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修行之人都想證悟。在修行的路上,我們孜孜不倦地尋找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組成這把「鑰匙」所需的重要「標配」都有哪些呢?
標配一:
殊勝的上師
所依止的上師,應有兩個標準:
第一是要依止已經證悟了的上師。
給初學者介紹出離心、菩提心等見解與修法,沒有太高的要求,即使沒有開悟的人也可以宣講。但涉及到明心見性、大圓滿、大手印等證悟境界的修法,則必須是證悟者才有資格宣講。如果自己沒有證悟,那就是以盲導盲,很容易讓後學者誤入歧途。
第二是要依止有菩提心的上師。
所依止的上師,必須有標準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沒有世俗菩提心,就不一定能讓其他人發起菩提心。
密宗裡面講,觀察上師需要很長時間。其間觀察的標準,不是觀察上師的名氣、財產、寺廟、眷屬等,而是菩提心與修證。
在世俗諦當中,我們仍然需要一個世俗諦的上師來指導我們,依靠佛陀的方法,讓我們明白心的本性是佛,讓我們證悟心的本性是上師。在證悟以後,我們才能依止勝義諦的上師。每一次觀想佛、蓮花生大師、本尊或根本上師化光融入我們的心間,觀想佛的智慧和我們的心融為一體,都需要世俗諦的上師。
標配二:
寂靜處
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面對外界各種干擾,由於缺乏定力,環境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最好找一個比較安靜、合意、有加持的地方,諸如五台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蓮花生大師加持過的神山之類的寂靜處,等等。
如果暫時沒有條件去靜處,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或者在城市裡選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也可以。比如,在自己居住的城市裡面,建一個小規模的禪修中心,佈置好佛像、佛經、佛塔,環境弄得舒適一點,幾十個人在裡面共修,是比較可行的。
當修行力度達到不受外界干擾的時候,就沒有太大問題了,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修。
標配三:
可靠的友伴
第一是見解、修法與自己相合的。如果見解不同,觀念差異太大,每天都在辯論,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還是不在一起比較好,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爭執。
第二是行為一致的。如果生活習慣、修行方法等差異太大,就很難互相融合,容易發生各種分歧。
第三是可靠的人。如果對方不可靠,也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煩惱與矛盾,最後給修行帶來不好的影響。
像米拉日巴大師那樣的個別修行好的上等根機者不需要道友。但對大多數剛學佛的人來說,道友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不但彼此之間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同時還有一種團體感、歸屬感。
有時候道友之間的感情,可以超過親戚、朋友,可以超越血緣關係。
標配四:
適度的生活
過去的上師們都說,除了自己的基本需求以外,其他東西最好當天就處理,中等的不能超過一個月,最下等的也不要超過一年。無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一樣,盡量用於上供下施。物質過剩,也是一種痛苦。
少欲知足,是佛陀給我們佛教徒所製定的生活原則,也符合極簡主義和低碳生活的準則。填補心靈空虛的最佳方法是修行,而不是購物和飲食。
標配五:
成就者的竅訣
雖然一個人不可能修完所有的竅訣竅,但對自己的修行有幫助的竅訣竅,都應該不偏不倚地吸收,小乘和大乘、顯宗和密宗,凡是正法都不能排斥。
標配六:
有益自他之物
只要對眾生沒有損害且對自己和眾生有利的物質和方法,佛教徒都可以接受。例如,生病的時候,應該去看病、吃藥。當年佛陀也會示現生病、吃藥,就是為了給以後的佛教徒做一種示範。
佛法裡的咒語很多,懺悔的、累積福報的、避免生病的、祈求長壽發財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為了迴避生活、修行當中的逆緣與災難,可以藉助這些物質和咒語的力量。但最理想的,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念誦。
標配七:
健康的食物與方法
佛教徒要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飲食、衛生等方面的取捨也很重要。暇滿人身非常難得,我們不能刻意去損害自己的身體,而應該保護自己的身體,要加強鍛煉,做一些適當的運動。飲食方面,也要少吃或不吃對身體有害的食物。
標配八:
善法的輔助
在沒有證悟之前,除了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外,為了積累資糧,磕頭、供曼荼羅、念咒、放生、燒香等善法的輔助也很重要,這些善法都有助於我們盡快證悟。在證悟以後,則是以打坐修禪為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善法,也是有講究的。
標配九:
有緣弟子
這一條是針對上師、善知識們講的,不是給當弟子的普通人講的。
只有信心堅定、根機成熟的弟子,才能成為對眾生有利的人。就像瑪爾巴尊者的弟子米拉日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岡波巴大師那樣。
標配十:
正念與正知
所謂「正念」,是指在行走坐臥的時候,不忘掉自己該做和不該做的界線。比如,如果灌了頂,就不能犯失密乘十四條根本戒。所謂「正知」,是清楚知道自己行走坐臥的當下在做什麼,有沒有違背戒律、道德與文明的行為。
當修行境界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不受這些戒律的限制與約束,因為在超越了善與不善、好與不好等凡夫分別念以後,一切都是完全平等的。
但我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必須依賴這些約束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也符合世間的倫理道德。
綜上所述,這些要素就是修行者在追求解脫和證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標準配置。它不僅是一套修行的指南,更是一盞照亮心靈暗處的明燈,能夠引領我們走向菩提之道。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灰字部分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正覺海」微信公眾號:《證悟的十大「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