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這個詞,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常有耳聞。佛在經中說,認真修學四念處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可以證悟初果。
四念處是佛教中一個很重要的入門修法,即對四種對境進行觀察思維,從而去除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使修者能夠克制一切煩惱和悲哀、去除痛苦和憂愁,從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何為四念處
顯宗最基礎的修法是四念處的修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修顯宗的人一般會先修四念處。所謂四念處的修法,基本上是指四法印修法裡面講的無常、不淨、無我等修法。
密宗的四念處修法非常具體,修行方法、修行次第都講得很規範、很清晰。在內、外加行裡面,已經包含了「人無我」、「法無我」等在內的所有四念處的修法。譬如,在修上師瑜伽的時候,觀想上師融入心間,之後修空性,就是法念處的修法。修了加行,就已經修了四念處,資糧道的全部修法都包含在其中了。
四念處之「身念處」
小乘佛教的身念處,是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成不淨物。
大乘佛教的身念處,可分為世俗諦和勝義諦。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一切都是空性。觀察身體,最後斷定為空性,叫大乘勝義的身念處。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講,觀身體的如幻如夢,也可以修身體的不淨觀,就是大乘世俗的身念處。
密宗的身念處,是把身體觀想為佛的壇城,另外還要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上發心:「我一定要以密宗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方法即生成佛!」發了這個心,再加上受灌頂,從此以後才算進入了密法的資道。
三種不同的身念處,分別是小乘、大乘與密乘資糧道修行人的功課。
小乘佛教身念處的對境,僅僅是自己的身體。大乘佛教身念處的對境,不僅是自己的身體,也包括所有眾生的身體,以及山河大地等色蘊範圍內的所有東西。
為什麼第一個念處要觀身體呢?因為絕大多數的煩惱來自於身體,所以先對身體修空性。
四念處之「受念處」
受,也即觸覺,五蘊當中的受蘊。
為什麼要觀受蘊呢?因為絕大多數的貪欲心來自於觸覺、受蘊,所以要修受念處。
小乘佛教修受念處,是觀想一切受,也即有漏的觸覺都是痛苦。有些是苦苦,有些是變苦,有些是行苦,但都離不開痛苦。
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又加上了如幻如夢。
密宗與小乘恰恰相反,認為痛苦不是受的本質,受的本質是快樂。但這裡的快樂,並不是一種感受,而是遠離一切變化無常,遠離一切輪迴過患,所以叫快樂。但這是密宗的最終極見解,前期的密法修行人也要修有漏皆苦,即四外前行的輪迴痛苦等修法。
四念處之「心念處」
為什麼要觀心無常呢?因為我們會對自己的精神產生我執,所以要對精神修念處。
小乘佛教的心念處,是修心是無常。
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修心是如幻如夢。
密宗修心是原本清淨、佛的智慧。但像無常這樣的基礎修法,大乘和密宗也要修。比如:密宗外加行的人生無常、壽命無常,不僅包括了心的無常,也包括了外在物質世界與內在精神世界的變化無常。大到春夏秋冬的變化,小到一秒鐘的千萬分之一的變化,都包含在心念處當中。
四念處之「法念處」
法念處。法,即除了上述三蘊以外的所有內容。
小乘佛教修法念處,是修「人無我」。在任何輪迴、涅槃的諸法上,不存在人我。
大乘佛教不只是修「人無我」,還要修輪迴、涅槃所有法都是空性的「法無我」。
密宗修法念處的時候,不僅修一切都是空性,更是在此基礎上,修諸法是佛的壇城,是無離無合、無取無捨的清淨本質。
其實,在《維摩詰所說經》等比較深奧的大乘顯宗經典當中,也講過密宗法念處的境界,所以這並不是密宗譁眾取寵、標新立異的做法。任何一個修行人只要按照密宗的修法去修,都能達到此境界。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灰色字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正覺海」微信公眾號:《小乘、大乘、密乘的「四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