近,等到了這個邊緣時,再去聽密宗的大圓滿,上師稍稍給我們指點一下,我們立即就能證悟;或者是找到非常好的禪宗禪師,稍稍給我們指點一下,這時我們也可以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立即證悟。

證悟是有過程的,我們都能夠做到,每個人都有證悟的希望。這一生中能不能成佛不好說,從理論上講,密法是能即生成佛的,如果真能像米拉日巴這樣用功,這一輩子完全是可以成佛的,這點我們一點都不用懷疑。但是因為我們自己懶惰,想達到米拉日巴那樣的用功程度很難,所以我們成佛的時間、速度一定會打折的,即生能不能成佛不好說,但即生開悟、證悟完全沒有問題,只要自己能夠努力。

首先,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善知識,即符合密宗標準和條件的上師。當然如果我們自己不用功也是沒有用的,就好比一棵樹倒下了,雖然它產生了聲波,但我自己的耳朵壞了聽不見聲音也沒用。在用功的情況下一定能做到,這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的意義。不要以為大房子、高級轎車、名牌衣服、名錶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這些都不是。當然如果你喜歡,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追求,有的話也可以,這些並不矛盾,但它們都不是生命的意義,只是暫時擁有,都會過時的,一旦人過世了這些還有什麼用?生命的意義就是菩提心和證悟的智慧。

在行善的時候,我們最好能夠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去磕頭、念咒、念經,或者發菩提心。身體和語言本來就可以同時做事情,就好比我們在想一件事情時,身體可以同時做其他事情一樣,在修行中更是可以這樣。一顆心既證悟空性,同時又修菩提心,這是可以的,當我們自己證悟了以後就會知道這並不矛盾。當然,心如如不動,安住在空性的狀態,同時還可以修菩提心,這個是非常高的境界,這就是三殊勝中的第二個殊勝——無緣殊勝。但多數人因為剛剛學佛,要做到這點可能會比較難,但是每一個人必須要有自信,不要自卑,我們一定要相信,如果自己用功一定可以做到這樣。

第二種,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當我們還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要思維一切都如幻如夢,要學三輪體空或者是三輪清淨。這兩個詞是佛教的一個術語,三輪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拿錢去救災,所救的災民、難民;我們拿去的物品;去救災的我,這三者叫做三輪;做任何事情,包括我們寫字也是一樣,所寫的字、手寫字的運動、寫字的我,這三個叫做三輪。體空是什麼呢?體空就是指這些全部是一種幻覺,實際上都不存在,這叫做體空。我們沒有證悟之前沒辦法感受,但是通過之前講的理論以及更深入的中觀理論,當我們把事情做完了以後,靜下來思考一下,剛才我做的這一切,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看,是救災了,念經了,做善事了,這是實實在在的,因果不虛,但它們實際上都是一種幻覺,我不能去執著。為什麼是幻覺呢?通過理論去分析,最後就知道這個是空性,以後把這些東西都不再當作真實的。

第三種,是最差最糟糕的情況,我們既沒有證悟空性,也不懂這些理論邏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一個選擇,當然這個選擇和空性沒有任何關係。比如說我們在念咒、念佛的時候,專心地去念,發自內心地一心一意地祈禱阿彌陀佛,祈請阿彌陀佛在臨終時接引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念蓮花生大師或任何一個本尊時都一樣,念誦的過程要專心。有些時候我們身體在打坐,嘴巴在念咒,但心裡根本沒有去想這些事情,在想工作、家庭,心不在念佛上,這種行善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有三個畫家,其實真正的畫家只有一個人,另外兩個是他的徒弟,他們三個人一起畫一個壁畫,老師有點貪玩,簡單地畫了一下就交給兩個徒弟去畫,他自己去玩了,一兩個小時過去了,他回來一看,兩個徒弟畫得亂七八糟。為什麼呢?因為這三個人雖然都叫做畫家,但真正能夠畫畫的只有他一個人,其他兩個徒弟剛剛開始學畫,所以畫得亂七八糟。這三個人代表什麼呢?我們的身口意,兩個徒弟是身體和口,真正的畫家是我們的心,行善時真正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心,但它不去做事情,它去玩,去想這個想那個,讓嘴巴去念咒,讓身體去磕頭,它自己早就走了,十分鐘、二十分鐘以後回來一看,那肯定亂七八糟的,根本沒有什麼修行,就是這樣子。

所以雖然我們沒有證悟,沒有我們講的這種空性的境界,但沒關係,只要專心去做,認真念佛,這也屬於三殊勝當中的第二個殊勝——無緣殊勝,如果這個都沒有,那第二個殊勝就完全沒有了。這樣的話,行善不具備三殊勝,就沒有太大的功德。

歸納一下,三殊勝當中的第二個無緣叫做正行無緣,無緣就是不執著,空性的意思。緣是我們對某一個事物的執著,沒有這種執著、證悟空性叫做無緣。

正行無緣殊勝分三種情況:第一,真正證悟空性了,在空性的境界中行善,這是最高等的;第二,在念咒、修菩提心時,還沒有證悟空性,但修完以後,通過邏輯分析,知道剛才做的一切實際上都是虛幻的,這是中等的;第三,跟空性沒有任何關係,只是自己念佛的時候很專注認真地去念,不走神,比如說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巴美吽舍時,誠心實意地祈禱觀世音菩薩;念金剛薩埵心咒——嗡班匝兒薩埵吽時,邊念邊認真地修四個對治力等。它雖然不是無緣,但是沒有太多雜念也算是一種無緣。

所以大家要知道,三殊勝當中的第二個殊勝——無緣殊勝有這樣三個層次,發心殊勝也有這樣三個層次,我們要儘量爭取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也要爭取做到中等,下等肯定不能不做,如果連這個都不做,那我們行善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官網:慧燈禪修課之《三殊勝》(中)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33_你的世界繼續還是消失?.png

你的世界繼續還是消失?

你的世界繼續還是消失? 如大家所見,我們如今所處的這個世界,如果你自身希望它是存在的話,就不要去思考它是否是真實的存在等這些問題,因為會越解越亂,最後在你的思考下,你的世界會土崩瓦解。所以不要思考它 ...

35_如何走出夢的世界.png

如何走出夢的世界?

如何走出夢的世界?】 我們最終一定要學習如何證悟空性,這點特別重要。但是想要證悟空性,就必須要有前提條件,那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這兩個前提條件,我們就根本沒有辦法從這個龐大、虛擬的世界中脫離 ...

32_世界的兩種形式.png

世界的兩種形式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世界,人類、動物、生命,這些是存在的。但是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呢? 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真實不虛、實實在在的一種存在形式。在我們的常識和生活當中,一直都認為周圍的一切是以這種形式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