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佛教不管現世,只追求來世。那麼佛教到底是不是求來世的呢?不是。那佛教是不是只求今生呢?也不是。佛教既不追求現世,也不追求來世。佛教追求兩樣東西,也就是它的核心目標:第一個是智慧,超凡的智慧;第二個是大愛,用佛教的話講叫做慈悲。
佛教所追求的,就是智與悲。比如文殊菩薩的右手持寶劍,左手拿佛經,寶劍象徵著智慧,佛經象徵著大悲心。大乘佛教、顯宗、密宗裡有很多佛教的法器、圖案等都有這樣的象徵,最後就是智悲雙運。
智悲雙運,一方面是說智慧離不開大悲。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一個人只擁有超凡的智慧,卻沒有大悲心,就不能幫助眾生,不能度眾生,這樣來說意義就不是很大。同樣,大悲也離不開智慧。如果我們只擁有渴望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的愛心和慈悲心,卻沒有智慧,那麼根本就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幫助眾生。所以,智慧離不開大悲,而大悲也離不開智慧,這叫做智悲雙運,這就是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標。
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可不可以考慮、追求現世呢?比如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家庭和睦、父母健康等,當然可以,但這些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也可以追求來世,比如通過學佛、行善、燒香拜佛等,希望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道,能夠幸福快樂,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不要把這些作為最終極的目標,要知道我們真正追求的並不是這些。
佛教並不反對我們為了工作、家庭去燒香拜佛,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些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我們每天燒香拜佛、求佛,只是為了健康、長壽、發財等,除此之外,沒有學習智慧與大悲,那這樣就不算學佛了。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官網:慧燈禪修課之《佛教的定義》