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行善不迴向 四因毀善根(二)後悔

行善不迴向 四因毀善根(二)後悔

分享

38_行善不迴向 四因毀善根(二)後悔.png

如果我們行善,拿錢去放生,但後來後悔了:我不應該拿那麼多的錢去放生,這太不划算了。一開始沒想那麼多,所以拿了很多的錢去修寺院,去做各種各樣的善事,但後來金錢方面有點緊張的時候就開始後悔,唉呀,我不應該那麼做,我明明知道這點,卻沒有想到,我為什麼那麼笨呢?如果這樣想,那麼過去所做的這些善根就都被毀掉了,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後悔了。後悔為什麼會毀掉善根呢?這個很公平。比如說,我們在很小、不懂事的時候,曾經殺盜淫妄,做了很多很多的罪業,現在知道錯了,非常非常地內疚、後悔,那麼這種後悔就是懺悔罪過的四個對治力當中最關鍵的一個。如果我們沒有其他的對治力,只有一個後悔,對過去的殺盜淫妄發自內心地後悔,強烈地後悔,僅僅是這個後悔的力量,就能把過去的這些殺盜淫妄的罪過降低、清淨得差不多了。當然這樣做還不能完全清淨,如果想要完全清淨還需要四個對治力當中的其他三個。但是,如果只有後悔,也可以把過去的罪過降低到很小很小的程度。

罪過是這樣,善根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對行善內疚、後悔,那它的功德一定會減少。如果是強烈的後悔,有可能什麼功德都沒有了,所以不能後悔。比如我們過去沒想那麼多,一時衝動捐了很多錢去修寺院、修塔、放生,等等,做了很多善事,可是現在經濟緊張了、沒錢了,那也不能後悔,如果後悔了,不僅錢拿不回來,同時善根也沒有了,這樣多不划算。這個時候一定要忍住,不要後悔。如果不後悔,雖然錢拿不回來,但功德還是有的。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比如,我把家裡老人看病的錢,或者是小孩上學的錢,就是對我們這個家庭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錢都捐出去了,這時我應該想,我有多大的發心啊,我應該讚揚自己,這叫做隨喜。如果我有幾千萬、幾億的身家,那我捐了十萬、二十萬、一百萬,這沒什麼了不起,因為這對我來說不是什麼錢。但是像我這樣的窮人,把這些錢捐出去,這當然有很大很大的功德。我現在雖然在經濟上遇到了困難,但我的這個勇氣很值得佩服,我要佩服自己、隨喜自己。如果能這樣想,我過去的這個善根不僅沒有被摧毀,反而會增長,這叫做隨喜。

我們曾有意、無意造的這些善根,現在都應該隨喜,不要後悔,也不能後悔。如果後悔了,就把這些善根都毀掉了。過去所造的罪業,無論大小、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所有的這些罪過現在都不要去隨喜。罪過不能隨喜。什麼叫隨喜罪過呢?比如,我過去騙過錢,騙了很多很多的錢,現在想起來有一點點的高興:我多有本事,多能幹啊。這叫做對罪過的隨喜。如果對罪過隨喜,罪過就會更加嚴重。所以,我們要對罪過後悔,不能對善後悔。如果對行善後悔,就會毀掉善根。這兩者是一樣的,都是自然規律,很公平的。

如果這不是自然規律,而是由人為設計的,那一定會設計成這樣:比如對罪過無論如何隨喜它都一定會減少,對功德無論隨喜還是內疚,它都一定會增長。但這些並不是人為設計的,不是我們想增長就增長、想減少就減少的。增長是因為有讓它增長的因素,減少是因為有讓它減少的因素,這些因素與減少和增長之間有一個自然因果的規律。這個因果關係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它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比如,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有各種各樣的變化,這個變化不是我們想變就變、想不變就不變的,它有自己本身的客觀因素。我們內在的精神也一樣,在精神世界中也有這樣的過程。這就是一種因果,也是自然規律,所以這些是很公平的。

如果我們對善隨喜,它會增長;對惡隨喜,它也會增長。對惡後悔,它會減少;對善後悔,它也會減少,降低它的功德和能力,這些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無論是在迷信還是智信的情況下,我們造的所有的善都是好事,都值得高興、值得隨喜,不能內疚。如果內疚的話,就會毀掉善根,這就是第二個毀掉善根的因素。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官網:慧燈禪修課之《三殊勝》(下)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37_行善不迴向 四因毀善根(一)邪惡的心願.png

行善不迴向 四因毀善根(一)邪惡的心願

迴向,實際上是一種心願。這個心願分為正面的心願和負面的心願。從佛教的觀點看,負面的叫做邪願,邪惡的心願。什麼樣的心願叫做邪惡的心願呢?比如,我為了讓我的仇人或者是害我的人不健康、不長壽、不發財&hel ...

36_什麼叫「迴向」?.png

什麼叫「迴向」?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叫做「迴向」?這兩個字的含義是什麼? 「迴向」,從印度梵文的字義來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轉換,把某一個東西轉換為另外一個東西;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把某件事情或者某個東西增長或擴 ...

34_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正行無緣殊勝?.png

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正行無緣殊勝?

修行的時候,我們怎麼去落實三殊勝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種,是我們已經證悟了。方法是要先發菩提心,然後念阿彌陀佛或者其他本尊的咒都可以,讓心靜下來進入空性的狀態。這時,我們的眼睛能看見、耳朵能聽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